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除了疆域有所贡献外,还有什么贡献?

回答
清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除了其辽阔的疆域令人印象深刻外,其贡献亦体现在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若要细细道来,这些贡献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层层叠叠,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首先,制度上的承袭与革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但对其进行了改良,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机构虽然不公开,但权力极大,成为皇权集中的核心。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埋下了权力过度集中的隐患。同时,清朝也完善了监察制度,设立了都察院,并与六部互相监督,旨在防范官员腐败,虽然效果并非总是如人意,但其建立的监督机制和对官员行为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的稳定。科举制度在清朝得以延续,这依旧是中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虽然考试内容和形式有所僵化,但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仍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其次,文化上,清朝展现了“大一统”的胸怀与融合。 尽管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但其并没有强行推行满族文化,而是积极吸收和融合了汉族文化。这一点,从其统治者的汉化程度、对汉族典籍的重视,以及宫廷内大量使用汉语、推行汉族礼仪就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更是积极倡导文化事业,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这些巨著的整理和保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大量散失的珍贵文献得以重现天日。此外,清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也硕果累累,涌现了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瑰宝,还有京剧等戏曲艺术的成熟,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再者,经济上,清朝也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 康乾盛世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口也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和开发边疆土地。手工业方面,瓷器、丝绸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并且在某些领域有所创新。商业也比较繁荣,国内贸易网络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虽然清朝在晚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但其统治前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在与西方世界的互动中,虽然充满曲折,但也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进程。 尽管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但在局部地区如广州,仍有一定程度的对外贸易和文化接触。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清朝被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是以一种被动和屈辱的方式。然而,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魏源的《海国图志》等著作,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发了许多仁人志士,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洋务运动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其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和新式教育,无疑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开端,播下了变革的种子。

最后,民族政策上,清朝虽然采取了“满汉一家”的策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隐患。 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然而,清朝也并非完全的民族压迫,其推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如允许汉人与满人通婚,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康熙皇帝就曾多次强调“满汉一家”,并身体力行。这种复杂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后来的民族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朝的贡献并非是单方面的歌颂,而是包含了制度的创新与弊端,文化的融合与传承,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以及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开启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清朝,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理解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才能真正把握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的土地集中情况比明朝好了不知道多少

明朝晚期,藩王缙绅等大地主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膏腴之地,普通的士大夫也能够轻易地获得大量的农户投充

而清朝直到灭亡,土地也要比明朝分散地多,土地占有者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我们近代史上常见的农村景象就是从清朝继承而来

土地集中情况的不同影响了生产关系,明清两朝虽然都属于封建社会,但是明朝农民的地位要更接近农奴

对比为中小地主劳作的雇农和自耕农,缙绅家养的农业奴隶社会地位显然更加低下;中小地主如果有发放高利贷、滥收地租、雇佣打手威胁农民人身自由,那就是土豪劣绅;但是对豪门来说,这些可以算是必备的业务

user avatar

当然是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避免了广大群

user avatar

人口。

由于大清自有国情(合法性一般),清朝对救灾维稳的重视是历朝之最。虽然目的上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客观上降低了人口的灭失。

农业社会的大部分人既不识字,更是终其一生也体验不到什么与个人相关民族问题。清朝对救灾的重视,普及面反而很大,可以说历代中很大的德政。

对占人口大多数,一辈子离家不超过二十里的不识字农民而言,鞑清算是不错的朝廷。。。。。。


user avatar

评论区很多人在撕《四库全书》,请仔细看我的回答,我没有提《四库全书》,因为我知道这个争议很大,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我尊重你的看法,我没有任何想法来试图说服别人认同《四库全书》。我只是希望你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存在的价值。

我觉得最搞笑的是我刚上完漆永祥老师的《清代考据学》课后,看到有人很不客气的在撕《四库全书》,我和同学说了这事,笑了笑,不想回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复。

我的态度是:

销毁书籍是事实,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四库全书》的价值,不能否定清朝在文学文献学上的贡献。


清朝在文学、文献学方面贡献是非常大的。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清代,已经走到尽头。历史的积淀使它面对根本性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一方面,几千年的文学积累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养分,使它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另一方面,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古代文学画廊中,它已经很难从总体上超过前人。清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既为文学的蓬勃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也提供了优秀文学创作所必需的社会文化心态。清代社会文化心态的主潮首先是重实黜虚,其次是感伤悲凉。它决定于代的思想政治文化背景,并成为整个清代文学的主要旋律。”——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以小说最为突出,清代在有明一代各类小说的创作上更进一步发展,以《红楼梦》的问世为标志。在诗文创作方面清代文人缺少创新精神。数量较前代多,艺术追求在于如何更好理解、消化和继承前人,主旋律为复古。较为突破的,诗歌领域袁枚的“性灵”说和散文领域汪中等人的骈文创作。

