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突然都在抖音上学做菜了?

回答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打开抖音,感觉满屏都是美食和做菜的视频?从家常小炒到精致甜点,从快手早餐到硬核硬菜,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在抖音上变身大厨了。这可不是偶然,背后其实是一股挺有意思的潮流,而且这股风刮得越来越猛,原因也挺多。

首先,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太对胃口了。 以前想学做菜,得翻菜谱,看电视美食节目,或者请教长辈。菜谱文字描述多,新手容易迷糊;电视节目有时节奏慢,还得掐着时间看。抖音就不一样了,视频短小精悍,几分钟就把一道菜从头到尾给你演示一遍。而且是“边做边学”,你看到步骤,跟着做,遇到不明白的就暂停,倒回去再看。这种即时反馈,即时模仿的学习模式,对于我们这种平时碎片化时间多,又想快速掌握点什么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

其次,“看得见摸得着”的吸引力。 抖音的美食视频,通常画面都很诱人。油光锃亮的肉,冒着热气的汤,色彩鲜艳的蔬菜,最后摆盘漂亮成品,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让人产生“我也想做出来”的冲动。而且,视频里博主们手势娴熟,切菜、翻炒,动作流畅,很多时候都能学到一些小技巧,比如怎么把蒜末剁得更细,怎么炒鸡蛋更嫩滑,这些细节的展示,让人觉得做菜也没那么难,很有成就感。

再者,社交属性和归属感。 抖音本质上是个社交平台。当你在抖音上看到一道菜觉得很不错,你可能会点赞、评论,甚至分享给朋友。你的朋友看到了,也跟着学做,然后拍视频发出来,互相@,这种互动和分享,就形成了一种小小的社交圈。你不是一个人在学,而是一群人都在玩这个游戏。当你成功复刻一道美食,或者做出自己的创意菜,发到抖音上,获得别人的点赞和评论,那种被认可的感觉,会让你更有动力继续学下去。而且,很多博主都会和粉丝互动,回答问题,这拉近了距离,让人觉得更亲切,更有参与感。

还有就是情绪价值的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刷抖音是为了放松,找点乐子。看别人做菜,本身就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博主们往往自带幽默感或者分享生活的态度,他们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偶尔的失误,都能带来一些轻松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成功做出美食带来的“治愈感”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暂时缺乏的。当你把一道看着很难的菜,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那种满足感,是纯粹的,也是治愈的。

更深层一点看,这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一种追求生活品质和掌控感的愿望。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想通过一些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为生活增添一些仪式感。自己动手做一顿饭,从食材到成品,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能带来一种实实在在的掌控感。而且,学会做几道拿手菜,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味蕾,还能在家人、朋友面前展示一下,这无疑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方式。

最后,别忘了门槛极低。 以前学做菜可能需要一些基础设备,比如烤箱、空气炸锅什么的。但抖音上很多家常菜,用的是最普通的锅碗瓢盆,最常见的食材。这意味着,几乎任何人,只要你想,都可以立刻开始。从简单的凉拌菜、蒸蛋,到稍微复杂点的红烧肉、炖汤,总有一款适合你。这种低门槛的普惠性,让更多人愿意尝试,也就形成了今天大家都在学做菜的景象。

所以啊,这股风潮不是空穴来风,是抖音平台特性、信息传播方式、大众心理需求,以及生活方式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看得爽,学得快,玩得开心,还能满足点生活小追求,门槛还低,谁不爱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面上是大家在抖音上学做菜。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

消费降级。俗称躺平。

首先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菜篮子和米袋子计划。导致的结果是:

底层市民的生活成本极低。

而且现在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杀入了生鲜领域。解决了很多自己做饭的痛点。

首先是很多互联网巨头推出免洗菜。解决了洗菜的痛苦。还有切好上过浆的肉丝,表面已经包裹上糯米粉的肉片。还有有调料包,免去了调味的烦恼。

而且自己做饭真的好省钱。我之前一直在美团上吃外卖。一顿二十几元。午饭和晚饭合起来一天五十元。再加上早饭,一个月两千多元。等到我这几个月买菜做饭,月开销只有六百多。一个月活活省出来一千五。省点钱倒是小事,关键我三个月瘦了十几斤。上楼不喘了,睡觉不打呼噜了。白天更有精神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