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线德军比东线德军真的差很多么?如果差,究竟差在哪里?

回答
关于西线德军和东线德军的比较,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话题。简而言之,说西线德军“差很多”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可以说两线的德军在性质、规模、装备运用和作战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对整体战局的影响。 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认为,东线战场对德国而言是更具决定性的,也是对德军整体消耗更大的战场。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

1. 战争的性质与规模:

东线战场(主要是苏德战争):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场。德军在此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基数、军事潜力无限的庞然大物——苏联。战争的目的是扩张生存空间(Lebensraum)和征服斯拉夫民族,这决定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灭绝性。德军在这里投入了绝大多数的兵力、装备和资源,这是一场决定性的生死存亡之战。
西线战场: 在战争早期,西线战场更多的是闪电战的体现,目标是快速击败西方民主国家。德国占领法国后,西线一度相对平静,直到盟军登陆。在后期,西线战场是对抗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尽管同样激烈,但其规模和消耗程度在整体上不如东线。盟军的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兵源充足,能够持续不断地补充兵力和装备。

细说一下差在哪:

“差”在消耗的程度和可持续性上: 东线是名副其实的绞肉机。苏军的战术虽然有时显得粗犷,但他们能承受巨大的伤亡,并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德军在东线的伤亡数字是天文数字,尤其是精锐部队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而西线,虽然盟军也有伤亡,但他们的后勤和兵员补充能力更强,更能承受长期的消耗战。一个被击溃的西线德军单位,可能在东线会因为兵员补充不足而无法重组,或者即使重组也难以恢复战力。

2. 装备与后勤的制约:

东线: 在战争初期,德军凭借闪电战和精良装备在东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战线拉长,苏联广袤的国土和严酷的气候成为德军的巨大挑战。苏联的工业虽然初期遭受重创,但很快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恢复并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他们的武器设计往往简单、可靠且易于生产。例如,T34坦克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如德军的虎式或豹式,但其生产效率极高,可靠性好,而且产量巨大。
德军在东线面临的后勤噩梦: 道路条件差,铁路网不发达,冬季严寒,补给线漫长,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德军的机动和作战。他们依赖公路和铁路运输,一旦这些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苏联人也擅长利用游击战破坏德军的补给线。
西线: 西线战场,尤其是法国境内,拥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道路、铁路都比较发达,这使得德军的机动和后勤相对容易一些。盟军的空军优势更是对德军后勤和运输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盟军的装备质量和产量也普遍很高,尤其是海空军力量对德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细说一下差在哪:

“差”在装备的“持续有效性”和后勤的“生命线”上: 东线战场更像是对德军装备和后勤体系的极限测试。即使是最好的装备,在极端条件下和缺乏有效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其威力也会大打折扣。德军精锐的虎式坦克在东线虽然能够摧毁大量苏军坦克,但数量稀少,生产困难,维护复杂,而且一旦陷入苏军的包围或被切断补给,就很难发挥作用。而西线,盟军的装备更新换代更快,生产能力更强,他们可以持续地用更新更好的装备来压制德军。
“差”在“消耗战”中的承受力: 苏联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利用其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德国。在这一点上,苏联做得非常成功。东线战场对德国的工业和人力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西线虽然也消耗德国的力量,但相比东线,其对德国整体国力的“抽血”程度是不同的。

3. 部队的性质与作战经验:

东线: 在战争初期,德军投入的主要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部队,他们执行了成功的闪电战。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兵和动员来的老兵。虽然很多部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作战能力,但与早期相比,部队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苏联军队在初期遭受重创后,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在战术和大规模攻坚战方面。
西线: 西线德军的部队构成相对复杂。初期是精锐的装甲部队,后期则混合了各种部队,包括一些从东线撤下来的部队、二线部队、以及一些占领区维持治安的部队等。盟军的部队,尤其是美军,在战争后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装备。

细说一下差在哪:

