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朋友很少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朋友很少,这是一种既孤单又自由的体验,它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不同的风景。让我试着为你详细地描绘一下这种感受:

从“少”到“精”:选择的权利与深刻的联结

首先,朋友很少,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通常情况下,拥有很少朋友的人,往往对朋友的选择有着更高的标准。这意味着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内心的考量,和共同经历的考验。

深刻的联结,而非广阔的社交网: 你不会拥有那种随叫随到、可以一起参加大型聚会、认识一堆新朋友的社交圈。你的朋友可能数量有限,但你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更深厚、更真挚。你们可能分享着彼此最隐秘的想法、最脆弱的时刻,以及最真诚的欢笑。每一次和朋友的相处,都像是给你的心灵进行一次深层充电,而不是浅尝辄止的社交互动。
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 因为朋友少,每一次的相聚都显得尤为珍贵。你不会因为拥有很多选择而变得随意,反而会更用心地去计划、去投入。即使只是简单的吃个饭、看场电影,对你来说都可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值得期待和回味。你更懂得抓住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享受那份独有的默契和温暖。
更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满足感: 当你的社交半径变小时,你不得不学会更多地依赖自己。你可能会培养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擅长自我娱乐,甚至在独处中找到乐趣。你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维护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关系。这种独立性会让你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在享受生活时更加从容。

孤独的阴影:被忽视与渴望的平衡

然而,朋友少也确实会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

社交活动的尴尬: 当别人兴致勃勃地讨论周末的聚会,或是分享他们与一大群朋友的快乐时光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失落。你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候补队员”可以临时约出来,也可能不习惯那种热闹喧嚣的氛围,于是选择独自面对。这种时候,你会更加渴望一份融入感,渴望那种被人群接纳和喜爱的感觉。
分享欲的限制: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喜悦或烦恼,你想要与人分享,但你的朋友数量有限,能理解你的人可能更少。你可能会克制自己的分享欲,或者只能将一些事情压抑在心里,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人。这种感觉就像是将珍贵的宝藏藏起来,虽然是你自己的,但有时也会想要有人一同欣赏。
潜在的误解与标签: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朋友少是因为你“不好相处”、“孤僻”或者“没有社交能力”。你可能会因此遭受一些无端的揣测和标签,即使你内心并非如此。你可能也尝试过扩大社交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也会让你感到一丝无奈和挫败。
极端情况下的无助: 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生病、遇到突发状况,或者情绪低落到极点时,朋友的稀少可能会让你感到无助和孤立无援。你可能只能依靠自己,或者勉强向并不那么熟悉的人求助,这种感觉是相当令人心慌的。

自由的翅膀:空间与专注的力量

但朋友少也赋予了你一种宝贵的自由,让你能更好地专注于自己。

更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 你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庞大的社交关系。你可以将这些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成长、或者仅仅是享受独处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必迁就他人的行程和喜好。
更强的专注力: 你的社交注意力更集中,更能深入地理解和支持你现有的朋友。你能够更好地倾听,提供更真诚的建议,并在这有限的朋友关系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
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发展: 你不会轻易受到周围朋友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影响。你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定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道路,并且能够坚定地走下去,而不必担心被周围的声音所左右。

总结来说,朋友很少是一种复杂的体验:

它让你体验到选择的珍贵和联结的深度,你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并与之建立起真挚而深刻的关系。同时,你也可能要面对孤独的挑战和被误解的压力,尤其是在需要融入或支持的时候。但它也赋予了你宝贵的自由和专注的力量,让你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发展个人兴趣,并以更独立、更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

这是一种需要自我调适和内心平衡的体验。有些人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乐趣,有些人则会因此感到困扰。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接纳这种状态,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朋友很少,我喜欢玩游戏,这两件事是同因的。

前几天,我换了个小米MIX,然后导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我的微信里只有30个好友...

(屏幕够长吧...)

小学到大学一共不到20人,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几个人,几个前同事以及几个亲戚凑满了我的30人好友团...

跟我娘的200个好友和我爹的500个联系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是个讨人厌的家伙,我对过去的人生从来没有任何的留恋,我做过许多工作,从知乎上最赚钱的工作到知乎er最唾弃的工作我都做过,我每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由于觉得工作极度无聊而离职,继而寻找下一个有趣的工作。而在此期间内认识的家伙,特别是无聊的家伙,全都会被我删个干净。

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每当打开朋友圈,看到我曾经的同事们,还在日复一日地做着那样无聊的工作,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股我无法描述的不快感,让我很不爽,于是就把他们都删掉了。(如果有人能帮我解释一下这种不爽的话是最好的...)

