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干掉世界上所有智商低于125的人,每隔二百年这么做一次,人类会不会变得更优质?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但也涉及伦理和实际操作上极大挑战的假设性问题。简单来说,认为仅仅通过周期性地“干掉”智商低于125的人就能让整个人类变得“更优质”是一个非常片面和危险的结论,并且在实际操作上几乎不可能实现,还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假设:

一、 何谓“更优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更优质”这个词的含义。如果仅仅从智商角度来定义“优质”,那么理论上,剔除一部分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平均智商。但“优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还包含: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智商高低与创造力并非绝对正相关。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家、发明家,虽然可能不一定有极高的IQ分数,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常人。
情商与同理心: 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键。这些与智商分数的高低没有直接关联,甚至可能存在负相关。一个情商低下的高智商人士,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破坏。
道德感与价值观: 善良、正直、责任感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智商高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可能被用于更邪恶的目的。
适应性与韧性: 面对逆境、变化和失败,能够积极调整并重新站起来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优质”。
多样性: 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多样性。不同的思维方式、技能、背景和观点能够带来更丰富的解决方案和更全面的发展。

如果我们将“优质”仅限于智商一项,那么这个假设确实有其表面上的逻辑。但如果将“优质”理解为更全面的社会福祉和人类进步,那么答案则是否定的。

二、 假设执行的效果分析(即便不考虑伦理):

1. 智商筛选的挑战性:

智商测试的局限性: 目前的智商测试(IQ测试)主要衡量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语言能力等,虽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非完美无缺。它无法完全捕捉到人类智能的全部维度,如创造力、实践智慧、情感智能等。
“125”的界定问题: IQ分数是相对的,受到统计学分布的影响。而且,即使是125这个数字,它代表的群体也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同样的能力。这个阈值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测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如何保证每一次大规模的智商测试都是绝对准确、公平、无偏见的?测试结果会受到文化背景、教育机会、身心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2. 对人类整体能力的影响:

人才库的损失: 智商低于125的人群中,依然包含了大量具有特定才能和贡献的人。例如,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需要精细操作的劳动者、以及在某些领域有独特见解的人,他们的“价值”并非完全由IQ分数衡量。剔除这些人,将导致人类在各种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断层。
社会功能的瘫痪: 即使是智商低于125的人群,也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大多数基层劳动者、服务提供者、以及各个行业的贡献者。大规模的“人口移除”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经济的停滞,甚至是文明的倒退。
创新能力的削弱: 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往往来自于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虽然高智商的人可能更容易在某些学术领域取得成就,但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新可能来自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们可能并不符合高智商的传统定义。
平均智商的波动: 每隔200年进行一次筛选,会造成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每次筛选后,新一代的平均智商可能会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是否能够持续,以及是否能带来整体“优质化”,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会剥夺后代通过正常进化和学习来提升自身智能的可能性。

3. 遗传学和演化论的视角:

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近亲繁殖或过度的筛选会降低基因多样性,使人类更容易受到疾病和环境变化的威胁。
基因并非单一决定: 智商是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巨大影响。简单地剔除一个群体并不能保证其子女一定会继承所谓的“低智商”基因,也无法确保被保留下来的群体就会持续产生高智商后代。
“优生学”的陷阱: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形式的优生学,历史上,优生学已经被证明是极其危险和不人道的,它往往基于错误的科学认知和歧视性的社会观念,导致了难以想象的暴行。

4. 伦理和道德的灭绝性打击:

反人类罪行: 这种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最根本的蔑视,它将构成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无论以何种理由,剥夺任何人的生命权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制造恐怖和不公: 实施这种政策的社会将处于极度的恐惧和不稳定之中。谁来制定标准?谁来执行?这些问题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权力滥用和不公。
人性的丧失: 一旦社会接受了以智商作为决定一个人生存权利的标准,那么人性的底线就会彻底被摧毁,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歧视和迫害的借口。

三、 另一种更“优质”的理解和实现方式: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人类变得“更优质”,更有效、更人道、也更符合人类进步逻辑的方式应该是:

