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什么动物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死的?

回答
动物因为自身的一些行为失误(我们可以理解为愚蠢)而导致死亡的情况确实不少。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将这些行为称为“愚蠢”,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和认知上。在动物的生存环境中,这些行为可能只是它们本能反应的某个侧面,或是对不熟悉环境的一种错误判断。

以下我将举一些例子,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过程:

1. 迷失方向的迁徙者:

例子: 某些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因此迷失方向,最终因为饥饿、疲劳或暴露在恶劣天气中而死亡。
详细描述:
成因: 鸟类的迁徙是极其复杂而精密的生物过程,它们依赖地磁场、太阳、星辰以及视觉线索来导航。然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光污染是现代鸟类迁徙的一大威胁。高楼大厦的灯光会吸引夜间迁徙的鸟类,使它们盘旋其中,耗尽体力,甚至撞上玻璃。
过程: 一只原本有规律迁徙的燕子,在夜晚穿越城市上空时,被远处明亮的灯光吸引。它可能误以为是月亮或者其他自然导航线索,于是改变了原有的飞行方向,朝着灯光飞去。随着靠近,它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由玻璃幕墙和明亮灯光组成的迷宫。原本计划好的航线被打乱,它开始在楼宇间盘旋、碰撞。一次次的撞击让它疲惫不堪,也消耗了它储存的能量。在无法找到出口,也无法重新定位方向的情况下,它可能在疲惫和饥饿中逐渐衰竭,最终跌落地面。
“愚蠢”的体现: 在我们看来,它未能识别出灯光是人工光源,也未能克服对光亮的“执着”,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 对捕食者的误判或好奇心过剩:

例子: 某些小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因为对大型掠食者缺乏足够的警惕性,或者因为好奇心驱使过于接近危险,最终成为捕食者的食物。
详细描述:
成因: 动物的生存法则之一就是避免被捕食。然而,经验不足的幼体,或是对特定捕食者缺乏了解的动物,可能会表现出对危险的低估。
过程: 一只年轻的狐狸,在第一次独自探索领地时,偶然发现了一片散落着诱人食物残渣的区域。它没有注意到,这片区域正是当地一只经验丰富的狼的“狩猎场”。狐狸被食物的香气吸引,开始大快朵颐,全然不顾周围可能存在的危险。它可能因为专注进食而降低了听觉和视觉的警戒范围,也没有去嗅闻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捕食者气味。当狼悄无声息地出现时,狐狸已经为时太晚。它试图逃跑,但由于地形不熟悉、捕食者速度太快,或者它慌乱中选择的逃跑方向不利,最终被狼捕获。
“愚蠢”的体现: 这只狐狸的“愚蠢”在于它对环境的警惕性不足,对潜在危险的判断失误,以及被短暂的“利益”(食物)蒙蔽了更重要的生存本能。

3. 误食有毒物质:

例子: 动物可能会因为误食植物、昆虫或被污染的食物而中毒死亡。
详细描述:
成因: 动物会根据颜色、气味或过去的经验来识别食物。然而,当某些无毒的生物模仿了有毒生物的外观(如拟态),或者当环境污染改变了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动物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过程: 一只色彩鲜艳的青蛙,在雨后湿润的草丛中觅食。它看到一只同样色彩鲜艳、体型大小合适的昆虫。这只昆虫可能是一种本身无毒,但它的幼体是有毒的,或者它本身就有防御性的化学物质。由于青蛙只依赖视觉判断食物,它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午餐。它伸出长长的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然而,一旦昆虫的毒素进入其消化系统,青蛙很快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如抽搐、麻痹,最终呼吸衰竭而死。
“愚蠢”的体现: 青蛙的“愚蠢”在于它无法区分具有相似吸引力但有潜在毒性的猎物,或是环境的改变导致其过去的经验失效。

4. 被困住的猎物:

