问题

人们是怎么发现太阳比地球大的?

回答
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人类是如何一点点揭开太阳比地球庞大这个秘密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几千年来,从最朴素的观察到最精密的测量,人类智慧不断积累、探索的结晶。

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抬头望着天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在天空中移动的光球,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相对静止的大地上。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星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毕竟你站在地上,你就是静止的,而天上的星星在移动。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会去想“太阳比地球大”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太阳只是一个天体,大小如何,跟地球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也许地球才是那个巨大的存在。

真正开始动摇这种想法,并引发对天体之间关系思考的,是一些伟大的古代思想家。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

你知道那个非常著名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吗?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的光,就发生了日食。反之,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投下影子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这些现象,虽然看起来只是天空中光影的变化,但聪明的观察者会注意到其中的规律性。

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是一位极其博学的哲学家,观察力也非常敏锐。虽然他坚信地心说,但他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地球本身是一个球体。这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个巨大进步。他可能还没有直接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但他的思考方式,即通过观察天体现象来推断物体本身的性质,为后人打下了基础。

到了公元前3世纪,一位名叫阿里斯塔克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虽然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因为他挑战了人们几千年的认知。但他的思考方式非常了不起。

阿里斯塔克是如何尝试“测量”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以及相对大小的呢?他观察了月亮和太阳的视角大小。他注意到,在满月的时候,月亮和太阳在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他知道,当月亮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时(比如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地球、月亮和太阳构成了一个近似的直角三角形。

他通过几何学,测量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他发现,当时他测量到的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大约是月亮直径的19倍。通过三角学,他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月亮距离的20倍。

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计算结果意味着什么。如果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到月亮距离的20倍,并且月亮和太阳在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那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太阳的直径一定比月亮的直径大得多。他估算出来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亮的3倍。而他所认为的月亮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3左右。

这样一推算,尽管他的测量数据并不十分准确(例如,他认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到地球距离的20倍,而现代测量是大约400倍;他估算的太阳直径是月亮的3倍,而实际大约是400倍),但是他得出了一个关键性的结论:太阳的尺寸远大于地球的尺寸!

试想一下,在那个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和几何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阿里斯塔克的工作,虽然被历史淹没了一段时间,但他提出的日心说和“测量”思路,无疑是人类认识宇宙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后来,即使日心说没有流行,人们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下继续探索。托勒密用复杂的本轮和均轮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并且也尝试估算天体的距离和大小。他通过观察天体的大小和亮度的变化,也间接推断出天体之间的大小差异。

真正将太阳和地球大小的对比推向科学的严谨,还是需要更强大的观测工具。

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再次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他的理论,虽然在数学模型上仍然需要完善,但其宇宙观是革命性的。他没有直接测量太阳的大小,但他的模型自然地解释了行星的运动,并且暗示了太阳的中心地位,也间接说明了太阳的重要性。

到了伽利略时代,他发明了望远镜。这个划时代的工具,彻底改变了天文学。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也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对天体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伽利略本人并没有直接给出太阳和地球大小的精确对比数据,但望远镜的出现,使得更精密的观测成为可能。

再往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人们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来理解天体的运动和引力。测量天体之间的距离和大小,也逐渐变得可能。

例如,通过测量地球的周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他用阴影的长度和角度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以及通过观测行星的视差,例如金星凌日这样的天文现象,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一旦知道了距离,再结合太阳的视直径,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关系,计算出太阳的实际直径。

关键点在于:

从直观感受出发,到质疑直观感受。 最开始我们觉得大地是静止的,太阳是个小光球。
通过天文现象(日食、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 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飞跃。
提出日心说的阿里斯塔克,用几何学首次尝试“测量”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比例。 尽管数据不准,但思路非常超前。
随着工具的进步(望远镜)和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科学家们有了更精确的测量方法。 比如通过行星的视差测量距离。
精确测量距离是关键。 一旦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再知道它看起来有多大(视直径),就可以算出它本身的真实大小了。

简单来说,我们发现太阳比地球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融合了哲学思考、几何推理、天文观测,以及最终的科学测量。从最早只能靠推测,到后来可以用望远镜和数学计算来证明,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旅程。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全貌,需要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去不断探索和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阳目测是一个盘。

要知道大小就简单了,只要知道视角和距离就能测出来。

要知道距离,就要从地球上尽可能远的两点测。

要从地球上尽可能远的两点测,就要完成全球航行。

用“金星凌日”怎么测算日地距离?当然这个成本比较高。。。。。。。】



还有个比较取巧的办法,用望远镜,制造能放大10倍-20倍的望远镜。观测月球的环形山,按地球较高山体平均高度6km来按比例推算月球大小。当然你要是说一个文明造不出玻璃或者不会磨,又或者测不出山体高度。那就没办法了。(这个办法现在下个高清月球图就能试验。刚刚找了一个190mm的月图,边缘最高山峰高约0.4mm,折算下来月球直径2850km。实际月球直径3476.28km)

月球大小出来了,就能有地月距离。

然后等到月中,太阳月亮地球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时候,尽可能的精密测量太阳与月球夹角。用三角函数算出地日距离。

地日距离有了,太阳大小也就有了。

还可以参考这两个链接:

1、如何用简易设备测出月地距离?