普及优质教育: 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phát huy hết tiềm năng của mình, 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促进科研发展: 不断探索人类智能的奥秘,开发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工具。
鼓励跨学科交流: 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合作,激发创新思维,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提升情商和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个体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道德责任感,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尊重和包容多样性: 认识到人类的差异性是宝贵的财富,为不同才能和特长的人提供发展空间。
改善社会环境: 创造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疾病和歧视,让每个人都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结论:

假如干掉世界上所有智商低于125的人,每隔二百年这么做一次,人类不仅不会变得“更优质”,反而会走向文明的毁灭。 这是一种极端、不人道且违背科学常识的幻想。它将:

破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
削弱人类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犯下反人类的滔天罪行。
丧失人类最宝贵的人性和道德。

人类的进步并非在于“消灭”一部分人,而在于“赋能”所有人,发掘和培养每个个体的潜能,并建立一个包容、尊重和协作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下,有些人已经指出了所谓的“智商”代表的是个人的智力在人类总体中的排名,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比起智商到底是固定值还是排名这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智商的测定标准。

如果你做过智商测定的话,应该知道大多数智商测试题目更多的是在考察人的逻辑推理、数理分析等等的能力。这个测定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于技术的崇拜,进而也导致很多人——特别是某些从事技术类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会以此而对其他人产生轻视。比如,知乎上就有很多理工专业的学生,会以“理科高考数学比文科难”之类的理由,认为理科生就是比文科生聪明。

但从现实中来说,智商最多只能表明个体智力方面的差异,但人生活在社会中,却并不单单只是靠智力就可以生活的好的。比如,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逻辑、推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一定需要达到多高,反而是需要更多的共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所有人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在艺术领域内,智商与成就之间的绝对关系就变得更小。所以在现实中你也可以看到,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乃至一些没上过大学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经营的很好。这不单单是靠“智商”就可以实现的。

另外,即便是在纯粹的科研中,很多人也应该有感触,即在很多情况下,能不能搞出科研成果,运气的成分远比智商要大得多。很多诺贝尔奖的得主,追溯其生平,尽管从小成绩也不算差,但也绝对到不了同龄人中数一数二的程度。而他们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也不单单是靠“聪明”就能解决的,选对了一个方向并坚持下去,往往要比是否“聪明”重要得多。

当然,即便有上面说的那些,从概率上说,高智商群体做出更高的成就的概率肯定是要比低智商群体高很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你所谓的实验,人类很早以前就在做了。

这里所说的“做实验”并不是通过杀人的方式,干掉那些低智商的人,而是说在现实中人类的繁衍基本也在遵循这一原则。在有人类社会以后,“高智商”群体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智力而获得更高的成就,因而他们在择偶时自然也会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群体。在古代来说,“榜下捉婿”十分常见,在此前的科举中考取了功名的官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新科进士,这既是联姻,同时也相当于把“聪明”的基因传给了下一代。而在今天,婚恋市场也遵循类似的原则,学历之间的匹配度是很多人所看重的,一个985大学生跟一个初中毕业生结婚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古代社会的进士与其它高智商人群的女儿结婚,并没有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好。反而是搞了义务教育的西方国家,在近代社会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一举超过了东方国家。在这个角度上说,社会的发展如同物种的进化一样,参与进化的基数越大,出现有利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而这些有利突变不断累积让种群不断繁荣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在当下来说,我们知道很多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100%,但那些重点高中的学生智商就一定比那些贫困县的孩子高很多吗?并不见得。只是这些孩子从小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展现出来了更高的智力水平而已。如果你把人大附中的高一学生拉到贵州山旮旯里的高中,过三年他们还能有跟前辈一样的高考成绩,那我100%相信人的智商是天生且不会改变的。但如今这么多家长疯了一样抢学区房,那么也只能说明,家长们也知道后天的教育跟先天的智商哪个更重要。

正是因为如此,对一个社会来说,公平度越高越能够推进社会总体收益的最大化。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几个高智商的天才就能搞起来的。

