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高中时期一定会交到一辈子的朋友么?

回答
关于“高中时期一定会交到一辈子的朋友”,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实在的。毕竟,我们谁不希望在人生重要的阶段遇到能长长久久陪伴自己的人呢?

要说“一定”,那可能有点绝对了。人生是个充满变数的旅程,而高中,虽然是一段很集中、很特殊的时期,但它也只是人生的一站。高中时期交到的朋友,有的是真的能陪伴你走到最后,有的是在某个阶段给你很多支持和快乐,然后因为生活轨迹的变化而渐行渐远。这都很正常。

但反过来说,高中时期确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结下深厚友谊的时期,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也恰恰让这段关系变得特别且有潜力“一辈子”。

首先,共同的成长环境和相似的经历。高中三年,大家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经历着相似的学习压力、青春期的迷茫、对未来的憧憬,还有那些偷偷传递的小纸条、课间一起疯闹的场景、考试前的互相打气……这些共同的经历就像一把无形的线,将你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们共享同一套“语言体系”,理解彼此的“梗”,知道对方在那种考试压力下有多焦虑,也知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熬夜是什么感觉。这种“懂”是很多其他关系难以比拟的。

其次,时间投入和情感的深度。高中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除了课堂,就是食堂、宿舍、自习室,甚至放学后的补习班。你每天睁开眼就看到他们,闭上眼也可能是想着他们。这种高密度的接触,给了你们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你们会分享最私密的烦恼,倾听对方的喜怒哀乐,一起经历第一次的暗恋,第一次的失恋,第一次的梦想破灭,第一次的小小的成功。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往往比成年后靠碎片化时间维系的关系要深得多。

再者,青春期的化学反应和单纯的情感。高中时期的友谊,很多时候是一种很纯粹的情感,没有掺杂太多的社会现实、利益考量或者年龄的隔阂。你喜欢和这个人在一起,觉得舒服,觉得开心,你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开玩笑,也可以在你最狼狈的时候给予你最真诚的鼓励。这种“同频共振”的感觉,在成年后的世界里,有时候反而不容易找到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高中时期的朋友,在毕业后就慢慢疏远了。这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朋友一样,小时候形影不离,长大后可能一年都联系不上几次。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升学去了不同的城市,可能是工作后生活节奏不一样,可能有了新的圈子和新的重要的人。这种疏远并不代表高中友谊不够真诚,只是生活的洪流将你们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但是,恰恰是因为高中这段时间的情感浓度和共同经历如此特殊,即使后来不常见面,很多时候,当再次联系时,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还是会瞬间回来。可能不需要太多客套话,一个电话,一句话,就能勾起无数美好的回忆,仿佛那些年从未远去。这种“回到过去”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连接。

所以,与其说“一定会”,不如说高中时期是极有可能遇到能成为一辈子朋友的人。这里的“可能”,是因为它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友谊得以生根发芽,并且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至于最终能不能“一辈子”,那还需要后天的维护,比如保持联系,理解彼此的变化,以及对这段友谊本身的珍视。

总的来说,高中时期遇到的朋友,他们见证了你最青涩、最真实的模样,也陪伴你走过了人生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即使后来生活让你们分散,这段记忆和情感的基石,往往比很多成年后建立的关系要来得更牢固,也更有可能穿越时间和距离,成为你生命中温暖而持久的存在。它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可以好好经营的宝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这么绝对 人与人相处 所谓一辈子的朋友定义有很多 亲疏远离顺其自然

user avatar

你因朋友的需要而变得重要。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变成你一辈子的朋友,同样每一个人也会从很好的朋友变成路人。


01


朋友是关心、包容、共鸣三者的产物。而这三者又相互依存,必不可少。

关心与包容无非是代表着付出与理解,这需要的更多是换位思考。懂得尊重、懂得关爱、懂得放弃、懂得给予。懂得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展示里的能力,懂得在他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展示你的口才,懂得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展示你的大方,懂得在他最无理取闹的时候展示你的大气。最后更重要的是懂得不为收获而给予。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就会拥有很好的朋友,但依然得不到一辈子的朋友。

朋友的持久性取决于在一个波段上持续共振的距离

有些朋友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你很喜欢宵夜,他也很喜欢,所以你们成为了朋友;有一段时间你很喜欢啤酒,他也喜欢所以你们成为了朋友;还有些时候,你喜欢读书,他也喜欢所以你们成为了朋友。或在旅行中、或者球场上、或在网吧、或在书店。不见得一起做了什么,但一定会体现在一起说了什么。如果某一天,这些东西,任何一方不再喜欢甚至感厌烦,那朋友之间的距离也会慢慢的疏远。

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同事,有段时间我迷上了狼人杀,经常不知不觉就玩到了晚上两点。那段时间我和他的关系特别好,原因是他是这方面的高手。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在真实与慌言中模棱两可,如何剖析慌言的心话历程。差不多两个月过后,我开始回忆这段生活,虽有着很强裂的体验感,但无奈的觉得浪费了不少光阴。于是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开始骑自行车。于是我又加入了很多骑行群,认识了不少朋友。我慢慢的忘记了狼人杀的细节,直到有一天我那位同事再次给我提起他的心得时,我恍然间发现自己不在感兴趣了。虽然我点头应合着,但我知道那是一种疏远。


02


还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大概两三年前我一起讨论共享经济的诞生与崛起。我们一起感概小黄车带来的突变和充电宝带来的方便。两年过后,他跑过来告诉我,他加入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的团队。我当时建议他你不如加入一个刷脸支付的团队,他大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用他刚学的专业知识给我论证,刷脸支付的前景不如共享充电宝。当然我对两个行业都很看好,并且不感兴趣,但是他依然没有说服我。我站在同学的立场,试图从市场饱和度的角度去说服他,当然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就这样很微妙的我们几乎半年没有联系。



如果你总是释意放纵,或不求上进,那些原本值得珍惜的关爱正在渐行渐远。

或许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永远的朋友,只有那些阶段性的朋友。

人们总是会觉得有些人升官发财过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平易敬人的待你如初。你有没有想过,只是他有了新的生活圈子,而这个圈子现在的你跟本融不进去。

你觉得身边的朋友慢慢的失去了以前的感觉,实际是你看不懂别人已经变化的人生。


03


同学总是会一起眷念那已逝去的青春,你们一起给老师起过我外号,你们一起在操场上罚站,你们一起在食堂里插队,或许还在背锅里一起追过某个老公,YY 过某个女明星。但这终究已经过去。没有一个同学会告回忆过一辈子,这种东西偶尔来一次就好。

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释加牟尼成佛过后,有一个乞丐经常提起他。而且经常在别的乞丐面前炫耀,说自己曾经与释加牟尼一起讨饭的时候被狗给撵出来了。说完,其他的乞丐总是会带着一种崇拜眼神看着他,他个人也非常的享受这种崇拜,然后摆出一副耀武扬威的姿态继续讨饭。我时常猜想,如果有一天释加牟尼真的见到他,已许会看在以前的交情上多给他两根肉丝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习惯了尽量远离那些比我混得更好的同学。特别是那些说话我听不懂的同学。原因有两个,我不太能接受别人在我身上不停的找存在感;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以至于下次见面我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我很感谢那些比我走得更快的同学,这促使我一直在你后面奋力直追,或许距离很远,但我从未停止。


感谢关注公众号@空仁先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