词在元代是逐渐被散曲所取代,元明两代词坛较为冷落萧索,到了清代词坛出现了全面中兴的局面。词的创作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也超过了宋代,而且词学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万树《词律》等,此外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成就很大。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清代的考据研究最为突出。一个重要的学派就是乾嘉学派,在经学研究方面采用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考据之风盛起的主要原因是清代文化高压,文字狱盛行,研究前朝或当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文人们只能转身至经典古籍中,细致研究。

突出的代表人物特别多,主要分为两派。对校派代表人物卢文弨、顾文圻。理校派代表人物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还有后期的章炳麟,王国维。都是考据大家,真的特别厉害的!

歪一下,当初做课件讲各个朝代的校勘学,我被分到清代的校勘学……那么多人都要哭了好么……

清代的考据成果实在是太丰硕了。东西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可以翻一翻孙钦善先生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总之,在文献学方面贡献非常大。

一大清早,脸都没洗就开始写回答……

记得点个赞

user avatar

金瓶掣签吧,从此之后DLLM和活佛的合法性都必须要经过中央政府同意,否则就是非法转世。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答案,居然没有人说平灭回陕甘乱的!


本答案可能对回族朋友不大友好,还请见凉


仅以陕西为例,你们知道同治回乱前,陕西有多少回族么?200万!而当时陕西一共才不到1400万人,,而今天陕西的总人口已经3800万了,可你们知道现在陕西回族多少人么?15万!我辽宁省还有近三十万呢回族人呢。。。


坦率讲,陕西甚至西北的回族朋友们也别介意,反正都过了一百多年了,而且当年汉人死的更多,但最重要的,你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在那场回乱中活下来,基本上要么是汉、满两族的带路党、要么是隐藏身份躲起来,当年真正叛乱那拨回回都死绝了,所以这也不算侮辱你的先祖,当然了,今天看来当年的那场叛乱与平叛都过于血腥了。


陕甘回乱,前前后后十二年,有统计说死了近两千万人,但最重要的两点是一来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阿訇的统治基础,二来是彻底改变了西北的人口结构,某种意义上说,时至今日还在吃着大清红利!

user avatar

有些人总是抱着思维定式来看待明清,十几二十年前相信清代康乾盛世如何伟大,满清十帝无一昏君,而明朝是最黑暗的时代云云;零几年以后风气一变,又固执地相信满清三百年是最黑暗最野蛮的亡国时期,清朝的一切都是坏的。而明朝成了无比光明而且伟大而且正确的时代,明朝的一切又都成了好的。

很多人对清朝文化的偏见,和清人对明朝文化的偏见,有什么两样?

而且,我认为清朝/清帝国/满清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满洲统治者的国家,也是曹雪芹、郑板桥、纪昀、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袁枚、龚自珍......这些或男或女,或高官或布衣,或汉族或少数民族的文人学者的国家。他们的贡献,也算在清朝的贡献里。

————————————分界线—————————————

除了疆域,清代最大的贡献不是文化上的贡献么?可草草翻了一下答案,居然貌似只有一位答主提到了清代的文化贡献,实在不科学。

有人说有清一代文禁森严,没有文化。这前半句我同意,后半句就纯属黑屁,全不读书。

首先,清朝在思想学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清代思想家和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总结并且进一步做了发展。在思想领域,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清中叶的戴震又继清初颜元之后,批判程朱理学,主张去天理,遂人欲。显然比前代有了极大的进步。

在学术研究上,清初学者面对故国沧桑,中原板荡的残酷现实,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探索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方针,多有建树。乾隆以后,社会承平,文禁严厉,不少学者渐渐脱离现实,训诂穷经,疑古考据之风兴盛,遂有乾嘉学派。其治学方法和成绩,大有远迈前人之处。

就说一句,现在读古书,哪个不要读清人的注疏?