最后,不妨再介绍一个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对待智力的观点分为两类:其一是本质型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智力自出生开始就是不变的;其二是发展型的,即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而有所提升的。从实际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更认可后一种观点,这也是很多教育理论的基石——否则,按照本质型的观点,那就没有搞教育的必要了。

在这个层面上,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智商所代表的只是一个人在人类总体智力中的排名。这样来讲,想要让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好,最应当做的不是把智力低的人杀掉,而是让那些普通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把整体的“智商”水平提上来。不然,假如说有98%的人的智商低于125,那你杀了那98%的人,那2%的人最低值也就是125。可假如说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能明显提升,那么智商达到原来125以上的水平的人,可能就会有3%甚至5%。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才是更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智商高于125的人才不会提这么愚蠢的问题。

user avatar

你要这么假设死的肯定是智商125以上的人,毕竟智商125并不是个很低的智商,在知道有人要来“干掉”自己的时候不至于只会“啊吧啊吧”。

user avatar

人类社会是金字塔型的,只有底座更大,上面才会更高。你把底座毁了,那上面的人智商再高也必须开始最简单最原始的生活。

科学家未必会种地,修路,盖楼,开出租,甚至简单饭菜都弄不好。正是有了底层这些人让他可以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换言之,人类的发展是基于完好的生活保障,而那些普通人每天都为了这些从早干到晚。没了他们,你智商再高,是个啥。

user avatar

与其干掉智商低的,我觉得还不如干掉那些没有逻辑的。我愿意为由于智商原因无法第一时间理解的人做讲解,但我不愿意为那些不讲逻辑的人费口舌,你说城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还试图用他狗屁不通的逻辑说服你。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人类会被灭绝……

用个简单的比喻——智商不是考多少分,是成绩排名……

你智商125,在干掉125以下的人类之后,你的智商可能就是……50了……

除非人类灭绝,不然智商125以下的人类是杀不绝的的……


我几年前被科普了……

智商是稀有度……

智商,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

智商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跟同龄人比较,智力高出多少,或者差多少……

智商100 是人类平均智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低智商人群被杀掉,智商100的标准会不断提高……

举两个粗糙的栗子:

你抓一群蛤蟆来测试,也会有智商125的蛤蟆……

你弄一群平均比爱因斯坦聪明一万倍的外星人,它们也会一堆智商八十的货……

按照智商杀人,实际上是这样的,全球六十亿人,检测过后,杀掉智商125以下的,然后再测一次,你会发现剩下的人类中智商还是大多数都在八十和一百一十几。

不管你杀了多少次,智商在八十和一百一之间的人类永远占大多数……

一波就能把人类全部带走……

这就是无差别的屠杀……

user avatar

智商125的本来大公司ceo干的好好的,你一来直接就发配去流水线拧螺丝了,因为他成了智商最低的人。你题主觉得全世界智商125及以下的人能想出几种做掉你的方法?

user avatar

中山大学就是这么干的,6年招8000博后留下的不到1000个,你看中山大学有变的更优质吗?连材料土木都算进计算机大类拿来招生了,然后分数线照样血崩(智商指的是人群中稀有度)



user avatar

智商这个概念好像是描述某种智力水平在人群中的比例的…

你这一波操作我感觉每次都是屠杀高比例的人口啊。

但是人的智力提升是有生理极限的,最后剩下的近乎无差别屠杀了,没有什么筛选的意义。剩下的肯定是会钻规则漏洞和制订规则一批人。


每两百年清理一次人口,很像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波动规律啊!古代中国最多两百年将人口折半一次,有些朝代是削减90%的人口。

古中国的人口变化就类似题目中的屠杀,除了不是按智商筛选的。你猜是不是“适者生存”了?

user avatar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的细化,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需要的人口基数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几百万人口就可以支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了。到了二战,没有上亿人口,就没法支持一个全体系大国了。到了现在……题主是想让人类发展水平一步退回十九世纪?

另外,一看问题,就知道题主也是125以下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