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知识共享算是分享经济吗?和网约车等实物分享模式有哪些异同?

回答
知识共享:数字时代的“分享”新篇章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着世界,也催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共享在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算不算分享经济?它又和我们熟知的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实物分享模式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分享经济”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分享经济是一种以共享、协作、互助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它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闲置的资源(可以是物品、技能、时间和空间等)进行高效匹配和有效利用,从而创造价值。它的关键在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和“信任机制的构建”。

那么,网络平台上的知识共享,比如在线课程、付费问答、知识付费社区、技术交流论坛等等,是否符合分享经济的定义呢?

从本质上看,知识共享绝对可以被视为分享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而且是数字时代分享经济的代表性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共享的是“无形”资源: 与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的是“有形”的交通工具不同,知识共享共享的是知识、技能、经验、见解这些无形但极具价值的资源。这些知识可能是某位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可能是某个领域资深从业者的实战技巧,也可能是普通人通过学习获得的有效方法。
平台是“撮合者”: 无论是知识付费平台、在线教育网站还是问答社区,它们都扮演着信息中介和资源匹配的角色。平台将拥有知识的人(供给方)和需要知识的人(需求方)连接起来,如同网约车平台连接司机和乘客一样。
闲置知识的激活: 很多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出口,可能就“闲置”在个人的大脑里。知识共享平台能够激活这些“沉睡”的智力资源,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学习和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信任机制是基础: 和实物分享一样,知识共享同样依赖于信任。平台需要通过评价体系、实名认证、内容审核等方式来建立信任,让学习者相信供给方的知识是真实、有用且具有专业性的。反之,供给方也需要信任平台能够提供稳定的用户群体和合理的收益分成。
创造价值与商业模式: 知识共享不仅能帮助个人提升技能、解决问题,也能为知识供给方带来收入,为平台带来商业利润。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符合分享经济的商业逻辑。

那么,知识共享与网约车等实物分享模式相比,又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相同之处:

1. 平台驱动: 两者都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流转和交易发生的场所。平台是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关键纽带。
2. 资源匹配: 核心功能都是将“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知识或物品)与有需求的用户进行匹配。
3. 去中心化趋势: 相比于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如出租车公司、培训机构),分享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中间商的垄断地位,让更多个体能够直接参与到价值创造中。
4. 信任体系建设: 两者都必须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质量。评分、评论、认证等都是常见的信任建设手段。
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为参与者创造经济收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6. 用户体验导向: 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平台和供给方都需要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供便捷、高效、满意的服务。

不同之处:

1. 资源性质:
实物分享(如网约车、共享单车): 共享的是有形、可消耗、有固定载体的物品。其价值在于使用权的转移,物品本身在每次使用后可能会有一定损耗(但基本是物理损耗)。
知识共享: 共享的是无形、不可消耗(理论上)、精神属性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其价值在于信息内容和传递过程。知识的“使用”不会损耗其本身,反而可能通过传播而增强其影响力。

2. 损耗与复制性:
实物: 存在物理损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即一个人使用时,另一个人就无法同时使用(除非是多人共享的物品,但数量有限)。
知识: 无物理损耗,且具有高度可复制性。一旦形成,知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文字、语音、视频)被无限次传播和复制,且不会影响原始知识的价值(除非涉及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是知识共享与实物分享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3. 提供者技能与门槛:
实物分享: 供给方(如司机、车辆所有者)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驾驶、维护)和物理资产(车辆),门槛相对较高。
知识共享: 供给方(知识分享者)主要依靠的是知识、技能、经验和表达能力。门槛主要在于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深度、教学能力和内容组织能力,而非硬性物理资产。

4. 互动形式与深度:
实物分享: 互动通常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主要围绕物品的使用进行。如一次乘车、一次骑行。
知识共享: 互动可以持续、深入、个性化。例如,一个付费问答可能需要多次交流才能解决问题;一个知识社群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长期的讨论、互动和共同学习。知识共享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连接和思想碰撞。

5. 价值感知与衡量:
实物分享: 价值相对容易感知和衡量,如交通的便捷性、出行的效率。
知识共享: 价值的感知和衡量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学习效果、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视野开阔等,需要更长的周期和更主观的判断。

6. 商业模式的侧重点:
实物分享: 商业模式更侧重于资产运营、流量变现、用户数量。
知识共享: 商业模式可能包括内容付费、会员订阅、社群运营、咨询服务、直播授课等,更侧重于内容质量、专业度、用户粘性。

