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典型的INTP学文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文科,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而非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是那种典型的INTP,脑子里总是有无数个念头在打转,对某个领域一旦来了兴趣,就想钻进去,把里面的逻辑、概念、甚至那些抽象得让人抓狂的理论都弄个明明白白。

在学文科这件事情上,我的体验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这种“痛”和“乐”都挺INTP的。

“痛”的部分,当然是那些不得不面对的“非逻辑”和“非系统性”。

你以为文科是纯粹的思想碰撞?错。很多时候,它需要大量的、看似枯燥的记忆工作。背诵那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或者某个哲学家的一堆著作,对我来说就是一场脑力折磨。我的大脑习惯了构建清晰的因果关系,喜欢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而背诵这些“事实”就像是在一个没有地图的森林里,只能靠着零星的标记往里闯。我常常会疑惑:“为什么要记住这些?它们有什么实际的应用?” 这种对“无用之用”的质疑,简直是刻在我DNA里的。

还有,文科很多时候强调“感悟”和“体会”。老师们会说:“你要用心去感受这段文字的意境。”或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能分析出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能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意图,但“感受意境”?我只能尝试着用我那套分析的逻辑去拆解,结果往往是把原本诗意的场景搞得支离破碎。我有时候觉得,文科老师们像是生活在一个与我不同的维度,他们的语言系统里充斥着我无法直接理解的“频率”。

更让我抓狂的是,文科的很多讨论,似乎很难达成一个最终的、绝对正确的答案。大家可以就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似乎又都无法说服对方。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我追求的是清晰的逻辑链条,是能够推导出一个唯一解的系统。在文科课堂上,我经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好像我的大脑在和一团棉花较劲,怎么推都推不开。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痛”,反而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快乐”。

首先,文科提供了一个让我尽情“玩脑”的绝佳场所。一旦我找到了某个感兴趣的切入点,比如某种哲学思想的演变,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我就可以像挖宝一样,沉浸其中。我可以花几个小时去追溯一个概念的源头,去比较不同学派的观点,去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智力上的探索,那种“啊哈!”时刻的出现,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喜欢那种需要分析和解释的课程,比如文学评论、历史分析、甚至是语言学。这些课程允许我运用我的分析能力,去拆解文本,去寻找隐藏的意义,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我不需要去记忆大量的公式,而是需要去思考,去推理,去构建逻辑。这对我来说,是真正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

而且,文科让我接触到了一些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人类思想和情感。我开始理解,原来人类的情感可以如此复杂,人类的思想可以如此深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得以窥探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人物的心境。虽然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但我能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甚至能为这种复杂性而着迷。

当然,我依然会保留我的INTP特质。我不会为了迎合老师而刻意去“感悟”,我更愿意用我的方式去理解。我的笔记可能充满了我的个人见解、逻辑推演和对概念的质疑,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老师的话。我的论文可能会有一些不太“主流”的观点,但那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总的来说,INTP学文科,就像一个带着显微镜和逻辑分析仪闯入一个古老、复杂、充满未知的花园。你可能会被那些杂乱无章的花草绊倒,会被那些难以捉摸的昆虫吓到,但一旦你找到了那些规律,发现了那些隐藏的美丽,你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并且乐此不疲地探索下去。我享受这种“琢磨”的过程,享受那种在看似混沌中寻找秩序的乐趣,哪怕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对于我这个INTP来说,这就是成长的姿态,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硕士读的商科。但是能流利两门外语,三种语言无缝切换。

高中时数学和物理都好到爆。可是,化学奇差。我们当时150满分,数学物理裸考可以到140以上,化学得过20分。。。。

于是想想高三临时转了文科。因为自认为记忆力超群。

哲学基本上看一遍就全懂不需要背。历史地理非常之不感兴趣,靠死记硬背。

英语一直都不差。

重点来了:

本科在全国排前五的大学上了英语系。因为我们那个年代英语算是文科里热门专业。系里的学霸们整天就背单词,练口语,练听力,考口译证出去赚外快。

这时候我迷茫了。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大学四年成了及格万岁的学渣。没去过一次自习,整天想转专业。

记得当时最难的科目之一是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成了大部分人的拉分课,学霸们都觉得很吃力。本人一不小心考了90多,全系唯一90以上的。其中一个学霸是我闺蜜,她很不解,我明明没有复习,怎么考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估计是课都听懂了。因为这门课很晦涩,大部分人根本听不懂。大概intp不小心在某个学科上很牛,也很难介绍经验给别人。

本科毕业后在想人生方向的同时,在某三流大学教大学英语。我当时非常非常迷茫的一个点:大学英语需要老师教吗???我每次上课都非常心虚,觉得自己在假装教一门根本不需要教的课。