例子: 动物可能因为好奇心、玩耍或者试图寻找新的庇护所而进入危险的区域或陷阱,最终被困致死。
详细描述:
成因: 动物,特别是年轻的动物,往往充满好奇心。它们会探索未知的洞穴、缝隙或人类设置的各种结构。
过程: 一只小型的、喜欢挖洞的兔子,在广阔的田野里活动。它发现了一个看起来隐蔽且适合挖掘的新地点,那里可能是一个废弃的水泥管道入口,或者是一个人类临时挖的坑。兔子出于本能或者想要躲避潜在捕食者的想法,钻了进去。然而,管道的出口可能被堵塞,或者坑的坡度过于陡峭,导致它无法爬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管道或坑里无法获取食物和水源,也无法逃脱。最终,它可能因为饥饿、脱水、窒息(如果是封闭空间)或在绝望的挣扎中受伤而死亡。
“愚蠢”的体现: 兔子的“愚蠢”在于它在没有充分评估环境风险的情况下,贸然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可能存在致命危险的封闭空间,并且未能找到逃生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

本能与环境的冲突: 很多时候,动物的行为是受其本能驱使的,比如寻找食物、躲避危险、探索环境。当这些本能与复杂多变甚至充满陷阱的现代环境发生冲突时,悲剧就可能发生。
学习与适应: 大多数动物都会通过经验学习来适应环境。那些因为“愚蠢”而死亡的个体,很多是经验不足的幼体,或者是在它们过去经验中不存在的全新情况。如果它们能活下来,下一次可能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人类的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改变,这些改变往往是动物无法预料和适应的,导致了许多本不应发生的悲剧。

总而言之,动物因为“愚蠢”而死的例子很多,但这种“愚蠢”更多的是它们在特定环境中对风险评估的失误,或是对全新挑战的无所适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缺乏智力。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时,要考虑它们所处的真实环境,以及我们人类行为对它们生存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考拉吃桉树叶,因为抢不过别人,为了生存只能吃桉树叶,并不是喜欢吃。
2.桉树叶有毒。
3.我们看到考拉24小时呆滞,不是因为它卖萌,是因为它中毒了。
4.吃有毒的桉树叶导致考拉的肝脏十分奇特,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
5.但是刚出生的小考拉无法消化毒素,所以只能吃妈妈的粑粑,吃到1岁多。 #活着不容易#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底下大多数高票答案都是错误的。

-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消费完了这些动物后,大家在开心一笑,

强化了对动物们的固有错误印象,

却没有人去深究这些动物真的是像这些答案这样,把自己蠢死的吗?

下面逐条反驳一下。

-

  1. 鲸头鹳

先说结论,鲸头鹳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强大的动物,而非视频里展现的那种蠢萌。





鲸头鹳二十厘米的鸟喙可是是针对40+厘米的肺鱼的,试想一下,大家拿钓大鱼的鱼钩,能够很轻易地钓到小鱼吗?



事实上,鲸头鹳可是非洲大陆上较为顶层的掠食者,并且是鳄鱼的天敌,它们大量捕食肺鱼等底栖型鱼类,并且经常捕食小鳄鱼。



现在,大家还觉得它们是被饿死的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980011043304742912

鲸头鹳的捕猎模式,保持静止,发现目标后猛地向前扑击。用大嘴从泥沙中将鱼刨出来。

还有另外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是饲养在动物园的饲养环境并未满足鲸头鹳的需求,导致了它们的行为异常。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很多饲养在人工环境的动物中都会出现,通常发生在生态链地位比较高的物种身上。

它们数量减少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被人类占据和破坏,而不是因为它们的生存能力有问题。


2. 墨西哥钝口螈

这个更简单了,为什么墨西哥钝口螈(六角恐龙)接不住鱼粮呢?

因为它们是吃活食的。。

它们是吃活食的。。

吃活食的。。

活食。。

https://www.zhihu.com/video/980013674160844800

特地从外网下了个六角恐龙捕食的视频给大家看看(激萌!


因为不适应人造的鱼粮而接不住食物,你们认为它们是蠢死的吗?


3.蜜罐蚁


研究蚂蚁更是在下的本行,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数亿年的蚂蚁,确实是生存得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而澳洲的蜜罐蚁,更是以它们高度特化的习性,成为了在沙漠里这样的极端炎热气候下成功生存下来的物种之一。

首先,沙漠地区水分稀少,蜜罐蚁很难得到稳定充分的食物供应,在一年里少数的雨后,植物才会分泌大量的花蜜,这时候食物又会过剩。那么蜜罐蚁是怎么解决在沙漠中的生存问题呢?

