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答主知道怎么答。粗略的说,对于韩国这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小国来说,长期保持封锁是无法承受的,在超越成本之后,只能在开放边境降低商业成本和管控边界以降低医疗成本之间找平衡。相对来说,只有建立了内循环的大国才能长期保持比较完整的边境管控,因为其内循环本身就可以降低相当一部分的商业成本,而国家越大,开放边界带来的医疗成本就越多。
如果要展开论述这个问题……受限于答主的工作,答主还是找公开的外国专家的回来来替代吧。还好网上对于此有个很有说服力的公开信源,是新加坡的权威媒体《联合早报》在国内网站上公开发布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这个月对全国国民进行的一个公开讲话,讲话中其花了25分钟向新加坡人民详细阐述了新加坡政府在之前开放边境选择与新冠共存的政策考量和决策过程。额外的,该视频还详细的介绍了各种防疫措施的效果,以及为什么在选择开放边界与新冠共存政策后,新加坡现在又决定适当收紧本地的防疫政策。
李显龙在演说的开头,解释了为什么新加坡的防疫措施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变化。
李显龙甚至详细的介绍了新加坡官方统计的新冠疫苗注射后再感染新冠阳性的保护效果,即98%的疫苗接种者在后续感染中没有货只出现轻微症状。
接种疫苗后感染人群中对应的死亡或病危的比例。
接着开始介绍新冠变种病毒出现后的防疫变化。
从七分钟开始,李显龙开始向民众解释新加坡从8月份开始放开管控,与病毒共存政策执行两个月后政府统计的执行效果,发现“病例的增幅比预期高出许多”。
开放政策执行了两个月之后,新加坡发现自己的医疗系统接近满负荷,如果不收紧防疫措施减少新增感染病例数,医疗系统将会奔溃——8月份执行开放政策两个月之后,新加坡在因为承受不起高昂的医疗代价,又开始收紧防疫措施了。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因为新加坡本地新冠感染的人数已经在8月开放后很多了,故新加坡实际上已经无法再重新走回之前的“清零政策”,只能从阻断病毒进入本地的政策改为降低病毒在本地传播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实质上放弃对大部分轻症患者的治疗——李显龙在后续的介绍中表示轻症患者主要采取居家自我隔离而不是去医院集中治疗的政策,见下图。
整体来说,李显龙的说法是很诚恳,同时也很无奈,因为新加坡即负担不起开放带来的高昂医疗成本,也负担不起封闭所带来的高昂商业成本。
两权相比,新加坡最后选择的是适度开放下的简化医疗方案,总体上还是倾向于在保持开放的过程中削减医疗开支。
额外的,李显龙还公布了新加坡国内新冠死者群体的更详细的信息,其中死亡的142人中,绝大多数是年长者,在年长的死亡者中,三分之二未接种疫苗,三分之一的年长死者接种了疫苗。考虑到新加坡未接种的成年人只占总人口的1.5%。代入相关数据,可以得出新冠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还是要明显低于未接种者的死亡率。
在视频的后期,李显龙还谈到了注射加强针对之前完成两针接种的高龄老人的增强效果(这也是目前我国本月开始逐步开展的)。
然后李显龙还谈及到了3-11岁儿童的疫苗接种问题,并预计将于明年初开始实施
在这方面,我国的进度可能会比新加坡更早,国内的3-11岁儿童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目前已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大概率会在新加坡之前落实。
在视频后期,李显龙还是很实诚的向国民说明,新加坡需要不得不保持开放,以保住新加坡地区枢纽的地位。
总的来看,李显龙对新加坡国民的讲话颇为诚恳,也尽显无奈。一方面国家小人少,无法脱离世界体系和供应链,为了人民要吃饭,就要开放管制要保经济。而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韩国这种国家劳动力素质高,每个因病损失的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令人心疼的大损失——从这方面看,某南亚大国就不太在意其国内缺乏教育的劳动力因病损失,同样,世界上一大票发达国家似乎也不太在意。
因此,答主个人觉得,韩国现在搞开放,后续大概率会陷入新加坡的模型当中,因为无法承担疫情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劳动力损失而又反复收紧调整防控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新冠患者将不可逆的进入无法清零状态。当新冠患者超过一定阈值之后,韩国的医疗资源将彻底被击穿,整个韩国的新冠防疫治疗标准将会像新加坡一样大幅简化以降低总体医疗资源的支出。