现在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阅读古书,清人功不可没。

再说,清代的各种艺术门类几乎都很发达。

就传统文学而论,诗词曲赋传奇小说,清代都很能打。

戏曲方面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和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等许多优秀作品;

诗歌方面,清诗号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三座大山,脚踩元明,直薄唐宋。清诗无论是数量上,内容的广博上,还是质量上,无不为前代所未有,史无前例。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屈大均、钱澄之、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沈德潜、王士禛、黄景仁、袁枚、赵翼、蒋士铨、黄景仁、龚自珍......这还不算上鸦片战争以后的同光间诗人。清诗从专摹盛唐,到广师唐宋,最后独创出一条清诗的道路,是为集大成者。

清词方面,继元明两代词风趋入萎靡势态之后,清词复振颓起衰,号称中兴。清词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盛况空前,词人多至一万之数。而更堪称辉煌丰硕的,还在于清词广阔而丰富地表现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社会现实的诸种播迁,艺术地透视着特定时代的人间百态在各个层次上的知识分子心头激起的哀乐与悸动。清人之词,已经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与诗完全并立的抒情文体,任何“诗庄词媚”一类“别体”说全部被实践所辨正。

小说方面,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长篇讽刺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特别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不达到巅峰造极的水平。

散文方面,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中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古文,也各有擅长,成派名家。

其他如绘画、书法、篆刻之类,同样出现了众多风格和流派。民间艺术,也大放光彩。整个艺术领域,群芳斗艳,百家争奇,蔚为大观。

诚然,满洲统治者如康熙、乾隆之流排斥甚至压迫、阉割汉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清代的文化事业极其繁盛,所做出的贡献亦不胜枚举。而假如统治者能够放宽对文化的压迫与禁锢,则清代的文化成就将更辉煌。


参(xi)考(gao):

《清代经学史通论》

《清词史》

《清诗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user avatar

为当代社会贡献了如《戏说慈禧》、《孝庄秘史》《一代皇后大玉儿》、《雍正小蝶年羹尧》、《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步步惊心》、《甄嬛传》、《金枝欲孽》、《延禧攻略》、《如懿传》等一系列清宫剧,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看看热搜榜的前两位,你就知道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清

user avatar

疆域也算贡献?这虚幻的面子,要多少“本部十八省”的税银去安抚。

======

很多人并不清楚,国内的粮食和矿产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到岸价。事实上,用高关税阻拦百姓购买廉价的进口粮食和矿产,而逼迫百姓购买高价的边远地区粮食和矿产,是迫使消费者对这些地区进行二次补贴。

======

评论里“我大清”也出来了。你大清之侵略,与西夷何异?惟不善农耕,纳嫂乱伦,与西夷倒有几分差别。

user avatar

第一:在世界各国的大使馆移交给了北洋

北洋也移交给了国民党


然后国民党卖了卖了……

很小家子气


第二:让大家看清了衍圣公的德性

蒋公就在曲阜陷落当天,密令当地守军把衍圣公带到武汉


第三:看清了儒家的德性

清朝初期一出哭庙案杀的儒家子弟乖乖的交税了

顺治年间收税就比崇祯多好几倍了

崇祯时候已经收到一亩地收的农民要交出七八成产出了

顺治难道要农民交二十八成?

也没那么多啊

无他,儒家中间商赚差价


第三:清朝杀儒家大师当杀鸡还得交税,明朝儒家大师堵着皇帝骂还不用交税。

然后清朝不行了李鸿章曾国藩一堆儒家大师帮清朝挣寿

可明朝不行了的时候儒家大师们……跑的比秦桧都快……


第四:清朝真的是让大家看清楚了儒家的真面目



其实,古代满嘴圣人言论,近代被洋大人吊着打以后满嘴废除汉字给中国人换种,现代又是满嘴民主自由普世价值

其实对他们而言,骨子里都是那些腐臭变质的玩意儿,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

汉字算啥?中国人换种算啥?

五四运动前后还有日本人进来以后这些大师们的嘴脸,啧啧。

user avatar

满清首创计划生育,是一大贡献。

满清统治者惧怕蒙古人,给蒙古人施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有能有一个男丁,其余的统统出家当喇嘛,一家只有一个好。

到清末时候,蒙古人已经大大少于清初,濒临灭绝。

user avatar

1、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让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2、巩固疆域,不用多说,但我从财政税收上说,大萌九边军费高达七千万,年收入不过三四千万,终究要破产。清朝统一塞内塞外,与民休息,间接拯救了很多生命。

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垦荒体系。没错,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讲的就是垦荒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救灾施粥体系。

5、建立的水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在使用,如购买的“海”字号系列舰艇

6、建立了《大清国籍条例》,兼具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法律上开辟积极干预别国侵害我国侨民的路径。