再有,就是那些长时间不说话的人,我想了想,他既然这么久都不和我说话,说明并不喜欢和我说话,一旦和我说话肯定是出于种种可告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人留着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果断也删掉了。

有人说,可能是人家忙。你再忙能有腾岳大佬忙?其实就是简单的话不投机而已,所以就没必要留。

好在我工作上是不讨人厌的,所以我永远有钱赚,是个永远不会饿死的人。因此我便有了让人生变得更加有趣的资本,我赚的钱绝大多数都买了游戏或者游戏设备了,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商品或者体验。我也同时有了随时跟过去一刀两段的资本,于是我能随意删除无聊和懒得和我说话的人。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我的朋友很少。

我现在能叫出去一起玩的朋友只有你都遇到过哪些套路? - 知乎 这个问题下我的回答最下面的闺蜜龙卷风了,周末时候会出来玩,射射箭,去网咖联机打打游戏什么的。

其他的朋友和同学遍布世界各地,从伦敦城到东京都,从惠灵顿到旧金山,总之,离我很远。他们的人生都很有趣,也都很精彩,同时经常和我聊天,交换彼此的一些看法,所以他们不会被删掉。

我喜欢有趣的人,讨厌无趣的人;我喜欢有趣的世界,讨厌无趣的经验。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会喜欢玩游戏,因为长久以来,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生活着确实也很无聊,我不能飞,不能放魔法,不能见到康德马克思,也不能拿起大刀向敌人砍去。

实在是太无聊了。

所以我会买许多许多的游戏,我可以扮演一名狩魔猎人,一边看文献熬剑油斩妖除魔,一边一路捡破烂捡成诺维格瑞王健林;我可以变成一个名为2B的战斗机器人,挥舞着两把大刀,用大屌斩一下扫清吐着弹幕的机器人;我还能变成一位特种队员,在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玻利维亚和毒贩开着皮卡互相撞。这些相对于我无聊的人生来说实在太有趣了,因此我是个sbeamer,我爱玩游戏,我沉迷游戏。这样一来,我的朋友也更少了,除了几个和我连幽灵荒野和黑暗之魂的网友,也着实没几个了。

我觉得我过的很舒适,我的体验很好,我的微信中只有欣赏我和我欣赏的家伙,我的网络上只有并肩作战,放心地把背后交给他们的几个战友,这样的生活很简单,很自在。

过一段后我就要去英国读书了,中央电视台的这些同事绝大多数也会被我请出微信好友列表。但令我感到开心的是,在cctv结识的朋友有趣的比例比较高,比如腾岳大佬,今天看他穿着潜水服下了水了,明天看他穿着飞行服上了天,这样丰富多彩的体验就很有趣;当然也会有没趣的人,包括一些所谓的名人,我也是该删就删的。

我说了这么多没头没尾的废话,主要就是想表明一点:朋友少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事,真正可怕的是,你望着洋洋洒洒成百上千的联系人,却被这混乱的表象所迷惑,忘记了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在无数现实的枷锁面前,一个人居然连他的好友列表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置;顾及了情面和影响后,连自己讨厌的家伙都不能择出去,这对于我这种人来说,比勒死我还难受。而与此同时,每当别人问起我:“图书馆,你有多少朋友?”时,我可以自豪而省心地拿出我的微信列表,告诉他这里全是我的朋友。而不像当初我问我妈同样的问题时,我妈翻了半个小时的列表,指出最后一个人时,第一个朋友早已忘记。

以上

user avatar

特别好的体验。详情参见瓦尔登湖。从初中开始我被别人孤立,而且我也主动开始孤立别人。高中的时候更是被欺负得很惨,全学校只有一个好朋友。

现在想想看,真的是很好的体验,因为被孤立,所以我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把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读的书在那段时间都读完了。

虽然说去感谢生活的苦难是挺傻叉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常常感叹,如果不是那么多人主动的在那个时候不与我社交,青少年的我可能没有办法抵抗社交的诱惑和魅力,那我就和几百本几千本经典的文学名著擦肩而过,那将会是更遗憾的事情。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孤独的力量,开始欣赏一个人的时光。直到现在,我朋友不多,我也不喜欢朋友多。人长得越大,越主动选择朋友不多。

大家都说人是社交动物,我倒是觉得不一定。人应该都是要生存的动物,在很久远很久远的年代,人类没有科学,没有文明,没有集体社会的群居秩序,没有法律,只有社交才能抵抗住生老病死,才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详情请见狒狒和猩猩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可以独立解决生存这个根本需求,社交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它没有那么必要了。