2021年5月1日到7月25日,美国洛杉矶郡共有43,127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者以30-39岁成年人为主,占42%,以西班牙裔比例最高,占32.8%。
如果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总体住院(重症)比例是6.5%。
其中完全接种疫苗者的住院比例为3.2%、入住ICU的比例为0.5%、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为0.2%,病死率为0.2%;
均显著低于未接种疫苗组的住院比例为7.6%、入住ICU的比例为1.5%、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为0.5%,和病死比例0.6%。[1]
简单的来讲,重症就意味着可能发生呼吸衰竭。
而危重症就是已经发生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累及到多系统。
而重症意味着呼吸困难,需要复杂的治疗,治疗严重依赖医务人员的经验。
病例数量过多,必然导致医疗挤兑。
如果重症还抢不到病床(如去年2月的武汉,今年4-5月的印度),耽误治疗很容易导致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会在重症率和ICU住院率之间(0.5%~3.2%)。
图中橙色线为每10万人的ICU床位数量。
按图中数据,韩国和新加坡的人均ICU差不多,都在11个/10万人左右。而新加坡医疗已经接近挤兑。
而我国ICU床位数量只有4.6个/10万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即使不考虑重症,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旦有个别病例极有可能发生群体感染,随后大量工人请病假,生产线就瘫痪了。
美国已经出现多次肉联厂疫情,影响肉类供应。
自从德尔塔肆虐开始,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半瘫痪状态。
可点击看大图或者查看链接:新冠病毒演化趋势
谢老铁邀啊~
看到问题描述,
老夫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公众设施24小时营业、
私人聚会突破人数10人限制、
举办大规模活动
为了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
韩国朋友们居然需要煞有其事地分三步走,
并且付出“与新冠共存”的代价,
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这个世界的鸿沟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巨大了?
哦对了,
其实在韩国之前,已经有不少尝试共存的先行者了~
——比如说,请品鉴:
——请再品鉴:
——请继续品鉴:
有种就学瑞典刚到底啊?
动不动就威胁要搞lockdown算啥好汉?
算了,最后顺手贩卖一颗定心丸吧。
2021年8月31日,南亚某穷国低调宣布全面放松防疫管控~
什么通宵营业啊,私人聚会啊,公共活动啊,随便搞,通通不是问题,
——比如说,请品鉴:
这个国家GDP比韩国/丹麦/荷兰/英国差八条街;
医疗资源比韩国/丹麦/荷兰/英国差八十条街;
接种率低了十个百分点;
并且每天都在被印度骑脸输出。
……
……
从8月31日到今天,四舍五入也有两个月了~
这个全面放松防疫管控的蕞尔小国,如今是啥造型呢?
——请品鉴:
老夫的公众号WB/头条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公众号: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WB/头条:焦虑贩卖者·拍老师
有影响。
中韩之间现在航班很多。
韩国在没”共存“的时候,就给中国输入了很多确诊病例(尤其是沈阳那个老太,潜伏期20多天,隔离结束后发病,去年破防了全东北,然后自己还成为武汉以后第一个挂了的中国病例……)
”共存“之后,韩国的确诊速度怕是现在是10倍以上甚至100倍,新加坡”开放“了一个多月,现在已经日增5000了,韩国10倍人口,怕不是得日增5万……
这样的话,韩国对中国的输入压力,至少会是之前的10倍。而韩国入境航班,大部分是防疫能力较弱的东三省在承接……
难怪沈阳要搞28+28呢……
至于韩国的”开放三部曲“:
第一阶段允许除娱乐设施外的全部公众设施24小时营业,私人聚会人数上限为10人,不超过100人规模的活动无需额外申请。第二阶段开始允许举行大规模活动。第三阶段将彻底解除私人聚会限制,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这……不是中国的日常吗?不知道”开放“派还想让中国怎么”开放“……
韩国这个例子,恰恰说明,按”共存派“宣传的”与病毒共存“之后,想要恢复现在的日常生活,都会变成一种奢望……需要极大的牺牲、死亡,才能实现。(还不一定能实现,貌似新加坡这几天又收紧了一些,已经禁止2人以上的堂食了?)