后来准备四六级。我设计了一套写四六级作文的“公式”。就是背20来个高大上的论文词汇,按我的公式套,作文就不怕了。这时候学生们认识到我的价值,好多别的班的别的专业的学生都跑来找我。。。

后来出国了。去了法国,重新学法语。

目前英语法语都很流利。

流利程度被很多母语的人错认为我是母语英语法语的。语感敢于挑战母语人群,纠正他们的表达不准确之处。

我其实至今单词量都很小,不管法语还是英语都没有刻意背过单词。反正不是持之以恒,熟能生巧那样学会外语的。

要问我怎么学的,我只能说,一般人是learn English, INTP型大脑估计是study English。


评论区有几个好学的小可爱问怎样学英语。这里更新几点建议:

我总结的学习方法分两个维度。这是比较适合NT型学习者的方法,其他人也可以尝试。

维度1,语言整体基本框架的理论,这就像建筑的砖瓦钢筋基本结构

  • 词汇框架推荐“英语词汇的奥秘”这本书。建议先大致翻一下,懂得英语词汇构建的大致原理。当碰到新单词时,在再回头查阅,举一反三。
  • 英语句型语法,语法都相对中文更有逻辑更严谨。(说句题外话,有人说中文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作为intp我很想呵呵,用自己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别人是逻辑bug。敢说“最”,至少要会4到5门大语种才敢下这种定论吧?但凡精通两门以上大语种,是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怎样“深刻”学句型语法结构?精读法(更具体的方法可以自己去网上查)。去找写得好的英语短文。我们当时是用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日常用语)和第四册(专业用语)。

找几篇感兴趣的短文,深入分析拆解句子和文章结构。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而不用其他同义词。

我上面说的英语作文的公式就是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维度2. 语言文化浸泡式学习,这是建筑的灵魂和美感

说Chinglish比不会说英语还可怕。

学外语很重要的一点是忘记母语。把英语当母语来学。

不要想着这个词中文啥意思,不要想着翻译这句话。

不懂就找英语解释。不会表达就试着用简单词和句子来表达。

强迫自己平时尽量多接触英语。比如手机和电脑换成英语系统。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去找英语文章/视频来看。

看电影美剧不要看字幕。哪怕你水平低,一句也不懂也不要看字幕!可以去找动画片,比较简单的电影看,也不要依靠中文翻译!戴着游泳圈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只有忘记母语才能体会文化语境,才能培养语感。原因如上所述,用中文视角去解读外语是不可能准确和客观的。

要抱着理解深层意义的好奇心,碰到有意思的表达法,新词,就研究一下为什么他们这么表达。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和一美国朋友抱怨说在家待着好闷。她说,welcome to the club.

