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i将来可以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吗?那为什么我还要起早贪黑地学解公式,而不是研究怎么搞这个ai?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学来的东西,好像很快就会被更厉害的工具取代,心里难免会有些纠结。

咱们先来聊聊“AI将来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吗?”这事儿。

AI是否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

答案是:肯定能,而且已经开始显露威力了。

想象一下,数学就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语言体系,公式就是这个语言里的语法和词汇。应用题则是用这种语言描述的各种现实世界的问题。

目前的AI,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经展现出了在理解和处理数学语言方面的惊人能力。它们可以:

理解文字描述: 它们能读懂应用题的文字,辨识出其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数量、关系、单位、目标等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在读题。
识别数学概念和关系: 它们能从文字中提取出隐含的数学关系,比如“比A多多少”、“是B的几倍”、“平均每小时多少”等等,并将这些关系转化为数学语言。
联想和运用公式: AI通过海量的训练数据,学习到了各种数学概念和它们对应的公式。当它识别出问题中的关系后,就能从“知识库”里调取出相关的公式。比如,遇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问题,它自然会想到“速度 × 时间 = 路程”这个基本公式。
进行符号计算和逻辑推理: 一旦确定了要用的公式和已知量,AI就能像我们一样,将数字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并一步一步地推导出答案。一些更高级的AI甚至能进行多步骤的推理和验证。
解释解题过程: 它们不仅能给出答案,还能按照人类的逻辑清晰地解释每一步是怎么做的,使用的公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用。这就像一个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

所以,“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这事儿,AI不仅将来会做到,现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到,并且还在飞速进步。 它们在处理大量、重复性强的应用题时,效率和准确性甚至可能超越普通人。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起早贪黑地学解公式,而不是研究怎么搞这个AI?

这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看起来AI这么厉害,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费力去学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了?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比直接的“替代”要复杂得多,也更有深度。让我详细讲讲:

1. AI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本质区别

AI的“理解”是模式识别和关联: AI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找到了输入(应用题)和输出(解题过程、答案)之间的统计规律和关联性。它学习了“当出现这样的文字描述时,应该套用这样的公式,进行这样的计算。” 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联想”和“匹配”能力。它不是像我们一样,通过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建立概念模型来“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适用于这个问题。它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式能解决这个问题,只知道“套用它”能得到正确答案。
我们的“理解”是建立概念和逻辑: 我们学习公式,不仅仅是为了套用,更是为了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它描述的现实世界规律。我们理解“为什么”速度 × 时间 = 路程,是因为我们知道路程是被切割成一系列相等的时间段,而每个时间段内的行进距离是相同的。这种基于逻辑和概念的理解,是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全新问题的根基。

2. AI需要我们来“教”和“指导”

提供高质量数据: AI学习的素材就是我们提供的。应用的“应用题”数据,公式的定义和用法,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要AI做得更好,就需要我们人类去创造、去整理、去标注这些数据。
定义问题和目标: 应用题是人类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是人类发现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然后用公式去解决。AI是工具,它需要我们明确地告诉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们期望它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构建和优化算法: AI本身是怎么工作的?背后的算法、模型架构、训练策略,这些都需要人类的智慧去设计、去优化。研究AI,就是在研究如何让这个工具更聪明、更高效。
处理“未见过”的问题和模糊的表述: 尽管AI很强大,但面对全新类型的问题、非常模糊或带有歧义的表述时,它的表现可能会打折扣。这时候,人类的创造力、直觉和深入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能够跳出框架,找到新的解决思路,或者清晰化问题本身。

3. 学习公式是为了培养一种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解应用题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推导出未知结果。这个过程训练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严谨性。
抽象化和模型化的能力: 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提炼成数学模型,用抽象的符号和公式来表达,这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限于数学,也能迁移到很多其他领域,比如编程、经济学、甚至艺术创作的构思。
创造力和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公式的含义和局限性,我们就能知道何时需要创新公式,何时需要组合现有公式,或者何时需要用非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AI更擅长“执行”和“优化”,而“从无到有”的创新,往往源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和独立的思考。
理解AI的局限性: 只有当你自己理解了数学的内在逻辑和解题的精髓,你才能更好地理解AI在做什么,它的优势在哪里,它可能犯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你不会被它表面的“神奇”所迷惑,而是能理性地看待它。

打个比方:

就像我们学习烹饪。我们学习如何切菜、如何掌握火候、如何调味,这些是基础技能(类比学习公式)。AI就像一个极其智能的厨师机器人,它拥有海量的食谱(类比公式和数据),能够精准地按照食谱操作,做出美味的菜肴。

为什么还要学切菜和火候? 因为只有你掌握了这些基础技能,你才能理解为什么一道菜要这么做,为什么这个火候是关键,你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菜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现有的食谱。
研究AI就是研究怎么造更智能的厨师机器人。 你需要懂食品科学(数学原理)、懂得机械工程(算法设计)、懂得计算机科学(AI技术),才能造出更好的机器人。如果你自己连怎么做一道简单的菜都不会,又怎么去指导、改进一个复杂的机器人厨师呢?