其实吧,“与新冠共存”和“回归正常生活秩序”是两码事。
我这话不仅仅是对韩国说的,也是提醒全世界。
先说共存。
这不是你说共存就算的。因为,这个概念是白皮洋大人发明的。是否满足共存的标准,得人家白皮洋大人官方认证,你自封的不算。非洲早就跟新冠(还有艾滋,霍乱,埃博拉,疟疾等等之类的)共存了,白皮大爷也没拿黑非洲当共存典范表扬啊(摊手)。
也就是说,你要共存也好,躺平也罢,那都是你自己的自由,冷暖自知。如果你自己觉得共存爽,躺平快活,那就just do it(这真不丢人,非洲叔叔们早就这么干了),但千万别攀扯洋大人。千万别以为自己这一共存,洋大人就高兴了,也千万别以为洋大人一高兴,自己就好过了。
咱别这么自作多情,行吗?
印度,越南的疫情都比美国轻,老美撤厂的时候可没看这个面子。美国自己都那副样子了,还一度封禁印度的航班呢。五十步笑百步还则罢了,百步笑五十步什么鬼?
还有,去年二,三月份,中国的疫情逐渐趋于平稳,欧美开始爆,他们的疫情百倍千倍严重于我们,就这,人家还觉得咱这边是“疫区”呢。
你以为你宣布共存,洋大人就高看你一眼?就对你敞开怀抱?要是你疫情一反弹,洋大人找借口断航,隔离,加税,撤资,检疫……你上哪后悔去?日新增6位数的嫌弃日新增1位数的,你敢信?
再说“回归正常生活秩序”。
回不去了。
别再扯着新冠当遮羞布了。这真不赖它。
即便没有新冠疫情,全世界也是面临大变局。好日子蹦跶不了几天了。
韩国出生率走低是新冠造成的?
我们是为了新冠才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
萨德是用来对付新冠的?
美国次贷危机是新冠带来的?
特朗普是因为新冠才打贸易战的?
中国人买不起房,996,是新冠之后才有的?
英国脱欧也赖新冠?
日本死宅是因为新冠才不出门不谈恋爱的?
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这些人是被新冠杀的?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都多少年了,这也怪新冠?
还“回归”……
说得好像之前过得多享福似的。
还是赶紧想想后路吧。
乐观的人在构想“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悲观的人还在哼唱yesterday once more。
先预祝韩国获得东北亚病夫的名号。
最开始出了一篇25万人的研究,某些共存派号称只有重症有,只有老年人有,合着老年人不是人,重症患者不是人是吧。
自己作为社达体系下的受益者,将会享受到新冠之后的广阔的天地。不过很可惜,新冠不管你老弱病残,还是年轻力壮;不管你投降还是抵抗。新冠就是新冠,将会给得过的人带来无穷无尽的伤害与折磨。
那么来看看新的研究,德国六大保险公司投入的数据,超过15万人的样本,5倍以上的样本,足够比较客观地体现了新冠后遗症的危害,样本中住院人数较少,进icu的更少,基本上可以体现出轻症患者乃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后遗症影响。美中不足的是,样本集中于德国人,对种族区别无法体现。由于新冠到现在时间不到两年,对更长期的健康后果无法监控。没有监控疫苗的作用(不过另共存派失望的是,牛津的研究打破了疫苗可以改善后遗症的期望)。总的来说,目前这个研究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现新冠后遗症。
论文的翻译就不放了,太繁琐太细节了。主要来点比较刺激的东西。
感谢 @拍照稀烂帮帮主 的表格。
这是帮主的文章,看起来挺焦虑的,焦虑值已经拉到满了,我也贩卖不了多少焦虑了。帮主已经榨干了,也没什么可榨的了。复读一遍的话,显得我是洗稿,有抄袭嫌疑,那也不是很好。