于是蜜罐蚁的工蚁之间会分化出一些贮蜜蚁,专门负责储藏花蜜。蜜罐蚁中只有身材高大的工蚁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具体选拔机制尚未研究明白。这些工蚁专门负责在蚁巢里的房顶吊着不动,等着外面的工蚁在雨后大量收集花蜜,然后喂给贮蜜蚁来储藏起来。直到环境回归恶劣的时候,再慢慢地靠这些工蚁的储藏来维持生活。而沙漠里的高温问题,它们通过将蚁巢挖得很深来获得合适的生活温度来解决。

至于前面答案里说的吃得撑到死,完全是主观臆断,是不存在的。

这样一种优秀的物种,靠着演化慢慢地适应了沙漠的恶劣环境,你们觉得它们是蠢死的吗?




-

以上只是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答案来反驳,其实像平头哥蜜獾那样的,大家对它们也存在很多的误解,它们除了走投无路,其实很少挑战别的大型捕食者。在自然界中,往往受伤就意味着死亡,大型的捕食者之间在见面的时候往往都是互相绕道走的。哪怕是蜜獾这么成功的物种,当它们挑战狮子之类的捕食者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也是死亡的下场。(虽然狮子也很嫌弃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罢了)


从上面举的那些例子中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自然是无情且野性的。动物们其实都是在为了生活搏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演化不是一个动画,而是一个史诗。

作为人类,相比于保持我们的无知,不如更多的尝试去尊重,去敬畏自然。


------

▶加入我的动物宠物社群,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远夏的动物园,并点击加群

▶知乎专栏 : 遠夏的动物园 ,跟我一起逛各个动物园吧!

▶哔哩哔哩bilibili:远夏的动物园 (我的视频内容全部在此)

user avatar

没有。


啊,感觉熬夜情绪带来的戾气太重了,略改一下吧。


说实话我不支持这种用人类价值观衡量其他生物的方式,“聪明”“愚蠢”之类的,不应该是用来形容生物习性的词汇,任何一个物种能走到今天,都是与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结果,这些伟大的生命历程不是用来给我们这样轻率评判的。


这种嘲笑其他生物“蠢”的优越感的来源,恰是说明对这些看起来蠢的习性的并不了解,更不明白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




首先说一下这种话题里必然会存在的主角——狍子。经常看到很多朋友解释傻狍子的“傻”字是因何而来,那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叫做“狍子”?



我们中国分布的东方狍,在冬春季节,必须要面临一个事关生死的问题:如何御寒。由于分布区域大多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大雪封山,寒风呼号,狍子很难觅食到足够的食物来抵御严寒,这甚至逼的孕期的雌狍子必须暂停胚胎的发育才能应对。


为了尽量的减少能量消耗,狍子会找一个视野相对开阔(方便发现天敌和快速逃离)、植被茂盛(这里的茂盛并不是夏天那样的郁郁葱葱,而是有足够的枯草、树枝条组成屏障来抵御寒风)、光照充足(尽量补充热量)、积雪较浅(尽量节省体力)的地方,用蹄子刨出一片裸露的土地(避免直接趴在雪地上进一步流失热量),这叫做狍子的卧息地,这就是“狍子”的得名来源。



而一旦在此时遭到天敌的攻击,狍子会很快的四散跑去,但不会跑太远,因为它的丛林生活环境与东非大草原、内外蒙草原截然不同,这里的天敌——比如豹,猞猁,虎,都不会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样长途奔袭紧追不舍,如果一次偷袭不成,天敌就会果断放弃,再去其他地方寻求机会,狍完全没必要撒丫子狂奔几公里,而跑开一段距离之后,它就会回头警戒,如果确信安全,甚至会再回到来之不易的卧息地里去。



但是和以往的天敌不同,人类的捕猎方式截然不同,人类会长距离的追踪狍,也会守在狍的卧息地等候,前者使得狍子“跑开一段-回头警戒”的模式完全失效,造成了“傻到不会逃跑,回头看”的印象,更有甚至,长距离的奔袭会使得本已经营养严重不足的狍体力不支倒地,造成“把头埋在雪里,以为猎人看不到它”的印象。




东方狍和西方狍的分布极为广泛,从北欧到东北亚到处都有,能在这么宽阔、自然条件这么严酷的区域里存续至今,这怎么可能是愚蠢的物种?但是时至如今,曾经数量众多的狍却不断受到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的影响而频遭危机,这是因为它的愚蠢造成的吗?





