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聊斋志异里那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领会到精髓的。很多时候,蒲松龄先生寥寥几笔的描绘,背后藏着的是对人性、对世事的深刻洞察,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细思恐极”,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之处。

要说细思恐极,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聂小倩》里那段。你以为它是讲鬼怪缠绵的爱情故事?错了。聂小倩的出现,本身就是个陷阱。燕赤霞虽然是降妖伏魔的高人,但他一开始对小倩的认识,也不过是“一女鬼耳”,甚至还起了杀心。可问题就出在小倩的“美貌”和她“楚楚可怜”的姿态上。

你想想,一个长得花容月貌,身世凄惨的女子,在荒郊野外,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还主动示好。这种场景,哪个正常人能扛得住?普松龄写她“削肩长项,尚余娇态”,简直把一个勾魂摄魄的尤物勾勒得活灵活现。

真正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小倩的出现,不单单是为了勾引宁采臣,更是为了把他引向一个更深的绝境。她口口声声说“奴本妖狐,久已修炼成人,欲害此人,积功德,以脱狐属”,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听着让人心疼又感动。但你想想,一个妖狐,能修炼成人,能懂得“积功德”?这本身就已经是颠覆常理了。

更要命的是,她为了“积功德”,就得杀人。而宁采臣,就是一个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读书人,没有任何防备,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被恶鬼欺凌的美人。小倩的手段,可不是简单地扔几件法宝吓唬你,而是利用你的同情心,你的正义感,甚至是你的色心,一步步把你推入深渊。

你想啊,当她终于将宁采臣带到兰若寺,那个黑山老妖的巢穴,所有关于“积功德”的谎言瞬间就被揭穿。这时候,我们才猛然意识到,那个看似柔弱的美女,其实是个冷酷的猎手,她玩弄的不是法术,而是人心。

还有《连城》里的乔生。这个故事,一开始读起来,跟许多文人遇上奇女子的故事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乔生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在一次酒后,他把自己的遭遇都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说了。这位女子呢,叫连城,长得非常漂亮,而且非常懂他,体贴入微。两个人就这样迅速地“定情”了,简直是灵魂伴侣。

但问题就出在,这位连城姑娘,她的来历一直都很神秘。乔生娶了她之后,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富足安稳。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遇到了贵人,爱情事业双丰收。

然而,故事后面,当乔生因为一些原因被流放,连城为了救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给了他。眼睛!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了救另一个人,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做药引子,这简直不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这时候,你才开始回想,这个连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她对乔生的那种“忠贞”,那种“牺牲”,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情感范畴。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她根本不是什么凡人,而是一个……某种非人的存在,一个能把自己的身体分解成药材来拯救爱人的存在。

细思恐极的点在于,你一开始以为是美好的爱情,是命运的垂青,但最后才发现,你和她之间,根本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人与人”的关系。这种超乎寻常的“爱”,反而透着一股凉意。你想,她真的爱乔生吗?还是说,她只是把乔生当成了一个实验品,或者是一个寄托她某种需求的载体?那种为了救他而舍弃自己身体一部分的行为,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完成某种使命的本能,只不过这个使命恰好与乔生的生命挂钩。

还有一个,我觉得挺让人不舒服的是《画皮》里的王生。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勾引了王生,王生沉迷其中,妻子陆氏为了救他,想方设法去揭穿那个女子的真面目,结果被那女子一刀捅死。

这里面细思恐极的地方,不是鬼吓人,而是人吓人。王生他明明已经知道了那个女子是妖怪,而且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他居然还能继续沉迷?你想想,一个被妖怪操纵的男人,他对“美”的执念,对“欲望”的屈服,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更可怕的是,后来陆氏并没有死透,她变成了一个“厉鬼”,回来复仇。你以为这是恶鬼对恶鬼的斗争?不是。陆氏是以一个“鬼”的身份,去救赎一个已经被“妖”腐蚀了的“人”。而那个王生,在陆氏的帮助下,终于把那个妖怪驱逐了。