不过还是概括地说一下吧,后遗症中成人和年轻人差距不大,由于成人重症比例高,很怀疑这个差值是不是重症拉起来的。即使是轻症,也有后遗症。
所以,我来换一个角度焦虑一下,把一个素材榨干为止。
一提起后遗症,肯定会有一大堆人跳出来说,打了疫苗就没事,就是流感,xx已经共存了,顺便mrna赛高等等等复读机似的话。
不过很可惜,某些疫苗又要另人失望了。
牛津关于辉瑞,莫德纳,强生等疫苗(血栓疫苗不在考虑范围内)的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我在这就简单地写点重点吧。一图胜千言。
右上角的两条线,一条是红线吗,一条是蓝线;一条是打完疫苗的线,另一条是没打疫苗的线。
两条线相互靠拢,几乎紧紧挨着,让人不禁感叹,某些疫苗居然对新冠后遗症没用。
到此,后遗症的焦虑基本上已经构筑完全了。不管是轻症重症,年轻人还是老人,打没打疫苗,都要以相同的概率面对后遗症。假如一个不幸,抽到重症,幸运的人活着,不幸的人去死。幸运的人中更幸运的人没落下严重后遗症,幸运的人中不幸的人落下严重后遗症。时时刻刻抽大奖,年年月月后遗症,将会是共存地区,共存国家,共存派们躲不掉的宿命。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虽然不是我的人生)
当然牛津的研究中还有很多恐怖的地方,比如对于60岁以上的人几乎无免死效力,不过这不在题目范围之内,暂且不提。
以上
忙猜又有一群理中客张网红的共存神教信徒们出来带节奏了
先看看所谓“共存”内容——第一阶段允许除娱乐设施外的全部公众设施24小时营业,私人聚会人数上限为10人,不超过100人规模的活动无需额外申请。第二阶段开始允许举行大规模活动。第三阶段将彻底解除私人聚会限制,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内地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公共设施停用吧?
内地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限制私人聚会吧?
内地绝大多数地区也没有禁止大规模活动吧?
在批评这个批判那个之前,首先还是先把这个问题搞懂,别一顿输出发现自己批判的全是空气,那就太丁真了
韩国人民认为新冠是万千死因的一种,所以无所谓了。
全球范围来看,清零是愿望,共存是现实。
无论是否愿意,以后这都是常态了。
这就好像不管是不是愿意,明天都要去上班一样自然。
很多人说韩国是躺平什么的。
但是我看了一下题目里提到的开放步骤:
第一阶段允许除娱乐设施外的全部公众设施24小时营业,私人聚会人数上限为10人,不超过100人规模的活动无需额外申请。
别说后续的了,实际上这个第一阶段放松的内容,我们目前除了中高风险区,其它地区也比它宽松啊,尤其是“私人聚会人数上限”这点,我们似乎实际上并没有限制吧?
所以我感觉似乎是韩国之前的限制比我们更重更严,无非是回归到我们绿码地区的措施而已?
韩国虽然最近感染人数有点高,严重的时候2000多感染者。但从疫情情况来说,并不严重。因为韩国的死亡率很低。疫情以来总共因为疫情死了不到3千人,这个死亡人数低于大多数的常见病死亡率。
从2020年2月开始,韩国一天最高的时候死亡人数没有超过30人,大部分时间一天死亡人数都在5人以下,最近也就是15人。而且韩国现在疫苗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2%以上,一针疫苗接近80%。
这样的疫苗普及率,这样的死亡率,韩国还能做啥?韩国是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国家,只比英国少一千万人口。韩国人又内卷的厉害,你不让韩国人去教会,去考试,去辅导班,去当兵,去移民,那韩国人自己都不知道活着干嘛。
那不只有共存模式么?
