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olang,告警业务,每个告警源都有不同的分发频率,告警源可能新增or删除,该如何设计?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告警业务里的“分发频率”这个事儿,而且还得考虑告警源随时会增增减减的情况。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咱们一步步拆解,肯定能设计出一个稳健的方案。

核心挑战:动态、个性化、高效

咱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

动态性 (Dynamic): 告警源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的告警源可能接入,旧的也可能下线。这意味着我们的告警分发机制需要能够实时地响应这些变化。
个性化 (Personalized): 每个告警源都有自己的分发频率需求。比如,有些关键的系统故障告警可能需要每分钟都检查一次,而有些低优先级的事件可能只需要每小时检查一次就够了。这种个性化配置是必须的。
高效性 (Efficient): 在处理大量告警源和高频率告警时,我们不能让系统的性能成为瓶颈。无论是资源消耗还是处理延迟,都需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设计思路:围绕“告警源配置”和“分发调度”

咱们可以从两个核心点来设计:

1. 告警源配置管理: 如何存储、获取和更新每个告警源的分发频率和其他相关信息。
2. 分发调度机制: 如何根据这些配置,定时触发告警检查和分发。

方案一:基于配置表+定时任务轮询(相对简单直接)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思路,适用于告警源数量不是极端庞大的场景。

1. 告警源配置管理:

数据存储: 可以使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 PostgreSQL)或者 NoSQL 数据库(如 Redis, MongoDB)来存储告警源的配置信息。
表结构示例 (关系型数据库):
```sql
CREATE TABLE alarm_sources (
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source_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UNIQUE, 告警源名称,例如:MySQL数据库, Nginx服务
source_type VARCHAR(100), 告警源的类型,方便分类管理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INT NOT NULL DEFAULT 60, 分发频率,单位秒 (例如:60秒,即1分钟)
last_checked_at TIMESTAMP NULL DEFAULT NULL, 上次检查时间,用于优化轮询
is_enabled BOOLEAN NOT NULL DEFAULT TRUE, 是否启用该告警源
created_at TIMESTAMP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updated_at TIMESTAMP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
);
```
关键字段解释:
`source_name`: 唯一标识一个告警源。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最核心的配置,决定了这个告警源多久被检查一次。
`is_enabled`: 用于开关某个告警源的监控,方便临时禁用。
`last_checked_at`: 这个字段可以用来实现更优化的轮询,只去检查那些“该被检查”的告警源,而不是一股脑地轮询所有。

配置变更处理: 当有新的告警源被添加或删除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
新增告警源: 在数据库中插入一条新的记录。
删除告警源: 从数据库中删除记录,或者将其 `is_enabled` 字段设为 `FALSE` (软删除)。
修改分发频率: 更新对应告警源的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字段。

2. 分发调度机制:

主循环(Polling Loop): 一个长时间运行的 Go 进程,它会周期性地(比如每秒或每几秒)查询数据库,找出哪些告警源“到时间”需要被检查。
轮询逻辑:
1. 主循环获取当前时间 `now`。
2. 查询数据库:`SELECT id, source_name,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last_checked_at FROM alarm_sources WHERE is_enabled = TRUE AND (last_checked_at IS NULL OR (now last_checked_at) >=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ORDER BY last_checked_at ASC NULLS FIRST LIMIT N;`
`last_checked_at IS NULL`: 处理首次启动或从未被检查过的告警源。
`(now last_checked_at) >=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找出需要被检查的告警源。
`ORDER BY last_checked_at ASC NULLS FIRST`: 优先检查那些很久没被检查过的,避免有些告警源被“饿死”。
`LIMIT N`: 限制每次查询的数量,防止一次性加载太多,对数据库造成压力。
3. 对于查询到的每个告警源:
启动一个 Goroutine 来异步执行告警检查和分发逻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一个慢速的告警源阻塞其他告警源的检查。
在 Goroutine 中,更新该告警源的 `last_checked_at` 字段为当前时间 `now`。这是关键一步,防止它在下一次轮询时又被选中。
4. 主循环暂停一小段时间(例如 1 秒),然后重复步骤 1。

告警检查与分发:
当 Goroutine 被触发时,它会根据 `source_name` 或 `source_type` 来调用相应的告警检查逻辑。
告警检查逻辑会连接到实际的告警源(如数据库查询、API 调用、日志文件读取等),获取最新的告警状态。
如果检测到告警,则按照预设的分发规则(如发送邮件、短信、Webhook 等)进行分发。

优点:

