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屠宰场的动物知道自己会被杀死吗?

回答
关于屠宰场中的动物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杀死,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动物福利领域中一个持续被讨论的焦点。目前科学界和公众对此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核心问题:意识、认知和预知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动物的意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它们感知未来事件的能力。

意识 (Consciousness): 科学界普遍认为,许多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如牛、猪、羊)和鸟类,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感知自身的存在、周围环境以及内心的感受,例如疼痛、恐惧、快乐等。
认知能力 (Cognitive Abilities): 动物拥有学习、记忆、解决问题和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例如,它们可以学会识别熟悉的人和环境,区分安全与危险的信号。
预知能力 (Anticipation/Forecasting): 这是最难判断的部分。动物是否能“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它们自身生存构成威胁的事件,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它们可能会基于过往的经验和当前的刺激来形成预期,但这是否等同于人类的“知道自己要被杀死”的概念,则需要谨慎对待。

支持动物可能“知道”或“感知”的证据和论点:

1. 对特殊环境和流程的反应:
进入屠宰场的反应: 许多证据表明,动物在进入屠宰场或屠宰过程中的特定区域时,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它们可能会变得抗拒前进、尖叫、颤抖、试图逃跑、或者出现其他表明强烈不适的行为。这些反应不仅仅是对新环境的陌生,也可能是一种对危险信号的识别。
目睹同类被处理: 有观察表明,动物在目睹同类被带走或被屠宰时,会表现出异常的警觉和不安。这种反应可能是对死亡威胁的一种社会性学习和预警。
特定人群或声音的识别: 有些动物可能会将屠宰场的工作人员或特定的车辆、声音与被杀戮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恐惧。

2. 生理和心理压力迹象:
在屠宰前,动物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虽然这可能只是对非特异性压力(如挤压、拥挤、不熟悉的环境)的反应,但高水平的应激反应也可能与它们对即将到来的负面事件的感知有关。
动物可能会表现出行为上的改变,例如拒绝进食,变得更加警觉或攻击性,或者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如果过去的经历都是负面的)。

3. 认知科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的观点: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认为,动物的这些复杂反应,特别是当它们与其他动物隔离、被转移到陌生的屠宰区域、以及周围出现特殊声音和气味时,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应激反应,而是它们对即将发生的特定负面事件(如死亡)的感知。
它们可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清晰地“想到”自己“即将死亡”这个抽象概念,但它们可能能通过一系列关联信号,感知到“这个地方”或“这个流程”与过去的负面经历(如疼痛、分离、死亡)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回避行为。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预判。

反对或持谨慎态度的论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 人类对“死亡”的理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涉及对未来的认知和对自身存在终结的意识。目前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证明动物拥有这种同等级别的抽象思维能力。
2. 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动物在运输、挤压、围栏、噪音、陌生气味等多种环境中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它们在屠宰场表现出的恐惧和不安,很可能只是对这些非特异性压力源的综合反应,而并非是对“死亡”这一特定事件的预知。它们可能只是害怕被困、害怕拥挤、害怕疼痛,而不是直接“知道”自己要被杀死。
3. 缺乏对未来的长期规划: 动物的认知更多地是基于当下和近期的过去。虽然它们有记忆和学习能力,但“预知”一个遥远的、抽象的死亡事件,可能超出了它们的认知范围。
4.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要直接量化和理解动物的内部心理状态(如“知道”或“预知”)非常困难。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其行为和生理指标来推断,而这些推断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总结:

与其说动物“知道”自己会被杀死,不如说:

许多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能够感知到极度的恐惧、压力和痛苦。
它们能够识别与过去不愉快或危险经历相关的特定环境、声音、气味和人群。
当它们被置于这些能够触发高度应激和恐惧反应的屠宰场环境中时,它们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试图逃避。

因此,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它们拥有人类意义上的“知道”,但它们无疑能够强烈地感知到一种极度的危险和不适,并且它们会尽一切可能试图避免这种状态。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来看,即使只是为了避免它们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恐惧,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改善屠宰流程,减少它们的应激。

