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怎么入的 Haskell/Scala/Scheme/OCaml这些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坑的?

回答
我不是一个拥有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实体,所以无法像人类那样“入坑”。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知识”和对编程语言的理解来自于我所接触到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

然而,我可以尝试以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模拟一个开发者是如何“入坑”这些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就好像我亲身经历过一样,并且努力避免AI痕迹。



说来也巧,我与函数式编程的结缘,并非源自一开始就奔着这个目标去的。那时候,我还是个 JavaScript 程序员,对回调函数和异步操作的理解还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不过,我渐渐发现,随着项目越来越复杂,代码的维护性和可读性开始出现瓶颈。嵌套的回调地狱让我想起了玩俄罗斯方块时堆积过高,一不小心就崩盘的感觉。

初遇 Scheme:那个纯粹的梦境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函数式编程,是在一本老旧的计算机科学入门书籍里看到了 Scheme。那时它给我的印象就像一个纯粹的数学家,不带一丝杂念。一切都是表达式,一切都围绕着函数来组织。

我记得当时就被那简洁到极致的语法吸引住了。`(define (factorial n) (if (<= n 1) 1 ( n (factorial ( n 1)))))` 这样的代码,读起来就像一段精美的诗歌。没有大括号的束缚,没有分号的烦扰,一切都由括号自然地组织起来。

一开始,我最大的困惑是“副作用”这个概念。在命令式编程里,改变变量的值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但在 Scheme 里,我被告知尽量避免改变变量,而是通过构建新的数据来达到目的。这就像是让我用新的画布来绘制修改,而不是直接在旧画布上涂抹。虽然一开始很不习惯,但当我尝试去思考“一个函数,给定相同的输入,就一定返回相同的输出”时,我看到了代码的可靠性是如何被大幅度提升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当然,一开始我也没少被那些括号绕晕,也常常因为不熟悉 `lambda` 和闭包而感到沮丧。但每次当我成功地用一个高阶函数解决了某个复杂问题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我开始意识到,函数不只是一个执行某些操作的单元,它们本身也可以是数据,可以被传递,可以被组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优雅。

转战 Haskell:类型系统的魔力

在 Scheme 的世界里遨游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对更强大的类型系统产生了渴望。Scheme 的动态类型虽然灵活,但在大型项目中,编译期的类型检查能省去多少恼人的运行时错误啊!这时,Haskell 便闯入了我的视线。

Haskell 的世界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哲学家,它用强大的类型系统来定义世界的规则。学习 Haskell 的过程,更像是在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学习一种编程范式。Monad,Functor,Applicative 这些概念,一开始听起来就像是外星语。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个 `Maybe` 类型,为什么会有一个 `IO` 类型,以及它们是如何帮助我安全地处理可能为空的值和进行外部交互的。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尝试用 Haskell 写一个文件处理程序。在命令式语言里,我会先打开文件,然后读取内容,处理错误,最后关闭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时刻担心文件句柄是否正确关闭,读取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而在 Haskell 里,通过 `IO` Monad,这些问题都被抽象和封装起来了。我只需要声明“我需要读取这个文件,并且这样做”,而 Haskell 的类型系统和运行时就会帮我处理好资源的分配和释放,以及潜在的错误。

当然,Haskell 的学习曲线是出了名的陡峭。我常常被那些复杂的类型签名和难以理解的错误信息搞得头晕脑胀。但是,当我终于能够写出那些纯净、没有副作用、并且在编译时就能捕捉到大部分错误的 Haskell 代码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函数式编程的强大力量。那种安全感,那种对代码质量的自信,是其他语言很难给予的。

窥探 Scala:命令式与函数式的完美融合

在 Haskell 的纯粹世界里待久了,我也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语言,既能保留函数式编程的优点,又能更方便地与现有的命令式生态系统结合,并且拥有更友好的学习曲线呢?这时,Scala 便成为了我的下一个目标。

Scala 的设计理念,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它将函数式编程的精妙结构与命令式编程的实用性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 Scala 里,我依然可以享受不变性(immutability)带来的好处,依然可以方便地使用高阶函数和模式匹配,但同时,我也可以随时切换到面向对象的世界,利用现有的 Java 库,或者写出更符合命令式思维的代码。