实现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维护。
配置信息集中管理。

缺点:

数据库压力: 如果告警源数量非常多,并且分发频率很高,那么数据库的查询压力会比较大。尤其是 `ORDER BY last_checked_at` 和 `LIMIT` 的组合,虽然有优化,但依然可能成为瓶颈。
轮询精度: 依赖于主循环的轮询间隔,可能无法做到非常精确的定时触发。例如,设置了 1 分钟,实际触发可能在 1 分钟 5 秒或 55 秒。
动态更新的延迟: 当配置发生变化时(例如,一个新告警源被添加),需要等待下一个主循环周期才能生效。

优化方向(针对方案一):

缓存配置: 将告警源的配置信息(特别是分发频率)缓存到内存中,减少数据库查询。当配置发生变化时,通过某种机制(如消息队列、Watcher)通知 Go 程序更新内存缓存。
读写分离: 如果数据库压力过大,可以考虑将读操作(查询需要检查的告警源)和写操作(更新 `last_checked_at`)分离。



方案二:基于时间轮(Time Wheel)或类似机制(更高效灵活)

这种方案更适合告警源数量庞大、分发频率要求高、对实时性要求也较高的场景。时间轮是一种在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高效调度算法。

核心思想: 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槽”(slots),每个槽代表一个时间单位(例如 1 秒)。将需要执行的任务(告警检查)放入对应的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轮子向前转动,触发当前槽中的任务。

1. 告警源配置管理:

数据存储: 同方案一,使用数据库存储告警源的配置信息。
动态配置更新: 当告警源增删改时,不仅更新数据库,还需要通知正在运行的调度器立即生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消息队列 (如 Kafka, RabbitMQ): 当告警源配置发生变化时,发布一个消息到队列。调度器订阅这个队列,收到消息后更新内存中的配置。
ZooKeeper/etcd: 利用分布式配置中心,当配置变化时,通知注册在此的服务。

2. 分发调度机制(基于内存时间轮):

内存时间轮结构:
可以设计一个多层级的时间轮。例如:
秒轮: 包含 60 个槽,每个槽代表 1 秒。
分钟轮: 包含 60 个槽,每个槽代表 1 分钟。
小时轮: 包含 24 个槽,每个槽代表 1 小时。
每个槽可以是一个链表或者切片,用来存放需要在这个时间点执行的任务。
任务结构体可能包含:告警源ID、告警源名称、下次执行时间戳。

任务添加与调度:
1. 加载配置: 服务启动时,从数据库加载所有启用的告警源配置。根据每个告警源的 `distribution_frequency_seconds` 计算其第一次执行的时间,并将任务添加到对应时间轮的槽中。
2. 定时器驱动: 使用 Go 的 `time.Ticker` 来驱动时间轮的转动。
当 `Ticker` 触发时(例如每秒):
转动秒轮: 将当前秒的槽中的所有任务取出,执行任务。
计算下一轮次: 检查秒轮是否转完一圈。如果转完,则转动分钟轮。如果分钟轮转完,则转动小时轮。
任务重调度: 对于刚刚执行完的任务,根据其分发频率,计算下次执行时间,并将其重新插入到时间轮的对应槽中。
处理新添加/修改的任务: 如果收到了配置变更通知,将新的任务或修改后的任务插入到时间轮的正确位置。
处理删除的任务: 从时间轮中移除已删除的告警源的任务。

告警检查与分发:
当时间轮触发一个任务时,使用 Goroutine 执行告警检查和分发逻辑,与方案一类似。

具体实现细节上的考虑:

多层级时间轮的连接: 秒轮转完一圈后,会触发分钟轮前进一个槽,以此类推。
任务的粒度: 任务可以是一个结构体,包含告警源ID、执行函数(或者函数名)、参数等。
并发安全: 时间轮数据结构在被多个 Goroutine(定时器、配置更新 Goroutine)访问时,需要保证并发安全(使用 `sync.Mutex` 或 `sync.RWMutex`)。
任务过期处理: 如果某个告警源的频率非常高(比如小于 1 秒),直接放在秒轮可能不够,需要考虑更精细的时间精度或者将高频任务独立出来。
配置热加载: 当配置中心或消息队列通知有更新时,需要一个机制来安全地修改正在运行的时间轮上的任务。这可能涉及到创建一个新的时间轮实例,然后平滑地切换过去,或者在原时间轮上进行增删改操作。

优点:

高效精准: 调度非常精确,能根据设定的频率进行触发,几乎没有轮询的延迟。
低资源消耗: 相比于频繁查询数据库,时间轮在内存中进行调度,资源消耗更低。
灵活应对高频: 能够很好地处理非常高的分发频率。
动态响应快: 通过消息队列或配置中心,可以实现秒级的配置更新响应。

缺点:

实现复杂度高: 时间轮算法本身以及多层级、并发安全、热加载等方面的实现都比方案一复杂得多。
内存占用: 存储所有待执行任务在内存中,如果告警源数量巨大且分发频率都很高,内存占用可能会比较可观。需要仔细设计任务的粒度和时间轮的层级。



方案三:基于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如xxljob, Quartz等)

如果你的系统已经在使用或者愿意引入一个成熟的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交给调度系统来处理。

1. 告警源配置管理:

数据存储: 告警源的配置依然需要存储,例如在数据库中。
任务注册与配置:
当新的告警源被添加时,通过调度系统的 API,注册一个新的定时任务。
设置任务的执行表达式(Cron 表达式)来指定分发频率。例如,“每 1 分钟执行一次”可以表示为 `0 ?`。
任务的执行逻辑(告警检查与分发)可以通过预设的 Job Handler(例如 HTTP 调用、执行某个函数)来指定。

2. 分发调度机制:

调度系统负责管理所有的定时任务,包括任务的调度、执行、重试、失败监控等。
当告警源数量变化时,通过调度系统的管理界面或 API 来动态地添加、删除或修改任务的执行表达式。

优点:

成熟稳定: 利用现有的成熟调度系统,无需从零开始实现复杂的调度逻辑。
功能强大: 调度系统通常提供丰富的功能,如任务失败重试、超时控制、报警、日志查看、可视化管理等。
分布式特性: 能够轻松实现任务的分布式执行,提高可用性和扩展性。

缺点:

引入外部依赖: 需要引入和维护一个额外的分布式系统。
配置的灵活性: 某些调度系统对非标准频率的配置(例如,不完全是秒、分、时这种规则的频率)支持可能不够灵活,需要仔细研究 Cron 表达式的表达能力。
与业务的耦合: 调度系统的配置(例如执行表达式)需要与告警源的业务逻辑紧密关联,如果业务逻辑变化频繁,可能需要频繁修改调度任务。



总结与选择建议:

1. 告警源数量少、对频率精度要求不高: 方案一(基于配置表+定时任务轮询) 是最简单快捷的选择。在实施时,务必注意 Goroutine 的使用和 `last_checked_at` 的更新,避免重复执行和任务堆积。
2. 告警源数量中等或较大、对频率和实时性有一定要求: 方案二(基于时间轮) 是一个很好的折衷点。它在效率和复杂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特别适合自建告警系统的核心调度部分。
3. 告警源数量庞大、需要强大的调度管理能力或已有成熟调度系统: 方案三(基于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 是最优选择,可以极大地简化开发和运维工作。

通用考虑点(无论选择哪种方案):

告警源状态管理: 除了配置信息,还需要考虑告警源本身的“存活状态”。如果一个告警源宕机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是暂停它的告警分发,还是继续按频率尝试,直到检测到它恢复?这可能需要在配置中增加 `health_check_interval` 或 `health_check_url` 等字段。
告警收敛与去重: 在高频告警场景下,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告警。需要设计告警收敛机制(例如,相同告警在短时间内只发送一次,后续只更新状态或发送摘要)来避免信息泛滥。
告警分发通道: 告警分发可以有多种通道(邮件、短信、钉钉、Slack、Webhook 等)。这部分逻辑应该与调度逻辑解耦,形成一个通用的告警发送服务。
监控与告警的告警: 谁来监控我们的告警系统本身?需要建立对调度器(Goroutine 是否正常运行)、配置更新机制(消息队列是否正常工作)、告警发送服务(邮件、短信是否送达)的监控和告警。
灰度发布: 在上线新告警源或修改分发频率时,考虑逐步灰度发布,降低风险。

选择哪种方案最终取决于你的具体业务场景、技术栈和团队能力。通常,从最简单的方案开始,如果遇到了性能瓶颈,再逐步迭代到更复杂的方案是比较务实的做法。

希望这个详细的拆解能给你一些启发!如果还有什么具体的场景想深入聊聊,随时告诉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第一次见到这种设计 LOL


不要这样搞。缺陷太多了:

