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世界上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机器人真正接管了我们大部分的“工作”,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深远变革的图景,它会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到社会结构的重塑,再到人类自身的意义。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和商品/服务的极大丰富。想象一下,曾经需要大量人力从事的工厂流水线、农业耕作、交通运输、甚至一些服务性行业,都被效率更高、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所取代。这意味着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变得异常低廉,或者说,我们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我们所需的绝大多数物质产品。从衣食住行到奢侈品,供给的极大丰富会极大地改善许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饥饿、贫困这些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在理论上,可能会被彻底解决。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个就业市场的颠覆性重塑。如果机器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那么“工作”本身的定义就需要被重新审视。曾经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获取收入、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现在可能不再是必需品。那些曾经熟练掌握某种技能的人,比如机械操作员、卡车司机、甚至是一些初级分析师,他们的工作岗位会消失。这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失业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场“非就业”时代的来临。

那么,人们将如何度过他们的时间?这可能是最核心也最让人担忧的问题。

一方面,这可能迎来一个“解放与创造”的新时代。如果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人们将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哲学探索、人际交往、旅行体验、社区服务、个人技能的打磨(非谋生目的的),这些都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可以想象,艺术馆、音乐厅、图书馆、实验室、公园,会成为最繁忙的场所。人们可以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新的语言、掌握一项乐器、研究一项古老的技艺,或者仅仅是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奥秘。社会可能会涌现出大量自发性的社群和项目,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热情而聚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思想成果。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带来“意义危机”与“社会分化”的深渊。一旦“工作”不再是生活的支柱,很多人的自我价值感将受到严峻挑战。当一个人不再需要通过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时,他可能会感到迷茫和空虚。如果社会没有提供新的价值实现途径和精神寄托,一部分人可能会沉沦于无所事事、享乐主义,甚至是被动地依赖社会福利度日。

更严重的是,财富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拥有和控制先进机器人技术以及运营这些机器人的企业或个人,将掌握巨大的经济和生产力。如果不能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比如全民基本收入(UBI)或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社会贫富差距将会被无限放大。少数拥有机器人生产力的人将变得极其富有和有权势,而大多数人则可能成为经济上的“寄生虫”,依赖于少数人的慷慨或怜悯。这种不平等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新的阶级冲突。

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也需要彻底革新。传统的以就业为基础的税收体系将不再有效。政府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维持公共服务,并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全民基本收入(UBI)可能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政策,但如何设定其标准、如何支付、以及它对人们工作积极性会产生何种影响,都是巨大的挑战。政治制度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确保权力不会被少数机器人巨头所垄断,保障普通民众的权益和参与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当生存压力减轻,更多的时间用于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时,人际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真诚和深入。然而,如果一部分人沉溺于虚拟世界或个人享乐,而另一部分人则致力于社会创造和探索,这又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最根本的是,这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的价值不再主要体现在生产和劳动中,那么什么才真正定义了我们?是我们的思想、情感、创造力、还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能力?人类可能会进入一个更注重精神文明、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阶段。这可能是一次伟大的进化,也可能是一次艰难的考验。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清晨,城市安静而有序,自动驾驶的机器人车在高效地运送着货物和少数需要出门的人。你悠闲地走到窗边,看到远处公园里的人们在绘画、演奏乐器,或者只是在讨论着某个哲学问题。你的早餐由家庭机器人准备,你无需担心生计,只需要决定今天你想做什么——是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是学习一门全新的学科,还是与朋友们一起创造一个美好的艺术项目。

但另一面,你可能也会看到一些公园角落里,有些人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眼神空洞,他们可能因为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社会的认同感而感到失落。你可能会听到关于那些“机器人寡头”如何控制着整个世界的讨论,以及那些被技术进步“抛弃”的人们如何争取生存空间的呼声。

总而言之,一个机器人主导工作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挑战。它既有潜力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释放无限的创造力,也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意义危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命题,需要我们现在就开始思考和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名主播,也是一名记者。咱先别说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来替代,假如我的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世界会怎样?哦谢天谢地,你不需要想象了,因为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求此刻我的心理阴影面积)

2015年冬,东方卫视早新闻《看东方》栏目启用了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作为天气“女主播”,“她”绘声绘色地播报着当天上海和全国天气,声音和蔼亲切,播报准确无误。除非程序错乱,否则想要让这位主播“吃栗子”可是太难,一切都在程序的掌控之中。