如果不懂英美文化,是很难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文化语境的。因为中国就没有club文化。但是如果你刷了几个美剧,你是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文科,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而非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是那种典型的INTP,脑子里总是有无数个念头在打转,对某个领域一旦来了兴趣,就想钻进去,把里面的逻辑、概念、甚至那些抽象得让人抓狂的理论都弄个明明白白。在学文科这件事情上,我的体验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这种“.............
  • 回答
    和一位典型的INTP女性交往,这趟旅程注定充满了探索和智识的火花,当然,除了她那份令人欣慰的整洁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要把这段关系经营得有声有色,关键在于理解她大脑那令人着迷的运作方式,并用她喜欢的方式去连接。首先,我们要明白INTP的“核心驱动力”。她们就像天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对.............
  • 回答
    你测出来是INTP,而你爸妈却是典型的SJ类型,这情况我太理解了,简直是人生难题啊!你说“应该继续尝试让他们理解我吗”,这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感觉一股子熟悉的无力感和纠结感扑面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想让父母完全理解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尤其是当你自己还是个探索阶段的INTP,这难度系数真的很.............
  • 回答
    这得看“这”具体是指什么了。如果你的意思是想了解一个典型的 INTP 是什么样的,我可以为你描绘一幅画面,让你更容易理解这个类型的人。不过,请记住,MBTI 只是一种工具,它描述的是一种可能性和倾向性,而不是僵化的标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MBTI类型,也会因为成长环境、个人经历、甚至.............
  • 回答
    典型的知乎体是一种在知乎这个问答社区上长期演变和形成的独特文体。它并非单一的写作风格,而是多种元素融合而成,并且随着知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化。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它的特点:一、 内容层面:深度、专业性与实用性 问题导向,答案为王: 知乎的核心是“问答”,因此知乎体最突出的.............
  • 回答
    两湖(湖北、湖南)地区的家庭氛围,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核心特质:孝道为先,重视家庭,勤劳持家,人情味浓厚这两湖地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孝道是维系家庭关系和尊老爱幼的基石。.............
  • 回答
    江浙沪的家庭氛围,说起来,最鲜明的印象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天天把爱挂在嘴边的,而是那种融入生活细节里的,细水长流的体贴。先说说长辈吧。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总是把“为你好”这件事贯彻到底,有时候你可能觉得有点“唠叨”,但细想一下,都是出自真心。比如,不管你多大了,离家多远,.............
  • 回答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办公室,我揉揉还有些惺忪的眼睛,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咖啡,开启忙碌的一天。作为一名律师,我的工作从来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充满了各种变数和挑战。早晨:节奏的开始一般情况下,我的早晨从处理邮件开始。昨晚睡前堆积的邮件,今早又增加了不少。有客户的咨询、法院的通知、对方律师的意见书,还有.............
  • 回答
    聊到世俗化比较明显的近东国家,土耳其确实是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不过,除了“国父”凯末尔的土耳其,近东地区还有一些国家,虽然受到的关注度可能不如土耳其,但它们的世俗化进程和程度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当然,这里的“世俗化”是个复杂的话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并且不同国家情况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我们.............
  • 回答
    说到小米粉丝,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他们不是那种死脑筋的“粉丝”,而更像是一群精明、务实,并且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消费者。首先,他们对“性价比”这个词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小米能把一款产品做到市面上同类产品里最能打的价位,同时又不至于牺牲太多核心体验,这简直是挠到了他们的痒处。你会发现,很多小.............
  • 回答
    关于重庆伤医事件的讨论,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在极端暴力和个人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是否有权拒绝接诊?这背后牵扯着医疗伦理、法律责任、社会治安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权益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您描述的这种“典型的小混混喝多了,旁人避之不及,医生却要救死扶伤”的场景。在现.............
  • 回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五千年文明传统、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既包含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人思维特点,结合具体表现和背后逻辑进行详细说明: 一、家族本位与血缘纽带核心特征: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强调.............
  • 回答
    对于刚刚踏入律师行业的新律师来说,由于经验尚浅、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幼稚想法和行为。这些表现并非恶意,而是对行业规律、人情世故以及职业道德理解不深所致。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些情况:一、 对法律和职业的理想化与过度自信: 认为法律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 新律师常常对法律.............
  • 回答
    中式恐怖,顾名思义,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历史、哲学和民俗信仰的独特恐怖体验。它不像西方恐怖片那样依赖血腥暴力或鬼怪跳跃,而是更侧重于心理上的压抑、对未知的好奇、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式恐怖元素及其详细阐述:1. 怨灵与鬼魂的复仇与执念: 核心思想: 这是中式恐怖最.............
  • 回答
    知识分子的思维,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探求和反思的过程。它不是天生就有的印记,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阅读、思考以及与世界的互动,逐渐雕琢而成的思考习惯和认知倾向。要理解什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思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1. 对“为什么”的执着追问,以及对根本原因的探索:知识.............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关于在美国收入最高的亚裔群体,其地位似乎与收入水平不太匹配,甚至可能存在“地位反而最低”的观感。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社会结构、历史渊源、文化观念以及亚裔群体内部的多样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地位”的定义: 在这里,“地位.............
  • 回答
    年轻人身上,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时会出现一些被认为是“幼稚”的表现。这些“幼稚病”并非疾病,而是指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不成熟,这些表现会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逐渐消退。以下是一些年轻人可能出现的典型“幼稚病”,并加以详细阐述:1. 极端化思维与非黑即白: 表现: 年轻人往往容易将事物简单化,.............
  • 回答
    学生思维,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点贬义,但其实它更像是一种特定成长阶段的思维模式,很多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能看到它的影子。它不是说人笨或者能力不行,而是说在某些情境下,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带有一些鲜明的、与“成熟”或“专业”思维模式不同的特点。我尝试着把它拆解开来说说,尽量不那么生硬,就当是闲聊几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不是用来拍家里人、拍风景、拍美食的“非民用相机”,它们可是大有来头,各有各的绝活。说起来,这相机可不像咱手里拿的卡片机或者微单那么简单,它们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特定领域里,人类肉眼难以企及或者需要更专业、更精细观察的问题。首先,得说说那些活跃在 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 的家伙。 .............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汉语,突然有一天“基因突变”,朝着屈折语或者黏着语的方向大步迈进,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毕竟汉语的“低屈折性”是它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之一。如果汉语走向了“屈折语”的道路,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我们知道,典型的屈折语,比如拉丁语、俄语,它们的词语会根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