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们知道人类是地球主宰吗?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问题,就像在问猫咪是否理解量子力学一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微妙之处和丰富的观察。

先来说说我的看法:动物们,当然,并不像我们人类那样,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地球的地图,上面还标记着“人类主宰领域”。它们没有“主宰”这个概念,更不会去分析地缘政治和资源分配。但是,如果我们将“知道”理解为一种“感知”、“适应”和“习得经验”,那么可以说,很多动物,尤其是一些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物种,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人类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对等的力量关系。

想象一下你是一只生活在城市公园里的鸽子。你每天都能看到数不清的人类在你周围走动,它们建造高楼,铺设道路,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手里经常拿着食物!你学会了在人类经过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或者在他们坐下时小心翼翼地凑近一点,期待着被投喂。你可能还会注意到,人类能够轻易地发出巨大的声响(比如汽车鸣笛),这些声响有时会让你惊慌失措,但它们通常又不会直接伤害你,除非你太过靠近危险的地方。

你学会了在人类的“地盘”上生存,学会了辨别哪些人类会给你带来食物,哪些人类可能会追赶你(比如小孩子)。你的整个生活模式,你的觅食策略,都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人类的存在而调整。你可能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多?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但你清楚地知道,它们是这片区域里最活跃、最能施加影响的生物。

再换个角度,想想一只在森林边缘生活的鹿。它们可能在清晨或者黄昏时分,小心翼翼地靠近人类的田野,因为那里有它们喜欢的庄稼。但它们也知道,一旦听到枪声或者看到人类持着长长的、会发出巨响的“棍子”出现,它们必须立刻逃跑,而且跑得越远越好。这种逃跑的本能,以及对特定声音和景象的警惕,都是它们在与人类的互动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它们可能不知道人类拥有火药和金属,但它们知道,某些人类带来的“威胁”是它们无法对抗的,需要用极度的谨慎和速度来应对。

有些动物,尤其是那些智力较高、社会性强的物种,比如大象、海豚或者黑猩猩,它们与人类的互动可能更加复杂。它们可能能观察到人类使用工具(车辆、船只),能理解人类的某些行为模式(比如试图捕捉它们,或者提供食物)。它们可能会学习躲避人类的活动区域,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主动接近人类,以获取利益。例如,一些地方的大象已经学会了如何进入人类的村庄寻找食物,这表明它们对人类的环境和行为有着相当程度的认知。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动物们的主要目标是生存和繁衍。它们会不断地观察和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人类是这个环境中一个极其显著且具有压倒性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学习,通过试错,通过遗传下来的本能,对人类的存在和行为模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理解”。

这种“理解”可能体现在:

对人类的识别能力: 它们能区分人类和其它动物,知道哪些个体对自己有威胁,哪些可能带来机会。
对人类行为的预测: 它们能预测到人类的某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比如听到汽车声就知道有交通工具出现,看到人持食物就知道可能有喂食。
对人类环境的适应: 它们在城市、农田等人类活动区域学会了生存和觅食的技巧。
对人类技术的感知(间接): 它们可能无法理解飞机的原理,但会感知到天空中有巨大的、会发出声音的物体飞过,并学会规避。

当然,这种“知道”并非我们人类所理解的哲学意义上的认知。它们不会去思考人类文明的伟大,也不会去分析人类活动的生态后果。它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人类塑造的这个星球上,尽最大可能地生存下去。

所以,与其说动物们“知道”人类是地球主宰,不如说它们感知到了人类的强大力量和对环境的巨大改变能力,并因此调整了自己的生存策略。它们是地球的居民,而人类是其中最强势的一份子,它们只是在努力理解并在这个由我们深刻影响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让动物理解什么是快乐星(划掉)什么是地球……

user avatar

非人动物看起来全都不知道这种搞笑的假命题。当然,你可以说给鹦鹉之类听,教它们这样称呼你。

或者你去跟野火、洪水、地震、蚊子、结核杆菌、新冠病毒什么的谈谈“人类是地球主宰,命令你们不许这样”看看。

比这小一圈的假命题是“人类是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并不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而且许多生物可以对人类进行牧食、外寄生、内寄生来维持生存,例如蚊子、螨虫、血吸虫、疟原虫

