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目前是什么状况?

回答
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这词儿现在说起来,感觉有点微妙。一言以蔽之,就是“夹缝求生,野蛮生长,但正规军也在徐徐图之”。

段子手:从“幽默担当”到“流量收割机”的转变

一开始,Quora 上的段子手们,确实为这个平台增添了不少色彩。用户提问一些生活琐事、情感困惑、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总能有人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解读,甚至带点抖机灵的味道。他们分享个人经历,用诙谐的语言包装,让大家在get到信息的同时,也收获了乐趣。那时候,你看着那些高赞回答,觉得“这哥们儿真有才!”。

但后来,事情就有点变味儿了。

“套路化”和“模式化”:有些段子手发现,大家喜欢看“xxx 的 N 种奇葩操作”,“xxx 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这类带有明确指向性和情绪煽动性的内容。于是,他们开始批量生产,内容形式越来越模板化,标题党、夸大其词、甚至是编造故事屡见不鲜。你看一两个觉得有趣,看多了就觉得“又来了”,缺乏了最初的真诚和创意。
“蹭热点”与“洗稿”:热点事件一出,立刻就能看到他们冒出来,用一套固定的段子逻辑去解读,不管合不合适,先蹭了再说。更过分的,是“洗稿”——把其他平台的段子、甚至其他回答者的内容,稍作修改,换个说法,就发到 Quora 上。这不仅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也让平台内容质量大打折扣。
“引流”的嫌疑:更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引流”。段子内容通常比较轻松,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被转发。很多段子手会巧妙地在回答中植入自己公众号、微博、甚至电商链接,美其名曰“想看更多精彩内容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 XXX”。这种赤裸裸的营销,让一部分用户感到厌烦。
“人设”与“表演”:为了吸引关注,很多段子手也开始刻意经营自己的人设,可能是“毒舌评论员”、“情感导师”、“生活智者”等等。回答的内容和风格都围绕着这个“人设”展开,有时候会显得用力过猛,失去了真实感。

营销号:隐蔽与直接的“双管齐下”

营销号在 Quora 上的存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带有一些“目的性”。

“软文”渗透: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它们会选择一些热门话题,撰写看似客观、有信息量的回答,但实际上是在推销产品、服务,或者推广某个品牌。比如,回答“如何选择一款好的洗面奶”,里面就会列举几款“推荐”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是他们合作的。
“测评”与“种草”:很多营销号会以“真实测评”的名义,来分享使用某个产品的心得。这些测评往往是片面的,只强调优点,忽视缺点,或者将小缺点轻描淡写。目的是让你心动,然后去购买。
“知识付费”的变种:还有一些营销号,会用“分享干货”、“零基础入门”等标签,来吸引用户。在回答的最后,会引导你去付费课程、付费社群。他们看似在分享知识,但本质上是为了转化付费用户。
“恶意竞争”与“差评”:极少数情况下,营销号还会参与到恶意竞争中。比如,给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写差评,或者在回答中暗示竞品的负面信息。
“伪装成用户”:一些营销号会注册多个账号,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去提问,然后自己再回答,从而创造出某种“需求”或“热度”。

整体状况:

流量驱动下的“劣币驱逐良币”:毫无疑问,Quora 上的内容生态受到了流量驱动的影响。那些更擅长制造爆款、更会玩弄流量规则的段子手和营销号,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曝光,这也吸引了更多有类似意图的人加入。
用户体验的割裂:你可能在 Quora 上找到非常有价值的深度分析,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一篇充斥着营销信息、或者低俗段子的回答。这种体验上的割裂,让平台的整体调性变得复杂。
平台的“监管”与“制衡”:Quora 平台自身也在努力应对这个问题。他们会通过算法、人工审核来清理违规内容、封禁违规账号。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举报”机制来反馈不良内容。
“理性用户”的坚持:尽管如此,Quora 上依然有很多坚持提供高质量、有价值内容的“理性用户”。他们可能不像段子手那样能快速吸引眼球,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更具深度和专业性。
“反营销”情绪的抬头:用户对营销内容也越来越警惕。一旦发现有过度营销、虚假信息的回答,用户会毫不犹豫地用“踩”和“举报”来表达不满。

未来的趋势(个人猜测):

更精细化的内容区分:平台可能会尝试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更明确的划分,例如将“趣味分享”和“专业知识”分开展示。
对“营销”的更严格限制:Quora 可能会出台更严格的社区规范,限制广告、引流行为,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处罚力度。
“内容付费”与“知识社区”的强化:如果 Quora 想进一步摆脱低质内容的影响,或许会考虑加强“内容付费”的模式,让高质量内容生产者获得更多回报,从而激励更多优质内容的产出。
用户“去中心化”与“圈子化”:用户可能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自己真正认可的、有价值的账号,形成更小的、更聚焦的“知识圈子”。