科技真是日新月异, 后来@科大讯飞 设计出了一款多语种合成主播——小晴,会说中英日韩法德意等N种语言,瞬间秒杀我们这些肉身主播。有了她,将来全世界的电视台会不会只聘请这一位机器人主播就够用了呢?细思极恐……

好吧,即便抛开语言的优势,普通主播与其竞争也并不占上风。毫不夸张,现实中如果一位主播想弄成她这样的形象,吹头发半小时,化妆至少四十分钟,熟悉备稿……,每天数小时的人力成本这只是保守的估计。而若小晴出镜,也许只需一个回车键的时间,完美。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428150861004800


主播如此,记者能幸免吗?想得美。《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面世多年,云南省的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早已在昆明报业上线,听说“小明”只用时1秒就能“写”出一篇100多字的稿件,妈呀,1秒钟,只够我按开电脑电源的时间。别说写稿了,我机器还没开开,人家已经工作结束了。而且听说很多由人工智能完成的稿件其水平甚至比真正记者的水平还高、还规范。

写到这里,让我们这些真人主播和记者情何以堪……


想当年《编辑部的故事》里,李玲玉扮演的假机器人可是让葛优扮演的李东宝痴迷不已,这位美女“机器人”自称每天不吃饭,只靠晒太阳就能“活着”,精明过人的李东宝居然也信以为真。那么如果将来真的有一位能以假乱真的机器人主播问世,你是不是也会为ta痴迷呢?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

打开电视机或手机客户端,播报新闻的面孔依然笑容可掬,但你恐怕根本分不清屏幕上的是真人,还是机器。

当然,电视台也有可能会如实告知:“观众朋友,此次新闻节目是由机器人主播为您播报的”,亦或是像“转基因”“非转基因”的标签一样,出现在屏幕下方,提示观众自由选择。

能选择的恐怕还不止这些,你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庄重大气型、亲切贴心型、清新活力型、乖巧可爱型……就如当年郭达蔡明的小品里,买来个机器人当老婆,可以随意选择心仪类型那样,总之,绝对会有一款机器人主播适合你的喜好。


讲真,客观来看,如果将来真的有这样一款类真人机器人主播和记者问世的话,它可发挥的作用也不少。智能机器人可以突破很多人类无法达到的物理和生理极限,到一些不适宜人类完成的特殊领域进行报道:

比如,进入战争或爆破现场做现场记者,而无需过多考虑安全问题,要知道,战地记者可是世界上伤亡率很高的一个职业;

它们还可以到达极寒或酷热地带,抑或抵达沙漠无人区腹地,而无需考虑补给问题,因为它真的能做到晒晒太阳就吃饱了;

它们还能深入水下进行现场报道,根本无需考虑人类在水下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体力极限问题……


当然,也会有些变化,恐怕观众一时间不容易适应——

我们将很难看到,机器人主播能像白岩松、张泉灵等那样精彩的采访。对机器人来说,提问容易,追问不易。提问是否犀利,追问是否一针见血,才更见主播的功力。把握提问的锐度和深度,机器人主播?恐怕你还差点事。

我们将很难看到,机器人主播能像董卿那样,为顾及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和表达对其的尊重,单膝跪地,完成采访。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是人性所散发出的温度和光彩。

我们也将很难看到,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主播看到救援画面,不禁潸然泪下的场面。因为机器人不会动真情,毕竟它只是机器人,不是人——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活生生的人!


说了这些天马行空的设想,你会喜欢未来的电视或手机屏幕上的主播变成以上文字所描述的模样吗?