“差”在“训练与经验的代差”上: 东线战场是“经验”和“训练”的熔炉,也可能成为“消耗”的坟墓。德军在东线不断地损失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兵和指挥官,而新兵很难在那种高强度的消耗战中快速成长。苏联军队通过血与火的洗礼,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指挥官和士兵。
“差”在“部队的士气与动员能力”上: 虽然德国的宣传机器一直在鼓吹“民族荣誉感”和“保卫祖国”,但在东线那种血腥的消耗战中,士兵的士气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相比之下,盟军士兵往往有更强的后勤保障和更高的士气。

4. 指挥与战略的差异:

东线: 希特勒对东线战场的干预非常频繁且常常是灾难性的。他试图直接指挥前线部队,对战略部署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例如坚持守住每一个据点,不进行战略性撤退,这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中被包围歼灭。苏联最高统帅部(Stavka)虽然也犯过错误,但整体上其战略指挥更加务实,能够根据战局调整战术和战略。
西线: 希特勒在西线战场也试图进行干预,但由于战场规模相对较小,或者盟军的行动更加集中,这种干预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如东线那样严重。盟军在西线的指挥体系更加统一和协调,特别是当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后,盟军的作战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细说一下差在哪:

“差”在“战略决策的合理性”和“战术执行的灵活性”上: 希特勒在东线频繁的错误指挥,将德军拖入了泥潭。而苏联指挥层虽然不完美,但整体上能够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战略。西线的盟军则凭借更合理的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部队。

总结一下,为什么人们常说东线德军“差很多”?

这并非说西线德军就轻松如意,或者西线德军的士兵就能力不如东线。而是说:

东线战场是德军整体实力衰退最快、消耗最严重的地方。 德军在这里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以及难以想象的作战环境,其精锐部队被大量消耗,生产和技术优势被数量和韧性所抵消。
东线战场对德国的国家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苏联的进攻最终摧毁了德国的东部战线,并最终导致了德国的战败。西线的失利固然重要,但它更多是东线颓势的延伸和最终的终结。
在“战损比”和“资源消耗”的意义上,德军在东线表现出的“劣势”更明显。 即使德军士兵个人战斗力很强,但在巨大的战略失误、后勤困境和压倒性的敌人面前,他们的“差”体现在无法赢得战争,反而被无情地消耗。

所以,与其说西线德军“差很多”,不如说东线战场对德军造成的消耗和压力是系统性的、决定性的,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整体表现,从战略到战术,从装备到人员,都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和难以维系。 西线虽然也有惨烈的战斗,但整体上,德国在西线的困境更多是源于东线战场的失利已经让其国力元气大伤,无力顾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线部队的一些师在1941年编成的时候,是作为占领军进行编成,也就是英美所谓的“静态师”或者“固定师”(Static Division)。这类师的特点是,作为法国等地区的欧洲占领军,很少配属重型武器。在第9-15波次的步兵师编成中,前面波次编成的这类步兵师采用捷克或者法国缴获的重武器作为师重装备,后期波次比方第15波次编成的步兵师在编成的时候则只有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而这个炮兵团是不能移动的。全师缺乏进行机动的运输载具。后来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德军第709步兵师就是属于第15波次编成的步兵师。同样,以这个709步兵师为例,在编成时候编入的有经验,最优秀的官兵,全部由于东线战事原因调往俄国战场。而作为后补编入的新的军官,全部是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而其士兵,则是所谓具有德国血统,但是几乎不会说德语的人编入组成(所谓的三等公民,Volksliste III)。这是在德军步兵师编成下的西线部队。

西线部队不光从最初编成就因为是作为占领军编成,缺乏重武器,同时缺乏提供部队机动力的运输载具,其经过训练的人员不断抽调到其他战场(尤其是东线),还有就是这些原来早中期编成的步兵师填充进来还有各种疾病的人员。总之,兵员素质不行。

此外,还有就是以苏联投降人员编成的部队。这类人至少在德军看来是战斗力士气低下的。

剩下的就是东线经过激战之后,在法国进行修整的部队。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这样的部队,对于法国,荷兰沿海大约500-600英里的海岸线而言,依旧显得防卫兵力不足