再说渡渡鸟、鸮鹦鹉这样的岛屿生物,由于生活环境狭小,这些生物往往在有限的分布区域内演化出高度的适应性,比如鸮鹦鹉,虽然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是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但是这是因为“不会飞”最有利于其生存——在它生活的新西兰地区,缺少陆地上的哺乳类、爬行类天敌,而空中却有猛禽威胁,那么躲在茂密丛林的地面上就是最安全的策略。相应的,几维鸟在新西兰从冈瓦纳古陆剥离出来之后,还保持着基本的飞行能力,来到新西兰之后,此地已经被它的亲戚——恐鸟占据,殊途同归,恐鸟抢占的是大型陆地生物的生态位,依靠巨大的体型来对抗天敌巨鹰,而几维鸟抢占的也是小型生物的生态位,依靠在夜间活跃于丛林中来躲避空中威胁。




与鸮鹦鹉、几维不太一样,渡渡鸟生活环境里,空中天敌也比较少,但毛里求斯的雨旱季分明,这样的自然选择使得体型更大、储存更多脂肪的个体更能存续下来。一方面是越来越大的体型,一方面是完全没有必要再维持高能量消耗的飞行,两种自然选择导致了其逐渐丧失飞行能力。



人家原本凭借着昼伏夜出,或完善的保护色,巧妙地躲过了空中威胁,高度适应着当地环境,可谓演化的非常成功,何蠢之有?


但这些孤岛相继被人类发现、殖民,由此带来的快速又剧烈的变化,远远超出这些生物所能适应的能力,由于人类的直接捕杀,或人类带来的猪、猫、鼠、鼬的威胁,就成了这些鸟类原本无需担心的“陆地天敌”威胁,而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岛屿普遍不大,人类活动更容易影响到整个种群,岛屿生物往往会很快走向彻底灭绝。


实际上,16世纪之后的大灭绝过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就是岛屿生物。而同样的道理,当代的许多生存环境被大大挤压的生物,也更容易走向灭绝,比如已成往事的白鱀豚,比如差点因为一场春雨团灭的高鼻羚羊,比如正因为江苏填海而受到严重威胁的勺嘴鹬。







再说像澳洲有袋类,和北美的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新大陆不比孤岛,有足够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来孕育大型生物,有袋类在澳洲繁衍昌盛,而北美更是马、骆驼等大型哺乳动物的故乡。


相比于非洲、亚欧的原生生物,这些新大陆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并没有接触过智人——也就是我们。它们并没有辨识人类威胁的能力,也没有伴随着人类捕猎技巧的不断增长同步演化出躲避的能力,这就使得它们在与人类的前期接触中显示出显著地“不怕人”的特征,这一点在例如渡渡鸟这样的岛屿生物上也非常显著。


而即便是有袋类填补了几乎所有生态位的澳大利亚,许多有袋类生物已经演化出了对有袋类捕食者(比如袋狼)的规避能力,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巨变依然超出了它们所能承受的水平,兔类泛滥挤占了一些小型有袋类的生存空间,为了防治兔灾引进的狐狸、猫,反而更容易捕获这些原生生物。


而在自然界中,如果某种天敌数量增多,被捕食者大量减少,一定会反过来又影响到天敌的种群规模,两者总是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下。但由于人类社会的技术爆发,农业和医学的发展,养活和延续了更庞大的人口,更现今的捕猎工具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即便是与人类相伴多年的亚非欧原生生物都陷入了快速灭绝的漩涡,更不用说这些毫无准备的新大陆生物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活动影响来临之前,这些生物的种种看起来好像很蠢的行为,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都有着巨大的实用意义,正是凭借这些习性,生物完美的适应了当地环境,使得它们能在寒冷的林海,匮乏的孤岛,贫瘠的戈壁,顽强的生存着。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对环境的影响能力,并借此驱使欲望肆意横行,不仅给这些生物带来了威胁,也同样在破坏着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空间,所以到底是谁愚蠢


user avatar

黄鼠狼是否给鸡拜过年无从考证,但它的近亲白鼬会给兔子跳舞、表演杂耍可是板上钉钉的,至于结果吗。。。兔子的惨叫说明了一切。。。


https://www.zhihu.com/video/979558766164901888


小型鼬科动物都有这类战争舞蹈的本领,通过翻跟头、跳跃、打滚等夸张且略显笨拙的动作来迷惑并不断的接近猎物。


上面视频中的白鼬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兔子面前飞快的跑过几次,兔子也没有警觉还在继续呆愣愣的看着,然后白鼬突然就下口了。下面这个视频中的兔子更绝,白鼬都已经和它鼻尖对鼻尖了,而兔子好像还打算上前和白鼬玩一玩,这个视频录到了声音,兔子真的在惨叫,请谨慎观看。