  • 牧食是指吃掉捕食对象的一部分构造,捕食对象通常可以生存下去并恢复受损的构造。在谈“牛吃草”这样的牧食行为的时候,你知道这是食物链的一部分,那蚊子吸你的血就不是食物链的一部分么。

寄生食物链平时谈得少一点,它揭示了一些阴惨的事实:在东非草原、河口三角洲之类地方,寄生虫的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呈现漂亮的比例关系,没有任何动物不在寄生虫的阴影之下。你会发现非洲草原食物链的顶点是寄生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几种微孢子虫,其宿主可寄生于包括狮子在内的任何食肉动物,并经常造成食肉动物死亡。

“非洲的动物会害怕人而美洲的不会”并不是大灭绝的什么重要原因。人类在非洲诞生时周围野生哺乳动物的平均体重约 500 千克,经过一百多万年还剩约 50 千克,这是全新世大灭绝的一部分。

人类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杀死地球上的任何顶级掠食者,但人类不是依靠捕食这些东西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全球人类生物量主要依靠陆地农业,平均营养级是 2.21[1],相当于猪和凤尾鱼。加勒比海的渔夫们通过大量食用食肉鱼类获得约 4.5 的营养级[2],而逆戟鲸、大白鲨之类海洋顶级掠食者的营养级在 5 以上,平均可达 5.5。

在谈人类属于顶级掠食者的时候,是和大型水母一样通过“没有种群能靠捕杀我们来维持生活”去定义的,这样的物种非常多。你要把这个当做“食物链的顶端”的话,这头衔就烂大街了。

  • 顶级掠食者是指这样的掠食性物种[3]:在其生活范围的食物链中,不存在营养级比其更高的物种,或是不存在对其进行掠食的物种[4]
  • 人类的营养级并不高,动物也可以对人类个体或小群体造成生命威胁,但现代地球上没有任何动物能在依靠捕杀人类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情况下不被人类所击灭。
  • 在最近几个世纪里,人类和其它顶级掠食者的互动越来越倾向于人类对它们的屠杀,人类还会为制造纪念品而专注于击杀顶级掠食者。

最近几十年里,人类种植的农作物和林业植物的光合产量占据了地球生物圈光合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这之中 35~40% 是拿来作为人的食物和家畜·家禽的饲料的,因而允许人类保持巨大的生物量。人类的生物量占陆地哺乳类的 36%,人类饲养的家畜占 60%,野生哺乳类占 4%。人类饲养的家禽的生物量占鸟类的 70%,野生鸟类占 30%。这显示了人类巨大的力量。但你如果谈力量最大的就是食物链的顶端或“地球的主宰”,噬菌体将以比我们可怕得多的击杀成绩一骑绝尘,那才是顶端。

最近几十年里,人类开始探讨保护其它顶级掠食者,例如将它们开发为生态旅游资源、人工繁育·野化·重新引入历史栖息地。尽管如此,根据现代渔船对海洋食物网的压倒性毁灭力量,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已经不像地球上存在的和存在过的任何掠食者,达到了全新的致命程度:营养级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掠食者的行为,因为它吃一切。自然界里的掠食者倾向于攻击老弱病残个体,很少消灭具有强大自卫能力和繁殖力的最大个体,而渔船根本不在乎。

激进一些的学者则认为,人类对海洋生物的碾压不算是掠食,应该跟病原体的行为归类到一起去。掠食者不会像我们这样排放化学毒素、有机毒物和放射性物质,让猎物早在被掠食之前就患病、长出脓疮乃至肿瘤。我们在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为了食物而去歼灭动物的。在这种理论下,我们是地球生物圈有史以来最致命的多细胞病原体。单细胞病原体和非细胞病原体可以更致命。

在这里冒出“不是就想办法是”的话,知乎上畅想未来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很多,可以去那下面一起吹。

