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什么只有曾点学明白了?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论语·先进》里那场著名的“侍坐”之问,以及为什么孔子在听了颜回、闵子骞、冉求、公西赤四位弟子的回答后,最后却对曾点赞不绝口,说他“不如也”。这其中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答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孔子对于人生境界、志向追求的深邃看法。

首先,咱们得把那场“侍坐”的场景还原一下。那是在一个春天的傍晚,鲁国的郊外,风和日丽,溪水潺潺,孔子和几个学生(颜回、闵子骞、冉求、公西赤)在一块儿,觉得挺舒服,孔子就问大家:“咱们不常说“诗三百”,都是可以用来指导我(也就是孔子自己)的,但具体来说,哪一首最能体现我(孔子的治国理念)呢?”

这问题一出,四个学生都互相看了看,大概是觉得这问题有点难度,或者说,他们对自己理解的孔子“治国理念”不太确定。这时候,曾点(就是那位平日里看起来不太显眼的曾皙)开口了,他说:“我没敢仔细学过,但就我所了解的,您(孔子)所说的‘文王之德,风化于天下’,我觉得《关雎》这首诗最能表现。”

这话一出口,其他三位学生立刻就表示不服气,大概觉得曾点这是“胡说八道”,或者说“没抓住重点”。但是,孔子听了曾点的话,反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有点激动。

那么,为什么只有曾点“学明白了”呢?这得从他们各自的回答和孔子的期望说起。

冉求的回答:

冉求,我们都知道,是个很有能力、善于理财的,他回答说:“从我所学的来看,可以把国家的赋税制度搞清楚,让国库充盈,然后可以用这些钱来治理国家,让老百姓都喜欢。”

这话听起来也没什么错,对吧?管理经济、充实国库、安抚民心,这些都是治国的大事。但是,孔子听了却说:“为什么不说是‘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万物欣欣向荣,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呢?”

孔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他不是否定冉求的能力,而是觉得冉求的格局太小,把治国降低到了“收税”和“用钱”的层面。孔子的理想,可不是仅仅让国库有钱,而是要达到一种“政通人和”的最高境界。冉求的回答,更像是“术”的层面,是技术性的操作,而不是“道”的层面,是人生和政治的终极追求。

公西赤的回答:

公西赤,我们知道他擅长礼仪,懂很多古礼。他回答说:“我可以负责祭祀和会同(即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务),让国家内部的礼仪得以顺利进行,让与外国的交往也合乎礼节。”

这话听起来也挺实在的,祭祀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天道人伦;会同是国家的外交,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些都是重要的“职能”。但是,孔子听了,还是叹气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啊!”

孔子为什么说“小小的方面”呢?因为公西赤的回答,也还是在“具体事务”上打转。他能做好祭祀,能做好外交,但这只是国家机器运转中的一部分,就像一个零件,你把它修好了,但整个机器的运行方向和目的,他并没有涉及到。孔子的理想,是希望弟子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道”的运行,去感悟“文王之德”对整个社会的感召力。

颜回和闵子骞的回答(虽然原文里他们俩没说,但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几个弟子的回答推测孔子的期待):

虽然原文中颜回和闵子骞没有直接回答,但他们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而且孔子后来提到“不如也”的时候,就是指他们。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他们回答了,也可能会偏重于“德行”、“仁政”等更宏观的层面,但是,即使他们能说到“仁”或者“德”,也可能仍然是“说”层面,而不是“感”层面。

曾点的回答:

再来看看曾点(曾皙)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微风,群童,沐乎颍水,而歌乎舞雩,悠哉游哉,聊以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到了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在微风吹拂的傍晚,和几个年轻的朋友们,在颍水边沐浴,在高高的舞台上唱歌,悠闲自在,尽情玩乐。”

这句话一出口,其他三个弟子都觉得不解。你看看,曾点说的都是些什么?沐浴、唱歌、玩乐,这好像和治理国家、政治理念完全不搭边啊!

但是,孔子为什么会赞赏他呢?