但你想一下,当陆氏为了救他,自己也变成厉鬼,甚至最后牺牲自己,才把那个妖怪彻底消灭的时候,王生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重生”,但他的灵魂,他的意志,是不是还干净?他差点因为一个妖精毁掉自己的一生,他的妻子也因此丧命。那种对欲望的无法控制,那种在生死关头仍旧被美色迷住的软弱,才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他救回来了,但那个曾经差点被妖化的他,还能完全摆脱阴影吗?那种对人性的弱点,在最极致的考验下暴露无遗,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蒲松龄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他写的很多故事,表面上是鬼怪奇谈,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那些最可怕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隐藏在人心深处的那些东西:贪婪、欲望、软弱、还有那些被扭曲的爱。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能让人毛骨悚然,久久不能释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都在研究《聊斋志异》,有一个小故事我印象很深,可以说是细思恐极了呢。


这个故事叫《嘉平公子》,来自《聊斋志异》卷十一。


给大家梳理一下故事内容:说是嘉平有一公子,是个风度翩翩的美貌少年郎。他偶然路过妓院,被一美艳少女看上了,这少女于是夜夜拜访,两人夜夜笙歌美滋滋。

有天晚上夜雨忽至,少女脱口一句上联,等待公子接下句,公子却什么都不知道。少女这个扫兴啊,只好委婉劝说公子:“混蛋!别打游戏了!还不快给我去提高姿势水平(误)!”

(原文)

听窗外雨声不止,遂吟曰:“凄风冷雨满江城。”求公子续之。公子辞以不解。女曰:“公子如此一人,何乃不知风雅!使妾清兴消矣!”因劝肄习,公子诺之。


后来这个公子得知此少女竟是一个女鬼。女鬼还很贴心的设置了仅对他一人隐身可见的模式。可以说是赶也赶不走,撵也撵不动,百术驱之不去,整个儿一鬼缠身。公子是乐在其中了,公子的父母亲人都担心的不要不要的,就怕女鬼把儿子掏空。


后有一天,公子给仆人留了张便条,放在桌子上。女鬼看到了便条,发现公子竟然一口气写了三个错别字!这不能忍了!女鬼愤怒而失望的说到——“有婿如此,不如为娼!” 如此,女鬼一下消失得干干净净。

(原文)

公子有谕仆帖,置案上,中多错谬:“椒”讹“菽”,“姜”讹“江”,“可恨”讹“可浪”。女见之,书其后:“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


发现了吗?

你看,没文化多可怕。

没文化鬼都不要你。

要警钟长鸣啊!因为,当你一下子打三个错别字的时候,你就会失去你的女朋友啊!少年!

user avatar

长大后看《聊斋志异》,总会看到许多小时候不会看到的细节。

《犬奸》一篇,小时候看觉得新奇,长大了觉得可怕。这一篇讲青州一个寂寞的商妇,因为丈夫长年不在家,就养了只狗改善生活。一天商人回家,与妻共枕,妻子养的狗突然冲进来将商人咬死了。

邻居听到动静,就报了官。各种用刑,妇人还是不招(想来她是宁死也不愿意这件事传出去)。后来衙役将狗牵来,狗一见到妇人就过去撕她的衣服做交合状,妇人无言以对。

官府差两名衙役押着妇人和狗上解部院,一路上有人想看人狗相交的,就去贿赂这两衙役,衙役便会把狗牵过来与妇人交合。

所到之处,常有数百人观看,衙役以此谋利。

“有欲观其合者,共敛钱赂役,役乃牵聚令交。所止处观者常百人,役以此网利焉。”

如此情境,不敢细想。


种梨》一篇在整本书里可谓平淡,讲一个乡下卖梨人,他的梨是又大又甜。

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就赖在他车前想向他讨一个吃。卖梨人十分恼怒,就呵斥了这个道士。

道士说,你车里有数百颗,给我一颗对你又没损害,干啥这么小气?

咦,这个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围观的群众也附和道士,“你就给他一个不好的梨算了。”

卖梨人还是不愿,终于有一个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群众出了钱买给道士吃。道士吃完后说,“其实我想用一个核而已啦。”

于是就表演起了法术,将梨核埋入土中。一会儿就有树枝破土而出,俄成树、成花、成实,硕大方馥,满树都是。

道士倒是大方,将梨全部分于围观众人,并叮叮当当的把梨树砍了。

卖梨人也看呆了,待他回头,发现自己车上空空,一颗梨都没有,自己的车把也被砍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道士刚才分的梨都是他的啊。

街上的人听说这个事,都觉得很好笑。

蒲松龄也评价,这乡下人真是愚蠢可笑,他被街市的人嘲笑理所应当。

看,所以不要说什么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世风从来都是如此,道德也非今日沦丧。从古至今,慷他人之慨的圣母比比皆是。

人心从来都是一样可怕,现在应该还好些。

但是人心可怕,妖鬼就一定是好的吗?

