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很多朋友说一辈子没见过选票,是真的没见过还是只是开玩笑?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辈子没见过选票”的说法,可能包含真诚的陈述,也可能夹杂着一些讽刺、夸张或误解。要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1. 什么是选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接触到选票?

选票(Ballot) 是指在选举中,选民用来投票的书面或电子凭证。它列出了候选人或选项,选民通过标记来表达自己的选择。
接触选票通常发生在有正式选举的场合:
国家层面: 选择国家领导人(如总统、议员、首相)、国家级立法机构成员等。
地方层面: 选择地方官员(如市长、区长、州长、议员)、地方性公投等。
特定组织内部选举: 某些政党、工会、学生会、公司股东大会等也可能有内部选举,虽然使用的“选票”形式和严肃程度可能不同。

2. 为什么有人会在知乎上说“一辈子没见过选票”?

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真诚陈述)生活在不进行广泛意义上的民选制度的国家:
最直接的解释是,这些人生活在那些并非通过普选产生国家领导人或主要政治代表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公民可能没有机会直接投票选举国家元首、立法机构成员。他们的政治参与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他形式上,或者参与的是不涉及选票的基层事务。
具体来说,这可能包括:
缺乏直接普选的国家: 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不是由全民直接投票选出的,而是通过特定的选举委员会、国会、或其他间接方式产生。例如,一些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或女王通常是世袭的,但议会成员可能通过普选产生),或者一些国家领导人是由一个特定机构任命的。
政治参与受限的国家: 在一些政治体制下,普通公民的投票权可能受到限制,或者选举的范围非常狭窄,只局限于特定群体或特定层面的议题。
政治生活不活跃的国家: 即使有选举制度,如果选举频率低、竞争不激烈、或者公民对政治缺乏兴趣,很多人可能一生中都没有真正去投票站投过票,也就没有亲手接触过选票。

(讽刺或夸张)对现实政治状况的表达:
讽刺缺乏真正的选择: 有时,“没见过选票”也可能是一种反语或讽刺。意思是虽然可能有选举,但候选人是预先设定好的,或者选择非常有限,结果是注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见过”一个有意义的、能改变什么的选票。
夸张表达参与度低: 可能是指自己虽然符合投票年龄,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关心、信息不透明、路途遥远、工作忙碌等)从来没有真正去投票,所以“没见过”投票的实际载体——选票。
对比其他国家的经历: 在中国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用户可能看到很多关于西方民主国家选举过程的讨论和视频,其中选票是核心元素。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此不同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没见过”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一种观察或对比。

(误解或信息不对称)对“选票”概念的狭隘理解:
狭隘定义选票: 有些人可能只将“选票”理解为国家层面的、正式的、用于政治选举的纸质或电子凭证。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参与一些公司内部投票、学校学生会选举、社区事务投票时也使用了类似“选票”的东西(即使形式不同)。
信息茧房: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或者主要接触的社会交往圈子里没有讨论过或经历过相关投票,他们自然会认为自己没有见过。

3. 为什么说“知乎有很多朋友说”?

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聚集了大量对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其中也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人。因此:

用户多样性: 知乎用户群体非常多样化,包括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生活经历和政治见解的人。因此,确实会有人真诚地分享自己从未见过选票的经历。
信息交流和讨论: 知乎的核心是知识分享和讨论。当有人提出一个与普遍认知(例如西方民主社会中常见的投票文化)不同的观点时,很容易引发更多的讨论和观点交流,从而让更多人表达自己的情况。
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讨论选举和选票是认识不同政治体制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总结来说,知乎上说“一辈子没见过选票”的说法,具体情况可能非常复杂:

最真实的情况是,这些用户确实生活在不进行广泛意义上的公民普选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他们没有机会通过投票来直接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政治领导人,因此没有亲手接触过典型的选票。
但也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含义, 如对现有政治体制的认知、对政治参与的理解,甚至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对“选票”概念的狭隘定义而产生的说法。
在讨论这些说法时,理解用户的具体语境和潜在意图非常重要。 简单地将所有“没见过选票”的说法都归为“开玩笑”或“真的没见过”可能过于片面。

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可以尝试通过提问、查看对方的发言历史等方式,来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学第一天,你们班要选班长。

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候选人的名字,一个是班主任的外甥,一个是班主任的侄子。这两个人依次上讲台做了早已准备好的自我介绍,班主任带头为他们鼓掌。

班主任给每个人发了小纸条,说黑板上的候选人是班主任的建议的人选,大家既可以在这两个人中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写一个别的人选。所以理论上说,大家可以“自由”地选举任何人当班长。当然,这是开学第一天,你在这个班里叫得出名字的人,除了你同桌和你自己,就只有班主任的外甥和班主任的侄子。

在这个过程中,班里的小明一直在举手,但是老师没有理他。小明忍不住了,直接站起来说:“我也想竞选班长,能不能让我也上去自我介绍一下?”

班主任拒绝了,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小明扰乱课堂秩序随便说话的行为,罚他在教室外面站着反省。

随后,通过民主选举,班主任的侄子众望所归地成为了班长,外甥当选副班长。票数没有问题,流程没有问题。

但是班里的同学们还是会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奇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辈子没见过选票”的说法,可能包含真诚的陈述,也可能夹杂着一些讽刺、夸张或误解。要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什么是选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接触到选票? 选票(Ballot) 是指在选举中,选民用来投票的书面或电子凭证。它列出了候选人或选项,选民通过标记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虐待动物的讨论,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产生“知乎上很多人支持虐待动物”的观感。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话题的敏感性和“求同存异”的复杂性首先,虐待动物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强烈情绪的社会议题。在任何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当一个热门且触动人心的议题出现时,总会吸引到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左翼群体中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日漫爱好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性视角:左翼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带来的异化、剥削和过度消费。而日漫,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化产业,本身.............
  • 回答
    知乎上为什么会聚集大量的INTP?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聊聊,结合INTP本身的特点,以及知乎这个平台的属性来看。首先,咱们得先梳理一下INTP这个人格类型,用咱们自己的话来说。INTP,全称是内向(Introverted)、思考(Thin.............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二代妖精》的评分,只有6.2分,说实话有点意外。因为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而且普遍评价都挺正面,甚至有人称赞它是“低成本制作下的惊喜”,或者说“找到了国产奇幻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有点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仔细想了想,可能有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本田车主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热烈,而且话题丰富。感觉上,本田在这个平台上确实吸引了不少忠实的用户和爱好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本田车主在知乎?我觉得原因有几个层面: 用户群体画像匹配: 知乎用户整体偏向年轻、有一定知识背景,并且乐于分享和获取信息。这和许多本田车型的目标用户群体有重叠。很多.............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台湾的用户,他们参与讨论的活跃度也相当可观。要说“很多”,这个量化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用户的存在是知乎社区多元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台湾用户并非只聚焦于两岸关系这一单一维度。事实上,他们对各种话题展现出了广泛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大陆用户。在影视领.............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而且确实在不少人看来是存在的现象。Quora 平台上大学教授活跃度普遍高于知乎,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平台定位、用户生态、文化差异以及内容生产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首先,平台基因和定位是根本。Quora 的诞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知识问答”和“专家.............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