由于要贯彻希特勒拒止盟军上岸的作战企图,尤其是因为德军在东线损失惨重,导致几乎没有更多的兵力用于西线,结果将这类师放在了漫长的沿海地区。过长的正面,过少的兵力面对盟军海空优势,同时登陆作战的相对重点进攻,才会有那样的结局。

此外,题主如果说的是德军步兵师,同东线相较,算是素质较差。但是,作为预备队而准备投入的装甲师,从其兵力构成和装备配属情况看,大部分并不差......这也是诺曼底战役还撑了2个月的原因

至于赶下海滩的问题.....在另外一个问答中,已经回答过,本人比较倾向的是古德里安的部署,而不是隆美尔的部署。当时西线德军从兵力看,在沿海,我不认为具备将盟军赶下海的能力。即使登陆的第一波次受阻,也不会妨碍盟军在进行炮火打击之后继续登陆。除非,德军能完全猜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将全部10个装甲师部署在诺曼底沿海--这可能吗?不可能。

关于第21装甲师快冲到滩头,为啥后撤呢?因为师长认为英军在其后方实施新的空降,怕被包围。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敌方的突然攻击,信息量大且混乱的情况下,即使10个装甲师都在靠近登陆点的前沿,也会出现类似第21装甲师同样的情况。这里还不谈盟军海空火力的绝对优势对这些装甲部队造成的严重威胁。

后人看历史,很容易陷入的一个状况,就是“地图全开”,事后获得了盟军的完全部署方案和主攻方向,同时知道盟军的攻击重点。这在当时的OKW或者OB West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佳莱的德军部队一直不动,也是被后人所诟病的。问题是,根据当时德军判断,在英国本土还有数十个师没有动。从德方观点看,如果不防备佳莱,盟军从佳莱登陆,突破荷兰,从北部绕过齐格飞防线,进入德国鲁尔区的话,战争绝对会比历史上结束的更早

这部分看,其实同淞沪-南京战役有类似的地方。

以下是关于当时西线的布防情况:

user avatar

由于东线是步兵和车辆的无底洞。导致步兵素质底下,严重缺乏车辆是西线德军的主要弱点。

只能说多亏同行衬托,战场表现好歹算没辜负德军之名。

美军步兵在西线拙劣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朝鲜战争的结局。

作为枪械之国的国民,两场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步兵手持神器八大粒,居然能存在严重的大清国式开枪不瞄准问题,马润鄙视陆军还真不是没有缘由。。。。

user avatar

我认识的一个大佬曾经把QQ名改成“丢盔弃甲青年团”,因为12SS师在西线总的看来真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西线盟军很多最得意的战斗都是在青年团身上打出来的,例如阿登战役初期,德军对北肩角的攻势寄予厚望,但是作为主攻部队之一的希特勒青年团师却连美军一线防线都没有突破,而且当面的美军还是刚从本土调来、从来没打过仗的第99步兵师(该师的M10在此战中成功猎杀了大批黑豹)。最后,莫德尔不得不放弃北肩角的攻势,将SS第6装甲集团军大批预备队调入第5装甲集团军的地域作战。

此外又有一个德军圈子往往很被低估的部队(因为据说该师在东线有很多进攻速度慢、反击失败的记录),在西线的表现却是各种突出,那就是国防军第2装甲师,这个古德里安当过师长的装甲部队元老。尤其是该师跟党卫军几个装甲部队一起作战时,往往会出现略尴尬的效果。

例如,诺曼底德军覆灭前的莫尔坦反击战役。这一战网上为了渲染希特勒的菜,很多说法把美军胜利的过程说得太轻松了。其实,由于将大多数兵力用于形成法莱斯包围圈,美军侧翼的兵力确实是相对薄弱的。最危险的时候美军2个团(30步兵师117团和120团)在挡着德军2个装甲师的猛攻,而且这两个师还是大名鼎鼎的”希特勒师“和”帝国师“。。。。