读的书越多,也就越觉得和人对话是一件略困难的事情,因为无话可说。大部分的谈话可能连信息交换都谈不上吧,只是八卦的互换而已,更别说情感的依偎,知识的传播,观点的碰撞,这些都太奢侈了。

当然。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讨厌读书人吧,因为读书人都自带那一身酸臭味,那一种让人觉得很厌恶的清高。每一个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社交障碍症,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去应聘公关估计都马上会被打枪。

读书越多,会伴随社交丧失,也会越来越看淡社交这件事情,也会越来越重视孤独的重量和意义。

所以才会有很多我这样的大龄未婚青年嘛,而且是主动选择的、挺惬意的大龄未婚青年。

user avatar

有些人像是被造物主开了个玩笑,生来就与外界格格不入 。

但是往往因为这种格格不入,朋友对他们而言,有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意义。


想到《玛丽和马克思》,一个澳大利亚女孩玛丽,与美国笔友马克思之间的故事。



玛丽是一个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小女孩,她有着一双泥巴色的眼睛,额头上有一块的胎记,她一直为自己的平凡深深自卑。

玛丽的父亲诺埃尔在一家工厂工作,闲时爱好在车库里将捡回来的死鸟做成标本。玛丽总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但比起女儿,诺埃尔貌似更愿意和那些“死去的朋友”待在一起。

玛丽的母亲维拉是一个酒鬼,爱好是一边喝酒一边听板球比赛。维拉似乎每天都处于醉醺醺的状态,她对玛丽而言是一个费解的存在。玛丽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在喝酒,也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从商场“借”东西回家。

妈妈还说过,玛丽的出生是一个“意外”。可是,玛丽不明白,一个人怎么可以是个“意外”呢?



玛丽不仅没有家人的关心和关注,胆怯内向的性格令她没有任何朋友。玛丽唯一的“朋友”是她自己做的《诺布利特一家》的玩具,那是她最喜欢的卡通片,因为里面的角色都有很多好朋友。

家住美国纽约,44岁的马克思是一个独居的中年男子。他没有朋友,没有伴侣,也没有家人。马克思患有肥胖症,自我隔离且焦虑,他几乎从不与外界交流。



对马克思而言,这个世界是混乱的、复杂的,有太多让他困惑不解的东西,大多数人都让他摸不着头脑。他无法理解别人的非言语交流,无法理解面部表情,无法理解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社交规则”,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被认为是“不正常”。

马克思的生活极其需要规律,任何计划以外或日常以外的事物都使他不安和焦虑。比如,他总有一只叫亨利的金鱼,每一只亨利死掉他都要尽快买一只新的回来,从亨利一世到亨利九世,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下去,否则他的生活就会失去规律,失去平衡。此外,马克思还九年来坚持买同一组彩票号码。



同时,马克思也是《诺布利特一家》的忠实粉丝,因为他们的社会井然有序,而且他们都有很多朋友。有吃不完的巧克力,有《诺布利特一家》全套收藏,有一个朋友——是马克思一生的三大目标。

即便是最格格不入的人

也能与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相遇

一次,玛丽在和妈妈去邮局时,无意中翻到一本美国的通讯簿。她抄下了其中一个人的联系方式,而这个人正是马克思。

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玛丽给这个人寄出了一封信。信中,玛丽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另外,她随信还附上了自画像和巧克力。



玛丽的来信于马克思而言无疑是一件“规律”以外的事。像每一次面对新奇和压力时一样,深深的焦虑不安令马克思心神不宁,彻夜难眠。

但,也许是无法抗拒内心深处对友谊的渴望,马克思在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了4遍玛丽的信,并远眺了18个小时的窗外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他要给玛丽回信。

马克思的回信很长。已经44岁的他就像一个和玛丽同龄的孩子,絮絮叨叨地从自己的心理医生说到家里的宠物,聊起小时候被抛弃,再谈到人生中做过的所有工作。马克思似乎想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玛丽,他从来不曾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别人分享自己。

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玛丽最终收到了马克思的信。她躲在被窝里读完了这封长信,从未如此开心过的玛丽迫不及待地写了回信。



玛丽和马克思迅速地靠近彼此,因为他们有一份相似的孤独。他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无人解答的疑惑,他们都喜欢巧克力和《诺布利特一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没有任何朋友,而都渴望友情。

