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业标志「扁平化」的设计风格为何会在近几年流行起来?

回答
告别浮夸,拥抱简洁:商业标志「扁平化」席卷设计界

近年来,走在街头巷尾,或是在互联网的数字海洋中遨游,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那些耳熟能详的商业标志,似乎都变得更加“素净”了。曾经那些立体感十足、光影交错、甚至带有金属质感的华丽设计,如今被更加纯粹、干净的线条和色彩所取代。这种被称为“扁平化”(Flat Design)的设计风格,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扁平化设计在近几年如此流行?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以及用户习惯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为屏幕而生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扁平化设计的崛起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屏幕尺寸多样化,分辨率参差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过于复杂、依赖高分辨率才能完美呈现的拟真化(Skeuomorphism)设计,在小屏幕上往往会显得臃肿、模糊,甚至丢失细节。

扁平化设计,顾名思义,强调的是二维的视觉呈现,它剥离了阴影、渐变、浮雕等立体效果,只保留最核心的形状和色彩。这种设计语言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都能够保持清晰、锐利,无论是在手机的小巧屏幕上,还是在平板电脑的宽阔视野中,亦或是电脑的高清显示器上,都能提供一致且优秀的视觉体验。用户无需放大,就能轻松辨认,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2. 加快加载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网页和应用程序的加载速度,是影响用户留存率的关键因素。复杂的图像和效果,意味着更大的文件体积,也就更长的加载时间。扁平化设计由于其简洁的特性,能够使用更少的图像元素和更简单的代码来构建,从而显著缩短加载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加载半天都出不来的网页,哪怕设计得再精美,用户也可能早已失去耐心。扁平化设计以其轻盈的身姿,快速地呈现在用户眼前,让用户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进行操作,这种流畅的体验,是商业品牌争夺用户注意力的重要武器。

3. 突出品牌核心价值,传递清晰信息

商业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传递品牌的身份和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抓住用户的眼球,并让品牌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扁平化设计通过简化视觉元素,将用户的注意力引导至最关键的品牌标识和信息上。它剥离了不必要的装饰,让品牌的名称、Logo、主色调等核心要素脱颖而出,更容易被记住。当消费者看到一个简洁、干净、色彩鲜明的Logo时,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品牌的现代感、专业感,甚至是一种朴实可靠的信赖感。

4. 易于识别与记忆:强大的品牌辨识度

简洁的设计往往更容易被大脑记住。那些过于复杂的Logo,虽然可能在细节上很精致,但在快速浏览信息时,往往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扁平化设计凭借其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色彩,能够更容易地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给用户留下清晰的视觉记忆。

这对于品牌来说,意味着更高的辨识度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更容易一眼认出你,并将其与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品牌忠诚度。

5. 跨平台一致性与延展性

如今的品牌需要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上,从网站、App,到社交媒体、广告牌,再到产品包装、名片等等。扁平化设计在这些不同场景下都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一致性。

一个扁平化的Logo,可以在印刷品上保持清晰,在数字屏幕上依然醒目;可以轻松地转化为各种尺寸和比例,而不会损失其视觉效果。这种高度的延展性,极大地降低了品牌在不同媒介上进行视觉呈现的成本和难度,也确保了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6. 科技感与现代感的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扁平化设计也与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相契合。它所传达的简洁、高效、理性的特质,与许多科技公司和创新品牌的形象高度契合。它摆脱了传统商业设计的厚重感,更显轻盈、灵动,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未来感”。

7. 设计师们的“解放”:创造力在新维度展现

虽然扁平化看似简单,但真正出色的扁平化设计并非易事。它要求设计师在有限的元素中,通过对色彩、形状、排版和留白的精妙运用,来构建出具有独特个性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反而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造力,让他们从对光影和纹理的堆砌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概念的提炼和视觉的纯粹化上。

当然,扁平化并非万能药。 在某些特定行业或品牌定位下,传统的立体化设计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的今天,扁平化设计以其高效、清晰、易于传播的优势,已经成为商业品牌们打造视觉形象的“必备技能”。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回应,一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品牌核心价值的精准传递。下一次你看到一个简洁明了的Logo时,不妨想想,它背后可能就蕴含着如此多的考量与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结论,

平面设计是经由一代一代的设计师探索、尝试,逐步递进的。其中自然会有试错,拟物或者质感化,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设计圈的一次试错,大家尝试了,且发现这条路径是有问题,走不通的,然后现在又回到正确的路上继续前进,并不是什么流行,而是回归。


好了,正文。

题主提及的

       其中有那么几个瞬间,在视觉风格上仿佛回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味道——视觉感官上极具立体、深邃的空间感。印象中那时的日本电器品牌,如:松下、东芝等,都很推崇这种设计理念。例如在电池或磁带的表面印上渐变的金属色;或者画上三维曲面的网格 等等。     

是说这种风格吧?



