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当和汪精卫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吗?法国人对贝当和国内对汪精卫的哪个仇恨更大?

回答
贝当和汪精卫都是二战时期其国家的高层领导人,但他们的行为和在历史上的评价有着显著的区别。要比较他们行为的区别和法国人与中国人对他们仇恨的大小,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贝当和汪精卫的行为区别

要理解他们的区别,首先需要了解他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具体情况:

1. 菲利普·贝当 (Philippe Pétain)

背景与崛起: 贝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英雄,因在凡尔登战役中的表现被誉为“凡尔登雄狮”。他曾担任法国陆军总司令,是国家民族英雄的象征。
二战中的角色: 1940年,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作为时任政府总理的贝当,在巴黎沦陷后,他同意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成立了维希法国(Vichy France),即所谓的“法国国营政府”。
行为特点与政策:
“保护法国人民”的辩护: 贝当及其支持者声称,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国人民的伤亡和痛苦,通过与德国合作来避免法国遭受更残酷的占领和报复。他将自己的行为描述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为了在战败的现实下保存国家和民众。
与德国合作: 维希政府在法律上保持了法国的主权,但实际上与纳粹德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包括:
政治合作: 建立一个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政府,压制自由主义和左翼力量。
经济合作: 向德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支持德国的战争机器。
种族政策与反犹: 尽管维希政府在初期声称不遵循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但它确实出台了反犹的法律,并将数万名犹太人(包括法国籍犹太人)交给德国遣送至集中营。这是贝当行为中最受争议的部分之一。
协助抵抗力量的镇压: 维希政府也积极参与了对法国境内抵抗运动的镇压,甚至与德国合作逮捕抵抗组织成员。
“国家革命”(Révolution Nationale): 贝当政府推行一套保守、反民主、反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议程,强调家庭、工作、祖国(Travail, Famille, Patrie)的价值观。
结局: 二战结束后,贝当被法国临时政府以叛国罪审判,被判处死刑,后减刑为终身监禁,并在狱中去世。

2. 汪精卫 (Wang Jingwei)

背景与崛起: 汪精卫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也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代表人物。他早年曾有刺杀清朝摄政王的壮举,被视为革命先烈。
二战中的角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日本的全面侵略。汪精卫在1938年重庆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突然脱离重庆,宣布成立“国民政府”,即所谓的“汪精卫政权”或“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成立)。
行为特点与政策:
“曲线救国”的辩护: 汪精卫及其追随者声称,他之所以脱离重庆政府,是认为中国无法战胜日本,为了避免国家生灵涂炭,通过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以换取部分主权和领土的保全,实现“和平建国”。这是一种所谓的“曲线救国”策略。
与日本合作: 汪精卫政权名义上是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是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其行为包括:
政治合作: 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国)和内蒙古的权益,签署《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等卖国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军事合作: 配合日本军队在中国作战,甚至使用伪军镇压抗日力量。
经济掠夺: 允许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宣传与思想控制: 宣扬“东亚新秩序”,为日本侵略辩护。
结局: 汪精卫在南京政权期间患病,于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去世。日本战败后,汪精卫政权覆灭。其遗体后被国民党政府掘出并焚毁。

行为区别总结:

| 特征 | 菲利普·贝当 (法国) | 汪精卫 (中国) |
| : | : | : |
| 战时身份 | 战败后成立“维希法国政府”以合作换取相对独立和避免更糟境况 | 抗战中脱离重庆政府,成立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 |
| 合作对象 | 纳粹德国 | 侵华日军 |
| 合作程度 |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法国法律形式,但有政治、经济和种族合作 | 签署卖国条约,出卖主权,成为日本的傀儡,协助日军作战 |
| 核心辩护理由 | 保护法国人民免受更大战争伤害,保存法国的“国体” | “曲线救国”,避免战争,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
| 核心争议点 | 种族政策(反犹),对抵抗力量的镇压,政治上的威权化 | 成立傀儡政权,出卖国家主权,配合日本侵略 |
| 最终评价 | 叛国者,但对其动机仍有一定讨论(尤其在法国国内) | 民族败类,汉奸,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敌人 |
| 历史定位 | 战败后的“绥靖者”或“合作者” | 典型的“汉奸” |