当然还有很多

user avatar

废除贱籍 (贱籍和奴籍是两码事),如果没有豁贱为良这个过程,或许这种歧视关系会延续到现代。

贱籍又称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贱民是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隶制度有关。贱籍制度自古已有,清朝雍正年间废除。

贱籍世袭,不得改变,属贱籍的堕民社会地位很低,不得参加科举,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备受社会歧视。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

贱籍和奴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奴籍是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身依附关系;贱籍类似于印度的达利特和日本的部落民,将整一个群体的人世世代代贬低为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非人种群,剥夺他们及其后代一切改变自身的可能性。


贱籍者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的做媒婆、卖珠等活计,兼带卖淫。这些人“丑秽不堪,辱贱已极”,人皆贱之。在陕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权后,将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身陷火坑,陪酒卖淫,受尽凌辱。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如果村里有两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佃仆,有如奴隶,稍有不合,本家人人都可加以捶楚。广东有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苏苏州府有丐户,也为贱民。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朱棣夺取天下时,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永乐帝登基后,除加害这些政敌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她们想脱离卑贱处境,但因身陷乐籍,官府不准,而且地方上的绅衿恶霸也以她们为蹂躏对象,也不容她们跳出火坑。

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山西两省乐户另编籍贯,世世子孙勒令为娼,绅衿地棍呼召即来侑酒。间有一二知耻者,必不相容。查其祖先,原是清白之臣。因明永乐起兵不从,遂将子女编入教坊,乞赐削除。”强调她们是忠君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

雍正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是令礼部议行。王大臣们秉从旨意,说“压良为贱,前朝弊政。我国家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似此有伤风化之事,亟宜革除。”雍正就批准晋、陕乐户改贱从良,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 。雍正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元年七月,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即今浙江省)巡盐御史噶尔泰上奏折请求除豁浙江绍兴府惰民丐籍。惰民的身份极其低下,甚至不能穿着四民的服装。说当地惰民被称为“丐户”,“丑秽不堪,与乐户无二。请照山陕乐籍,一例削除”。噶尔泰在奏折中请求给惰民自新之路,雍正命礼部议奏,礼部的部分大臣认为捕蛙、卖饼、说媒等是惰民养家糊口的职业,假如消除其籍,就是不许他们再做这些事,他们反倒无以为生了,不同意消除其籍。但雍正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是认为除籍是好事,于当年九月,诏“除绍兴府惰民丐籍”。

雍正在位期间,还解放了疍户。疍户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跼蹐舟中,终身漂泊。七年(1729年)五月,雍正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上谕广东督抚,说“闻粤东地方,有一种民户名为疍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粤民视疍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终身不获安居之乐。深可悯恻。疍户本属良民,无可轻贱摈弃之处,且彼输纳鱼课,与齐民一体,安得以地方积习,强为区别,而使之飘荡靡宁乎!”

雍正指出,陆地居住的广东人将居船的疍户视为贱民,这是不合理、不公道的,应该尽快给他们立好良民户口,让他们上岸落户居住,并令地方官解决他们的定居、耕种等困难。饬令督抚晓谕地方,“凡无力之疍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并令有司劝谕疍户开垦荒地,播种力田,共为务本之人。”

在广东疍户豁贱为良的同时,江苏有名的“九姓渔户”也享受同等待遇。九姓渔户据传是陈友谅部属李、袁、林、钱、何、叶、许、陈、孙九姓的后人。朱元璋建国后把他们列为贱籍,他们多在江苏常熟、昭文地区的湖泊中打鱼,常年居住在船上,四季不能登陆,生活异常困苦,雍正也下令免去了他们的贱籍,同广东疍户一样,命令地方官给予安置。

关于佃仆,即所谓“佃田之仆”,他们对主人来说,具有双重身份:既属租佃主人的佃户,又是田主的奴仆,和主人存在着严格的主从关系。这种佃仆制,在清代许多地区都存在,各地对他们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安徽省称之为伴当、世仆、细民、庄奴;广东称之为佃仆、佃童、世仆;湖北称佃仆;此外还有住佃、庄佃、火佃、庄仆、屋仆、地仆、山仆等称谓。佃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源于封建地主长期的土地兼并,有世代为地主做佃户的;有被欺压、勒迫而为佃仆的;有的是欠了地主的借贷无法偿还沦为佃仆的,等等。佃仆需为主户服役,甚至还会遭受主户鞭打。主仆之分承袭前代,茫然无考。

雍正认为,这是相沿之恶习,并无上下之分,应开豁为良,命当地督抚查明具奏。安徽巡抚魏廷珍奏请:“嗣后绅衿之家典买奴仆,有文契可考未经赎身者,本身及其子孙俱应听从伊主役使;即已赎身,其本身及在主家所生子孙,仍应存主仆名分;其不在主家所生者,应照旗人开户之例,豁免为良;至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者,概不得以世仆名之,永行禁止。”雍正准其议,一批佃仆被除为良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后遗症。

user avatar

雍正废除贱籍是“仁政”吗?