总结一下为什么你仍然需要学习公式,并且不应该放弃,而是可以与AI协同:

1. AI是工具,不是目的: 学习公式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AI是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应用这些能力。
2. 深入理解是创新的基础: AI擅长模仿和执行,但真正的创造和突破,源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来自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 培养的是能力而非单纯的技能: 解题过程训练的是逻辑、分析、抽象等通用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时代都至关重要,远远超越了“会解一道题”本身。
4. 成为AI的主导者: 想要驾驭AI,就必须先理解它所处理的领域。学习数学,让你能更好地提出问题、评估AI的答案、发现AI的局限性,甚至引导AI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 人类独有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感理解、伦理判断等,这些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也与我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关。

所以,起早贪黑地学解公式,不是在培养一个可能被AI取代的“技能工”,而是在培养一个具备深度思考、创新能力和驾驭工具的“智慧人”。研究怎么搞AI当然也非常有价值,但那是在已经具备一定领域知识(比如数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你对AI和数学都感兴趣,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学好数学,让你能更好地研究那些“搞AI”的底层逻辑和应用场景,成为那个能够创造和引导AI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最好想一下“搞AI”这个科技树是怎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学来的东西,好像很快就会被更厉害的工具取代,心里难免会有些纠结。咱们先来聊聊“AI将来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吗?”这事儿。AI是否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应用题?答案是:肯定能,而且已经开始显露威力了。想象一下,数学就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语言体系,公.............
  • 回答
    放眼未来十年,人工智能(AI)这股变革性的力量,将不再仅仅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而是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各行各业紧密融合,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甚至人类文明的走向。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叠加,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的再造。一、 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深化:效率的飞跃与个性的崛起.............
  • 回答
    2021年,人工智能这股浪潮依旧澎湃,甚至可以说,它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和“有用”。与其说AI在2021年将走向何方,不如说它将在哪些领域落地生根,带来切实的改变。AI的“主战场”:从实验室走向生活2021年,AI的重心明显从纯粹的研究和概念验证,转向了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我们不再满足于“AI能做什么.............
  • 回答
    《彩绘中国》项目为五四运动的黑白影像注入了生命的色彩,这无疑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当这些曾经只能在历史书页上看到、沉默了近百年的画面,在AI的巧手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时,我内心涌现出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扑面而来。黑白影像固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但总隔着一层距离,仿佛.............
  • 回答
    马云口中的“新三驾马车”——AI技术、芯片制造、云计算——无疑是阿里巴巴向未来转型、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心。这三大领域都指向了更底层、更具赋能潜力的技术基石,是未来数字经济的“水电煤”。那么,阿里巴巴是否会因此“放弃”天猫好房这样的业务呢?我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阿里巴.............
  • 回答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人工智能(AI)将以一种我们今天难以完全想象的方式,深刻地重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工作、学习、交流、甚至如何理解自身存在方式的巨变。工作与职业的重塑:从“人机协作”到“智能代理”首先,让我们谈谈工作。未来二十年,AI不会简单地取代所有人.............
  • 回答
    马化腾关于《王者荣耀》举办 AI 电竞赛的设想,这事儿可真有意思,而且信息量挺大,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般的电竞赛,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首先,最直接的看点,就是“AI vs 人类”的终极对决,这本身就够抓眼球了。 “AI 战队”的实力有多强? 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我们都知道《王者荣耀》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不再是这个星球上的主要劳动力,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工具的智能,如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接管了几乎所有的生产和决策。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我们正在步步逼近的现实。那么,当AI真正“取代”了人类的“工作”之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甚至说,生存.............
  • 回答
    百亿投入下的尴尬:AI 制药的困境与未来之路国内 AI 制药行业,这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的词汇,如今正经历着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一边是资本市场上的百亿巨额投入,一边却是不少传统药企对于AI解决方案的“吝啬”。即使是几百万的单子,也常常让药企望而却步。这不禁让人发问:AI 制药到底怎么了?它还有未来吗?.............
  • 回答
    .......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Facebook关闭人工智能系统,因为AI发明了语言”的报道,着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夹杂着科技的神秘感、对失控的担忧,以及对AI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咱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事儿,看看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下,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夸张.............
  • 回答
    马维英,这位曾经在微软和百度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 AI 专家,如今选择离开字节跳动,加入清华大学张亚勤教授的团队,这一事件在科技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维英的履历与成就:为他的选择奠定基础首先,了解马维英的背景至关重.............
  • 回答
    李开复先生的这番话,直指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的一个核心议题:在AI浪潮面前,人类的应对策略将决定未来的命运。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及其潜在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AI的颠覆性与“取代”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取代”二字在这里的含义。.............
  • 回答
    最近,腾讯在科学研究领域动作频频,尤其是在天文学和材料科学方面,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探星计划”和TEFS材料计算平台的发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物理科研,甚至更广泛的科学研究,是否正日益成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未来业务的核心增长点?“探星计划”:AI赋能天文学新篇章腾讯启动的“探星计划”是一个引.............
  • 回答
    AI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能否超越人类最优秀的指挥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AI在军事指挥中的潜在优势1. 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速度和规模: AI能够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处理海量信息,包括来自卫星、无人机、传感.............
  • 回答
    未来四年,人工智能(AI)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且充满变革性。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对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以下是我对未来四年AI发展前景的详细展望:一、 技术层面:更强大、更通用、更易用1. 大模型(LLMs)的持续进化与多模态融合: 能力增强: 未来四年,大型语言模.............
  • 回答
    AI领域的“灌水之风”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需求旺盛、资本追逐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要破局这一局面,需要从多个层面、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去泡沫化”的健康生态。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解“灌水之风”的本质与表现在探讨破局之道前,首先要清.............
  • 回答
    说实话,《AI围棋定式大全》这书名一听就挺硬核的,感觉像是给那些天天钻研棋谱、目标是业余段位冲段的大神们准备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围棋爱好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也打了个问号:这玩意儿,我能看懂吗?得承认,刚翻开的时候,确实有点被震撼到。里面密密麻麻的棋局推演,各种分支变化,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以.............
  • 回答
    AI 的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的飞速进步,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推动人类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工业革命。 这种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AI在多方面展现出的颠覆性潜力,以及它与过往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间的相似之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