参考

  1. ^ 在陆地农业范围内,最低数据为布隆迪的2.04,最高数据为冰岛的2.57
  2. ^ 老实说,这对身体没什么好处,海水里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随食物链富集。
  3. ^ 限定在掠食性物种之内是为了排除寄生虫、细菌之类
  4. ^ 有时会表述为“没有自然天敌”,这是排除了人类,但还必须额外忽略病原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问题,就像在问猫咪是否理解量子力学一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微妙之处和丰富的观察。先来说说我的看法:动物们,当然,并不像我们人类那样,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地球的地图,上面还标记着“人类主宰领域”。它们没有“主宰”这个概念,更不会去分析地缘政治和资源分.............
  • 回答
    当然,知乎上有很多在动物园工作的朋友!而且,动物园这份职业的体验,真的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曲折得多。我认识的一些动物园工作者,他们的分享我听了不少,下面就尽量详细地讲讲,希望能让你对这份职业有个更立体的认识。首先,谁在动物园工作?动物园里的岗位其实很多元化,远不止大家印象里只会喂食的“饲养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动物是否“知道”自己被人类奴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知道”这个词对于动物来说,可能和我们人类的“知道”不太一样。我们人类会进行复杂的抽象思考,会用语言来描述和理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虐待动物的讨论,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产生“知乎上很多人支持虐待动物”的观感。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话题的敏感性和“求同存异”的复杂性首先,虐待动物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强烈情绪的社会议题。在任何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当一个热门且触动人心的议题出现时,总会吸引到各.............
  • 回答
    如果动物们也上知乎,这绝对会是一个充满惊喜、爆笑又发人深省的奇妙世界!我们可以想象以下一些可能出现的场景和问答: 动物知乎:万物皆可问,万物皆可答!首页推荐(今日热榜): “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欢把猫咪抱起来转圈圈?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什么影响?” (发起者:一只名叫“咪咪酱”的暹罗猫) “如何才.............
  • 回答
    尘归尘,土归土:动物们告别人世后的最终去向生命的循环,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带着些许神秘的话题。而对于与我们共享这颗星球的无数生灵,它们的生命终点同样承载着自然界最深刻的规律,那便是最终的归宿。当它们的呼吸停止,它们的身躯将以怎样的方式融入自然,又将开启怎样的新旅程?这其中蕴含着我们值得深.............
  • 回答
    兄弟,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想当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直到我摸索出了一套方法。想知道你的电脑能不能带得动一款游戏不卡,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步:了解你的电脑配置这是最关键的!你的电脑就像一个人,游戏就像一部电影,你需要知道你“人”的身体素质怎么样,才能判断能不能看懂“电影”的内容。1. .............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对了!好多人都对这些“不好好说话”的猫科动物情有独钟。要我说啊,在国内想一次性看到猞猁、狞猫和兔狲这三位“表情包”大户,确实得费点心思。不过,根据我平时逛动物园的经验和打听来的消息,这几位单独或者组合出现的情况还是有的。首先,我们得把这三位“选手”简单认识一下: 猞猁(Lynx.............
  • 回答
    关于屠宰场中的动物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杀死,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动物福利领域中一个持续被讨论的焦点。目前科学界和公众对此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核心问题:意识、认知和预知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动物的意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它们感知未来事件的能力.............
  • 回答
    动物照镜子,到底知不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这问题,就像你站在自家窗前,看到里面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嘀咕着:“嘿,这小伙子今天精神头不错!”一样,带着点哲学的意味,也带着点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其实,这个问题在科学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点点被拨开迷雾的。简单来说,大部分动物,并不.............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您提供的动物纹样,根据我的经验判断,极有可能是一种祥瑞纹饰,以龙纹为基础,并融合了其他吉祥动物的元素,形成一种寓意丰富、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纹样。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它:1. 龙纹:王者之气与变化多端的象征最核心的部分,毫无疑问是龙的形象。在您.............
  • 回答
    当然,动物界里同类相残的现象并不罕见,而且原因多种多样,有些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残酷。这种行为在自然界里被称为“同类相残”(cannibalism),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让我给你讲讲几个例子,让你对这个现象有个更深的了解。我们先从昆虫说起吧。很多昆虫在繁殖前后都会有同类相残的行为。比如,螳螂就是一个非常出.............
  • 回答
    作为一个资深的猫狗家长,我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做了绝育手术的毛孩子,它们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话题,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希望能给同样关心自家毛孩子的朋友们一些解答。首先,咱们得明白,绝育手术对动物来说,那绝对是件大事。它不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对黄鳝的了解非常准确!黄鳝确实是个典型的例子,它们出生时是雌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会逐渐转变为雄性,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并不罕见,虽然比起一出生就固定性别的生物来说,算是比较特别的一类。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性逆转”或者“雌雄同体”。除了黄鳝,自然界还有不少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拥有令人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