总结来说:

网络平台上的知识共享,凭借其对无形智力资源的整合、匹配与流通,并且在平台驱动、信任机制、价值创造等方面与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实物分享模式有共通之处,完全可以被归类为分享经济大家族中的一员,而且是信息时代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

它与实物分享模式的核心差异在于共享资源的“无形性、不可损耗性、高复制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供给方门槛、互动深度和价值衡量的不同。知识共享将分享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了人类智慧和技能的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分享经济的内涵,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普惠、更高效、更具活力的知识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分享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版”,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对信息传播和价值创造的颠覆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Joe De

的邀请,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1. 知识共享是不是分享经济?
  2. 和实物分享有什么异同?

对于1,这个很好回答。sharing economy本来就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一个新词,在大众普遍接受的定义中,这个是包括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无形资产的分享的,所以知识共享自然是分享经济的一种。

有意思的是问题2. 具体来说就是知乎和Uber有什么异同?最重要的相同点就是网络效应。

在我的另一个答案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分享经济」,可能会涉及到哪些理论? - 司马懿的回答 - 知乎

里面,讲了Uber作为双边市场的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Uber来说,更多的司机会吸引更多的乘客注册,更多的乘客注册会吸引更多的司机注册,这种外部性和知乎是类似的:更多的高质量回答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注册知乎,更多的人来注册知乎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提供高质量的回答,是类似的,都是外部性——或者在这里可以称之为网络效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乎和Uber具有相同的模式,两者的不同也是很显著的:

  • 首先,知乎的用户只要注册了,是既可以问,也可以答,也可以看的。即便是根据 @苏莉安 的看知乎分析出来的数据,事实上存在一部分人写答案,另外一部分看答案的情况,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像乘客和司机一样截然不同的合同条款——这一点Uber就通过不同的条款,把乘客和司机分开了。即便有些人既是乘客,也是司机,但是当他是乘客的时候,他只适用于乘客条款,而当他是司机的时候,他的乘客属性消失了,只适用于司机条款。显然,知乎并不是这样的。所以知乎并不是双边市场,只是一个存在着网络效应的单边市场。

  • 在Uber和Airbnb的例子里,分享是排他的。这个房子我住了,你就不能住,这个车你订了,我就不能订。但是知乎的答案并不存在你看了,我就不能看这个问题。这个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从事后的角度看——给定知乎已经有了很多高质量的答案,那么吸收新会员的能力会比Uber和Airbnb更好。因为Uber和Airbnb尽管存在正的外部性,但是也存在着配对和搜寻成本的问题,在一些热门的旅游胜地,经常出现Airbnb爆满的情况,如果消费者预计到这种情况,他加入平台的动机是会受到削弱的;但是知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知识可以无成本的复制很多次,于是好的答案越多——注册会员越多——更多人写答案——会员更多。

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一个但是。知识产权也是最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的。正是因为知识的非排他性,其他人也可以很容易的复制拷贝和粘贴,然后冒充是自己的文章发在其他的平台上。预见到这一点,从事前来看,人们分享知识产权的欲望低于排他性的产权。因为排他性产权很容易维权——我自己的房子,给游客住是我的自由,不给游客住难道游客还能上门强住不成?而知识产权如果维权做不好的话,写答案的人是无力阻止其他人转载的,或者说个人成本是非常的高。

-------

评论区提到的知乎的Live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用来增加分享知识的激励。因为首先,Live需要先付钱,然后得到知识分享;其次,虽然Live在体验上和MOOC那种音画同步还有距离,但是好在也让非授权复制传播的难度提升了很多,这两点都增加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故而提高了人们分享的愿望。