  • 复杂度太高,稍不留意就出错
  • 压力全丢给OS调度了,效率太低;生产环境如果添加了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源,这个方案本身就能拖垮性能一般的上位机
  • 扩展复杂,难以添加/删除告警源
  • 难以测试,比如因为数据相关导致某个线程总是得不到执行时,你就要付出许多许多倍的努力才能排错


其实这类工作业界早有成熟的模型,压根不需要多线程,也不需要搞什么复杂的增加/删除源的逻辑。

要点:

  • 使用单一的基础定时器。比如利用Linux的crontab或者Windows的计划任务,每分钟唤醒应用(视具体需要,可以每分钟、每五分、十分、半小时唤醒)
  • 应用自己累计,每分钟/五分钟/三十分钟/一小时执行监控流程
  • 需要监控的源的配置信息放到配置文件/数据库里,按频率分区放置。比如弄一系列目录,一个叫minutely,里面的源每分钟轮询一次;一个叫hourly,每小时轮询一次;daily,每天一次。
  • 监控流程从不同的目录读取告警源配置信息,执行检查、汇总、上报等工作


具体来说,你可以写两个程序。第一个程序可以叫scheduler,第二个叫worker。


scheduler由crontab或计划任务每分钟启动;它要在某个文件里记住自己已经被调用了多少次(可以通过系统时钟双重确认,但并不必要);每分钟/十分/十五分/半小时/一小时(同样做到配置文件里)调用worker。

比如,scheduler.ini里面有一项是:

[schedule_008]
interval=30 #每30分钟调用
worker=/path/to/worker #检查执行者所在路径
argument=/path/to/half_hourly #告警源配置文件所在路径

注意我用了Linux路径风格。Windows下把“/”改成“”就行了。

scheduler读取scheduler.ini,发现schedule_008的interval是30,意思就是每三十分钟执行worker指定的命令;执行这个命令时,要给它传递一个命令行参数,也就是下面的argument。


worker被执行时,从自己得到的命令行参数指定目录读取所有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里面就是告警源信息。

比如:

ip=192.168.0.123
port=3339
user=user
passwd=123456

换句话说,worker完全可以不知道自己的被调用频率;它只是在被唤醒时连接到192.168.0.123的3339端口,然后以user用户登录(密码123456)、检查有无告警、若有告警执行既定流程罢了。


你看,这个设计把各种功能全部解耦,平常不占用资源,每分钟周期性检查、执行时才载入告警源配置信息。

你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添加一个worker(比如加个每7分钟检查的worker)、随时随地更换worker(比如有告警就发短信的worker、有告警就发邮件的worker、有告警就拉防空警报的worker,等等。没错,你甚至可以添加告警级别支持,把普通、严重、危急等告警分开:很简单,在硬盘上建立一个新的目录,然后配置一个不同的worker即可)。

同样的,你也可以随时随地导入一百万个告警源,或者一条rm命令删除所有告警源,os本身就可以保证这个操作的安全性——反正你的worker就是读取配置文件、然后遍历里面列出的每一个告警源而已(当然,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在worker里面并行,从而提高处理速率。比如你需要处理一百万或者更多告警源时,可能就有必要这么做了)。


总之,这个设计是极其灵活却又极度简洁的。最简单的worker甚至可以只是一个脚本,读取配置后用wget取得信息然后grep再执行个alarm命令即可。

这个方案好写、好测,效率极高,又允许你随意扩展——比如增加一个ram加速插件,监控硬盘,把所有配置文件处理后同步到RAMDisk;然后修改scheduler.ini里面的路径信息,从而让worker到RAMDisk读取配置信息;再比如添加一个图形化的管理工具,自动展示/添加/删除/修改甚至临时禁用/使能某个被监控的源;还有前面提到的,通过目录分划给不同告警的检查频率、严重程度分类,等等——可以支持几乎无限的需求。

只要业务水平不太差,这个方案一旦写好便一劳永逸,以后随便要什么需求也不过是多写一个独立的简单小程序的事。它完美实现了“对扩展开放”和“对修改封闭”这两个设计目标,彻底免除了码农们加班改bug、996/007但是工作还是完不成之苦……

因此,这个思路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应用——比如Linux的crontab配置就是这样做的,它的init level、Debian系的source list等等等等,也都是这个思路。


少即是多,这就是Linux哲学。功能越专一、方案越简洁,反而越灵活、越方便扩展,越能支持千变万化的需求、甚至作为基础设施,扩展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注意复杂是简无可简,并不是自寻烦恼。