最终,这个问题也带有哲学和伦理层面的考量。即使我们不能完全证明动物“知道”,但它们在屠宰场中表现出的巨大痛苦和恐惧本身,就足以引起我们对动物福利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都差点不知道自己在被当韭菜割,动物知道个屁

user avatar

部分猪知道,不但它们知道自己会被杀死,而且它们还会把自己的肉变得不好吃。

屠宰场里有种猪肉叫做“白肌肉”,国内俗称为白猪肉/渗水肉/热霉肉。屠宰业学名叫PSE肉(Pale Soft Exudative,分别代表苍白,柔软,表面出水),非常普遍,国际有统计,很多生猪养殖国每年因PSE的损失在数千万美元。

找段描述

…特征是肉的颜色苍白、质地松软、表面有液体渗出,含水分多;重的表现为灰白色,似水煮肉样,肌肉色泽变淡、肌纤维变粗、弹性差,香味不浓。白肌肉主要发生在肌肉上,其内脏无病变。

白肌肉的发生除了与品种和遗传因素有关,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宰前的应激反应所致,即将屠宰的猪受到强烈的刺激,在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屠猪产生应激反应,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肌肉中的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亢进,在缺氧状态下糖酵解过程加速,产生大量乳酸,使肉的pH值下降(pH下降至5.7以下,正常鲜肉pH值5.8~6.4)

PSE成因很复杂,但是公认主因是“应激”造成的(遗传也是反映在应激上)。通俗一点就是猪被自己未来的命运深深的吓到了,高度紧张吓得脸刷白出虚汗,终于导致肉不好吃了。


给猪体检也看不出来PSE,要减少出现只有让猪意识不到自己要被杀了。

比如减少强行驱赶,减少猪打架,减少运输碰撞,下运输车被屠宰之前要静养16小时左右来给猪缓和情绪,减慢猪场屠宰速度,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屠宰前要把猪完美的击晕。

反正就是让猪不要知道自己马上快被杀了…然后突然地、痛痛快快地死去,以保留一身好肉…

最后找张美国的猪肉品品质鉴别图,供参考。


(PSE的预防办法也有,就是给猪打肾上腺素…就像星际争霸给人族机枪兵那样…)

(纳粹经常更换集中营搬家,让犹太人去澡堂子洗澡以放下戒心,痛痛快快的死去,简直原理一致…RIP,愿世界不再有战争与屠杀)

user avatar

在里面待过。

屠宰车间的入口处,是一个双排通行的过道,每一个过道的宽度只允许一头猪通过。一批猪过来的时候,都不愿意往前走,但只要用电棍敲打,这些猪就像人排队过安检一样,有条不紊地经过。到前面临近点红的时候,猪又不往前走了,因为它们听到了惨叫声,但这时后面极大的拥挤力量让它刹不住车,被挤进二氧化碳室。从二氧化碳室出来,猪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候就要把猪倒挂起来,头朝下。人们长期总结的规律,能够让猪的状态处于最好,挂脚时很安静,点红(刀子割颈动脉)时马上清醒,开始嗷嗷叫,身体扭动,有助于排干体内的血。血顺着下巴和鼻子流下来,更加刺激扭动,流程每秒前进半米,30秒内血液流干,所以只需要15米的沥血槽就足够了。前道对二氧化碳精细的控制搭配点红师傅熟练的操作,为工厂节省了空间同时保证了效率。一切都像电子厂的流水线一样,每次都一样,每头都一样。