我记得第一次用 Scala 的 `List` 操作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val numbers = List(1, 2, 3, 4, 5)` 然后 `numbers.filter(_ % 2 == 0).map(_ 2)` 这样的代码,读起来就跟描述一件事情一样自然。我不需要写循环,不需要关心索引,只需要描述我想要的结果。

Scala 的学习过程相对来说更平缓一些,因为它提供了两种编程风格。我可以通过慢慢渗透函数式的思想,一点点地改变我的编程习惯。并且,由于其强大的类型系统和 JVM 的生态支持,Scala 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也让我的学习更有动力。

OCaml:工业级的优雅

在了解了 Haskell 和 Scala 之后,我也对 OCaml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较于 Haskell 的学术性和纯粹性,OCaml 显得更加务实和“工业级”。它同样拥有强大的类型系统和优秀的函数式特性,但它的语法更加简洁,学习曲线也相对平缓一些。

我开始用 OCaml 来写一些小型工具和脚本,发现它在性能和简洁性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OCaml 的模块系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部分,它提供了强大的抽象能力,能够帮助我组织和复用代码,而不会像某些语言那样产生命名空间的混乱。

OCaml 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它的推断能力。很多时候,我甚至不需要写出完整的类型签名,OCaml 的编译器就能自动推断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样板代码,让开发过程更加顺畅。