马克思享受解答玛丽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而玛丽乐于倾听马克思在她看来非常传奇的人生故事。或许对于像这样在孤独里呆了太久的人来说,即使是一个遥远的寄托,一个相似的呼应,就能让他们坚持自己的人生。

就这样,随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巧克力和信件在两大洲之间穿梭,玛丽一天天长大,马克思也一天天变老。他们的生活因为对方也发生着变化。

然而哪怕是世上的另一个我

建立关系仍是一条漫长而困难的路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幻想,期待在世界上偶遇一个人,这个人会很懂自己,两个人会一拍即合、自然而然发展出深厚的感情。但《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片子的真实之处,就在于它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便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即便两个人都怀着珍惜彼此的心意、愿意为对方付出,要想达到深厚的信任和链接,仍然要面对很多困难的问题,仍然会有因为对方感到痛苦的时候,仍然要走过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

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友谊持续了近20年。有两次,他们甚至一度中断了联系。

第一次的联系中断,发生在玛丽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玛丽周围的同龄人开始谈论关于“性”和“爱”的话题。她希望马克思能为她解答关于“爱”的疑惑。童言无忌的玛丽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有伴侣吗?性爱是什么样的?爱是什么呢?我要如何才能被爱呢?



但玛丽不曾想过,也不会想到的是,她抛出的这些“爱”的难题,激发了马克思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恐惧。过去糟糕的回忆笼罩了马克思。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试图对一个女生示好,却因对“社交规则”的全然不了解,送出了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礼物,而结局当然是拒绝和厌弃。

马克思绞尽脑汁地思索爱是什么,尝试着回答玛丽关于爱的问题,但无论他如何思考都没有结果。因为,“爱”是他缺失了44年的东西。最终,他被汹涌的压力和焦虑击垮,被送进了医院。

与此同时,玛丽在思考中等待着回音。失去回音让她又陷入了自我怀疑,对自己的厌恶掩埋了玛丽刚建立起的、微小又脆弱的信心。满怀着愤怒和迷茫,玛丽烧掉了她和马克思的所有来信。玛丽流着眼泪,决定要永远忘记她的朋友。

八个月后,马克思终于出院了。他重新回到了平衡和规律的生活。在他们失联期间,马克思坚持了九年的乐透号码,终于中奖了。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从天而降的巨额财富。马克思用这笔巨款实现了他人生三大目标的其中两个——他买了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和一整套的《诺布利特一家》收藏。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变得快乐。已经体会过友情的他,无法抹去心中玛丽留下的痕迹。人真是很奇怪。我们本以为自己可以忍受孤独,但一旦感受过陪伴,从前早已成习惯的孤独就突然成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他的内心挣扎着——一方面,他想立刻给玛丽回信;可另一方面,他害怕感情的投入不知哪天会让他又变成“精神病人”。



这一次的信中,马克思向玛丽详细解释了他久久没有回信的原因。他告诉了玛丽他常常在读信时与焦虑抗衡,告诉了她自己被诊断为了亚斯伯格症。(该诊断名称现已取消,更名为自闭症谱系障碍高功能亚型)

同时,马克思也认真地强调道,他不认为患有亚斯伯格是一种缺陷。即使被世界和周围所有人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马克思却希望,至少自己唯一的朋友玛丽可以认为他就是正常人。就这样,他们又重新恢复了联系。

第二次的联系中断,发生在玛丽大学毕业之际。在大学里研究精神疾病的玛丽,因为成绩出色而备受瞩目。并且,她将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为了以马克思为案例分析的亚斯伯格症研究。玛丽的论文受到了导师巨大的好评,一时引起轰动,甚至接到了出版社发来的出书邀请。

玛丽已经拥有了她童年时向往的一切,开朗、聪明,不但有朋友,也有爱人。她甚至抹去了额头上的胎记。玛丽迫不及待地将关于论文的“好消息”分享给了马克思。她为自己可以帮助到马克思而感到开心,并兴奋地表示自己终于可以去纽约探望他了。



然而,马克思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与玛丽所期待的截然相反。他一直认为亚斯伯格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他讨厌别人把自己看成需要研究和治疗的“病人”。被挚友背叛的愤怒吞没了马克思,他不能接受玛丽竟然和其他人一样把自己当作不正常的、需要矫正的存在。气极的马克思于是写信和玛丽决裂了。