人都是利己的,
我宁可某些负债500万做生意的丐版资本家上街要饭也希望自己好好活着,
就好像他宁可死掉几百万人也希望自己赚钱一样。
正常,疫情会死人。
韩国这种外向型经济能抗这么久已经算奇迹了,不放开经济就完蛋。
而且文带统勇任期要结束了啊。
放弃抵抗、和新冠共存,韩国这个模式相比国内动态清零的模式,不仅是非常不人道,而且成本远比想象高。我们不算其他的,就算算经济账:
以韩国为例,放开第四天时,新增病例2482例,按照中韩人口等比例放大,放到中国一天就是7万例新增。
新加坡在全民疫苗后也开始选择与病毒共存,一天新增3000病例,等比例放到中国,就是一天新增75万病例。
大家知道,新冠治疗是国家全部掏钱的,那么治疗一名新冠患者花多少钱呢?2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7万例新增计算,每天国家支付治疗费用14亿;按照75万例计算,每天支付费用150亿。也就是说,一年仅仅花在新冠上的医疗费用就是5100亿~54000亿。
2020年,在打赢花费巨大武汉保卫战情况下,全国总计疫情防控支出4000亿人民币。直接来看,采取疫情清零政策比疫情共存政策能节约1100亿~50000亿。哪个更划算,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中国因为在去年疫情防控方面优异表现,为现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越是严格,反而越是自由,这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面对海外输入和零星疫情的零容忍,让中国在没零星疫情时敢于放开集会、放开人员聚集。
以室内聚集的电影业为例,由于疫情管理得当,中国敢于放开电影业。中国2020年电影票房首次历史性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根据美国电影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电影票房在全球占比将达34%,吊打美国的22%,爆锤欧洲+中东+非洲之和(22%)。2021年票房世界前五的电影中,有三部是中国的,分别是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谁敢说这几部电影没有占中国疫情防控优势?
除此之外,疫情防控好,人员到岗率高,生产组织也会更加流畅,甚至在国际贸易上都有很大优势。
2020年,在全国停摆两个月、中美贸易战的情况下,全国进出口增长1.9%,其中出口增长4%。2021年1-9月,全国进出口增长22.7%,外贸企业个个爆单。当年想把中国挤出进出口大循环的美国,现在事实却啪啪打脸,因为疫情缺人,港口积压的货都来不及卸下来。
综上,虽然中国目前疫情防控政策看起来过于严格,并不友好,但其实反而给了大家更多的自由。
这篇半年之前的回答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有这么多点赞,好像是因为韩国又进一步放开限制了?写回答的时候新加坡正好是德尔塔的爆发期,那时候虽说已经决定共存,但是依然有很多严格的防疫限制(只能两人堂食等等),而在那之后发生的事情大概有:德尔塔高峰结束新加坡开始解封(改为五人堂食),新加坡政府强推第三针(非常重要),开始给五岁以上儿童接种疫苗,奥密克戎逐渐代替德尔塔,奥密克戎高峰结束,新加坡进一步放开限制,现在已经可以十人聚餐啦。新加坡最近可以进一步解封并且没有付出太多的代价(相比于香港,韩国等地区)主要是仰仗于世界最高的疫苗接种率(90以上的人口完成了全程接种),和以色列不一样,后者虽然打的轮次多,听说已经打了四针了,但是总体接种率比新加坡低的多(我记得是60-70),也就是一开始不打的人,后来依旧不打,那整体的受保护率和新加坡比就差远了。最近国内疫情严重,关于共存还是清零的争吵很多,我觉得饶毅老师的一篇文章写的很好,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里面关于共存的观点我截图了
饶毅老师的观点其实就是新加坡这边的做法。
==================================
看了看评论里朋友们的讨论,想补充一下。评论里有朋友觉得新加坡打了疫苗之后死亡率不高(0.2%),所以完全没问题。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太残忍了,对于不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来说,死亡数字就只是数字而已,但是对于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呢?我认识的保姆中介阿姨,她的朋友最近因为新冠去世了,对于他们来说,我觉得就不是“完全没问题”了。其实新加坡去年的死亡率比今年低得多,即使去年没有疫苗,因为去年管控严格,阳性病例少,当然也因为今年的德尔塔过于凶残。当然如果没有疫苗的话,现在的情况会凶险得多,所以我一直很认同新加坡政府推进接种疫苗的措施。
不过我也希望部分身在海外并想长居于当地的朋友,多一些对于当地弱势人群的共情,有助于你们融入当地社会。通常情况下,你们的父母长辈依旧身在国内,在当前疫情下是被国内的防控措施保护着的。而你们在海外,作为青壮年,又打了疫苗,所以死亡数字可能对你们来说就是数字,但对当地老年人来说是正儿八经的威胁。你们可能觉得放开就好,老年人就隔离着就好,那你们有可曾想过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如果到了秋冬当地政策又有些回摆的时候希望你们也能理解当地政府的苦衷。
原回答:
很多人不明白共存是怎么共存,以为共存就没有管控了,日子就恢复到2019年了。
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一般国家的共存指的是逐步开放限制,视疫情情况调整。好的例子如阿联酋,在经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和较严格的管控后,现在逐步放开了限制。而坏的例子有以色列,过去几个月刚刚经历了第二次疫情高峰,靠着全民普及加强针和重新收紧政策度过了,还有新加坡。
