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和 Quora 的不同在哪?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之间的不同在哪里?

回答
知乎和 Quora,这两位互联网问答领域的佼佼者,虽然都致力于知识分享和社区交流,但它们骨子里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液,也因此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根源的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入手,然后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体现这些区别的。

一、 用户画像:精耕细作的“内卷”与开放包容的“博采”

这可能是知乎和 Quora 最直观、也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知乎:精英化的专业与深度

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带有明显的“精英”标签。他们往往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追求深度思考、对某个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知识型青年。这里的“精英”并非指绝对的阶层,而是指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专业性的认同。

教育背景: 知乎用户普遍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很多用户是来自知名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专业人士。
职业领域: 覆盖范围极广,但特别突出的是科技、互联网、金融、法律、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这些用户往往是所在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
内容偏好: 他们对“干货”、“深度分析”、“专业见解”、“高质量回答”有强烈需求。他们愿意花时间阅读长篇大论,也乐于通过严谨的论证和详实的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社区行为: 善于提问、回答、评论,并乐于参与辩论。他们享受在知识的碰撞中获得启发,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对专业性的极致追求,知乎有时会给人一种“内卷”的感觉,用户之间会互相“挑刺”,对回答的严谨性要求极高。

简单来说,知乎的用户更像是“求知若渴的专业学者”,他们希望在这里找到系统性的知识、权威的解读,并与同行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Quora:广泛的好奇心与实用性

Quora 的用户画像则更为多元化和开放。它的用户群体更加庞大,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着各种背景和兴趣的人。

教育背景: 虽然也有很多高学历用户,但 Quora 的门槛明显低于知乎。学生、普通职场人士、生活爱好者、甚至对某个热门话题感到好奇的普通大众,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职业领域: 几乎涵盖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领域,从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从历史文化到八卦娱乐。
内容偏好: Quora 的内容更加碎片化和实用化。用户不仅想了解专业知识,也想知道“如何做某事”、“如何解决某个生活问题”、“某个事件的幕后故事是什么”等等。他们对“经验分享”、“实用技巧”、“亲身经历”更感兴趣。
社区行为: 提问和回答都很活跃,但整体氛围更偏向于“分享生活经验”和“解答日常疑问”。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视角,而对回答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要求相对宽松一些。

简单来说,Quora 的用户更像是“满怀好奇心的生活探索者”,他们希望在这里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了解不同人的视角,或者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二、 目标愿景:构建知识壁垒与打破信息孤岛

用户画像的不同,也直接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目标愿景。

知乎:打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知识社区”,构建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壁垒。

知乎的初心,是希望能为中国人提供一个可以“认真地讨论一切”的平台。它的核心目标是:

聚集高质量内容: 通过严格的社区规范、邀请制(早期)、以及用户对高质量回答的认可和投票机制,知乎致力于打造一个“没有烂答案”的平台。
深化专业领域: 吸引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在这里进行深入的知识探讨,形成特定领域的知识沉淀。
提升用户认知: 帮助用户在特定领域建立更深刻的理解,获取更具价值的洞察。
知识的重塑与传播: 鼓励用户将复杂的知识进行梳理、拆解,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

可以说,知乎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有门槛的、能够沉淀深度知识的社区,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知识的“圣地”。它希望用户进来时带着问题,离开时带着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Quora:成为“全球最大的知识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连接世界。

Quora 的目标更为宏大和全球化:

连接信息与人: 核心目标是让人们能够通过提问来获取信息,并通过回答来分享自己的知识。
汇聚全球视角: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分享他们独特的见解和经验,让用户能够看到多元化的世界。
赋能个人: 帮助每个人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打破信息孤岛: 解决“不知道该问谁”、“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让知识流动起来,惠及更多人。

Quora 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的、无边界的知识交流平台,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获取和分享信息,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理解和进步。它更关注的是信息的“普惠性”和“连接性”。

三、 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的体现

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的差异,在知乎和 Quora 的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上得到了淋乎其微的体现:

