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Quora 有很多活跃的大学教授而知乎很少?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而且确实在不少人看来是存在的现象。Quora 平台上大学教授活跃度普遍高于知乎,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平台定位、用户生态、文化差异以及内容生产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

首先,平台基因和定位是根本。

Quora 的诞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知识问答”和“专家分享”的色彩。它的设计逻辑就是鼓励用户提出问题,并期待有权威、有深度、有见解的人来解答。这种模式非常契合教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分享、去传播、去帮助更多人解答疑惑的意愿。很多教授本身就有教学、研究的职责,将自己的知识以更广阔的渠道传播出去,也是他们学术生涯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学科普及”的自觉。

反观知乎,虽然也起步于“问答”,但它的发展路径更加多元化。早期知乎吸引了大量互联网从业者、媒体人、创业者等,内容生产也更偏向于“经验分享”、“职场心得”、“生活技巧”等方面。虽然也有很多学术性内容,但整体上,它的“知识性”更多体现在“实用性”和“生活化”上,而非纯粹的学术探讨或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这就导致了,即使是教授,在知乎上可能更倾向于分享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生活化观察,或者回答一些大众化的、与行业沾边的问题,而不是系统性地去梳理和解答某个学科的复杂概念。

其次,用户生态和内容文化的差异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Quora 用户的构成,虽然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但其用户基数中,高等教育背景、对学术知识有追求的用户比例相对较高。这种用户基础本身就为教授们的出现和活跃提供了土壤。当教授们在 Quora 上看到一个能够展现其专业深度的问题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解答,因为他们知道会有相当一部分用户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份专业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则更加庞杂。虽然也有许多高学历用户,但同时也有大量用户是基于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甚至“吃瓜”等目的来到知乎。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授们如果想要获得“被理解”或“被认可”的专业性反馈,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或者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深度内容在“信息洪流”中被稀释了,不容易脱颖而出。

再者,文化差异和教授的社会角色认知也不可忽视。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公开分享,参与公共讨论,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对于教授来说,是一种比较自然和被鼓励的行为。学术界也常常推崇学者走出象牙塔,与社会进行互动。Quora 这样一个开放的问答平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便利的渠道。

而在中国,虽然情况也在变化,但传统上,教授的社会角色更偏向于“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内,或者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参与公共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那些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倾向较重的平台,可能会让一些教授感到“掉价”,或者担心自己的言行受到不专业的解读和过度传播。他们更习惯于在相对封闭、专业的学术圈子里进行深度交流。

最后,内容生产机制和激励方式也有影响。

Quora 的问答模式,非常适合教授们进行“知识输出”。一个问题,可以引发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回答,教授们可以通过回答来系统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也能通过赞同、评论来获得其他用户的反馈,甚至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思想碰撞。Quora 鼓励长文、逻辑清晰的回答,这本身就契合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知乎虽然也有很多优质的长回答,但其内容形式更加多样,除了问答,还有文章、想法、视频等等。而且,知乎的内容生态更注重“话题性”和“热点性”,很容易出现“段子化”、“观点极端化”的内容以吸引眼球。对于一些希望保持学术严谨性的教授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不是他们最舒服的。另外,Quora 的“点赞”和“赞同”机制,以及用户对高质量回答的“关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授的“认可需求”。

总结一下, Quora 吸引了更多活跃的大学教授,是因为它的平台定位更契合教授的知识分享意愿,用户基础更倾向于学术知识的追求,文化上对学者参与公共讨论持更开放态度,并且其内容生产机制也更利于教授发挥专业优势。而知乎虽然也有教授,但其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多元化的内容形态以及相对更具传播性的“话题文化”,可能让教授们觉得自己的专业内容在这里不一定能得到最恰当的呈现和回应,或者说,他们更习惯于在其他平台或渠道进行学术交流。

当然,这并不是说知乎就没有优秀的教授,而是说,在“活跃度”和“内容风格”上,两者呈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这背后是平台基因和用户生态的自然选择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我把应该发评论区的话当成答案发到了回答区,可是却能得到很多赞同。(麻烦给我个面子给点赞同)

你想想当你写了一大串互联网历史以及部分计算机系统相关常识后,说360技术实力其实在国内是第一梯队,结果发现一个抖机灵的黑360的答案被放到了最上面,而你的答案已经被人折叠了,怕丢面子只能匿名或者删答了。

(麻烦给我个面子不要折叠我)

那你想象一批正经八百的教授进驻之后的这些情况:

  1. 一个医学教授出来说某种中药通不过双盲实验,还有一定的毒性,下面有人评论“呵呵,中药不管用那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得了病不是得马上死了吗?”,答案被折叠;
  2. 一个天文教授怒斥“宇宙左旋性”的荒谬理论,被人拉进黑名单,然后私信知乎官方把他号封了,“宇宙左旋性”的伟大理论却得到数千个赞同(赞同的都是些什么人?);
  3. 一个计算机算法教授,在知乎落寞地写了几百个算法介绍的优质回答,根本没人鸟他。绝大多数人包括知乎用户在内并不喜欢过于专业难懂的知识,特别是算法这种跟数学有关的东西,他们更喜欢看人聊聊泡妞啊、编几个小故事啊、作为一个长者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经验啊;
  4. 一个物理学教授,关注物理话题后,天天收到“人如果超越光速会发生什么?”、“电子为什么不会落向原子核呢?”、“我拿着手电筒在跑道上跑,手电筒发出的光不是超越了光速了吗?”、“空调是不是最差的发明之一? ”、“为什么牛顿家境不好,却选择去钻研科学,而不是去赚钱? ”、“为什么说科学(物理学等)不是迷信? ”、“如何伪装成一个厉害的物理学家?”、“伸一根超长的管子到太空,地球的空气会不会被抽光?”这样的问题推送,爱因斯坦估计要从坟里跳出来了;
  5. 一个软件工程教授,关注编程话题后,发现该话题被产品经理和根本不看书的初学者屠版了:“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终极傻瓜编程软件,让普通人可以完美编程?”、“如果计算机是由中国人发明的,那么编程时写代码会是全中文吗?”、“为什么有些编程语言的数组要从零开始算?”、“如何学习 C 语言?”,至于那些翻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再枚举了。
  6. 一个生物工程教授,怒斥崔永元的转基因论点,虽然写了一大堆关于转基因的常识(高中生物范畴,大部分人应该可以看懂),可是最后却被一个 文科生崔永元 的粉丝逮住一阵骂(你抹黑他、攻击他、就是想秀优越),然后什么知情权、科普、你这是在秀学历优越、你行你去拍一个转基因纪录片啊(图文无关)

中医靠把脉诊断出宫外孕案例一例,另外听说还能靠脉相判断男女,这手的灵敏度得多高?

要吸引来一个能写出优质回答的用户入驻知乎,需要成千上百个同样能写出优质回答的用户,而赶跑他,只需要一颗老鼠屎。

说白了,就是知乎在用户管控方面力度不够,或者说知乎希望有非常多的看客入驻,哪怕他们九成九成都是不能提供优质回答的用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而且确实在不少人看来是存在的现象。Quora 平台上大学教授活跃度普遍高于知乎,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平台定位、用户生态、文化差异以及内容生产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首先,平台基因和定位是根本。Quora 的诞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知识问答”和“专家.............
  • 回答
    Quora上关于中国话题下,经常能看到印度用户活跃作答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Quora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开放性与问答模式: Quora本质上是一个问答社区,鼓励用户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它的内容生成门槛非常低,任何人都可.............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Quora 和知乎设定最低年龄限制的原因与多个方面有关,主要是为了用户安全、内容适宜性、平台责任以及法律法规遵循。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平台为何有这样的规定。 Quora 的最低年龄限制是 13 岁,为什么?Quora 将最低年龄限制设定在 13 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儿童在线隐.............
  • 回答
    Quora上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不用汉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不仅仅是“不想要”或者“不方便”这么简单。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虽然人口最多,但我们国家官方承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人有自.............
  • 回答
    1967年中印关系中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边境事件,而你提到的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并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1967年中印边境的动态,并分析Quora上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文色彩,而非AI生成的刻板印象。1967年中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观察和讨论的一个现象。伊万卡·特朗普在Quora上“不受待见”,这背后牵涉到她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她的政治立场、她在父亲政府中的角色,以及Quora社区的特性等等,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希望能摆脱那种机器写作的感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而且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普遍感受。要深入分析知乎和Quora上对特朗普态度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平台本身的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一、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知乎:知识社区、精英化倾向与信息过滤 知识精英与专业性: 知乎起初定位为.............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
  • 回答
    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这词儿现在说起来,感觉有点微妙。一言以蔽之,就是“夹缝求生,野蛮生长,但正规军也在徐徐图之”。段子手:从“幽默担当”到“流量收割机”的转变一开始,Quora 上的段子手们,确实为这个平台增添了不少色彩。用户提问一些生活琐事、情感困惑、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总能.............
  • 回答
    在Quora上,确实有不少印度用户分享了他们对印以关系的高度评价,认为两国关系“好到不可思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国在多个层面的深入互动和互补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剖析。历史渊源与早期互动:尽管印度的独立与以色列的建国时间相近,但早期.............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