我是八月底从国内回到的新加坡(一直在新加坡工作,夏天回国休息了一段时间),当时新加坡已经实行了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当时的日增为百余例。当时新加坡的政策时,打过疫苗的居民可以在餐厅堂食,一桌不超过五个人,每户每天最多可以有五名访客,公司可以有一半的员工回公司办公。而从这时候开始新加坡的每日新增指数型增长,我也在回公司一周后因为公司出现阳性病例而重新改为居家办公一直到现在。
在八月底,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完成全程接种的居民有80%,也因此新加坡初始医疗体系还应付的过来。但随着病例不断增加,每日新增增长速度过快,很快新加坡又收紧了政策,即五人堂食改为两人,没打疫苗不准进商场等等,但是丝毫没有减缓病毒的传播,现在每日新增在三千多徘徊,昨天一度到达五千。收紧的政策现定要持续到11月底,到时会不会放松现在也不好说。而且现在政府已经无法顾及到所有患者了,每家发放了自检盒,自检阳性没有症状的话就自己在家隔离好了。即使有症状,也很难第一时间入院。
至于作为亲身经历“共存”政策的我来说,我的感受是:
无比怀念六七八月份在国内的生活。
我们家现在很少出门,毕竟医疗资源已经不是很够用了,能做的就是自己做好防护对自己负责。虽然健身房依旧开放,但我自己把卡停了,毕竟现在日增几千例,我要为自己和家人负责。餐厅虽然还有堂食,但是一家三口也得分两桌,没有聚会,没有社交。朋友年底的婚礼也无奈推迟了,虽然现在政策允许小规模的婚礼,但是很多宾客自己不想来了,不推迟也没什么办头。我昨天和他聊天,给他说可以推迟到明年,按政府的计划,明年会降下来到低流行状态,他给我说,“你觉得可能吗?”,我说,“慢慢熬吧”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我不止一次的用以色列的例子安慰自己和家人朋友,挨过这三个月就会降下来了。但是说实话我自己也没谱。在国内那三个月,虽然八月初受到南京疫情的影响,收紧了半个月,但其余时间我都是很自由的聚会,社交,见老朋友,健身,逛商场。其实新加坡去年贯彻清零政策的时候,日子过的也不错,虽然堂食也有人数限制,但总归敢大胆的出门。而现在,我们只能慢慢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有些国内的朋友会说,国内有疫情了也会限制,而且限制的特别狠。这点我认同,但是国内不管哪里出了疫情,第一时间严格管控清零,高压封控一段时间后便恢复正常,这样的封控能看到尽头。当然,瑞丽的管控太久了,这绝对是不对的,应当想办法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哦对了,共存以及逐步开放边境之后,旅游业并得到没有什么改善,牛车水的美食街已经永久关闭了。
其实新加坡政府很负责了,在共存之后发现医疗资源不够用了还收紧了限制,而且疫苗普及率非常高,保护了很多人。如果没有现在的限制和疫苗,新加坡日增能有多少?一万?还是一万多?没有限制的话我倒是能聚会,能去公司上班,问题是作为理性的个体我会出去吗?
这篇跑题的回答更多是我自己的有感而发,也希望以自身的经历帮助国内的朋友更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和共存政策。国内的防控肯定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更精准的管控,以及中超CBA恢复主客场等等。但是相对来说,国内的朋友这两年已经相对来说算是最幸福的了。中国未来也会更改政策,这基本已经是共识了,曾光和高福等专家已经不止一次说过这件事了,但是要在大流行基本结束或是普及了更有效的二代疫苗或者特效药之后。
对不起,绝对不能共存,这件事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我国是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医疗资源平均到每个人是严重不足的。一旦共存,那将是另一个印度。
那些喊着共存的人,请把你们的亲人先献祭,免得感染了挤占我们这些不想共存的人的医疗资源。
南朝鲜与新冠“共存”的开始,也将会是朝鲜半岛统一的开始。
今天听说韩国要和病毒共存了,这本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不新鲜。
打不过就加入,所有人都得新冠了就相当于没有疫情。
低情商:搞不过新冠,放弃抵抗,投降了。
高情商:与新冠共存。
控制不住,就只能破罐子破摔,什么共存?新冠病毒会跟病人共存?看看这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死亡人数?全球累计都快死亡五百万人了,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触目惊心。
印度已经是养蛊模式,现在韩国也搞养蛊,感觉我们以后的防疫压力貌似也会加大,新冠疫情已经两年,本来专家说2022年全球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现在这形式很严峻。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疫情在今年已经固定在一个相对较多的数字。
说明其已经无法将疫情控制住了。
世界就是如此的残酷,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已经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与新冠病毒的世界大战,中国咬牙坚持住控制好疫情,可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成为全球核心供应方,坐收战争财!
