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学生不能,根本不可能,但极个别的人完全没问题,但要注意他们的精神卫生问题,这不是好事。
能理解一点,但不可能真正理解得了。
你可能对《红楼梦》的宝黛爱情线了解一点;也许因为早恋被阻止,理解一点其中的家长束缚;或许还能理解一点愤世嫉俗的……,但这是曹雪芹用毕生际遇写成的,里面内容的深刻以至于催生出了“红学”,真正说要理解——恐怕那些红学家也未必敢夸口。
你可能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解一些要坚强的,但未必理解的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以及保尔柯察金,如何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还有那一段段感情背后,个人环境际遇等种种复杂的变迁——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一生来完成的。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只是拿一篇报道加工出来的,但是他本人坐过牢。那种被孤立的心情和重返文明与渴望自由的碰撞,还有那大航海时代冒险家们的野心与奴隶主们种种,当时的欧美流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那个时期西方人对世外的想象力,你能理解多少。
还有海明威,他的作品为什么会代表一种“美国精神”,为什么说《老人与海》带有某种力量感,十几岁的孩子或许能从中明白一些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仅仅懂个这,不代表你真正能懂人家的作品。那种喝着鲨鱼油,捕捉小鱼自己吃,球队,海水淡水和盐,以及下次遇到大鱼时候的准备……,你未必理解这些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鲁迅的文笔,有些人说一般,但人家写文不是去堆词藻的,他写的是内容,是一个时代先锋者的观察。黑暗的旧社会,人们的劣根性,那些张口就来的阅读理解答案,你是不能光靠读书来真正理解的。
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不理解归不理解,内容先记下,然后通过今后的际遇,不断去理解那些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思维有一个不断校正的过程。人生其实很漫长,别让自己的思想早早僵化了。
Ps: 名著还是要读的,就算当时理解不了,以后可以再慢慢悟。也许十几岁的孩子,在抱着一本名著阅读的时候,身边会有人过来问“你这么小的年纪,能读懂这本书吗?”这时候,不要跟他们纠结能不能读懂的问题,书都是自己读的,就算第一遍读不懂,记不住,也可以先有个印象,以后还可以再读,再悟。
人生挺漫长的,多读几遍书的时间还是有的。
十几岁看爱情小说,哭的稀里哗啦的。
现在四十多了,看反而没有什么感觉。如同嚼蜡。
17年,我出国前的那晚,我妈给我反复打点行李,生怕忘了什么。我看着她的背影,脑海里突然出现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感受到这首诗里的感情,直到现在,一读这首诗还是分外感动。
你说我小时候理解这首诗么?其实是理解的,它也没什么深奥的,就是母亲担心行将远游的孩子嘛。但是,那种理解就像是隔了一层纱,可以理解,但不是很感动。
回归到题主所说的群体: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个范围其实有点大,十三四岁跟十八九岁肯定还是不同的。
我的观点跟很多答主可能不太一样,在我看来,十七八的高中生,逻辑、情感发育正常,我觉得要他们硬性理解一些名著作品其实并不难,除了有强烈哲学色彩的纯文学外,其实很多名著并不是特别难懂,再不济,他们还可以看看名家解读。所以,我认为,逻辑上的硬性理解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文学作品显然不是理科公式,既然是艺术,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感悟。
别看十几岁的中学生有盲从心理,其实,多数人在那个年龄段中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拿我自己举例,我中学看《红与黑》时,对主角于连的行为和心理其实都能理解,对他性格上的缺陷也都清楚,但是,我总是带着一种个人好恶的眼光在看。实不相瞒,当初我特别讨厌于连这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算是个腹黑的人吧。所以,那个时候,我还挺认同“三观式书评、影评”的。
时过境迁,随着自己年龄渐渐长大,一点点接触社会,我才恍然发现,社会上处处都是于连,即便是我自己,也有于连的影子,只是没有他表现得那么极致。这个时候再重读《红与黑》,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讨厌于连,而是有一种悲悯之心。
对人世的悲悯,这是我阅读名著的最大体会。如果你只从名著中读出了所谓的三观和道德,那真就是白读了,但这种悲悯跟理解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或者我们换一个更简易的说法:中学时看名著,看的是一本书;成年后看名著,看的其实是生活。
当我们从名著中看到生活,或者从生活中看到名著,才真正有所体会。
个人愚见
欢迎关注订阅号
能!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西游记的电视剧,
看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给我哭毁了,一把鼻涕一把泪,袄袖前襟都湿透。
尤其是看到放牛娃给孙悟空摘桃那一幕,
恨不能钻进电视以身代之,
我要是他啊,我牛都不放了,
我就天天去给孙悟空送饭吃。
然后我又看了老舍的《月牙儿》,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那是 如骨鲠在喉,如重锤击胸,
像被人掐住了脖子,喘不上气来;
像心口压了一块巨石,胸闷气短;
看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我能嚎啕大哭,
看《月牙儿》,
却是一种想哭都哭不出来的感觉!
跟孙悟空被压不一样,
月牙儿是没有尽头的绝望!
是没有一丝光亮的黑暗!
孙悟空那是有期徒刑,五百年就可以出狱了;
月牙儿最后的结局是“我”宁愿坐牢,也不愿出狱。
出去她就两条路,要么继续做暗娼,然后得脏病死去;要么就饿死。
所以她才会觉得——
“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
看孙悟空被压在山底下难受,那是外伤;
而《月牙儿》看了之后会受内伤,后劲还特别足,因为《月牙儿》是被人称作“老舍从笔尖上滴出的血和泪,爱与恨的结晶”。
它和《微神》一样,据说都有老舍初恋的影子,《微神》里有一句:“初恋像幼年的宝贝,永远是最甜蜜的!”
不过老舍的初恋——刘小姐,最后的结局,好像并不甜蜜。
她家道中落,做了带发修行的居士,
而《月牙儿》中的“我”和《微神》中的“她”最后都做了暗娼。
但愿这不是刘小姐的结局……
(有人说刘小姐最后也是走了那条路。)
书归正传,
我确实是在上初中之前,就感受到了《月牙儿》那哀怨凄绝和沉重压抑的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