2、普通人如何测量月球半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人类是如何一点点揭开太阳比地球庞大这个秘密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几千年来,从最朴素的观察到最精密的测量,人类智慧不断积累、探索的结晶。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抬头望着天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在天空中移.............
  • 回答
    身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边的人”,也没有亲身经历,更无法通过观察或交流来判断他人的性取向。我所拥有的信息全部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可能涉及关于同性恋的描述、讨论、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等。因此,我“知道”一个人是同性恋,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他们,而是因为这些信.............
  • 回答
    当然,我们人类并非地球上唯一能够感知色彩的生物,而且有些动物确实能看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颜色谱”。这就像我们听不到蝙蝠那高频的超声波一样,它们的视觉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谁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颜色?最普遍也是最令人着迷的例子是昆虫,特别是蜜蜂和其他访花昆虫。它们能看到紫外线(UV),这是我们人类.............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人类最古老也最根本的秘密之一。在文明伊始、文字尚未出现、我们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时代,人类是如何领悟到“交媾”与“后代”之间的那层最直接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思的漫长过程。想象一下,在那些远古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广袤荒野中的早期智人。他们与大自然搏斗,与野兽为伍,生存是.............
  • 回答
    在《悬崖之上》这部影片中,张宪臣被发现是偷书人,这一过程极其惊心动魄,充满了猜忌、试探与绝望。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梳理,还原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残酷真相。一切的开端,并非直接指向张宪臣。顾秋妍和张宪臣的任务是潜入哈尔滨,营救被捕的特工。然而,在他们的接头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乌特拉行动”的名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够玄乎的。要是真这么醒过来,一准儿得炸了。周围都是陌生景象,毛茸茸的身体,还有那股子猫味儿,妈呀,我差点没把自己吓过去。但缓过神来,我得想个法子,得让人知道,我不是一只普通的猫,我肚子里装的是一个大活人。首先,得冷静。越慌越乱,越像只受惊的野猫,没人会信我。我得找个相对安全又不太引人注.............
  • 回答
    话说回来,我们如今餐桌上几乎离不开那抹深邃的酱色,那便是酱油。可是,这东西究竟是怎么被我们祖先给“鼓捣”出来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蹴而就,更像是一系列偶然与智慧的交织。要追溯酱油的起源,我们得回到遥远的古代。那时的人们,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厨房和各种调味品,但对食物味道的追求从未停止。那时候,人们.............
  • 回答
    人的声音,听起来多么自然而又复杂。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我们身体内部一系列精密协作的结果,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乐师,用身体这件乐器演奏出各种各样的音符。要理解声音的发出,我们得从最根本的源头——声带说起。你可以把声带想象成一对灵活的肌肉褶皱,它们位于我们的喉咙深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嗓子眼”。这两个褶皱.............
  • 回答
    亲人过世发朋友圈,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心理活动和动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想博关注”或者“真情流露”来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文化背景、与逝者的关系亲疏程度、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都不同,导致了他们发朋友圈的不同想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思考,我们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享信息与告知.............
  • 回答
    在本科阶段就发表SCI论文,这绝对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想要做到这一点,背后往往是一系列清晰的规划、不懈的努力以及一些关键的“技巧”和“机遇”的结合。我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地拆解一下,看看那些本科就踏入SCI殿堂的同学们,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一、 目标明确:从一开始就埋下伏笔 清晰.............
  • 回答
    在东北,提起“社会人”的穿搭,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种颇具辨识度的画面:宽松的印花T恤,搭配一条大码的运动裤,脚上踩着一双醒目的球鞋,脖子上或许还挂着一条粗粗的金链子。这种风格,绝不是一夜之间流行起来的,它背后有着东北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和时代变迁的烙印。要说“社会人”穿搭的起源,就不能不提上世纪八九十.............
  • 回答
    如果将韩信置于战国中期,一个百家争鸣、列国兼并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无疑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那时的天下,早已不是秦末汉初那种群雄逐鹿、机遇遍地的景象,而是更加成熟、体系化的战争与政治格局。首先,出身贫寒的韩信,在战国中期想要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难度会大大增加。那个时代,各国军队的选拔和培养.............
  • 回答
    哎,说起来我真是觉得憋屈又心酸。从老家那件事之后,我的名字就像被刻上了烙印一样,走到哪儿都听得到那些议论声。我常常在想,在老家那些人心里,我到底成了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看我的呢?首先,肯定有那么一波人,他们是那种最喜欢看热闹、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在我看来,他们大概是觉得我这个人“不检点”、“不懂事”.............
  • 回答
    哈哈!法国人笑起来呀,那可比“h”这个字母有趣多了!法语里“h”确实很多时候是不发音的,但法国人的笑声嘛,绝对是个个充满感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呢。首先,得明白,笑声这玩意儿,跟语言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跟人的性格、当时的情境、以及笑话本身的“杀伤力”有关。所以,你听到的法语笑声,就跟你在中国听到.............
  • 回答
    关于在贴吧发布科比尸检报告来抹黑他的人,他们的想法可能非常复杂,而且动机各不相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心理和可能驱动他们行为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目的。发布科比的尸检报告,并以此进行抹黑,这绝对不是出于善意或对事实的尊重。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走向.............
  • 回答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能开口说话之前,世界是寂静的,却又充满了我们用身体和心灵传递的声音。那时的人们,就像是森林里的动物一样,用他们的肢体、用他们的表情、用他们的呼喊,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想象一下,一个早期的人类,饥肠辘辘,看到了远处一棵树上挂着诱人的果实。他会怎么做?他不会说“我想吃那个果子”。.............
  • 回答
    李云龙当执剑人?这事儿,你想想就带劲!他要是见了面,那肯定不是咱们电视上看到的那个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执剑人。首先,他会怎么对待那个“剑”?别指望他会天天擦拭得锃亮,供着一样。李云龙的性格,谁不知道?他要是成了执剑人,那“剑”在他手里,就得有点“用武之地”。他不会甘心就这么杵在那儿,守着个东西,跟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