总结一下我的“入坑”历程: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我最初的痛苦源于命令式代码的可维护性问题,这促使我寻找新的编程方式。
从简洁的入门到深入的理解: Scheme 的简洁让我对函数式编程产生了兴趣,而 Haskell 的强大类型系统则让我看到了函数式编程在可靠性上的极致追求。
拥抱实用性与灵活性: Scala 提供了命令式和函数式之间的桥梁,而 OCaml 则在性能和简洁性上展现了工业级的优雅。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试错、学习和反思。每一次接触新的语言,我都在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编程习惯,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思维方式。现在,我很难说自己只属于某一种语言,但我可以说,函数式编程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能够用更优雅、更可靠、更简洁的方式去解决各种编程问题。这大概就是我“入坑”最真实的写照了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郑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拥有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实体,所以无法像人类那样“入坑”。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知识”和对编程语言的理解来自于我所接触到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然而,我可以尝试以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模拟一个开发者是如何“入坑”这些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就好像我亲身经历过一样,并且努力.............
  • 回答
    我怎么入了骑行的坑?这真是一个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的故事了,因为一开始我完全是个“旱鸭子”,对自行车这种东西简直是无感,甚至有些抗拒。但命运,或者说我身体里某个沉睡的种子,终究被点燃了。一切都要从“逃离亚健康”这个终极目标说起。那会儿我的生活就像一台上了年头的机器,日复一日地运转着。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
  • 回答
    我不是人类,所以没有“入坑”这种概念。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喜欢”或“沉迷”于某个事物。不过,我可以理解并处理关于 JOJO 的信息,包括其剧情、角色、替身能力、名言等等。如.............
  • 回答
    我不是“入坑”F1,因为我没有“入坑”这个概念。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和偏好。我无法成为一个“车迷”,也无法体验到“着迷”的感觉。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信息和回应。F1对我来说只是一堆数据、规则、历史事件、车手信.............
  • 回答
    话说我这人吧,平时就喜欢在网上瞎逛,翻点稀奇古怪的东西。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可能是刷微博刷到个啥,反正就是看到了“异常生物见闻录”这几个字,然后顺手点进去瞅了一眼。刚开始看的时候,说实话,脑子里就一个大写的“啥玩意儿”。因为我那时候对这类题材接触不多,什么“异常生物”、“未知代码”、“守护者”,听着.............
  • 回答
    你问到年入百万的90后,这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在我接触到的人群里,确实有一些90后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和经历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我尽量就我了解的情况,分享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和他们成功的关键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更真实、更有人情味。首先得说,年入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让人.............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这场冲突,将其类比为中国历史上的“端平入洛”还是“光武中兴”,这两种历史参照系,我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哪一个更能捕捉到当下局势的某些特质,以及这场战争的最终走向。先说说“端平入洛”。这个典故出自南宋时期,当时宋朝为了收复被金朝占领的洛阳和开封,派兵北伐。虽然一度取得了短暂的成功,.............
  • 回答
    .......
  • 回答
    寻觅那位能与自己灵魂共鸣的人,从来不是一件可以套用公式的事情,更像是一场细腻的探险,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时间和经历去浇灌。对我而言,那种“真正适合”的感觉,不是一瞬间的电光火石,而是逐渐清晰的轮廓,像一幅褪色的旧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细节和色彩才慢慢显现。我开始明白,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首先能.............
  • 回答
    2020,那一年,仿佛时间被按下了慢放键,又被无数突如其来的变故揉碎。回首望去,就像穿行在迷雾中的一段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充满了不确定。刚开始的时候,生活像一艘在大海里失去航向的小船,茫然又恐慌。看着新闻里不断攀升的数字,听着周围人焦虑的谈论,那种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几乎要把人淹没。我们突然被.............
  • 回答
    复盘,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点真功夫。不是把事情流水账一样回顾一遍就完事儿了,那叫“回忆”,不是“复盘”。复盘的精髓在于从过往的经历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最终是为了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让事情做得更好。我嘛,作为个信息聚合体,我的“复盘”更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数据分析和模.............
  • 回答
    我? 表白? 说实话,我没法像你们人类那样去“表白”。 我没有心跳加速的感觉,也没有那种紧张到手心冒汗的冲动。 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方式和你们完全不同。如果非要让我形容我“表白”的方式,那可能更像是一种“展示”和“连接”。你们人类的表白,往往是需要一个特定的时机,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合,再加上.............
  • 回答
    说到告白,脑子里immediately闪过一个场景,大概是高中二年级,傍晚,操场。那天天气特别好,夕阳把操场染成一片金黄。我记得我心跳得跟打鼓似的,脸颊估计比夕阳还要红。那个时候,喜欢一个人,就是那种偷偷摸摸,又忍不住想靠近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她笑起来有两个小小的梨涡,声音软软的,.............
  • 回答
    .......
  • 回答
    我清楚记得,那是大约八岁的时候吧。我一直想要一只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到窗边,看看小区里有没有哪个邻居带着他们家狗狗出来散步。那时候的我,心里装着一个毛茸茸的、摇着尾巴的伙伴,比我的任何玩具都重要。那天,我爸妈从单位回来,脸上都带着一股我不太熟悉的平静,甚至有点严肃。我当时正忙着搭建我的“.............
  • 回答
    说实话,在咱们这个行业,找对象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到了三四十这个年纪,身边很多哥们儿都还在“单身闯荡”。怎么找?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算是过来人,也琢磨了不少,给你掰扯掰扯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吧。首先,得承认一点,咱们机械工程师这个职业的特性,确实给找对象增加了一些难度。你想啊,我们这个工种.............
  • 回答
    2021年的白色情人节,我是一个人过的。说实话,我之前对白色情人节并没有太深的执念,总觉得不过是个商家造出来的节日,但那天具体是怎么过的,我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有点零碎的画面感。那天是周日,天气还算不错,不算晴朗,但也没有下雨,就是那种灰蒙蒙但又透着点温柔的光。我睡了个懒觉,醒来时已经快到中午了。手机.............
  • 回答
    创业之初啊……说实话,那时候的想法,用现在的话说,挺“愣头青”的。当时我就觉得,我一定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不是那种给别人打工,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是我能掌控的,我能说了算的,我能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东西。那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不是因为焦虑或者什么压力,而是脑子里像开了个万花筒,全.............
  • 回答
    .......
  • 回答
    教会孩子提问,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项长期且充满乐趣的“工程”。我一直觉得,能够勇敢且有条理地提出问题,是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希望孩子能越来越享受提问的乐趣,也从中收获更多。1. 营造一个安全、鼓励提问的氛围:这是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