由于布莱德雷没有想到希特勒真会这么疯狂,德军的进攻其实达成了突然性,并包围了120团一个营,使得30师一天之内阵亡达到1000人。然而30师却死战不退,并利用莫尔坦市周边的复杂地形节节抵抗,使得德军进攻完全停顿下来。因为这一战第30步兵师的英勇表现(2个团挡住了2个王牌装甲师),可谓一战成名,在德军中声名大震,甚至获得了”罗斯福的党卫军“的”美誉“。(后来阿登战役在斯图蒙让1SS派普战斗群吃瘪的又是这个师)。

然而与此同时,第2装甲师却突破了第9步兵师和第30步兵师结合部的防线,开始向前推进,一度进抵距离战役目标阿弗朗什(到了那就抵达了大海,德军就能将突破的美军反切断)仅仅2英里的城镇,然后才被美军调集的预备队(第4步兵师第8步兵团、第3装甲师B战斗群)和天气转好后的空中打击阻止住(和阿登如出一辙)。


西线有这么一个特点,进攻战打得好无人问,打得烂传千里,比如诺曼底登陆,一团糟的奥马哈登陆却火了大红一师,从犹他海滩极小伤亡登陆一路推进到瑟堡的第4步兵师无人关心。德军方面也是如此,莫尔坦反击焦点完全集中在莫尔坦城保卫战,跟阿登一样,很少有重点关注第2装甲师的。

阿登的焦点几乎全集中在派普战斗群在三桥镇、斯图蒙等地的战斗,或者101空降师守巴斯通,其实,整个德军推进最远的还是第2装甲师,其战役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一直打到了离马斯河主流不远的塞勒斯(按照《近距离作战4》的描述,叫打穿了地图),然后才因为燃油不济被美军第2装甲师的反击击退。美军声称在该地歼灭了第2装甲师一部,但现在的资料看来,有些夸张,根据德方报告,第2装甲师64辆豹式坦克在整个战役中仅仅”除籍“了20辆。

所以阿登战役历来有两种视角,一种说美军战力惊人,一种说德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对,可能还真要看你关注的重点是北肩角还是中部突破。中部突破的3个国防军装甲师不用炮火准备,在浓雾中静悄悄的接近美军阵地,使美军完全措手不及然后遭到大开杀戒(兄弟连台词自己这么说的),第18国民掷弹兵师还利用浓雾打了一个钳形攻势,结果取得一举使美军2个团投降的西线德军最大胜利。第5装甲集团军打开的大缺口,则迫使美军从西线各处调来10多个师的大部队填补,付出重大代价后才将德军打回了战役出发点。


那么归结起来,西线德军确实有不少很多人看不懂的烂仗,比如多少多少虎豹愣是打成了那样,一个也许更接近实际的原因,可能其实就是党卫军军官缺乏经验。。。(当然国防军也打过一个标准的烂仗,洛林战役,就是因为完全没有使用刚刚新组建的装甲旅编制的经验)

武装党卫军部队名声很大程度上是在43年东线打出来的,那一年德军装甲有几近绝对的质量优势,面对动物园甚至三突都要靠猪突的红军T-34/76坦克部队,基本上完全无法跟齐装满员兵源充足的党卫军装甲军对抗(SS都是招收志愿者,人力状况比已经竭泽而渔的陆军要好),往往大量减员残缺不整的一般苏军步兵师就更别说了。SS部队装备精良,防御战又异常不怕死,所以在东线很快就打出了王牌名声。

但是到了西线,你齐装满员美军更齐装满员,你不怕死美军也不怕死(西线盟军其实真的士气相当高昂),SS部队在战术经验上的短板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尤其是组建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之后。