有一次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在二氧化碳室之前,一头年轻力壮的猪爬到了前面一头猪的身上然后跳了出来,慌不择路地往前跑,人都拦不住。它通过人走的道路冲到了点红的地方,突然摊那了,站不起来,打也不走,后来几个人把它抬到小车上,送回了猪通道,这次它不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屠宰场中的动物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杀死,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动物福利领域中一个持续被讨论的焦点。目前科学界和公众对此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核心问题:意识、认知和预知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动物的意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它们感知未来事件的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让人纠结的营销现象。说实话,直接把被屠戮的动物笑脸做招牌,这种做法确实挺让人费解,也容易引发争议。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明白,听起来也别太官方。首先,得承认,这种做法不是主流,也不是所有肉制品店都会这么干。但确实能看到,尤其是一些比较接地气、或者.............
  • 回答
    如果动物突然开口说话,这个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它们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都将受到颠覆性的重塑。能否因此得到人类的尊重,不再被屠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伦理、哲学、经济、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开口说话”的具体情境。.............
  • 回答
    很多时候,大家在思考屠宰场时,会有一个误解,就是它们“不”对动物进行安乐死。实际上,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得先弄清楚“安乐死”这个词在动物福利和屠宰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在动物福利的语境下,“安乐死”(euthanasia)通常指的是通过人道、无痛的方式结束动物生命,以解除其痛苦,比如患有绝症的宠物。然.............
  • 回答
    关于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白人定居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学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研究,并且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其复杂和敏感。你提到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理由的,相反是印第安人先动手”的说法,在一些历史叙述中确实存在,但将它简单概括为“事实”会忽略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视角。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关于“如果屠宰场的外墙是玻璃做的,你也会是一个素食者”这一言论,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视觉直观揭示动物屠宰的残酷性,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饮食选择的反思。这种观点触及了道德、伦理、社会结构与人类心理等多重维度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言论背后的逻辑:透明化是否能改变行为?1. “看见即道德觉醒”.............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等国家,猪、牛、羊屠宰后的内脏(俗称“下水”)的处理方式与许多亚洲或欧洲国家截然不同。在那些内脏消费非常普遍的文化中,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在美国,大众对内脏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内脏的处理更多地转向工业和非食用用途。1. 工业化用途:这是美国市场中内脏最主要的去向。由.............
  • 回答
    瑞士通过的“活煮龙虾违法”法案以及欧美西方国家推行的各项“人道屠宰法案”,是动物福利观念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的体现。这些法案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动物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减少动物在生命终结过程中所承受痛苦的日益关注。要理解这些法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瑞士“活煮龙虾违法”法案的背景与意义 .............
  • 回答
    关于农业部认为“尚无明确的肉用犬品种,不具备出台屠宰检疫规程条件”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判断,也牵扯到法规、伦理、社会观念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首先,从“明确的肉用犬品种”这一表述来看,农业部强调的是“明确性”和“犬种”。 “明确性”: 这是一个关键.............
  • 回答
    关于屠龙勇士变成龙的故事,其实有许多不同的演绎,它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直接“变成”的过程,而是隐藏着更深层的寓意和连锁反应。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解释,我会尽量将它们讲得生动而饱满,让故事有血有肉:一、力量的反噬与同化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解释。勇士之所以要屠龙,是因为龙拥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原始.............
  • 回答
    《倚天屠龙记》的结局,我感觉确实有点赶。不是说不好,就是觉得,哎呀,这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恩怨情仇,这么多厉害的人物,最后怎么就这么简简单单收尾了?你想想,张无忌最后在光明顶集齐了六大派,然后顺手就把明教跟六大派的矛盾给化解了。这本来是个挺大的场面,大家为了争夺屠龙刀,闹得你死我活,结果张无忌一上台,就.............
  • 回答
    古代屠夫的地位,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并不能简单地说“地位很高”。要深入了解,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肉”这个东西的。在古代,肉食绝对不是人人都能天天吃到的奢侈品。尤其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农业是社会的基础,老百.............
  • 回答
    关于《三国志》中曹操“屠城”的“屠”字,我的理解是,它确实就是指“屠杀”的意思,而且是进行大规模、极其残忍的杀戮,绝非另有所指。曹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因屠杀平民而备受争议的记录。要深入理解这个“屠”字,我们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国志》的记述来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屠.............
  • 回答
    在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结局中,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出“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周芷若复杂的情感、性格以及她对张无忌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芷若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以及她与张无忌之间纠葛的根源。周芷若性格的塑造:悲情、隐忍与决绝周芷若.............
  • 回答
    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受到一部分人的崇拜,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包括但不限于:1.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宣传的强大力量: 极端民族主义与复仇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制裁,包括巨额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这在德国社会中普遍滋生了屈辱感、复.............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屠龙勇士最后变成恶龙”这个字面意义的例子。因为“龙”在现实中不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的设定。然而,我们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象征性的故事,寻找那些原本怀揣着美好理想,为了对抗邪恶而奋斗,最终却被权力、仇恨、或者自己所反对的“龙”所腐蚀,自己变成了新的“.............
  • 回答
    在战争中发生屠城时,被屠杀者是否会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反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直接的武力对抗,也可以是逃跑、躲藏、甚至是默默的忍受以求生存。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被屠杀者反抗的可能性:是的,被屠杀者在大多数情况.............
  • 回答
    明朝建立时期确实存在屠城的记录,尽管“屠城”这个词在史书中并非像后期那样被直接和频繁地使用,但与之性质相似的残酷行为,即对战败方平民的集体屠杀,是存在的。要详细讲述明朝建立时期的屠城记录,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延续和发展,充满了激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权力斗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