这些其实是非常70-80年代的风格。90年代如果看到,那已是这风格的强弩之末了。

下图是一些70年代的唱片封面。高光、金属感的机器人,高亮线条描绘出的cyberspace,玻璃泡面罩太空服表现的宇宙探索。这些是70年代所常用来表现的未来感的元素。

而后,这些元素影响到了80甚至90年代早期的很多视觉风格。

题主提及的风格,

源起70年代开始,广告、插画、各种平面设计中,流行起的一个老工具的新用法。

Air-Brush~ 喷枪 (下图)

这种表现力非凡,切合那光鲜迷幻的时代脉搏的风格,很快流行得到处都是。

回到正题,

70年代末、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许多表现科技感未来感的标志开始采用了这样的风格。

是因为善用了喷枪。这种风格,与2000年后流行起来的质感化“拟物化”风格,是不相同的。

“扁平化”所取代的并不是这种风格。

题主所说的喷绘标志风格,基本只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品牌标志才会采用。

绝大部分那年代的标志不这样。

现在来看看70、80年代主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70年代的百事可乐的标志

下图可以看到60、70年代的logo都是所谓“扁平化”的。

出版于1970年代的world of logotype. 也是一个常用的佐证。

甚至我们可以从Paul Rand的作品(主要的几个品牌设计于50-60年代)看起,

更早期的企业标志设计都是现在所谓“扁平化”的。

为什么呢? 这局限与设计工具以及媒体形式。

80年代之前,电脑完全没有进入设计领域,尺规作图、手工上色。下图就是你仅有的设计工具。

而另一方面传统平面印刷工艺、广告制作工艺跟现在也完全不同。

那年代你要制作一个渐变色的实体标志?工厂翻你白眼(其实现在也会翻的)

想了解下那段历史?

万众期待的graphic means出来之前可以先看看这个。

REF:

How Did Graphic Design Work Before Computers?

然后

80年代中后期之后,电脑开始逐步进入平面设计领域。

90年代,电脑设计快速侵蚀了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

至2000年后,传统手工的平面设计已经完全消亡。

而2000年后的标志发生了什么?

下图一些都是在21世纪初,争先恐后更换品牌品牌标志。

计算机技术已经让设计师能随心所欲表达想法,不再有限制。

所以,3D化、有质感的标志在众多缺乏质感单色的标志面前脱颖而出,设计师们可以将更多细节放在一个设计里。

于是产生了一波争先恐后改变形象的热潮。不为什么,因为可以。


始作俑者是谁?

也许是1993年的可乐辅助标志(不是品牌主标志,主标志从1941年至今没有变化)。可能是最早质感化的大品牌标志,吊打其他品牌10年。

看看同期的百事,(当然,你用现代的眼光看,没准觉得没啥问题。但在30年前,想象一下没见过世面的小孩,看到质感满满的可乐,再看到单调颜色的百事。)

顺带提一笔,96年,知道自己品牌形象问题的百事找了landor来换新logo。

于是landor大笔一挥,加了个渐变。(没嘲讽...96年你会拉这样的渐变么?)

而乔布斯回归后领风气之先的苹果,又将这波质感化号角吹响。

(注意看第一代糖果iMac时候logo还是黑色单色)

但顶部的机身顶部的标志~~~

等第二代糖果iMac出来后...

可以看到,1998年后开始采用了质感标志。

然后,2001年 OS X 横空出世。

作为众多设计师的日常工具。 OS X可能潜移默化地使设计师开始在标志设计中增加更多细节,更多质感。逐渐而成了2000年初潮流。“拟物化”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标志,在新千年变得立体起来。

于是2003年的百事忍不住又换标了。质感更加复杂。

2006年的又忍不住轻微改动了下,细节越来越多。像不像整容上瘾?

似乎那时候人人都中邪了。

2003-2010的麦当劳。(但2006年就又回归正常了)

查了一下,我以为万年不变的GE,也紧跟了潮流一把。

2003-2004的GE标志

UPS甚至放弃了Paul Rand设计的沿用了40多年的logo,2003年换标了。但14年又拍扁了。

好。这些是我上面引述的标志去质感化的时间。

百事总是改一次不过瘾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iOS7 发布的时间是2013年。

可见那么多品牌并不是跟苹果的风。

好奇么?这潮流并不是苹果引领的,但为什么诸多品牌抛弃了电脑绘制出的质感了呢?

作为经历过那段时期的设计师,我的总结(经验...教训...),

因为设计师们在电脑上设计出这些标志,但这些标志并只在电脑上呈现。

1. 在平面印刷品上去刻意画出一种本不存在立体质感,刻意且显低廉。俗气。

2. 画出质感形象的标志,难以按所画出的质感来制作,反造成形象不统一。

3. 渐变颜色难以专色印刷,徒增印刷成本。

这些种种是设计公司并没有顾忌或刻意回避的。

然而客户并不傻,不对的,市场也会教育他们改过。

所以这个大家认为的“扁平化”风潮,怎么能说是风潮呢?

质感化材质化或者说“拟物”的标志,才是一波风潮。

是一波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产生视觉效果滥用的风潮。


有些朋友觉得这质感丰富、“拟物”风潮好,

说得好听,是因为他们成长在这2000年初的那十年里,相对熟悉和习惯这样的风格。

按我的脾气说,就是看的少,视觉经验的浅薄。

这2000年后的10年,是电脑绘图技术产生巨大突破,而设计思维 未跟上脚步 带来的乱象,

而2010年后,设计圈所推进的改革,是在拨乱反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