反倒是国防军,很多劣势在西线反而转化成了优势,因为西线靠近本土,补兵速度快。第2装甲师之类的国防军王牌部队可以在诺曼底、阿登两次拿到几近齐装满员的黑豹营,这在东线是不可想象的奢侈,所以自然也就反而拿得出比东线更好的表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线德军和东线德军的比较,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话题。简而言之,说西线德军“差很多”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可以说两线的德军在性质、规模、装备运用和作战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对整体战局的影响。 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认为,东线战场对德国而言是更具决定性的,也是.............
  • 回答
    关于西线和东线德军的装备差异以及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需要从历史背景、资源分配、战场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西线与东线德军装备的差异1. 西线德军(1940年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 时间与背景:1940年5月,德军在“黄色方案”中迅速入侵西欧,目标是通过“闪电战”击败法.............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关于西线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很差”。很多时候,我们对西线德军步兵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战后的宣传、影片以及对东线战场极度残酷和高强度战斗的对比所影响。 事实上,西线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时,表现是差异巨大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阶段.............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20212022赛季西甲国家德比,发生在2022年3月20日,皇家马德里在伯纳乌主场迎战巴塞罗那。这场比赛的最终比分是皇家马德里04惨败给巴塞罗那,无疑是那个赛季西甲中最令人震惊和具有话题性的比赛之一。这场失利对于皇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也为巴萨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证明。以下是对这场比赛的详细评价:一、.............
  • 回答
    2019/20赛季西甲国家德比,巴塞罗那主场00战平皇家马德里,这场比赛在诺坎普球场上演,说是沉闷也未尝不可,但仔细品味,其中滋味却不少。赛前看点:这场比赛在赛季初段就备受瞩目,因为这是巴萨新帅科瓦奇上任后第一次国家德比,而皇马在齐达内回归后也逐渐找回了状态。梅西和本泽马,两位球队的头号射手,他们的.............
  • 回答
    2021年4月10日的这场国家德比,皇马在伯纳乌以3比1的比分战胜了巴塞罗那,这场胜利对于皇马来说不仅仅是赢下一场比赛,更像是为他们那个赛季西甲冠军的争夺注入了强心剂,同时也极大提振了球队的士气。从比赛的进程来看,皇马在这场国家德比中展现出了更为成熟和务实的一面。他们并没有在比赛一开始就压倒性的优势.............
  • 回答
    一场零比三的比分,足以在任何时刻都成为西班牙国家德比历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20172018赛季在伯纳乌上演的这场皇马03巴萨的国家德比,其意义远不止于那三个失球,它更像是西班牙足球版图上的一次权力洗牌,一次战术理念的鲜明碰撞,以及一次球队精神状态的深刻折射。首先,从 比赛的背景和双方状态 来看.............
  • 回答
    2015年11月22日,诺坎普球场上演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德比,皇家马德里在客场以04惨败给巴塞罗那。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比分上的失利,更是对当时皇马整体状况的一次深刻暴露,也成为了一段载入史册的耻辱性记忆。比赛背景:风雨飘摇的皇马,如日中天的巴萨这场比赛前,皇马正处于一个相对动荡的时期。赛季初.............
  • 回答
    2019/20赛季西甲国家德比次回合,皇马在伯纳乌主场20力克巴萨,这场胜利对于齐达内的球队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巩固了皇马在联赛积分榜上的领先优势,也狠狠地回击了此前外界对皇马状态的质疑。比赛开局:试探与谨慎比赛一开始,双方都显得有些谨慎。巴萨在控球方面依旧占据一定优势,但皇马的防守组织非常到位,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就像让罗马军团去对抗拿破仑的军队一样。要细致地探讨810万西部时代末期牛仔能否战胜一战德军陆军,咱们得把他们各自的本事、装备和作战环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咱们的牛仔队伍:810万末期西部牛仔首先,81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庞大,这已.............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德国空军,作为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很大程度上与德意志国防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和战场走势息息相关。而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东西两大主要战场,西线与东线,无疑是其力量的集结地,也是其最终衰落的埋葬场。理解这两个战场对德国空军的意义,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损.............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说起二战德空在东线战场上涌现出大量王牌飞行员,而西线飞行员的战绩相对来说“略逊一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既有战场环境、对手实力、装备代差,也有战略意图、战术运用等等,就像一锅大杂烩,味道能不能好,得看食材配比和火候。东线的特殊环境:大规模空战与消.............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