妖鬼有情,也有凶狠残忍之流,人或卑鄙,但也多本分良善之辈。

《聊斋》里《尸变》、《画皮》、《贾儿》、《董生》、《庙鬼》……所谋害的不也是无冤无仇的普通人吗?

所以,不要说人比妖鬼可怕,大家都一样,鬼行善即人,人作恶亦鬼。只不过,我们很难分清楚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是人是鬼罢了。这也许才是整本《聊斋志异》最恐怖的地方。

user avatar

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主人公魂游地府,忽然涌上来几百个厉鬼要来打他杀他,幸亏牛头马面挡住了这么多不速之客,后来才知道这些鬼为什么恨他。

他曾在当官吏的时候签发了一个命令,调拨几百士兵去辽东,坐海船过海的时候,遇到海盗,全部被杀,于是这些冤魂就觉得自己很冤,就不约而同地要找这个签发调兵命令的官吏算账。

我不禁叹息,这些兵魂的逻辑也是没谁了,面对海盗的战斗力如屎一般,你们是干啥吃的?被杀了还有脸去找调兵的官吏闹。咋不去找海盗们闹?

真是会找软的捏。

情节当然是虚构的。

但蒲松龄把这情节编进书里,说明这种思维逻辑是符合当时绝大部分民众三观的。

再看看今天,有些跑医院或衙门或学校闹事的民众或许的确有他的道理,但又或许,有些时候民众的思维模式也在起作用,这都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中固有的思维模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聊斋志异里那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领会到精髓的。很多时候,蒲松龄先生寥寥几笔的描绘,背后藏着的是对人性、对世事的深刻洞察,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细思恐极”,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之处。要说细思恐极,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聂小倩》里那段。你以为它是讲鬼怪缠绵的爱情故事?错了。聂小.............
  • 回答
    聊斋志异,这颗东方文学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里面藏着无数奇谲瑰丽、惊心动魄的故事。要说有趣,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要挑几个我印象最深刻、最能惹人捧腹或引人深思的,那还得是它们:一、《婴宁》:笑到让你怀疑人生的小狐女这篇绝对是聊斋里的一股清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故事的主人公叫婴宁,.............
  • 回答
    《聊斋志异》中的《耳中人》这篇文章,细细品味,其寓意是多层次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最直观的层面,它揭示了人心的脆弱与易受蛊惑。主人公李氏,一个原本安分守己的女性,却因为耳边那个细微的声音,那个所谓的“耳中人”,而一步步走向失控,行为乖张,最终酿成悲剧。这声音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劝诱,仅仅是旁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聊斋》啊,那真是本本都是宝,篇篇都精彩。要说哪一篇“最”精彩,这就像让一个家长说自己哪个孩子最可爱一样,难,也几乎不可能。但如果非要我从那几百个故事里挑出几篇让我印象最深刻,反复品味,每次读都有新感觉的,那几个名字倒是会立刻跳出来。要我说,《婴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篇。这.............
  • 回答
    关于《无聊斋》VOL.145期“尸体会说话”中女嘉宾喇喇的身份和言论真伪,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和讨论。要来详细聊聊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关于喇喇是不是真的法医。从节目呈现的来看,喇喇在节目中表现出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医工作的描述,似乎是在向观众传递她具备这方面的背景。她能够娴熟.............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小说星河中,《酉阳杂俎》与《聊斋志异》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都以志怪为体,却又各有千秋。然而,若论及名声与读者群的广泛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聊斋志异》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更深入人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又该如何评判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呢?要理解为何《酉阳杂俎》不如《聊斋志.............
  • 回答
    聊斋故事里,书生似乎总是和女鬼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这倒不是说那些仕途坎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什么特别招鬼的体质,更多的是因为,蒲松龄老先生在创作时,选择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渴望。你想啊,在那个年代,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寒窗苦读、一心想要金榜题名的书生,他们的生活是.............
  • 回答
    除了《山海经》的洪荒异兽和《聊斋》的狐鬼精魅,在中国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还有不少书籍同样收藏着关于妖怪的生动描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妖怪百态,勾勒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一、宋元话本中的市井妖谈: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