二、 法国人对贝当和国内对汪精卫的仇恨程度比较

要比较仇恨程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民族生存威胁的性质: 法国面临的是被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占领和部分控制,但国家形式(维希法国)在法律上依然存在,并有自己政府。而中国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机,日军的侵略目标是完全占领和奴役中国。
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贝当政权虽然与德国合作,包括反犹和镇压抵抗,但它至少在名义上是“法国政府”,试图在德国控制下保留一定的主权和法国的“尊严”。而汪精卫政权则是直接充当侵略者的工具,其核心功能就是配合日本侵略,出卖国家利益,这在任何民族观念中都是最严重的背叛。
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法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独立历史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国家,贝当的行为无疑是民族历史上的巨大污点。但法国的抵抗运动(以戴高乐为代表)最终代表了法国的道义和复兴,使得法国能够以战胜国而非战败国的身份参与战后世界。汪精卫的行为则直接挑战了中国民族独立和生存的根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抵抗外侮、争取民族解放是中国最核心的民族叙事,任何与此相悖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整个民族尊严和未来的出卖。
“汉奸”的定义与伤害性: 在中国文化中,“汉奸”是一个极其负面的词汇,意味着背叛民族、通敌卖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汪精卫作为曾经的革命领袖,却成为了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他的行为被认为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长期化和人民的巨大牺牲。

结论性的比较:

总体而言,国内对汪精卫的仇恨程度,以及汪精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恶劣程度,要远远大于法国人对贝当的仇恨和评价。

详细阐述原因:

1. 民族危亡的程度和性质不同:
中国(汪精卫): 日本侵华的目标是灭亡中国,占领全境,将中国变成殖民地。这种亡国灭种的威胁是极其赤裸和彻底的。汪精卫在此背景下,选择与侵略者合作,成立傀儡政权,这是对国家生存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威胁。他的行为直接削弱了抗战力量,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法国(贝当): 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崩溃,法国本土大部分被德国占领,南部成立维希政府。德国占领法国虽然残酷,但其主要目的是经济掠夺和控制,并未直接宣布要“消灭”法国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维希政府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在军事失败后,试图在德国的强势下维持国家的部分独立性,并避免法国本土被战火进一步摧毁,以及避免法国人民遭受更残酷的对待。贝当的“合作”更多是一种政治策略(尽管是屈辱的),而不是像汪精卫那样完全依附于侵略者并为其效力。

2. 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的根本性不同:
汪精卫: 他的行为是完全“通敌卖国”。他主动放弃抵抗,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工具。他不仅出卖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间接参与了对中国人民的镇压和对日寇的配合,是中华民族的公敌。
贝当: 他的行为是“通敌合作”,但其动机(尽管备受争议)声称是为了“保护法国”。维希法国在法律上依然是法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法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存在,以及部分行政管理。法国的抵抗运动(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存在,证明了法国国家和民族并未完全放弃抵抗,法国的整体民族认同也没有被贝当政权所取代。贝当的罪行更多体现在他压制国内抵抗、协助德国执行种族政策和政治迫害。

3. 民族叙事的核心冲突:
中国: 近代中国最核心的民族记忆是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任何背叛这一目标的人,特别是像汪精卫这样曾经的革命领袖,都被视为对整个民族奋斗史的否定和背叛。他的“汉奸”形象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是毋庸置疑的,代表着民族的耻辱和罪恶。
法国: 法国在二战中的经历复杂,既有贝当政府的合作,也有强大的抵抗力量。法国历史学家对贝当的评价虽然总体上是否定的,将其视为战败后的投降者和合作者,但对他的动机和行为的讨论也更具争议性。法国人也经历了从战败到战胜的复兴过程,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成为了法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贝当的极端仇恨,或者说将民族的荣耀转移到了抵抗者身上。法国人对贝当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对背叛原则和国家利益的愤怒和失望,以及对其反犹和压迫政策的谴责。