(奴隶制和血汗工厂那段删了,感觉被撕得莫名其妙,而我言语也确有不妥之处)


没错,贱籍制度是打击报复政敌、歧视底层民众的工具,在封建社会制度下,贱籍处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社会地位极端卑微,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不能与其他阶层通婚,不能读书识字,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当官为吏,衣食住行被方方面面地限制,与“良民”严格区别,在社会舆论上也饱受歧视。

惨不惨?

惨!

但是!

有一点好处,贱籍不必纳税徭役。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自己劳动所得不用上缴地主、朝廷,你朝廷地主加派的粮饷我一分钱都不用出,没有徭役则代表自己有充足的劳动时间,不受政府、地主征发徭役兵役的影响。贱籍自元朝建国起,到了清代雍正,六百年的时间不但没因为地位极端卑贱而导致难以生存、婚配进而灭亡,反而因为不必纳税徭役、生活负担小而户口越发增多。苛政猛于虎,是以贱籍长存!

贱籍并不等于贫民,良民也不等同富人。

大部分良民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挣扎在赤贫线上的工农“纳税人”,一小部分是士绅官商。

大部分贱籍从事着街头卖艺、青楼娼优、打渔打铁、胭脂水粉、路边小吃、奴仆轿夫、保媒丧礼、小工艺品制作买卖之类的底层农工商业,“男人们是收旧货,卖鸡毛,捉青蛙,做戏;女的则每逢过年过节,到她所认为主人的家里去道喜,有庆吊事情就帮忙,在这里还留着奴才的皮毛,但事毕便走,而且有颇多的犒赏”。也有小部分脱贫致富,比如沈德符的《野获篇·丐户》所说的绍兴甄某“起家富厚”。

当然,贱籍和官商士绅这样的“良民”比那肯定是贫苦,但是和仰鼻息于官府地主的小农“良民”比,贱籍就算是生活宽裕的,皆因贱籍不必纳税徭役。而雍正的“豁贱为良”并不是良心发现,免除他们卑微的社会地位,是要他们和一般良民一样、去给官府纳税!讲的都是道义,做的却是生意,你以为雍正是搞慈善的,实际上不过是皇帝老子扩大财源的手段。

所以废除贱籍制度遭到了贱籍本身的抵制,甚至到了清末、民国,贱籍依旧存在,宁波、苏州的丐户贱籍尤其多,清末卢洪昶为此开办学校,以此改善贱籍堕户的观念,但是卢洪昶努力错了方向。鲁迅也曾撰文抨击贱籍堕民的“奴性”:

每一家堕民所走的主人家是有一定的,不能随便走;婆婆死了,就使儿媳妇去,传给后代,恰如遗产的一般;必须非常贫穷,将走动的权利卖给了别人,这才和旧主人断绝了关系。假使你无端叫她不要来了,那就是等于给与她重大的侮辱。我还记得民国革命之后,我的母亲曾对一个堕民的女人说,“以后我们都一样了,你们可以不要来了。”不料她却勃然变色,愤愤的回答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我们是千年万代,要走下去的!”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卢洪昶、鲁迅生于大户人家,自不必为“一点点犒赏”与些许免税免徭役的权力去当贱籍、堕民,心安理得地去抨击他们的奴性,记得上山下乡运动,知识分子们叫苦不迭,事后回忆,痛心疾首,可曾想过,这样的困苦生活,底层民众们已经过了几千年,书香门第的女知青为了食堂多一个馒头去和乡村厨子睡,原来大家也都不过如此。

帝王们打击异己,给他们的子孙后裔贴上贱籍的标签,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然而对比封建社会下、被赋税徭役压迫得挣扎在赤贫线上的无数良民,最后贱籍竟成了护身符,还有比这更荒诞讽刺的么?

user avatar

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做了一系列的反面教材。

可惜,今天的人已经不怎么读历史了,代价这么大的教材,结果浪费了。这个问题下面一大堆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就是例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