https://www.zhihu.com/video/979558907605155840

不过,白鼬多数时候还是依靠超好的耐力将兔子追得筋疲力尽。

然后再找准机会一跃而上,咬住兔子的后脖颈将其制服。

就是这么大个家伙怎么吃得完啊~~

鼬科动物都很凶猛,不会给平头哥丢脸的,就算是驯养的雪貂也可以用来捕捉兔子。狡兔三窟,那就每个洞口都下一张网,然后把雪貂丢进去就可以守网待兔了。

小家伙进去转一圈,兔子就落网了。

这种狩猎方法效率相当的高,据推测人类最初驯养雪貂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抓兔子。

鼬科动物都非常调皮,平时也总在以战争舞蹈的方式玩耍,这似乎是它们的一种天性,作为家养宠物几乎没个消停时候,对于猫这种爱睡觉的家伙来说简直就是恶梦。

上图是一只黄鼠狼,床上的放的是毛绒玩具,网上有很多雪貂不停骚扰并与猫打闹的视频,非常有意思。白鼬在冬天会换上一身美丽的白色皮毛,在跳舞玩耍的时候非常可爱。

但对于它的猎物来说就是噩梦般的演出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谚语的确有可能是古人偶然看到了它们捕鸡之前的战斗舞蹈有感而发,不过黄鼠狼主要以小型啮齿类为食,很少会去吃鸡。


接下来的这位是因为蠢还是懒而死的呢?



树懒的肉非常难吃,若不是饿急了美洲狮轻易不会去抓它,并且这么细高的树很难爬要是掉下来会摔得很惨。这只美洲狮尝试上了4次树,还被树杈卡住了一次,也没有抓到树懒,气得直挠树干。而树懒可能是认为美洲狮肯定抓不到它了,居然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从较细的树杈换到稍粗的上面去了,而且也没有继续往高处爬。。。

美洲狮不甘气馁,又上去了,粗的树杈就容易抱住爬得更高了,可怜的树懒。。。懒。。。死了。。。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段完整视频,真替树懒捉急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979559645144162304

咋就这么懒呢。。。


作为另一种在树上生活也爱睡觉的家伙——考拉,爬树的动作缓慢而笨拙,有时候会因为不小心而掉下来,尤其是年轻一些经验少的,偶尔会因此而受伤甚至摔死。


上述的这些现象都局限于个体,对整个种群没有影响,但新西兰的鸮(xiao)鹦鹉这种唯一不会飞也是最重的鹦鹉却因为自己的蠢萌而快要灭绝了。


看它这张有点像猫头鹰的大脸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事实上也是如此,1845年首次命名它的英国鸟类学家乔治·罗伯特曾写道:鸮鹦鹉对他的行为更像一只狗而不是寻常的鸟,并且对同类不友好经常打斗。


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岛屿演化鸟类,占据了通常由哺乳动物填充的生态位,非常少的掠食者和充足的食物可能使它们放弃了飞行能力,因为翅膀不需要足够坚硬到支持飞行,所以比其它鸟类柔软得多,并且体内能够积累大量的脂肪,粗壮的短腿和大脚能让它们远距离行走还能用嘴配合来爬树,短小的羽翼只用来保持跑动的平衡,看它这欢快的小姿势。


因为在岛屿上主要的天敌是依靠视力搜索的猛禽,所以它们昼伏夜出,并且在遇到危险时会藏起来保持不动。


这种防御方式原本是非常有效的,但在1200多年前毛利人登岛之后,就被作为食物和羽毛装饰品而大量的捕杀了,当老鼠、猫和鼬科等动物被欧洲殖民者带入之后,它们肥胖的体型、相对缓慢的动作和静止不动这种伪装方式使它们遭遇了灭顶之灾,简直没有比这更容易捕捉的猎物了。


它们的寿命很长,平均能达到58岁、最大约90岁,所以繁殖期也很长约3~5年、并且还需要遇到喜欢吃的果实非常丰富的年份才行,以至于从上世纪90年代就提供了三个没有天敌的岛屿迁入了仅剩的51只进行保护恢复工作开始,直到2018年4月才仅发展到了149只,严重濒危。这个家伙还有点分不清交配对象,逮着个人脑袋就能开始不可描述。。。


但愿这种美丽可爱的鸟类不会因为蠢萌而灭绝,不过似乎对人类天然友好、又好奇的野生动物的命运通常都不会太好。。。




user avatar

说句题外话,这道题下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动物的愚蠢,而是人类的贪婪。

作为一个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人类具备远超其他物种的捕猎能力,在人类眼里任何物种作为人类的猎物时都可以说是愚蠢的,但它们有得选吗?