4. 历史的评判和惩罚:
汪精卫: 被国民党政府判定为“汉奸罪”,其罪状是通敌卖国、分裂国家。他的遗体被公开掘出焚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对最严重罪犯的极刑处理,反映了其罪行的严重性和民间对其的极端仇恨。
贝当: 被法国临时政府以“叛国罪”审判,判处死刑(后减为终身监禁)。他的罪名是通敌,但其与汪精卫的性质略有不同。虽然法国人普遍憎恨他的合作行为,但相比之下,这种仇恨的烈度和普遍性并未达到中国人对汪精卫的程度。

总而言之,汪精卫的行为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民族背叛,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和尊严的根本性损害。而贝当的行为,虽然也是对法国的背叛,但在其动机的辩护、国家形式的保留以及法国民族复兴的叙事下,其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极端性与汪精卫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中国人对汪精卫的仇恨程度和将其视为民族罪人的普遍性,远超法国人对贝当的仇恨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当投降没有任何问题,这体现在:

1、军队已经基本打光,不可能再进行任何抵抗;

2、他接手的时候,法国的战局已经事实上不可逆转;

3、也是最重要的,贝当投降基本符合当时法国人的总体意识,马基游击队们可是1942年11月之后才开始爆发的,在法国投降后不久的1940年10月,甚至不少法国人还自愿参加了SS“维京”师。

战后对贝当的追责,主要是追究维希法国成立后对纳粹德国的配合态度上。

但是汪兆铭则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

他发表艳电的1938年12月已经是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经表现出了无力继续深入中国腹地的疲态,当时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存在灭亡之忧,几百万国民党军队仍在,因此不存在局势无法挽回的可能性。

个人身份上,他是国民党二号人物,即使有心议和,也不可能用叛逃这种做法去和日本联系,因此他的出走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更大的私人欲望。这种为私欲而叛逃的行为,不可能获得原谅。所以给汪兆铭洗地的人必须得承认:如果不是私欲过盛,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代价去赌自己的后半生呢。

其实他老婆陈璧君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难道去当汉奸,汪先生也要排在第二位吗!

user avatar

贝当和汪精卫的不同在于,贝当的投降保全了法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汪精卫则出卖了这个利益。

贝当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把权力交给法共,让法共重整秩序,带领法国民众血战到底。另一个就是与德国合作,扑灭左翼势力,代价就是成为德国的仆从国。

是阶级利益重要,还是民族利益重要?

当然是前者,所以贝当选择了投降。

而汪精卫呢?当时的中国,存在着这种被夺权的危险吗?微乎其微,这时候的中共尚处在恢复长征创伤,重新进行力量布局的整合时期。

这时候汪精卫的投降,非但不是“联虏讨贼”。相反,它狠狠给了国民党一个耳光,虽然蒋介石一派可以辩解说这是几个败类的个人行为,与组织无关。但其他人只会想,你们的二把手都投降了,你们高喊抗战到底究竟靠谱么?

user avatar

引言:说起来,那天老师上课的时候提起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过来一看,好家伙,还真有差不多的问题,我就过来回答一下。当然,二者当中我更熟悉贝当一点,对于后者可能论述较少,大家可以对比着看。

