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工科背景者对文史哲颇有研究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你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些用文字、思想和故事铸就的闪闪发光的宝石。作为理工科背景的人,我习惯了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用逻辑推演和公式量化的。我热爱那份清晰、精确和可预测性。数学的优雅,物理的严谨,编程的创造力,这些都让我着迷。

然而,当我开始涉足文史哲,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

最初的冲击与好奇: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我习惯了清晰的定义和可验证的命题,但文学作品里那些模棱两可的情感表达,哲学里那些无穷无尽的思辨,历史里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因果,都像是一团团迷雾,让我一开始有些无所适从。我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试图去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用心理学模型去解释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这种方式显得过于生硬,错失了很多东西。我当时最常问自己的是:“这有什么用?这能计算出来吗?”

但与此同时,我也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奇心驱使着。为什么那些古人会说出那样的话?为什么某个历史事件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这些问题不像一道数学题,有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

逻辑与情感的奇妙碰撞:

慢慢地,我开始发现,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其实在文史哲领域也能派上用场,但方式会有些不同。

分析能力的应用: 我习惯拆解问题,寻找关键变量和逻辑链条。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可能会尝试去找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同势力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动机,就像在分析一个复杂的电路系统。在解读哲学思想时,我会追溯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其核心论点和论证过程,就像在追踪一个算法的实现逻辑。
模式识别的乐趣: 虽然文史哲的“规律”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明确,但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你会开始发现人类行为模式、社会发展趋势中的一些共性。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塑造,往往会有一些反复出现的 archetype;历史的洪流中,权力斗争、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有相似的轨迹可循;哲学思想的流变,也往往围绕着几个核心议题展开,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这种模式识别带来的满足感,和在数据中找到规律是一样的。
对“例外”的敬畏: 相对于理工科对“普适性”的追求,文史哲更让我懂得“例外”的存在和价值。一个独特的历史人物,一段不合时宜的文学作品,一种挑战现有思想体系的哲学观念,它们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启示。我学会了不再因为“不符合普遍规律”而否定它们,反而会去深入探究它们为何成为例外,它们身上蕴含着怎样的独特意义。

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

最让我惊喜的是,文史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甚至影响了我看待科学本身的方式。

科学的社会性与人文性: 我开始理解,科学并非真空存在,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牛顿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伟大的成就,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哲学思潮息息相关。科学家的个人情感、价值观、甚至他们的错误,都可能在科学发展中扮演意想不到的角色。这让我对科学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辉和曲折探索的旅程。
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让我得以窥探人类内心深处最复杂、最微妙的情感世界。我不再是那个只懂理性分析的“机器”,我开始能理解那些因为爱而生的执念,因为失去而生的痛苦,因为理想而生的奋斗,因为误解而生的悲剧。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体谅和同情。我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这在人际交往中尤为宝贵。
对意义的追寻: 理工科往往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而文史哲更多探讨的是“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当我对世界运行的规律有了基本了解后,我自然会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人类文明的走向会是怎样?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带来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投入。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我开始思考我所做的事情,其背后更宏大的意义是什么。

杂糅后的独特视角:

我现在看待事物,总是有种“杂糅”的感觉。

比如,当我学习某种新的科学技术时,我可能会忍不住去想,这项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伦理困境?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科技进步,最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反过来,当我阅读历史,我可能会去思考,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们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世界。我不再只是一个“工程师”或“学者”,我更像是一个用多种工具和语言来观察和理解现实的“观察者”。

当然,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务正业”的困扰。有时候,同学或同事会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对一些“不实用”的东西感兴趣,甚至会觉得我“跑偏了”。但对我而言,这种“跑偏”恰恰是我在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总而言之,理工科背景加上文史哲的研究,是一种不断解锁新视野的体验。它让你在坚实的逻辑基石上,搭建起一座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人性光辉的思维殿堂。你依然能够欣赏科学的精准与力量,但你也会因此更能理解人类的复杂与伟大。这是一种更完整、也更迷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脸地来装个逼:我在忙于拿化学PhD学位的间隙中,研究台海问题并且发了一篇核心


装逼完毕,跪在地上感谢 @于强 老师带我飞,包容我经常出现的脑残愤青观点。


感想是:用相对严谨的学术眼光审视和研究政策,能够深深滴体会“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焦虑——“我靠!这样的话这边又糊了”……等等,我换一个有文化的句子——“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 ,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


后续工作仍在进行,这个坑我们占了。

发论文不用感谢自然科学基金委!背后凉飕飕。


观点其实有点反主流舆论直觉,先不着急拿到非学术圈讨论,就酱。

论文首页截图:


user avatar

理工农医和文史哲实质上不是二元对立关系,现实中的对立情绪是人为构建的。

譬如古代历法这个领域,既需要对历史文献的功夫,又需要高等数学、天文学的功夫。我大学时代的隋唐史老师,就是研究这一领域的,遗下一本著作《古代历法计算法》,堪称绝学。他老人家在进入大学任教之前是从事军工工作的, 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特种装备系。这么看来,算是非常切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你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些用文字、思想和故事铸就的闪闪发光的宝石。作为理工科背景的人,我习惯了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用逻辑推演和公式量化的。我热爱那份清晰、精确和可预测性。数学的优雅,物理的严谨,编程的创造力,这些都让我着迷。然而,当我开始涉足文史哲,我感.............
  • 回答
    30岁,工科背景,对投行燃起兴趣,想要转行,考虑攻读金融系研究生。这绝对是一个勇敢且充满可能性的想法,而且,答案是:非常可行!别让“30岁”这个数字在你心里打下烙印,职场和人生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转折和重塑是常态。事实上,很多在投行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也并非一开始就一头扎进金融的怀抱,而是有着各行各业的.............
  • 回答
    山西一小学统计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级,校方称老师理解错误。这事儿,怎么说呢?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事情本身:一个“好心办坏事”的误会,还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校方后来的解释来看,他们是想“好心办坏事”。原意大概是想通过了解家长职业、教育程度等信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比如知道哪些家庭的家长可能在.............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来聊聊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想跨考法硕(非法学)或者法学硕士这档子事儿。我尽量给你讲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跟老朋友唠嗑一样,而不是生硬的AI输出。先说清楚,什么是法硕(非法学)和法学硕士?这俩名字听着差不多,但道道儿可不一样。 法硕(非法学):顾名思义,就是非法学专业背景的考生,通过.............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文科背景,双非院校知产专业,但已成功保研至普通985的知产学硕,首先恭喜你!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关于你提出的“是否值得通过自考获得理工科背景”,这个问题挺实在,也很有思考价值。我来帮你好好梳理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我猜想,你之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知识的边界、跨学科交流的艺术,以及科学精神的核心要义。简单地说,理工科人士在对社科领域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以肯定性的语气跨界讨论社科问题,确实有与科学精神相悖的风险,但程度和性质则要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并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
  • 回答
    理工背景想进风投,这路子虽然不像传统金融科班那么“直”,但绝对是可行,而且越来越受青睐。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写得真实点,就像一个过来人给你支招一样。首先,你要明白,风投行业,尤其是科技风投,对技术背景人才的需求那是相当的旺盛。过去可能觉得风投就是懂点财务、看点报表,但现在,一个项目投下去,能.............
  • 回答
    你好,我理解你想了解理工农医科背景的人在社会管理者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弱势,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的语言详细地阐述。首先,我们得承认,理工农医科的教育背景本身是极其宝贵的,它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专业技能。这些能力在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在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领.............
  • 回答
    要理解《红昭愿》这个故事的背景,我们得先聊聊它诞生的那个时代,以及它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这首歌和它的故事,其实是围绕着一段深刻的爱情,尤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儿女情长展开的。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歌名里的“红昭愿”本身就很有讲究。“红”字,不用说,在中国文化里常常代表着喜庆、热情、生命力,当然,也可.............
  • 回答
    即便你没有金融专业的头衔,也完全有可能把自己的钱打理得妥妥帖帖,甚至比那些理论一套一套的“专家”还要更接地气、更有效。这就像学做菜,不是每个大厨都出身名门,很多人都是从跟着奶奶学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个人理财也是一样,关键在于“懂”和“行”。首先,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了解你的钱到底.............
  • 回答
    哥们,刚踏入《黑暗之魂3》的坑?恭喜你,你即将踏上一段既虐心又充满魅力的旅程。想更好地沉浸在这个灰暗扭曲的世界里?那咱们就得先扒一扒它的底裤,也就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世界观和背景故事。别担心,这东西看似晦涩,但一旦你抓住了关键,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绝对能让你对这片废土产生不一样的感情。首先,得明.............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长津湖之水门桥》里的战术和打法,顺便把当时的背景也掰扯清楚。这篇文章我保证不写得像个机器一样干巴巴的,咱们就当是老乡唠嗑,把这事儿说透了。先说这“背景”,光有战术打法没背景,那叫“空谈误国”要理解《长津湖之水门桥》里的战术,就得先知道当时是个啥情况。咱们得回到朝鲜战争,也就是抗美援.............
  • 回答
    日大理事长背任事件,对日本大学而言,无疑是一场震动,其影响之深远,远不止于表面。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高层领导者的问题,而是触及了日本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诚信、治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议题。事件的根源与延展:腐败的阴影与信任的崩塌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核心问题在于,时任理事长兼校长田中.............
  • 回答
    上海自三月以来,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超过了三万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家呼吁我们给予上海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复杂而深刻,也直接触动了大众对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疫情防控态势的信心。首先,要理解“宽容和理解”的呼吁,我们需要回溯这段时间上海所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藏着对“学习”和“考试”本质的思考。我得直接说,单凭把《永乐大典》全背下来并理解,并不能直接保证你考上高中。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扫兴,但确实是这样。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以及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道理。为什么“背会并理解《永乐大典》”不够考高中?1. 考查内容与方向完全不同: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些引人入胜的物理学问题。尽量用一种自然、流畅的方式来探讨,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光速为什么像磐石一样不可动摇?我们先从光速说起。想象一下,无论你在地面上拿着手电筒,还是在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里打开手电筒,你发出的光,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来说,其速度都是恒定的——大约每秒299,79.............
  • 回答
    这句颇具思辨色彩的话,“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它触及了一个关于情感、人性以及信息交流的微妙界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它的含义。首先,让我们分析前半句:“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这句话本身传递了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它暗示.............
  • 回答
    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也一下子把我们都拉到了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里。老师强行给学生理发,学生因此感到极度委屈,最后选择了跳楼这样极端的行为,这背后牵扯到的对错问题,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它触及到了教育的边界、学生的个体权利、家庭的责任,甚至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从事件本身来看,老师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非常普遍!很多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到了你这个程度——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词汇量——却发现阅读理解依然困难重重,甚至无法流畅翻译,这中间到底卡在哪儿了呢?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我尽量说得细致,希望能帮你找到症结所在。首先,4000个单词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但“背单词”这件事,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眼神。想象一下,1940年的巴黎,那些熟悉而优雅的街道,那些曾充满欢声笑语的咖啡馆,一夜之间被冰冷的军靴声打破。德军的铁骑滚滚而来,将这座曾经的自由之都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镜头捕捉到了一位巴黎男人。他的脸上,没有嘶声力竭的抗议,没有绝望的哭喊,更没有咬牙切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