与此同时,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而特意定向培育出一系列具有明显基因缺陷(当然在人类角度看来是基因优势)的物种作为家畜驯养,然后再反过来嘲笑这群家畜的愚蠢——这是不是就有点自欺欺人了呢?

user avatar

窒息般的操作

user avatar

人啊!肯定是人啊!!!






user avatar

当然是你们人类了啊。

开车不撸管,撸管不开车。




每当你看见一个外国小哥哥小姐姐,身边有滑板自行车香蕉蹦床以及其它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物体,你很快就能隔着屏幕感觉到疼。


坐飞机最危险的时刻,是你去机场的路上。



所以,要知道什么动物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死的,请您关注三个系列:达尔文奖杯具傻缺视频蛋碎系列每天十分钟开车慢又怂


当然我并不是在攻击作死行为,适当作死利国利民,人不作死枉骚年。我本人也是会偶尔作死的,只要达到三个标准:1、不给别人带来麻烦;2、不给亲人带来悲伤;3、安静的淘汰掉不适于流传的基因,作死也是可以的。


比如说,上一秒我还在嘚瑟的自拍:

下一秒就滚到山下去了。


当然仅仅是把腚摔肿了。


蛋还在。

user avatar

有种 灵长类动物叫 猩猩 很可爱哒 不要错过哦

ps: 我觉得没有一种动物要被用"愚蠢"这样伤自尊的词去形容,我们一起游出了海洋,爬向了陆地,飞上了天空,携手探索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在物种进化这条路上一直努力着。
虽然很多同伴都掉队了,物种进化的这条路上的大家都是值得敬畏的。

所以,只是放张图,告诉大家,我们的小伙伴有多可爱

user avatar

角长的太长把自己戳死了。。


user avatar

赞同那个10000多赞的答案,我也来补充一个:仓鼠

很多原本觉得仓鼠可爱的人,在饲养后粉转黑。大致有如下理由:

(1)仓鼠不能合笼。仓鼠喜欢无端屠杀和吃掉同类,即使在食物充足时,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子女。

(2)仓鼠很难培养出对饲主的感情,以至于只是让仓鼠能够安然呆在主人手掌中,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3)仓鼠总是表现出各种神经质的行为,比如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叫乱动;喜欢吃屎;莫名其妙越狱然后跳楼等等。此外异常的娇贵,稍微天气热点就浑身湿漉漉地死给你看,稍微天气冷点就开始闭着眼睛练习弹钢琴的指法然后再死给你看,此外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

但请注意,人类从1939年才开始饲养仓鼠,而且比如所有饲养的熊类(叙利亚仓鼠)都来自同一对熊兄妹或者姐弟的乱伦行为。所以绝大多数仓鼠仍然保留了很多野生状态的习性,并且可能还因为近亲繁殖而导致体能和智商都有下降。

野生状态的仓鼠是一种强穴居动物,非常依赖自己大费周章而挖出来的深几米到十几米的洞穴,只有在黄昏和黎明时才敢趁着其他动物下班时去觅食。

因为挖洞并不容易,所以挖出来的洞肯定不会适合多个同类一起生活,此外一只同类莫名其妙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就意味着冒着生命危险囤积的粮食要完蛋了。所以对于仓鼠来说,除了有交配需求时外,同类永远是比捕食者还不想看到的存在。

因为长期独居在洞穴里,所以自然不会喜欢人类的手掌上的奇怪的温度和触感,说不定能够让它们基因中对捕食者的恐怖记忆被唤醒。

因为演化的方向是穴居,所以仓鼠的体能和视觉都极差,所以相应的也只能在晨昏时出去偷偷觅食,即使在人类家里也仍然不可避免地遵循这种习惯,在你们睡觉时它们恰恰是精神好的时候。(因为人类环境下不可能完全漆黑,所以更像是自然环境下的晨昏时)

