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5年)近一年来,我国铁路货运量为何持续下滑?

回答
好的,关于2015年我国铁路货运量持续下滑的原因,我来给您详细说道说道,尽量写得更像一篇深入分析的文章:

近一年来,我国铁路货运量为何遭遇“寒冬”?

2015年,如果关注我国经济运行的脉搏,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曾经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货运量,却出现了持续的下滑。这对于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信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老大哥”在运输市场上的脚步放缓?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 宏观经济的“减速换挡”,需求端的变化是根本

首先,必须承认,我国经济正经历一个“减速换挡”的时期,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一些过去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正在被调整,传统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仍在进行,但其拉动货运量的效能相比过去有所减弱。

传统工业产能过剩,需求下降: 煤炭、钢铁、建材等大宗散货是铁路货运的“顶梁柱”。然而,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部分传统工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生产活动放缓直接导致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需求减少。例如,煤炭行业持续受到环保政策收紧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双重挤压,其对铁路的运输需求自然大幅下降。
制造业升级,对铁路货运依赖性减弱: 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部分新兴产业的物流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高价值、小批量、时效性强的货物,更倾向于选择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以满足更快速、更灵活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需求。

二、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多式联运的崛起

铁路并非孤军奋战,公路、水运、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并对铁路货运市场形成了强烈的竞争。

公路货运的“性价比”提升: 过去几年,中国公路网络的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物流效率大大提升。同时,随着大型货车的普及和甩挂运输等新模式的应用,公路货运的单位成本在某些货种和线路上甚至比铁路更具优势,尤其是在短途和中距离运输上,公路的灵活性和时效性是铁路难以比拟的。
水运与铁路的协同与竞争: 在沿海和内河航运发达的区域,水运的低成本优势依然明显。虽然铁路与水运之间的衔接(“公转铁”)一直在推进,但在一些可以直接通过水运完成的运输环节,铁路的吸引力自然会打折扣。
多式联运的冲击: 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多式联运,意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但一些新的联运模式的出现,也可能分流原先高度依赖单一铁路运输的货源。例如,集装箱海铁联运虽然是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克服许多瓶颈。

三、 内部运营与服务的挑战,效率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铁路货运自身在运营和服务的层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货物装卸效率的瓶颈: 铁路货运通常需要经过集装箱办理站、货场等环节,货物的装卸和集结过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运输时效性,尤其是在与公路运输的时效性对比下。
服务模式的创新不足: 相较于部分市场化的公路物流企业,铁路货运在客户服务、信息透明度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提供“门到门”一站式服务的企业。
运价策略的灵活性: 铁路货运价格的调整相对受到更多管制,在面对市场需求波动和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时,其价格调整的灵活性可能不如公路等运输方式。

四、 “环保风暴”下的结构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也是国家大力推进环保政策的一年,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生产受到限制,或者进行了工艺改造。这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直接影响了铁路货运的传统优势货源,例如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的运输量。

结语

总而言之,2015年我国铁路货运量下滑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物流模式的变革、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铁路自身运营服务体系的优化需求,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市场格局。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铁路货运转型升级的契机。未来,如何在“公转铁”和“散改集”的战略框架下,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并与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形成更有效的互补与协同,将是铁路货运重拾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货物运输结构调整,铁路货运的占比已经萎缩到10%左右。

国家发改委公布,前八月全国铁路完成货运量22.6亿吨,同比下降10.9%。全国公路完成货运量224.5亿吨,同比增长6.1%,属于平稳较快增长;全国水路完成货运量40亿吨,同比增长3.6%。

简单地说就是原来运的原材料,现在就地加工,只运成品,不需要铁路运输了。

2、电力建设,特高压等电网建设变运煤改为输电,对铁路运输的替代作用明显。

在整体铁路货运量中,煤炭的运量超过50%,今年1~8月累计发运煤炭13.5亿吨,下降11.8%,领跌铁路货运量,占总下跌量约三分之二。

煤炭运输的下降背后是电力运输的增长:

根据中电联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完成跨区送电量27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全国跨省送出电量84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以此计算,跨省跨区送电量合计1.116万亿千瓦时,占到了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0%。
“让电代替煤输送,有利于缓解电煤运输压力、降低成本,也有助于减排燃煤带来的大气污染,这也是国家主推的思路。”国家电网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火力发电占比下降也大大减少了煤炭运输的需求: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2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其中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5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2455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0%;全国核电发电量9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0%;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风电厂发电量1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

两者叠加的效果可以这样理解:原本铁路需要运输10份煤炭来发10份电,现在1份电转移到煤炭原产地来发,1份电被其他能源取代了,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只需要运8份煤炭了。

3、钢铁及金属矿石运输量下降。

2015年钢铁产量较去年同期并没有大幅下降,可以推测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产能逐渐向沿海转移,铁路运输被更廉价的航运替代,类似原因1。

4、粮食运输量下降。

近年来,粮食方面,各地都建了粮仓,就地存储,不需要大范围转运。今年1-5月,粮食运量完成2244万吨,而去年同期,粮食运量完成3293万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