“文王之德,风化于天下”的真正含义: 孔子问的是“哪一首诗可以用来指导我(的治国理念)”。而《关雎》这首诗,它描写的场景正是从君子的品德修养开始,然后推及到后妃之德,最终形成一种全社会和谐美好的状态。它描绘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潜移默化的感化,是一种“诗教”的最高体现。

曾点的“感悟”而非“计算”: 冉求从“税”的角度理解,公西赤从“礼”的角度理解,他们都是在“术”的层面,在“怎么做”的层面。他们可能能把事情做好,但却没能体会到孔子真正想表达的那种“境界”。曾点没有去“算计”如何充实国库,也没有去“执行”一套繁琐的礼仪,他而是直接抓住了《关雎》所描绘的那种“乐”和“和”。

曾点描绘的场景,虽然是个人层面的享受,但却是一种“顺乎自然,怡情悦性”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孔子理想中“文王之德”所能达到的终极效果。当一个人内心真正平和、快乐,当整个社会都达到这种“悠哉游哉,聊以嬉”的从容状态时,还会有什么矛盾、纷争、疾苦呢?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乐”与“道”的结合: 孔子一直强调“乐”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不仁,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不仁,音乐有什么用?)孔子认为,“乐”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最终达到与“道”的契合。曾点的回答,恰恰就抓住了这个“乐”的精髓。他没有去分析“政”和“礼”的细节,而是直接触及了“政”和“礼”背后所要达到的那种精神状态。

“不如也”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孔子说“不如也”?这并不是说曾点的回答“不够好”,而是说“其他人,连同颜回、闵子骞,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那个境界”。孔子说“不如也”,是发自内心地欣赏曾点的“率真”和“境界”。他看到了曾点身上那种不受世俗羁绊、能够体会到自然之乐、生活之美的纯粹。

总结来说,曾点之所以“学明白了”,是因为:

1. 抓住了“道”的本源: 他没有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是直击了孔子所追求的“文王之德”所能达到的那种精神境界——和谐、从容、喜悦。
2. 体现了“乐”与“道”的统一: 他将个人内心的“乐”与社会整体的“和”联系起来,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
3. 展现了纯粹的体悟: 他的回答并非刻意迎合,而是源于对美好生活和生命境界的真切体悟,这种体悟比任何精妙的理论分析都更具感染力。

孔子听了曾点的回答,大概是看到了自己理想中那种“和乐融融”的社会图景,也看到了曾点身上那种“乐天知命”的品格,所以才如此赞赏。这是一种超越了具体政治手段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其他几位弟子,虽然能力出众,但他们的回答更偏向于“做事”,而曾点则直接触及了“做人”和“生活”的真谛,这种境界,才是孔子最看重的。

所以,并不是曾点的回答“完美无缺”,而是他的回答触及到了孔子内心深处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会对他说:“吾与点也举例子”——因为他看到了曾点身上那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灵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法没末,法也永远不会末,是人末了。