合作动机:我觉得二者的不同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从合作的动机上来看,贝当本人实际上很有可能并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卖国行为“,这一点实际上背后是他对于”法国“国家定义的看法,对于贝当来说,法兰西共和国的灭亡实际上并不等同于他心目中的法国的灭亡,实际上更有可能是一个”法兰西国家“的诞生的机会,而这个法兰西国家实际上才是贝当心中所认同的法国。这是与贝当的政治思想所密切相关的。不同于维希政府当中的部分成员,贝当的政治观点是始终与法国战前的右翼政治派别”法兰西行动“所吻合的,甚至可以说是”法兰西行动“的象征。而这个法兰西行动作为一个极右翼的政治派别,在其构想当中是反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1]。虽然法兰西行动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在战前已经式微,但是法国的战败却使贝当获得了一个”实践法兰西国家“构想的机会。而在贝当眼中,他本人通过对于法兰西国家的建立,实际上相当于他成为了”法兰西的救世主“,[2]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贝当在维希法国时期与贞德之间的互喻行为来得以证明。在整个维希法国时期,无论是罗伯特·布拉西亚赫还是多尔塞(这是个笔名),都在之前隶属于法兰西行动的报纸《je suis partout》上发表文章,来表达出将贝当与贞德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3],而在整个维希法国统治期间,这种艺术创作层出不穷,包括在电影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的萨夏·盖追的《从圣女贞德到菲利普贝当》[4],都不断地强调贞德领导法国人民反抗外国势力而自身做出伟大的牺牲,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所不被人理解。而贝当对于当今的法国来说,就相当于昔日圣女贞德一样的角色。而贝当对于这种宣传活动明显是清楚的,他本人也十分乐意参与到有关于贞德的纪念活动当中[5]。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对于”高卢“历史的传承,来为自己塑造一个保卫法国人民的形象。这一系列行为实际上也都是对于战前的法兰西行动所采取的行为的继承[6]。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明显的一点,贝当在构建维希法国时基本上可以说是对于之前的法兰西共和国的理念的全面颠覆,这一点从他将玛丽安娜的形象进行剔除以及他的”工作家庭秩序“的国家理念就可以证明。因此总体上,贝当选择合作的原因实际上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政治构想的实践,贝当真实的相信他所作的行为是对于法国的拯救,这一点在他与弗朗哥的谈话当中也能够得到证明[7]。但是贝当的这一观点并非是他自身凭空所产生出来的的,更不如说站在唯物史观的观点下,反共和主义的极右翼势力掌握政权,亦或者试图掌握政权是法国的政治分裂与社会思潮的分裂所必然带来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不过是通过贝当与维希法国的建立所进行了表达。当然,这并非是对于贝当的洗白,贝当该批判还是要批判,不能因为他自己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就忽视维希法国对于法国人民以及犹太人势力所带来的伤害,也不能忽视他的”法兰西国家“的构思是违背人性的。只不过我们可以说,贝当的这些行为是在他自身坚信其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前提之下进行的,他的合作在于自身政治思想的引导。

而相比之下,对于汪精卫的评价,我目前接触到的观点是有”曲线救国“和”反对蒋介石“两种观点,但是我由于不了解,因此不做评价,大家可以看别人的回答进行对比,当然,由于我没有接触过论述他”曲线救国“的史料与专著,但是反对蒋介石的观点,似乎有好多人论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总而言之,从理念因素来看,贝当的合作行为是他出于政治理念所选择的”直线救国“,也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很多势力的想法,而汪精卫无论是曲线救国还是出于自身利益,似乎都不能说”汪精卫至始至终都是想要投降“的。

具体行为:

1.投降初期

接着说具体行为,这个具体行为对于贝当是要分时间段来看的。在1940年的投降问题上,责任明显不再贝当,各位可以去看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贝当在当时基本上约等于一个被叫回来的,有威望的人物来负责组织议和问题,而不是在法国政府与法国社会不同意议和的情况下,贝当坚持议和[8]。投降问题上,整个法国政府都有着巨大的责任,而相比之下贝当在1940年当中的责任可能是比较小的那一个。

但是汪精卫就不一样了,从当时局势来看,中国大多数人民都在选择抵抗,中国的政府也在选择抵抗,而汪精卫选择了”投降“,这个基本上等于完全是汪精卫的责任了。汪精卫并没有得到授权,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就选择了投降,这个与贝当在1940年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

2.合作时期

随后是1940到1944年,贝当最大的被抨击的地方与污点应该是这一时期。虽然贝当的维希政府当中贝当并不是他所设想的那样,是一个”独裁者“,这件事从赖伐尔事件当中已经体现的很明白了。但是贝当在面对德国人的强征劳工,财富掠夺以及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上,贝当仍然选择了维护维希政府,为维希政府背书,还要把自己塑造成”维希政府的领导者“,坚持塑造个人崇拜,这就是贝当的巨大错误。即使是法兰西行动与火十字团,其内部的思想也是有民族主义这一面的,而贝当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堪称是”被阉割了的政治理念“[9],确实当时维希法国面临着德国的军事恐吓,但是这完全不能为贝当洗白。贝当甚至在反犹主义的问题上与德国人是积极配合的,在国内也一样的营造出迫害犹太人的氛围(刚才提到的报纸《je suis partout》在这一时期每天都会刊登犹太人的个人信息,对犹太人进行有生命危险的”开盒“)