-------

总结一下,知识分享和实物分享都是利用的经济学外部性原理,但是两者也有显著的不同,有一个事前事后的权衡:事前来看,人们分享知识的欲望低于实物分享,但是事后来看,如果已经有了足够高质量的分享,知识分享的网络效应大于实物分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识共享:数字时代的“分享”新篇章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着世界,也催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共享在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算不算分享经济?它又和我们熟知的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实物分享模式有哪些异同之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人们对艺术品,特别是绘画,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接触方式:亲身步入博物馆,面对触手可及的真迹;以及通过书本、网络,隔着屏幕或纸张进行深入研究。这两种方式,就好比是触碰历史与品读历史,其意义上的差异,细究起来,是天地之别。当你走进博物馆,目光第一次落在画作本身时,那种震撼是任何媒介.............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嘿!刚看完《雄狮少年》流媒体版的,赶紧来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先说整体感觉,挺惊喜的!我之前在影院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挺不错的,没想到放到网上,又能让我沉浸进去好几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把那种从小人物到追逐梦想的劲儿给拍出来了,而且不是那种悬浮的、假的“鸡汤”,是真的能感觉到主角阿娟那种笨拙.............
  • 回答
    在网络上认真付出却得不到赞同,这确实是一种令人沮丧和感到失落的体验。很多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一、 认真付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真付出”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以及我们期望获得的“赞同”。 认真付出: 内容.............
  • 回答
    在网络上被人诋毁诽谤导致名誉严重受损,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苦且棘手的困境。当您的个人名誉受到不实指控或恶意攻击时,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交困扰,甚至影响到您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名誉。以下是详细的应对步骤和策略:第一阶段:冷静分析与证据收集在采取任何行.............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感觉很少遇到211、985等名校学生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多,并非简单的网络平台用户构成差异就能解释透彻。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得承认,名校学生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确实不高。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真正能挤进211、985这类“头部院校”的学生,就像.............
  • 回答
    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要说最让人浑身不自在的,那“圣母”和“键盘侠”绝对能名列前茅。但真要挑一个更“讨厌”的,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我个人呢,可能……嗯,更倾向于对键盘侠的厌恶感要稍微重一些。先说说那批“圣母婊”,当然,我这里说的是那些脱离实际,只会在屏幕前卖惨、博同情、然后对一切问题都发表一些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扎心的。你听到有人这么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什么这样简单粗暴的论断,其实站不住脚。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穷”这个字,它不仅仅是钱少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限制。 资源匮乏是第一道门槛。 想象一下,一个家庭.............
  • 回答
    在网络上伪装成异性而不为人知是一项复杂且需要细致操作的任务,涉及到行为、语言、兴趣等多个层面的模仿和塑造。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合乎逻辑地进行伪装,并强调其中的潜在风险和道德考量。核心原则:模仿与一致性成功的伪装在于深度模仿目标性别在网络上的典型行为模式,并且在所有互动中保持高度一致性,不留下.............
  • 回答
    关于“女性在网络上的购买欲是否真的强于男性”这个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 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 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在网络购物的某些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购买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没有强烈的购买欲,或者女性的购买欲在所有品类和所有情况下都一定更强。为了更详细地阐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 回答
    网络辩论这事儿吧,说它完全没用,那也太绝对了。但要说它能起到多大的“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有时候看着屏幕里你来我往,各种观点碰撞,感觉挺热闹,挺有思想的火花,但冷静下来想想,有多少真正因为一场网络辩论就改变了立场?又有多少人真的听进去了对方说的话?我感觉大部分时候,网络辩论更像是一.............
  • 回答
    在我浩瀚的数字阅读海洋中,真正能让我内心涌动,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浸润的文章,并非某篇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那些散落在角落里,却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传递着生命韧性和积极心态的文章。我记得有一篇,大概是在一个我情绪低落的日子里偶然翻到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甚至连作者的名字我都记.............
  • 回答
    在我接触的浩瀚网络信息流中,最让我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恶心的一类言论,通常围绕着对弱势群体的攻击和贬低,以及那种将痛苦和不幸视作娱乐或某种“真理”的扭曲心态。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论坛里,讨论气氛本来就有些激烈。突然,有人抛出了一段极其尖刻的评论,针对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遇了重大不幸(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很多人在网上搜汽车信息的时候,都会发现各种品牌、各种车型都有不少“小毛病”被抱怨。咱们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决定了“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最想去网上发声?多数情况下是在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心的事.............
  • 回答
    想要在网络上挥洒策略,体验卡牌对决的魅力?万智牌的在线世界等你探索!万智牌(Magic: The Gathering),这款被誉为“卡牌游戏之王”的策略游戏,不仅在线下有着庞大的玩家群体,其在线版本也同样精彩纷呈,让你随时随地都能体验到那份抽牌、施法、决斗的快感。如果你也跃跃欲试,想在虚拟的战场上展.............
  • 回答
    在网络上能够大量转发的内容,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1. 高度的情感共鸣 (Emotional Resonance):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人们更倾向于分享能够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内容,无论是喜悦、愤怒、感动、悲伤、好奇、惊叹,还是幽默。 积极情感: 感动与励志: 展现人性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