把一个项目搞的很麻烦、没有一个人知道全貌、甚至几乎没人能读懂、这很容易,水平越低越容易做到;但想要把一个项目做简单、然后用简单到明显没有错误的代码完成多变复杂的需求,这反而需要极深的功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告警业务里的“分发频率”这个事儿,而且还得考虑告警源随时会增增减减的情况。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咱们一步步拆解,肯定能设计出一个稳健的方案。核心挑战:动态、个性化、高效咱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 动态性 (Dynamic): 告警源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的告警源可能接入,旧的也可能下线.............
  • 回答
    Golang 团队在 2023 年 8 月份发布了一个新的字体项目,名为 Go Fonts。这个举动在软件开发领域并不常见,通常我们更关注语言本身的发展、库的更新或者工具链的改进。那么,Golang 为什么要发布一个新字体呢?这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原因和目标。要理解 Golang 发布新字体的动机,我.............
  • 回答
    Golang 的 goroutine 是一种非常轻量级的并发执行单元,它允许你以极低的成本同时运行大量的函数。与操作系统线程(OS Threads)相比,goroutine 的创建和切换开销要小得多,这使得 Golang 在并发编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理解 goroutine 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解 G.............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语言里的“协程”这玩意儿,它们听起来都挺炫酷,但骨子里还是有点小差别的。我尽量讲得深入点,把那些AI味儿的东西都去掉,让你一看就明白。 协程这玩意儿,为啥大家都爱?先别急着说区别,咱们先得明白为啥协程这么受欢迎。你想象一下,以前多线程编程那叫一个热闹,创建线程、切换上下文、同.............
  • 回答
    在 C 中实现 Go 语言 `select` 模式的精髓,即 等待多个异步操作中的任何一个完成,并对其进行处理,最贴切的类比就是使用 `Task` 的组合操作,尤其是 `Task.WhenAny`。Go 的 `select` 语句允许你监听多个通道(channel)的状态,当其中任何一个通道有数据可.............
  • 回答
    在 Go 语言中,如果你想让程序在 `go` 关键字修饰的函数(通常称为 Goroutine)执行完成后再结束,你需要掌握 Goroutine 的同步和通信机制。这就像是给你的主程序一个信号,告诉它:“嘿,我这边还有一个正在忙活的家伙,等他忙完了,你再走。”下面我将详细讲解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种常用方法.............
  • 回答
    很多初次接触 Go 语言的开发者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 Go 语言没有三元运算符?”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 Go 设计哲学中的一些核心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什么是三元运算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三元运算符。它是一种特殊的运算符,顾名思义,它有三个操作数。最常见的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深入地理解 Golang 中这句著名的口号:“不要通过共享内存来通信,而应该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Do not communicate by sharing memory; instead, share memory by communicating)。这句话是 Golang 设计哲.............
  • 回答
    Golang 1.5 是 Go 语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版本,于 2015 年 8 月发布。它带来了许多令人期待的改进和新特性,对 Go 的性能、工具链、语言特性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评价 Golang 1.5 的更新: 1. 运行时与垃圾回收 (Runt.............
  • 回答
    如果要我放弃 Golang,那一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我得找到一个足够有力的替代方案,让我觉得“这值得”。毕竟,Golang 在很多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它的并发模型和部署的便捷性,这几年确实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话说回来,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完美的,也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 G.............
  • 回答
    C++20 的协程(coroutines)和 Go 的 goroutines 都是用于实现并发和异步编程的强大工具,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工作方式以及适用的场景有显著的区别。简单地说,C++20 协程虽然强大且灵活,但与 Go 的 goroutines 在“易用性”和“轻量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
  • 回答
    2010 年前后诞生的编程语言,如 Go、Rust 和 Swift,它们普遍采用强类型和静态类型的组合,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时软件开发领域面临的挑战、技术进步以及对更高质量、更可靠软件的追求。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核心概念:什么是强类型和静态类型?在深入探讨原因之前,我们先明确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Go语言设计哲学的一个核心点。确实,我们看到大多数现代编程语言,比如Java、C++、C、TypeScript、Swift等等,在声明和使用泛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尖括号 `<>`。而Go语言,在引入泛型时,却选择了中括号 `[]`。这并非“标新立异”那么简单,而是Go语.............
  • 回答
    Python 固然是一个全能选手,在数据科学、Web 开发、自动化脚本、机器学习等众多领域都表现出色,赢得了无数开发者的青睐。然而,你观察到的“很多企业转向 Golang”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现实需求和技术演进的理性选择。这背后,并非 Python 不行,而是 Golang 在某些关键场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