而汪伪政权的行为,在这一时期也是以合作为主,可以说,这是贝当与汪精卫二者在具体行动乃至于在其他方面上最为相似的一段时期与行为。

3.小结

总而言之,从具体行动来看,在投降与议和的问题上,二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贝当是在旧有的合法政府的授权之下,在代表一大部分民意的态度之下进行议和活动。而汪精卫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自行选择了投降合作,违背了合法政府以及中国人民的意志,而随后的合作活动,虽然二者的行为都是对本国人民的迫害,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又存在着区别。

总结:贝当与汪精卫的类似实际上只是存在于其人生行为污点上的类似,虽然其最终的结果都是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其采取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对于贝当而言,我们从从他的行为出发点来看,可以说他的最终遭遇是令人惋惜的。贝当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拯救法国,却把自己拖到了一个泥潭当中,并且把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包括时至今日,对于法兰西行动这种右翼组织的观点,乃至于对于维希法国部分艺术家的观点,实际上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10]

汪精卫就不一样了,至少从目前的史料给人的感觉而言,他没啥好惋惜的,他很令人失望。

参考

  1. ^ 皮埃尔·诺拉.追寻法兰西.刘文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76
  2. ^ 张忠其.试析维希法国的新秩序[J].杭州大学学报,1991,21(2):106-112.
  3. ^ Dorsay.Toute la France derriere Petain contre l’Anglais[N].je suis partout,1944-5-13.
  4. ^Sacha Guitry.De Jeanne d’Arc a Philippe Petain[DB]. (这个是有剧本版的,大家可以去找一下照片看一下内容,下面的那个网站就有一些,文章本身也很有价值) http://jamais.org
  5. ^ 1944年贝当在鲁昂参与圣女贞德节[DB](这个是当时的新闻录像,b站上有人搬运,直接搜索就可以)
  6. ^ 皮埃尔·诺拉.追寻法兰西[M] .刘文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74.
  7. ^ 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下[M] .尹元耀,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我把书还给图书馆了,是下册的某一页.
  8. ^ 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下[M] .尹元耀,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1102.(这个我引用过,所以记下来了)
  9. ^ 皮埃尔·诺拉.追寻法兰西[M] .刘文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81.
  10. ^ Robert Brasillach .le proces de Jeanne d arc[M].Paris:Editions de Paris,2007:9(这其实是编辑的序,原文很有意思,大意是”我原本以为我会想穿越到1943年杀了他,读完之后我却没有了这个想法
user avatar

看到首答引用斯坦福教授的著作疑似有为汪精卫洗地的嫌疑,我很爱聆听各种意见,但还是有点愤怒了。

第一、先从现实上讲,贝当投降时,法国政府已经停止抵抗,军队也被打的支离破碎,这时候这一片地区怎么办呢?除了焦土政策(但是没有民众基础和组织保障)就是要改组政府了,在投降的人里边,贝当是官职最大的,所以接受了改组,当了维希法国的头目,可耻吗?可耻!但法理上讲 连民选中央政府都不抵抗了,贝当要领导谁抵抗?国内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 ,不久前经过了一战摧残,一代人非死即残的法国,瞬间被闪电战打晕,巴黎很快失陷 (德军可没搞巴黎大屠杀),大部分法国人已经不愿承受战争。戴高乐是大大的英雄,但也没领导出哪怕一支攻城拔寨的法国军团,贝当就是一个保守右翼军官,法国又不是真空,除了德占区,也只有暂时继承法国一条路。

反观汪精卫,中央政府正在号召民众奋力抵抗,前线哪怕各路心怀鬼胎的什么川军军阀等等,哪怕东北军军阀正在浴血!浴着血奋战,全国军民强烈要求抗战,连不共戴天的老蒋都不绞共了,您自个儿投敌了,在刚被屠的尸骨累累的南京搞还都仪式!不说您的党国大佬身份,在国际间丢尽民族气节,您。。。心也真大!