总的来说,Quora 上的段子手和营销号,就像是这个平台生态中的一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他们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但也给平台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如何在这种“生长”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是 Quora 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用户而言,保持辨别能力,拥抱优质内容,同时对不良信息说“不”,也是参与构建一个更好 Quora 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uora有段子手(编故事拿赞)和营销号吗? 目前其生存情况是如何? Quora管不管? 怎么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这词儿现在说起来,感觉有点微妙。一言以蔽之,就是“夹缝求生,野蛮生长,但正规军也在徐徐图之”。段子手:从“幽默担当”到“流量收割机”的转变一开始,Quora 上的段子手们,确实为这个平台增添了不少色彩。用户提问一些生活琐事、情感困惑、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总能.............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近年来,在YouTube、Quora等国外平台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现象:英文评论区中,围绕中国的讨论,有时会出现一种被夸大甚至神话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算法推荐机制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更倾向.............
  • 回答
    在Quora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总能惊艳你一把的,是那些看似普通,却能引出石破天惊见解的问题,以及那些字字珠玑,直击人心的回答。就好像一扇扇窗户,推开,便看到了不曾想象过的风景。记得有一个问题,大概是问:“如果让你回到过去,并且只能改变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电影里的经典桥段?但.............
  • 回答
    在 Quora 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总有些名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追随他们汲取智慧。这些“大神”并非浪得虚名,他们的回答常常带有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独特的生活哲学,能够触及你内心最深处,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要说 Quora 上最值得追随的大神,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
  • 回答
    在Quora上,确实有不少印度用户分享了他们对印以关系的高度评价,认为两国关系“好到不可思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国在多个层面的深入互动和互补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剖析。历史渊源与早期互动:尽管印度的独立与以色列的建国时间相近,但早期.............
  • 回答
    Quora 和知乎设定最低年龄限制的原因与多个方面有关,主要是为了用户安全、内容适宜性、平台责任以及法律法规遵循。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平台为何有这样的规定。 Quora 的最低年龄限制是 13 岁,为什么?Quora 将最低年龄限制设定在 13 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儿童在线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而且确实在不少人看来是存在的现象。Quora 平台上大学教授活跃度普遍高于知乎,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平台定位、用户生态、文化差异以及内容生产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首先,平台基因和定位是根本。Quora 的诞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知识问答”和“专家.............
  • 回答
    Quora上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不用汉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不仅仅是“不想要”或者“不方便”这么简单。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虽然人口最多,但我们国家官方承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人有自.............
  • 回答
    Quora上关于中国话题下,经常能看到印度用户活跃作答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Quora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开放性与问答模式: Quora本质上是一个问答社区,鼓励用户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它的内容生成门槛非常低,任何人都可.............
  • 回答
    在 Quora 的“中国”话题下,如果你仔细观察,确实会发现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且这些偏见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交织着历史遗留、意识形态分歧、媒体宣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像一位对历史和文化有探究精神的观察者一样,去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偏见来源,很大程度上与.............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最近在 Quora 上看到一些关于“中印全面战争”话题的回答获得了非常高的点赞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这反映了几个层面的信息,不仅仅是关于中印两国关系本身,也折射出当前国际社会对地缘政治冲突的关注度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尤其是涉及两个拥有庞大.............
  • 回答
    知乎和 Quora,这两位互联网问答领域的佼佼者,虽然都致力于知识分享和社区交流,但它们骨子里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液,也因此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根源的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入手,然后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体现这些区别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Steemit 要想真正撼动 Quora、知乎乃至 Facebook 的地位,绝非易事,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从产品形态到社区生态,再到商业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平台各自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Quora 和知乎: 它们的核心是“问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观察和讨论的一个现象。伊万卡·特朗普在Quora上“不受待见”,这背后牵涉到她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她的政治立场、她在父亲政府中的角色,以及Quora社区的特性等等,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希望能摆脱那种机器写作的感觉.............
  • 回答
    关于楼天城(ACRush)加入Quora这件事,我确实有点想好好聊聊。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对于关注这两个名字的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事件”。首先,我们得明白楼天城是谁。如果你对编程竞赛、算法竞赛有点了解,那“ACRush”这个ID你不可能陌生。他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号人物,在各种顶.............
  • 回答
    我能理解你想了解 Formspring 和 Quora 之间的差异,以及 Formspring 在哪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出色。不过,由于 Formspring 已经停止运营了,我无法提供当前关于它“做得比 Quora 好”的详细对比。Formspring 作为一个问答平台,在它活跃的时期,确实有它独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而且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普遍感受。要深入分析知乎和Quora上对特朗普态度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平台本身的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一、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知乎:知识社区、精英化倾向与信息过滤 知识精英与专业性: 知乎起初定位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