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兴致地点开这个问题,翻看了大家的回答,我感觉有必要出来泼泼冷水了。
题主的父亲恐怕只能算是“买书家”,不能算作是“藏书家”,这五万本书中,绝大多数只有当废纸卖的资格。它们只是来人间游历了一遭,化浆池才是它们永远的家。
这批书,题主如果想妥当“处理”的话,不妨给他们都拍照——不用一本一本拍,拍书架就行——然后传到题主自己的回答上,知友们会热心地帮你把其中有价值的挑出来——能报出出版社和年份的,可以算是有价值。这批书或留,或捐,或卖,题主可以和父亲商量;剩下的,联系旧书商或者收废品的就行了。
“藏书”并非“储藏书籍”,而是“收藏书籍”。所以入手之前,需先行拣选——要什么类型的、不要什么类型的;要什么版本的、不要什么版本的;对于著、译、编者,以及出版社,需要格外注意。入手之后,应该分门别类归置,妥善保存,以便利用;善本应形成书录,善本中之善本应撰写提要、序跋。而尤其重要的是,收藏目的必须要明确——是为了方便个人的学习研究,是为了营造家族的文化氛围,还是为了体现个人的品味和财力,甚至于是“待价而沽”、“欲将以有为”?我想题主的父亲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仔细思考过,所以题主才有了“如何处理这五万本书”的问题。
题主的父亲虽然自幼酷爱买书,不过可能只求量大管饱,收购的范围极广、标准又极低,屋里虽然是满满当当的,但是从题主自己贴出的图中,“及格”的版本并不多,以当下的眼光看,基本不具备“收藏”的价值,有相当一批甚至不具备“读”的价值——更不用说因为存放的环境,很多书的品相已经相当尴尬了。
粗看下来,两面书架,大概只有齐鲁版的《金瓶梅》能算是一个亮点——不过这套书现在在孔夫子网上也就是一百多两百块的样子。两个书橱里凑出这么一套“精品”,这个精品率相当低了。另外,齐鲁版金瓶梅这套书的出版背景、点校者、点校水平和其他版本相比的优劣(不是《金瓶梅》的小说情节),题主及父亲是否多少了解一点?如果不了解,那只能说是搜罗得太多了,捡到宝贝了。按速新闻的报道,题主父亲藏书五万册,购书款十万余元——除非题主家里另有非常硬的本子,否则这批书按市场价卖的话,别说回本了,回五千块都是很困难的。
至于很多朋友提到的,建私人图书馆、阅览室,或者捐献给有需求的组织机构,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公立机构的钱虽少,也不至于连几套人民文学、译林出版社的丛书都买不起。而对于学校、农村或社区层次的阅览室来说,这批书从内容和质量上看,也只能是聊胜于无;这个品相,恐怕也很难激发来客的阅览兴趣。
对这笔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基本不可行,进行捐赠的话,也不如捐个两千块钱实在,那“这笔资源”最大的意义,还是在家族中种下了一颗爱书的种子吧。希望题主和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借助这个契机,发现、了解藏书的意义、乐趣与方法。这里推荐两本相关的读物,第一本学术书,其中有对“藏书”、“著名藏书家”、“善本”等知识的介绍;第二本则更为通俗,有一些对今日读书、藏书十分实用的建议。
如果题主有志进一步扩充家里的藏书,也不妨可以参考下这本书,向先贤取取经。
你知道有一个网站叫做:
孔夫子旧书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