第二、从法理上讲,当时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维希法国,除了英国承认戴高乐的流亡政府。维希政权是原法国政权被整个打败、投降、改组的政府,这个政府的头叫贝当,在法理上讲,世界上只有一个法国就是维希法国,这是一个已经被打崩的法国无可奈何但政治上暂时有利的结局。而除了轴心国没人承认伪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合法政权没有被打败,汪精卫作为政府高官跑去另立中央,完全罪不可恕。用现代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讲,世界上确实只有一个法国,就是维西法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您制造了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两个中国或一重一南,您作为一个所谓的民族主义者,中山先生遗嘱执笔,公然分裂国家自成儿皇帝,这还怎么洗地呢。

最后,从人格上来说,贝当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右翼保守军官(其实戴高乐也一样)。30年代法国的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已经能在巴黎动员数万人攻击议会,全国党员就有大几十万。而法共和社会党更强大,可以组织四百万人的全国性大罢工,双方在巴黎已经建立街垒大打出手,民选政府已经虚弱的一b,36年的法国人民阵线(法共和社会党组成的联合政党)已经在议会中大获全胜,法国已经几近赤化,就差镇压反革命了。作为保守军官似乎只有两条路,不是把法国交给布尔什维克,就是交给法西斯。究竟是让保守势力在反共的法西斯统治下好,还是让法国像后来的东欧各卫星国一样在苏共支持下浴血奋战,最终建立苏维埃好,可谓见仁见智。至少法国没有发生苏联和东欧……等等等等。所以对维希法国和老帅贝当的评价在更广更远的视角下反而得到了部分民众一定程度的原谅,贝当自始至终没有背叛自己的思想。中华民国政府和汪先生本人,一直以来就是以打倒帝国主义为宗旨的革命政府和革命家,您昨天还打倒帝国主义,晚上喝壶酒就爬到帝国主义被窝里,这弯子转的也太大了吧!

user avatar
在6月13日至16日为期4天的戏剧性讨论之中,贝当公开而毫无保留地出来当了主和派的领袖。贝当向内阁宣读了一份备忘录,排除了在法国本土以外继续战斗的任何想法,而在本土以内他又坚信法国已战败,剩下的只有设法缔结一项体面的和约。贝当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口吻说,法国的复兴不可能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取得,而应是“祖国及其子孙承受苦难”的结果。停战并不是对战败的惩罚,而是一个新的开端,即“保证不朽的法兰西永世长存的一个必要的条件”。贝当甚至以辞职相威胁。16日晚,在迫不得已情况下,雷诺辞去总理职务,阿尔贝·勒布伦总统任命贝当组阁。

向德国投降,这是法国政府集体讨论的结果,任命贝当组阁是法国总统的命令。而这届法国政府是合法政府,有权代表法国人民决定是战是降。这是民主决议。

汪精卫私自出逃越南(没有公务证明),投敌叛国,他不能代表任何一个中国人,他发布的“艳电”没有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授权,不具备任何合法性。

因此贝当是代表法国政府合法投降,汪精卫是个人行为,私自投敌叛国。

题干中说的什么年少有为,这些都是没什么用的东西,功是功过是过。两回事。

法兰西和中国都是相当骄傲的国家,对于投降派的痛恨一般无二。

贝当虽然是奉旨投降,当时的法国人眼见兵败,大多默不作声。贝当组建投降派内阁,除了戴高乐等少数人,实际上也没有人反对。

不过后来局势翻过来了,贝当就成破鼓万人捶,将所有责任全都推到贝当身上。

这段历史不能写成是法国政府投降,而是贝当这个投降派坏事做尽。

贝当有罪,但更多是代国受过。至于后面维希法国的事情,举国都降了,就剩下一个在英国喊口号的戴高乐,国内一些游击队坚持抵抗,贝当没办法主导局势,依然是尽力保全法国,客观上助纣为虐,主观上逼于无奈。后面贝当受审,先判死刑,后来赦免改为终身监禁。这也说明了法国人的想法,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既然你决定了要为国背锅,那就背到底。

汪精卫这个人,如果没有提前死了,如果还有碟刑,如果可以将他的肉分割出售,绝对一人买一块,来个生吞活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