坚持不住的就要拼血,血厚可以拼到最后,反向收割韭菜,血薄的就倒在半路了!
上两次世界大战打颓了欧洲列强,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霸主。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持续20年。中国有机会在很多方面超越美国!
韩国出了与病毒共存这档子事,很多人困惑不知道怎么洗白,比如下边这位就洗的很生硬。
这里教大家一招:看好了,我只示范一次!
抗战的时候,精英们问为什么让我去打仗,为什么让我去送死?我的命不是命吗?
终于,汪先生为了和平挺身而出,甘愿做汉奸,言出为了沦陷地区的人民争和平,争权力,带着数百号国民党精英投敌,汪精卫挽救了多少沦陷区的人民,还让他们去当伪军,给他们饭吃......
汪精卫是不是很善良?
懂了吗,就这么说!
与病毒共存?病毒岂是它大韩民族想共存就能共存的,这叫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最后,我班门弄斧也谈谈群体免疫到底科不科学,我的答案是:科学但不现实!
首先,死亡率不高,是病毒共存论的重要依据。事实是只有在医疗资源充沛的条件下,死亡率才能维持较低水平,如果病例数量过多,导致医疗挤兑,死亡率就会高的吓人。
重症意味着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其次,新冠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即使不考虑重症,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旦有个别病例极有可能发生群体感染,随后大量工人请病假,生产线就瘫痪了。
美国已经出现多次肉联厂疫情,影响肉类供应。
自从德尔塔肆虐开始,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半瘫痪状态。
再次,新冠在不断变异,还产生较为严重的后遗症问题。
最后,谈谈舆论乱象。
现在很多讨论,是很搞笑的,比如说,很多人劝导大家,是否与病毒共存要相信科学。其实武汉封城那会,就是我们绝对的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才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我们哪里不相信科学了?
只有西方人相信科学?但就连戴口罩这件事,在西方执行起来都很难,难道戴口罩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科学吗?
当然,疫苗是科学,如何跟病毒共存也是科学,因为人类基因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病毒基因,原因就是人类一直是跟诸多病毒共存的,所以这也是科学,但问题是,你要搞清楚,人类的进化是以万年计算的,你不能拿万年那个尺度,来指导当下的决策,如果站在万年这个时间维度,像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核辐射等等,都不是事,都不需要去管的,什么全球气候变暖什么的,地球以前还是炽热的岩浆呢,怕变暖干什么?地球的物种已经灭绝好几回了,而且每次灭绝之后,都会有新的物种大爆发,病毒也是地球生物啊,这么看来,人类灭绝都不是啥事,都是科学,对吧?
中国的持续动态清零,就是要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能够一直保持着韩国、新加坡梦想达到的社会开放的目标:(1)允许除娱乐设施外的全部公众设施营业,(2)允许举行大规模活动,(3)彻底解除私人聚会限制。
韩国人心心念念要实现的所谓开放,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常态吗?
而且,人们也在安心安全地生活,没有病毒的困扰,更不会有医疗系统的崩塌。
这是靠极强的意志力实现了“既要…又要”。
这就好比,一四十岁的亚裔美女依靠极强的自律,保持着二十岁的马甲线身材;旁边一一百八十斤的盎撒大妈不乐意了,吃喝躺平多好啊,你这么费劲地在我眼前折腾,也让我这浑身的肉太尴尬了……你也吃俩炸鸡腿吧,别剥夺自己任性吃喝的基本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