没关系,不必多虑了。

因为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各种机器人都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未来,已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机器人真正接管了我们大部分的“工作”,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深远变革的图景,它会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到社会结构的重塑,再到人类自身的意义。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位“非常有钱的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行为的性质和可能触犯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世界中法律的局限性和执行的难度。从法律角度来看,情况会非常复杂且不一定直接违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大多数法律体系中.............
  • 回答
    如果中超联赛能够跻身世界第一大联赛的行列,这绝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一场胜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缩影。它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并且足以重塑我们对足球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些认知。一、 足球人才的爆发式增长与质量飞跃: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本土球员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世界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它是否会比现在的美国做得更好,这取决于许多变量,也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更好”。首先,我们得理解“超级大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或军事实力上的领先,更意味.............
  • 回答
    在一个浩瀚无垠、灵气充裕的仙侠世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法则:招式名字的稀有程度,往往与该招式的威力成正比。这并非绝对,但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深刻地影响着修仙者们的修炼之路、门派格局,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兴衰。开端:天才的萌芽与名字的馈赠故事的开端,往往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或是某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他或许.............
  • 回答
    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存在宠物小精灵,那绝对会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不仅仅是多了些能发光的、会喷火的生物,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都将因此被重新定义。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交通和物流。 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地铁和公交车里挤满了训练家和他们的小精灵,皮卡丘顶着一头飘逸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和美国突然之间,不只是学术交流,而是彻底地从世界上“隔绝”开来,双方都变成了自给自足、闭门造车的状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会如何变化?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不妨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断开学术往来”和“断开和世界”的区别。如果仅仅是学术往.............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为它牵涉到太多变量,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看看美国在“统一地球”的设想下,面对全球其他国家联合军事力量时,胜算几何。首先,我们要承认美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确实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它的军费投入、科技研发、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全球性的军事存在和部署.............
  • 回答
    假如世界上没有脏话存在,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想,其影响将是深远的,触及我们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互动的方方面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发生的情况: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宣泄的改变: 词汇的贫乏与创造力的激发: 脏话常常被用作表达强烈情绪(愤怒、沮丧、惊喜、痛苦)的便捷方式。如果这些词汇消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个裁决神,这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肃穆和威严。如果这样的存在真的降临了,我会不会赞同?我想我会站在一个非常复杂又纠结的位置。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裁决神”到底是干嘛的。如果他是那种纯粹的、公正无私的、能够洞察一切善恶的裁决者,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可能会……倾向于赞同。想想看,我们.............
  • 回答
    关于核武器的存废,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核弹都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安全,世界也更和平一些呢?我觉得,答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复杂性和潜在的悖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核武器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和平”。这是一种建立在相.............
  • 回答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 Windows 和 Android 这两大操作系统,没有苹果家族的 iOS 和 macOS 的存在,我们的数字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仔细想想,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简洁”两个字那么简单,而是会从硬件到软件,从个人使用习惯到整个行业生态,引发一系列连锁反.............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上的人类在某个瞬间、毫无征兆地全部消失了,就像按下了某个宇宙尺度的“删除键”。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寂静会迅速吞噬掉曾经熙熙攘攘的城市,机器的轰鸣声会逐渐归于沉寂,只剩下风在空旷的街道上游荡。那么,过了很多很多年,会不会有“新人类”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不再有技术鸿沟的世界,所有国家,那些我们熟知的,拥有广袤国土和庞大人口的国家,都触及了工业和科技的最高峰。梵蒂冈这类微缩版例外,我们先不说它们。这个设想一旦落地,地球将会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经济层面:产能过剩的洪流,以及价值的重新定义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生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又带着一丝荒谬的设想。如果有一天醒来,发现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五个人不到。首先,我得承认,那种孤寂感肯定会像潮水一样将我们淹没。但既然是这样了,除了面对,别无选择。活下去,这是最根本的需求。怎么活?我想我们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第一阶段:紧急应对与资源搜集最.............
  • 回答
    这题目一出来,就让人脑子里那团毛茸茸的、带着点海洋腥味儿的玩意儿动起来了。鲲鹏啊,那玩意儿可不是街边儿卖的那种,那是能扇动翅膀搅动沧海、一飞冲天就遮天蔽日的主儿。真要说捕捉和烹饪,这事儿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得有点儿“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点儿“非人类”的思路。首先,得先找到它。你以为鲲鹏就跟海里的.............
  • 回答
    如果世界上存在三万亿位科学家,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几乎超出了我们目前认知的规模。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近乎饱和的科研环境中,科技突破的步伐将是爆炸性的,而且会触及到我们现在只能仰望的领域。下面我将尝试描绘一下,在这样的人才储备下,可能会出现的科技突破,并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出自一位充满好奇和.............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每一个居民,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如同顶尖经济学家一般,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供需、成本、激励等经济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我们的社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预测,而是一次思想实验,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个“经济学家化”的世界。首先,消费行为将发生.............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但也涉及伦理和实际操作上极大挑战的假设性问题。简单来说,认为仅仅通过周期性地“干掉”智商低于125的人就能让整个人类变得“更优质”是一个非常片面和危险的结论,并且在实际操作上几乎不可能实现,还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假设:一、 何谓“更优质”?首先,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