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科幻」的重点应该是「科」还是「幻」?

回答
科幻的重点究竟该是“科”还是“幻”?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在问一道菜的灵魂在于食材本身还是在于厨师的烹饪技巧。它们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但侧重点的不同,却能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和体验。

在我看来,好的科幻作品,它就像一个精巧的平衡木,一端是严谨的“科”,另一端是张扬的“幻”。但如果非要掰扯一个“重点”,我会倾向于认为,“科”是根基,而“幻”是翅膀,根基决定了能否飞得高、飞得稳,翅膀则决定了能飞多远、能飞得多美。

我们先来说说“科”。这里的“科”并非指的是一定要有深奥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知识堆砌,也不是说一定要严格遵循现有的科学原理。更确切地说,“科”代表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严谨审视和基于现实的合理推演。 它是科幻作品的立足点,是它区别于纯粹奇幻、神话故事的根本特质。

科学的“可能性”: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思考“如果…会怎样?”。这个“如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比如,时间旅行的概念,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实现,但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其理论上的可能性。科幻作家们往往会抓住这些前沿的科学设想,将其放大,并进行逻辑化的阐释。哪怕是虚构的“曲速引擎”或“基因编辑”,其背后也往往能看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物理学或生物学概念的影子。这种“可能性”的触碰,让科幻作品在想象的同时,也带有一丝科学的理性光辉。
逻辑的“严谨性”: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设定,在科幻作品内部也需要建立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一旦引入了某个科学概念或技术,那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对社会、文化、个体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应该在作品中得到合乎逻辑的展现。一个设定如果朝令夕改,或者前后矛盾,那么无论“幻”的部分多么精彩,都会让人感觉虚浮、站不住脚。比如,如果一个故事里有能够瞬间传送的设备,那么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甚至战争模式都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的科幻作品会深入挖掘这些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未来感。
对现实的“映照”: “科”也体现在科幻作品对我们当下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很多时候,科幻作品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将我们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科技滥用、贫富差距、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等等,投射到一个遥远的未来,或是另一个星球,从而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尖锐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当我们看到那些因科技失控而导致社会崩溃的故事时,很容易联想到我们当下对技术发展的担忧,这便是“科”在现实中的回响。

如果说“科”是科幻的骨架和血肉,那么“幻”就是它的灵魂和生命力。“幻”指的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是对人类自身命运和存在意义的追问。

想象力的“解放”: “幻”是科幻最直观的吸引力所在。它能够突破我们日常生活的局限,带我们去星辰大海,去微观粒子世界,去思考意识的本质,去创造全新的文明形态。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那些令人惊叹的外星生物、奇特的星球景观、颠覆认知的科技,都属于“幻”的范畴。
哲学与人文的“深度”: “幻”并非是单纯的奇观堆砌,它更是承载着作者对人类社会、对人性、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在《星际穿越》中看到黑洞的壮丽,更被那跨越时空的父女之情所打动;当我们阅读《三体》中对“降维打击”的描绘,除了震撼于其想象力,更会思考文明生存的残酷法则。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幻”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度有温度。
情感的“共鸣”: 即使是最硬核的硬科幻,最终也落脚于人。那些关于勇气、牺牲、爱、孤独的叙事,都是“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一个技术再先进的未来,如果没有人文关怀,没有情感的连接,那将是冰冷而苍白的。科幻作品通过对“幻”境的构建,来折射和放大我们人类的情感,让我们在对未来世界的憧憬或恐惧中,找到与自身情感的共鸣点。

那么,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幻作品,是“科”与“幻”和谐共舞的结果。

如果只有“科”,没有“幻”:那可能会变成枯燥的科学论文,或者一份技术说明书,缺乏感染力和艺术性。读者或许会增长知识,但很难被打动。
如果只有“幻”,没有“科”:那它就可能沦为披着科幻外衣的奇幻故事,失去了科幻最独特的魅力。这种作品可能一时吸引人,但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因为它无法提供一种基于现实的、具有说服力的可能性,也无法带来深刻的反思。

所以,“科”是科幻的“为什么”和“怎么做”,而“幻”是科幻的“是什么”和“能带来什么”。

打个比方:

硬科幻更倾向于在“科”的基础上拓展“幻”,例如《2001太空漫游》,它基于对太空探索的科学预设,延伸出关于人类进化和意识的哲学思考。在这里,“科”的严谨是让“幻”更具说服力的基石。
软科幻则可能以“幻”为先导,但依然需要“科”的逻辑支撑,例如《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银翼杀手的前身),它探讨了“何为真实”的哲学议题,但对机器人技术、心理学等方面也有着相对严谨的设定。在这里,“幻”的哲学意图引导着“科”的构建。