收到马克思回信时的玛丽正带着行李出门,准备踏上去见他的旅程。前一秒还在为此兴奋的玛丽,在读完信后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她终于反应过来,她伤害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失去了马克思的玛丽一蹶不振。玛丽发现,马克思离开后,这些年来她努力建构的“新自己”顷刻崩塌。她放弃了名誉和成就,终日沉浸在内疚中无法自拔。她把自己封闭在家中,不与任何人交流。她又回到了多年前的状态。

甚至,玛丽像妈妈当年一样,开始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在酗酒和忧愁之中变得日渐神情恍惚的她,从柜子里摸出最后一罐甜炼乳,在瓶身上颤颤悠悠地写上“我很抱歉”,寄给了马克思。



那之后,玛丽每天都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邮箱,想象着马克思会不会回心转意。再日复一日的携着浓浓的失望回到家中。

与此同时,在遥远地球的另一端,失去了玛丽的马克思也过得并不容易。他既无法原谅玛丽的背叛,又情不自禁地把玛丽寄来的炼乳罐放在了抬眼可见的地方。他的生活看似和从前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他却不知不觉地变得暴躁。

一次,马克思在街头看到一个流浪汉乱扔烟头,他觉得对这种扰乱秩序的行为忍无可忍,冲了上去,握住那人的脖子将他拽离了地面。流浪汉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快窒息前憋出了一个词:对不起。这句抱歉使马克思想到了玛丽的道歉。看着流浪汉惊恐万分的眼神,马克思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缓缓地放下了他。



马克斯给玛丽写了一封长信,还附上了他全套的诺布利特玩偶。在寄出了包裹后,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开始数起了星星,内心似乎回归了久违的平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的互相陪伴与慰藉,他需要玛丽的存在,才能维持生活的平衡。




人无完人,最好的关系就是

不完美的我爱着不完美的你

马克思在信中告诉玛丽: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我也不是,人无完人。我们的人生之路或许一开始就与别人不同,比别人更加难走,但有些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接受。但还好,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而我很庆幸选择了你作为我的朋友。

第二次发生冲突时,玛丽已经拥有了一种看上去不再有缺憾的人生。马克思早已不再是她仅有的选择。看起来,马克思这么一个遥远的人,并不值得她放弃眼前的一切,可人就是这么不理性,一同经历过的时间让彼此变得不可替代,曾经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过的人,好像永远无法遗忘。

但可能因为人无完人,遥遥地爱着、欣赏着彼此很容易,要和对方建立起一段真实而稳固的关系却很难。没有任何一种美好关系是能一蹴而就的,即便对方是与我们非常契合、也彼此珍惜的人。

玛丽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看似理想,他们一样有无法理解对方的时刻。他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和大多数情感一样,经历了猜疑、不安、伤害、抉择,经历了背叛与原谅。我想,没有经过这些的话,我们和任何人都是无法达成深刻链接的。

那,故事的结局呢?

在他们和好的一年后,玛丽来到了纽约。时隔20年,她终于亲眼见到了马克思公寓门口的流浪汉,见到了马克思用来和她说话的打字机,见到了她最好的朋友。但很可惜,他们没有机会像想象中那样分享同一罐炼奶。就在那天早晨,马克思在期盼玛丽到来的过程中,静静地、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泪眼婆娑的玛丽环顾四周:马克思的桌上还放着那瓶玛丽的眼泪,墙壁上唯一的相框里夹着第一封信中玛丽的自画像。顺着仰躺在沙发上的马克思的目光看去,玛丽看到这20年来他们所有的通信贴满了天花板。



他们遥遥陪伴了彼此二十年。

人生这么孤独,唯愿长相依。

以上。

原文发表于:那个最重要的人,我们为何没有在现实中相遇?| KY观影:《玛丽与马克思》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张纸,

朋友很少的人,

会把自己一次又一次折叠,

悄悄变成一本翻不开的书。

user avatar

我朋友少,但是有知心朋友。我一点都不孤独。

跟上边的回答者不太一样,我有三两知心朋友,数量不多,但都是玩儿了很多年的。

我们平常不怎么见面,因为不在一个城市,所以我平常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上图书馆、跟驴友团爬山、玩儿,自娱自乐。

因为朋友少,所以我没有什么聚会可参加,庆幸的是,我对这些聚会也没有什么兴趣。群体的能够带来的快乐还不如我自己带给自己的快乐多。

但我不孤独,难过的时候,需要安慰的时候,需要力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帮助我支持我开导我的,就是这么几个三两知己,跨越很远的距离,喝酒聊天。

我不用费劲心思很跟多人维持好关系,只需要跟他们吐槽就好。

我也不用担心跟某些个朋友疏远,因为就那么两三个。

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拥有他们的爱和关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