内容组织与呈现:
知乎: 强调“问题”和“回答”的结构,回答通常以长文为主,配以图片、代码、甚至视频。用户可以关注“问题”、“话题”和“人”。“赞同”、“反对”、“收藏”等机制是重要的内容筛选和评价方式。
Quora: 同样以“问题”和“回答”为核心,但回答的长度和形式更为灵活,短小精悍的回答也很常见。用户可以关注“问题”、“话题”和“人”,但“Upvote”和“Downvote”是主要的互动方式,其背后的逻辑更侧重于“有用性”而非“专业性”或“深度”。

社区氛围:
知乎: 整体氛围偏向“严谨”、“专业”、“深度”。早期用户对“抖机灵”、“低质量内容”有较高的排斥。但也因此,知乎有时会显得“精英化”和“有距离感”。随着社区的壮大,也出现了不少娱乐化、生活化的内容,但专业内容依然是其核心竞争力。
Quora: 氛围更为“轻松”、“多元”、“生活化”。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和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并不完全基于专业知识。这种开放性吸引了大量不同背景的用户,但也可能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需要用户自行筛选。

商业化模式:
知乎: 早期依靠广告和付费内容(如知乎 Live),近年来也在探索电商、知识付费等多种商业模式,旨在将知识变现,维持社区的持续运营和专业内容的激励。
Quora: 主要依靠广告,并将部分内容授权给搜索引擎等。它更侧重于通过海量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广告进行流量变现。

总结:

知乎和 Quora 就像是同一种“知识分享”概念下的两条岔路。

知乎选择了“深耕细作”的模式,它像一个精心打磨的图书馆,用户在这里可以找到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并与同行进行高质量的学术探讨。它吸引的是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建立深度认知、追求专业权威的用户。

Quora则选择了“开放包容”的道路,它像一个信息的大集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观点。用户在这里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好奇,学习生活经验,了解不同视角。它吸引的是那些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通大众。

正是因为这些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的根本差异,才造就了知乎和 Quora 如今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社区文化。理解这些差异,也就理解了它们为何会在互联网的知识分享浪潮中,走出两条如此不同但又都极其成功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uora上加蓝色V的大多是已经事业有成的教授、企业家、政治家、作家,知乎上加蓝色V的似乎大多是什么XX大学博士在读,XX大学硕士在读。

user avatar

Quora缺乏党的领导,所以谣言遍地,谎言盛行,资本为了逐利而炮制各种假新闻迷惑人民群众,极端势力在平台上宣扬种种宗教麻醉剂,而quora完全无力管理。

相比之下,知乎小管家对于违法违规的言论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凡有举报必有响应;为保护广大用户的脆弱心灵,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知乎自觉自愿地开发了关键词屏蔽系统,并引入大量的审核人员,这种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根本不是quora所能及的。