总而言之,科幻的重点在于两者之间微妙而重要的平衡。它让我们在仰望星空时,也能脚踏实地;让我们在拥抱未来时,不忘回望初心。“科”为“幻”注入了理性与真实,让想象有了根;“幻”为“科”插上翅膀,让科学拥有了梦想与诗意。 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能够震撼人心、启迪思想的科幻经典。所以,与其说哪个是重点,不如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幻作品最迷人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幻的重点,既不是“科”,也不是“幻”,也不是像某些答案所说的“故事”“人物”“好看”之类。

科幻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就是在脑子里做的实验。简单点来说就是“如果…那么…”

比如最经典的,伽利略为推翻重物下落快这一错误认知,所做的思想实验:“如果轻重两个物体被拴到一起,那么是轻物拖慢重物的下落速度,还是二者重量相加导致下落更快?”

而在科幻小说内,这类思想实验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如果我们平时认知的现实规律被改变,那么会怎么样。”

比如《三体》,其实就来源于刘慈欣的一次突发脑洞:如果宇宙中文明的数量和密度远超我们预期,那么会怎么样?

顺着这个脑洞,他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模拟数千个文明在宇宙里争夺生存权,看看哪种文明能活到最后。而“黑暗森林法则”就是从他的多次程序模拟中,得出的结论。

这就是思想实验。

一切以“思想实验”为表达重心的文艺作品,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做科幻。

而科幻作品真正的重点,也同样是:构思一个新颖的,有启发性的思想实验。

注意,这里的思想实验,未必要遵循现实中的科学原则。像《三体》里违背现实科学的地方不要太多,最基本的两个,1.长期可持续的混沌三体运动不存在(最后总会有球被甩出去或者撞一块)。2.低维物体进入高维空间会直接解体(因为高维空间内电磁力衰减更显著)。

(所以部分三体粉也别到处拿‘硬不硬’为圭臬给其它科幻作品挑刺了,真的很丢人)

对于科幻作品而言,其所构建的思想实验,最重要的应当有两点,一是具有启发性,二是带来惊奇感。

这点,和科学所要求的思想实验是不同的。它不必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知识,也不必证伪某种理念,甚至不必有一个实验结果。只要有启发性和惊奇感,就够了。

还是以之前那个伽利略的扔小球实验做例子。如果是在科幻小说里,那简简单单以“伽利略终于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为结尾,显然太过平淡。对科幻作品而言,好的结尾应该是:世界确实是构筑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之上,而伽利略发现的这个矛盾,让“地球online1.0”的系统崩溃。最后,站在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惊奇地发现,拴在一起的两个小球突然以光速飞走,天空浮现出斑斓的彩虹色块,而下方的大地开始逐渐崩坏。

这就是科幻所要求的好结局。相比起“伽利略终于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这个结局直接把读者的视野引导到对世界本体是否可靠的怀疑上。显然,它更具备启发性,也更能带来惊奇感。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Great science-fiction is always inspir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impact on humans. Frank Herbert wrote Dune being inspired by a biological experiment he witnessed in Oregon at the dawn of the sixties. Biologists where back then trying to control the expansion of sand dunes by using new plants. The idea for Dune came from there. Biology i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novel. I kept the same approach as we were writing and designing the movie. All elements of the movie have been created in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roper eco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ornithopter design. In the book, its described as a kind of plane that uses a propelling system that looks like a bird. Production Designer Patrice Vermette and I came with a design that feels closer to an insect because I wanted the vehicle to be muscular and resistant to harsh desert weather.

I wanted also the audience to believe that this thing can fly for real. We made sure that the ornithopter would obey to gravity laws and aerodynamic laws.

More important, I wanted the ornithopter to feel familiar for the audience,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connection with them subconsciously. There are so many ideas in the movie that are complex, foreign, strange that I wanted the audience to rely on, to have some ground at some place. They will then accept more of the ideas that were conveyed by the movie.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did it on purpose, making some elements of the movie closer to our reality, so the audience can resonate with the humanity and with the drama of the characters.