因为自身是后肠发酵动物,所以吃下去的东西必须经过肛门前面那一段的肠子发酵后,才能变成前面那段消化器官适合消化的形式,所以本来他们拉出来的第一波屎就是类似反刍动物从胃里翻出来的需要再嚼一遍的食物。

因为视觉差,以及原本生存环境里很少涉及高度差这种概念,所以无法意识到重力的危险的仓鼠对于跳楼这事儿来者不拒。

因为长期住在冬暖夏凉的洞里,所以自身的配套散热系统自然也演化成了很经济型的状态,所以稍微极端一点的温度就受不了。

因为本来就长期住在地下,所以现在整天在人类家里暴露在地上的空气中,得什么病都不奇怪。

某种意义上,饲养在人类家里的仓鼠,就好比一个被扒光了的人类被扔到充满了凶险的热带雨林里,所以它们始终一辈子都生活在可怕的焦虑和恐慌中。拿这样的动物做宠物本来就是很不合时宜的行为,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指责仓鼠自身的愚蠢,从我做起拒绝购买仓鼠,让人工饲养的仓鼠这样扭曲的存在自然消失,才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

user avatar

2005年,土耳其发生绵羊集体自杀事件:一个牧羊人看着自己的1500只绵羊集体跳崖,目击者形容当时的场景是“一只羊叠着一只羊,好像从山上奔泻而下的一股白色瀑布”。当时的情况完全不能控制,挡都挡不住,总计有450只绵羊在这次的自杀行动中身亡,由于大量绵羊的尸体堆积成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垫子,后来跳崖的绵羊才得以幸存。

这个事情不少见,2014年据新闻报导,新疆呼图壁县南山牧村44只羊集体跳崖身亡,这个村2003发生了一起38只羊集体跳崖,2009年也发生类似事件,47只羊伤亡。


跳崖自杀的都是绵羊,原因其实很简单:头羊不小心跌落峡谷,后面的羊盲目跟随。


绵羊有一个头羊机制,一个有200-400只羊的羊群,牧羊人只要训练出一只领头羊,羊群出、入圈、过桥、过河或通过狭窄处时,只要有领头羊先行,其余羊只就会尾随,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巴拉提分析说:“领头羊只要做了什么,羊群一定会跟着走。新疆目前放牧的绵羊有这样的特点。”


这种机制使得绵羊成为了人类驯化的重要对象,很多动物之所以不能够被驯化(比如说鹿),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层级服从的关系。


其实,绵羊的智商不低,一个绵羊可以记忆50个以上的人的面孔,你要欺负了一个绵羊,它2年之后还记得报仇,而且绵羊其实有着很强的空间记忆能力,是世界上走迷宫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

英文中有“black sheep”即害群之马,意思是带动其他绵羊做出蠢行的带头者。


想想人类历史其实也差不多。


————————————————————

再补充几个:

1、绵羊会吃自己的毛

冬春季饲草枯乏,饲料供应不足,羊吃不饱,绵羊会吃自己的毛,吃完了再吃同伴的毛,这叫做薅自己家的羊毛!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191831923200000

这是羊驼不是羊


2、羊也吃鸡

你以为只有羊只吃草吗?看了这个就三观尽毁了。(这只是山羊,但是绵羊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吃肉,有些地方用餐馆的潲水喂绵羊)

https://www.zhihu.com/video/979867898524925952

而且,不只是羊吃鸡,牛呀马呀也吃啊!


来世做牛做马也不能做鸡啊!

3、绵羊会吸雨

传说中,新西兰有个职业叫扶羊人, 工作就是在下雨天之后开直升飞机满农场转,看见倒在地上的羊,就下去扶起来,然后把羊毛上的水挤干,否则羊毛吸水过重会爬不起来。

绵羊要是不剪毛会一直长,最后热死在夏天。

实在是说不出来的蠢(meng)啊!


—————————————

刚在微博上看到,这货终于被剃了。

user avatar

必须得鸟界的哈士奇---鲸头鹳!

https://www.zhihu.com/video/979649726748045312

你见过这样吃鱼的吗?!

我估计鲸头鹳被列为保护动物就是因为会被自己活活饿死吧,哈哈哈哈!




咳咳,打个小广告啦,

关注我吧,

会给你们带来更多欢乐哦~

@佳人倾城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