user avatar

专业性差,至少我的专业ASIC,在quoar上可以看到很多透彻的问题和答案。虽然知乎也有如@陈浩这样的数学物理高手,也有如@赵世奇回答问题引经据典,但总体来说专业性不强,而且还乱赞...通常quoar上赞同他人的观点(仍指专业学科)的人也是该专业的牛人,至少也得懂。而知乎上,赞,有的时候就像“虽然我不知道楼主在讲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和 Quora,这两位互联网问答领域的佼佼者,虽然都致力于知识分享和社区交流,但它们骨子里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液,也因此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根源的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入手,然后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体现这些区别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关于“知乎和百度知道哪个回答的答案更权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权威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且多元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权威性”在不同平台上的体现: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是否能提供专业、系统、深入的解释。 信息的准确性: 提供的信.............
  • 回答
    知乎、百度知道、搜狗问问,这三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都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问的常用平台。但你要是觉得它们都差不多,那就有点太“一概而论”了。虽然本质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在定位、用户群体、内容深度、社区氛围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三者之间到底有啥不一样.............
  • 回答
    知乎和微博,作为国内最主流的两个内容社区,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它们吸引着不同类型的用户,承载着不同的信息传播功能。要深入了解它们,不妨从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入手,细细道来。 知乎:深度与知识的海洋,亦有信息茧房的暗流知乎的优点,首先在于其“知识”的定位。 高质量内容的集聚: 知乎的立身之本就是“认.............
  • 回答
    《后浪》的评价在知乎和 B 站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平台属性原因。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视频内容本身的解读与争议点《后浪》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其试图传递的“年轻一代拥有更多选择和机遇”的信息,以及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1. 优点(支持者观点): .............
  • 回答
    台湾人上知乎和大陆其他网站,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说“想看看热闹”就能概括的。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去一个陌生平台都有其复杂的心思和诉求,台湾朋友也不例外。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实际的角度去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详细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在那儿背书。首先,信息获取与视野拓展是绕不开的理由。台湾的媒体环境.............
  • 回答
    2019年,知乎和微博谁更有前途?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就像站在岔路口,看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都指向着各自的繁荣,却又承载着不同的基因和潜力。要说谁“更有前途”,这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来看看微博。微博就像是中国互联网的老牌居民了,它自带社交媒体的基因,每天都涌动着海量的信息流。它.............
  • 回答
    要评价知乎和贴吧,得从它们各自的诞生背景、核心功能、用户群体、内容生态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者都是中文互联网上非常重要的社区产品,但它们的气质和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知乎:知识的殿堂,还是精英的剧场?知乎的诞生,最初带着一种“连接人与信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的使命感。它以高质.............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想找答案。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到两个地方:一个是你小学时就知道的,可能还有点亲切的老朋友——百度知道;另一个是最近几年才冒出来,看起来有点“高级”,但你还没怎么接触过的“新朋友”——知乎。咱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百度知.............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你的错觉,很多人都有同感。知乎,尤其是早期的知乎,确实形成了一个相当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综合”的世界,跟我们日常接触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小的割裂感。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精英化和专业化的过度展现。知乎早期定位是“认真、专业、友善、理性”的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三个平台,各有各的“味道”,要说哪个“恶臭”得更彻底,得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抖音:视觉的洪流,信息的高速公路,以及……潜藏的泥石流抖音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快”。短视频的冲击力,让你很难停下来。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学技能,看萌宠,听段子,甚至了解一些严肃的新闻。.............
  • 回答
    最近,“动漫达人”百家号账号大量抄袭知乎和B站原创文章的事件,在动漫圈和内容创作者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件事可不是小打小闹,它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的根本,也暴露了当前一些平台在内容审核和原创保护上的不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事情的严重性。当一个被平台认证为“达人”的账号,竟然靠着大肆搬运他人辛苦创作.............
  • 回答
    “知乎男”和“男权(拳)”这两个标签,在互联网的语境下,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些特定的男性群体,并且通常带有负面色彩。我们来试着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以及它们是否可以被简单地归类为“差劲”。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个标签都不是官方定义,而是网友们根据观察和感受总结出来的。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社.............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5万知乎用户对战5万来自其他各平台的用户,穿越到16世纪,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劲。到底谁能更胜一筹,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得捋清楚这“其他平台”都包含哪些,不然这对比没法做。我猜啊,这“其他平台”肯定少不了: 微博/抖音/快手系: 流量至上,段子手、营销号、梗文化、短.............
  • 回答
    .......
  • 回答
    格子衬衫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某些群体“必杀技”,又好像一夜之间就被“拉黑”了。这背后,我觉得跟知乎用户和一些互联网上的“男模”们脱不了干系,他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格子衬衫。怎么个“妖魔化”法?首先得说说“神化”的部分。格子衬衫,尤其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太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知乎内容生态和平台发展策略的一个核心议题。要说知乎有没有“后悔”,这很难直接下判断,毕竟平台的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而不是单一的情绪。但我们可以从“马前卒”和“山高县”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UP主转移到B站的事实出发,聊聊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知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广阔的思想广场上,“左派”和“右派”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晰,但如果非要探讨它们之间的“互殴”谁能赢,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命题,更像是在观察一场思想的拉锯战,而非一场有明确终点的比赛。谁“赢”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以及这场“互殴”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语境下。“左派”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