伟大的科幻一直都受到科技以及科技对人类影响的启发。弗兰克·赫伯特创作《沙丘》的灵感来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俄勒冈州亲眼目睹的一场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当时试图通过使用新的植物来控制沙丘的扩张。《沙丘》的灵感就是从那里来的,生物学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在我们写作、设计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采取了同样的方法。电影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以与其相匹配的生态系统有直接关联的思路而创造出来的。

以扑翼机的设计为例。在原著中,它被描述为一种使用外形似鸟的推进系统的飞机。影片的艺术指导帕特里斯·维梅特和我想到了一种更接近昆虫的设计,因为我希望这种交通工具强劲有力,能够抵抗恶劣的沙漠天气。

我也希望观众能够相信这东西真的能够飞起来,我们确保了扑翼机能够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和空气动力学定律。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扑翼机能让观众觉得熟悉,这样观众就能潜意识地和它建立联系。因为《沙丘》这部电影中有太多复杂、陌生、奇特的概念,我希望观众能在电影里找到一些依靠,能够找到一些立足点,这样他们就能更多地接受电影传递出来的信息。归根结底,我是有意为之,让电影中的一些元素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观众就能和角色的人性和戏剧性产生共鸣。

user avatar

科和幻都很重要,为了回答问题,我做了个九宫格。

作者 @王诺诺

user avatar

我们今天看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什么感觉,那是生产力不如今天的人们,对于今天最好畅想。

科幻其实是当下人幻想科学带给未来的改变,最早的科幻都是探索科学会对未来产生的改变,慢慢的故事从工具对个人的改变上升到对社会的改变。

这其中不得不提1927年德国拍摄的电影《大都会》。

大都会里,机器人在银幕上以反派工具形象出现,机器人拥有了改变社会结构的作用。

科幻开始向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力,但是二战前的科幻故事都是探险故事继续延伸。

电气化时代的开启,让更多可能性进入科幻作家的写作范围,探险也符合欧洲人的精神。

欧洲这时候的电影人文精神要超越好莱坞,法国和德国一开始就在立意上领先好莱坞。

而1910年后的好莱坞的电影,传奇的剧情排在第一位,科幻是帮助传奇剧情的工具,美国那时科幻电影里人物排在第一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里都是被科学改变的人类,二战前,美国拍摄了《科学怪人》《神秘岛》《化身博士》,这些科幻电影满足了那个时代的猎奇心理。

但是二战的爆发永远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的改变了电影的格局,电影开始以好莱坞为中心,但是传统的哲学观没有变。

由于二战和冷战的影响,科幻题材里,战争进入了主线,同时对于未知势力的入侵,也成了主流。

问题就在于科学开始改变战争,科学也打开了人类对于地球的局限,那些把视野放到地球外的科幻作品,被广大观众所认可。

冷战期间的科幻电影,可以说是美国最好的政治工具,在电影里美国科技的未来无限光明,美国的伟大继续延伸到宇宙的里面。

《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E.T》《异形》一、二部,等等,美国给世界创造了成长的美国未来。

不过也有电影人对未来是悲观的《银翼杀手》等等,科学成了财团统治世界的工具,人来对未来不在是美好幻想,而是悲观预测。

苏联解体后,政治上美国制度成了绝对的选择。

人们科学可以改变宇宙,但是改变人们对于政治的认知,欧美电影人陷入到一个奇怪的逻辑里。

那就是人类的政治形态只有两种,一个是帝国,一个民主。无论科技这么发展,人类的政治心态就在这两个形态里打转。

科学可以在精神世界里改变所有,但是唯独改变不了欧美电影人心里的狭隘,他们永远不认可中国的政治形态可是最优状态,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

这时候的科幻开始唯二的形态,拯救世界的使命总是被一个人肩负,从地球到宇宙,永远只有一个执着的人去拯救那群笨蛋。

科学不再是对于未来的幻想,也是对未来的恐怖预言,科幻电影早已经变了模样,人们早就忘了科幻带给读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废土末日也是科幻,科幻这个精神家园显得日益悲观,或者无脑,世界最后是被那个坚持自己正确的人拯救,不过人类还是没救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就跟“武侠”的重点在“武”还是“侠”一样,如果你“陷入”武重要,还是侠重要的论题里,无异于华山派因为“剑”“气”分宗的愚蠢之举。

科幻小说是偏科还是偏幻,其实更多是创作者的喜好,风格的差异,而不是谁更好谁更坏的问题。

金庸写得好了,《鹿鼎记》也是武侠,古龙写得好了,《欢乐英雄》也是武侠,如果从这些作品上看,倒不能说武侠最终走向了哲学,而是所有的文学作品写到高处,最终都走向了哲学。

这种哲学的特点在于:我们用想象和虚构的方法,去解构另一种人生或者思想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既不是科也不是幻。

重点讲科的,好多大学教材和专业书籍;

喜欢讲幻的,玄幻比科幻还好看。

个人更倾向于科幻是通过特殊逻辑环境的搭建,讲当下人类社会趋势和推演,可以说就是另外一个回答中引用的思想实验。

关键是要用现代受众能听懂且愿意接受的概念,讲述作者想讲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