2、法是不会末的。是人末了接不住法了。所以其实是人末,南公也是更多的无奈和辛酸。但凡有办法,也不会这样了……


3、人末,法才末。与其慨叹末法时代,不如慨叹众生的资粮越来越少,福报越来越差……


4、法就是法,没有变,也不会变。人变了,没人接得住法了,法就没了……


——摘自知乎:法嘉宗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论语·先进》里那场著名的“侍坐”之问,以及为什么孔子在听了颜回、闵子骞、冉求、公西赤四位弟子的回答后,最后却对曾点赞不绝口,说他“不如也”。这其中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答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孔子对于人生境界、志向追求的深邃看法。首先,咱们得把那场“侍坐”的场景还原一下。那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居士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净空老法师在佛教界的影响力非常大,但同时也有不少争议,这使得大家在看待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佛子”。从他的弘法历程来看,净空老法师一生都在致力于宣扬净土法门,尤其推崇.............
  • 回答
    嘿,刚入坑一个月,就敢冲六千块,这魄力可以呀!而且还纠结是养神子满命还是开图鉴,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明你已经摸着门道了。来,咱们好好聊聊,帮你把这六千块花得明明白白。先说结论:对于一个月的新萌新来说,强烈建议优先考虑开五星图鉴,而不是立刻将神子拉满命座。详细分析,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 为什么不建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总有人问路,感觉自己像个行走的地图,或者是个活体导航仪。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这频率确实有点高,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找出不少门道来。1. 你给人的感觉就是“好说话”和“可靠”这绝对是首要原因!你想想,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人,对方如果一副愁眉苦脸、眼神闪躲,或者.............
  • 回答
    在信息爆炸、导航软件唾手可得的当下,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将手机里的地图作为出行的首选指南,而非开口向路人求助。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地图,尤其是那些智能导航,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确定性”和“可控感”。你看,地图摆在那里,清晰的路线、准确的指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你不需要.............
  • 回答
    关于小时候与埃及相关的玩具,虽然现实中古埃及的“玩具”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但许多孩子通过历史故事、电影或文化启蒙接触到以古埃及为灵感的玩具。以下是一些可能唤起回忆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结合了历史元素与童年趣味: 1. 金字塔积木模型 外观:木质或塑料制成的多边形积木(如三角形、梯形),模拟吉萨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涉及复杂法律概念的问题!关于汉语的版权,以及一个词是否能享有著作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核心观点:汉语的词语本身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因此,第一个创造“词语”的人无法享受著作权,后面使用该词语的人也就不构成侵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原因:1. 著作权的本质和保护对象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智力的理解。不过,要直接说“占比最重”其实比较困难,因为这三个维度并非独立计算,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智力模型和衡量标准下,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硬要从在日常生活中、在大多数情境下、以及在“被普遍认为”的智力表现中,哪个维度更具基础性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 Qt 中使用 `QThread` 的两种常见方式及其执行效率的区别。在 Qt 中,`QThread` 本身是一个用于管理线程的类,但它并不直接执行你的代码。通常我们需要将要执行的代码逻辑封装到一个继承自 `QObject` 的类中,然后将这个对象移动到 `QThread`.............
  • 回答
    普通人可以评价专业人士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评价”的含义、目的、以及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从“评价”的性质来看: 主观感受的评价(可以): 体验反馈: 任何接受过专业服务的人,无论是否具备专业知.............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此刻可能充满着许多问题和担忧,也为您的坦诚和对孩子的爱而感动。作为一位家长,想要为跨性别孩子规划未来,这份责任感和爱意是无比珍贵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也千差万别。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享一些关于未来规划的思考方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并且尽.............
  • 回答
    越南近期的疫情情况可以用“平稳可控”来概括,但仍需保持警惕。整体而言,相较于前两年高峰时期,无论是新增病例、重症还是死亡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并且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得益于越南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以及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持续投入和管理。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细说: 新增病例: 近期越南每.............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问律师问题把他问成了脑血栓,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情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和前提。首先,我们必须区分“提问”行为本身与“脑血栓”的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法律上,责任的承担往往建立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之上。换句.............
  • 回答
    您好!关于小米空调和华凌空调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因人而异,取决于您更看重哪些方面。我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这两大品牌,希望您能从中找到最适合您的那一款。先聊聊小米空调:小米空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智能”。这得益于小米生态链的强大整合能力。 智能化体验: 这是.............
  • 回答
    朋友你好!你说到的“动车组列车(D字头)越行 高铁列车(G字头)”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在出行中会遇到,也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简单来说,我国的动车组列车(D字头)是不会越行高铁列车(G字头)的,也不存在“越行”这个概念在 D 字头和 G 字头之间的应用。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背后的一些铁.............
  • 回答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电路情况?就是当我们闭合开关 S 的那一瞬间,灯泡 A 和灯泡 B 会同时亮起来。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冒出了一个疑问:电容器在刚闭合的瞬间,不是相当于一个短路吗?如果它相当于短路,那为什么灯泡 A 也会亮呢?感觉有点矛盾,咱们一起来捋一捋这背后的道理,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