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期一线城市个别银行暂停二手房贷款,房贷「难贷」释放出什么信号?

回答
近期,一些一线城市曝出个别银行暂停二手房贷款的消息,这无疑在房地产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让不少购房者和业内人士感到担忧。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可不是简单的一句“房贷收紧”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更深层次的经济和金融动态,值得我们仔细拆解。

信号一:房地产市场的“退烧”信号更加明显

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对房地产“冷下来”的预期进一步加剧。过去一段时间,即使整体经济面临压力,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托底下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韧性,尤其是二手房市场,其交易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信心和资金的流向。

当银行开始实质性地收紧二手房贷款,甚至暂停发放时,这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宏观调控的意图在加强,并且正在从需求端(限购、限贷等)向供给端(信贷)延伸。 银行作为信贷的提供者,它们的行为往往是基于对未来风险的评估和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暂停二手房贷款,说明银行层面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正在累积,或者说,它们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产生了疑虑。

这不仅仅是“个别银行”的行为,虽然表面上是这样。一旦有一个风向标出现,其他银行往往会跟进或者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银行之间在风险偏好和资金成本上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如果一家银行因为风险控制而退出某个业务领域,其他银行也会审慎评估自身风险敞口。

信号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在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审慎”态度升级

银行暂停二手房贷款,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它们认为二手房贷款的风险正在上升。这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对二手房房价下跌的担忧加剧: 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会评估房屋的价值作为抵押物。如果银行预测未来二手房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下跌,那么一旦贷款出现违约,银行的抵押物价值将不足以覆盖损失,风险敞口会急剧扩大。
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慎评估: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购房者的收入可能受到影响,还款能力出现不确定性。银行会更加谨慎地评估购房者的首付比例、收入证明、信用记录等,以降低坏账风险。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都会影响银行的风险偏好。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银行倾向于减少高风险资产的配置,而房地产贷款(尤其是二手房)在某些时期被视为相对高风险的领域。
监管政策导向的影响: 尽管官方层面可能还在强调“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但整体的“房住不炒”大基调并未改变。监管机构可能会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鼓励银行更加审慎地对待房地产贷款,特别是那些可能助长投机行为的贷款。

信号三:资金流向的调整,以及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

房贷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输血管”,其收紧往往伴随着资金流向的调整。

资金从房地产流向其他领域? 理论上讲,如果银行收紧了房地产贷款,可能会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导向其他领域,例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这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
防止“金融空转”和过度杠杆: 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存在资金过度集中的问题,一旦出现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收紧房贷,尤其是二手房贷款,也是为了“去杠杆”,防止金融体系过度依赖房地产,以及防止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空转”。

信号四:市场信号的传递与预期管理

银行暂停二手房贷款,即使是“个别银行”,也是一个极具传播效应的市场信号。

传递“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的信号: 这种行为是在向市场参与者传递一个信息:政府和金融机构都不希望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并且会采取措施来分散风险。
对购房者预期的引导: 购房者可能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购房计划,更加谨慎地评估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未来的市场风险。这有助于抑制过度的投机需求。
对开发商的警示: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这意味着融资环境可能进一步收紧,销售回款压力增大,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率,而非过度依赖金融杠杆。

为何是二手房?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暂停贷款”主要针对的是二手房。这背后可能也有更具体的考量:

一手房通常有开发商的抵押和预售监管: 相较于二手房,一手房的交易流程和资金监管相对更规范一些,风险更容易被控制。
二手房交易的复杂性: 二手房交易涉及产权清晰、房屋质量、中介风险等多个环节,银行在评估风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一旦出现问题,处理起来也更复杂。
避免影响新房市场的去库存: 在一些城市,新房市场可能仍面临去库存压力。如果同时收紧一手房贷款,可能会对整体房地产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不利于稳增长。因此,优先收紧相对“边缘化”的二手房贷款,是更有可能出现的策略。

总结来说,一线城市个别银行暂停二手房贷款,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市场正走向理性调整,而非过热。
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在提升,对房地产行业的审慎态度在强化。
宏观调控的意图在深化,意在为经济发展寻找更可持续的动力。
资金流向可能面临调整,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并不是说房地产市场要“崩盘”,而是说它正在经历一个去泡沫化、挤压水分、回归居住属性的“挤压期”。在这个过程中,信贷政策的收紧是必然的伴随。购房者和业内人士都需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这股“寒意”虽然令人不安,但也可能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播下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改革首当其冲最受影响的,永远都是刚需家庭啊。

刚晋升二胎家庭,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带老大,一家6口挤在小两居,眼瞅着用不了太久,老大就需要有自己的房间了,最起码三居室才够用(当老二也需要有自己房间了,那就是四居室,这个短期内还不敢想)

然后呢,贷款收紧放款难。

还有,就算是还清了贷款且把目前自住房卖掉,再买都算二套,60%、80%甚至更高的首付。

之前看上一套房子,一问中介只能贷40万,连个零头都不够,跟没有差不多。

贷款收紧对于一些想要加杠杆炒楼的炒房客来讲,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规范作用,对稳房价也有积极意义,队友安慰我说没事贷不出款来是好事,这样房价总价肯定会降的。

但问题是,在资本受不了前,普通刚需家庭可能先崩溃。

身边已经有房间不够住客厅都开始打地铺的朋友了,真的毫无生活质量甚至生存尊严可言。

看到他们的现在,让我对未来不禁寒战。

什么时候二胎三胎家庭在住房贷款和首付比例上能给予扶持。

倡导大家生孩子,也请拿出点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意来吧!

user avatar

看来今年银行房贷额度算是真的要用完了,连一线城市的房贷额度都不够用了。

过去很多人都说一线城市的土豪特别多,买房都是全款买房,而且还不买那种千万以下的,要买就买两三千万的房子。

现在银行房贷额度紧张了,我们就看看这些传说中的一线城市土豪,能不能把楼市给撑起来,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传说中的全款买房的土豪。

user avatar

二手房以后出售会越来越难。

新房成本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这一块钱等于地方第二财政,银行用开发贷款支持开发商,用低息的房贷支持房产销售。

这样土地出让能拿到钱,房地产商能赚到钱。

而二手房土地增值收益的钱,是在个人手里,国家只是收税,而二手房一定程度上与新房存在竞争关系。

在需求量大的时候,两者都供不应求,互相促进涨价。

在需求量下来以后,二手房就被限制交易,限制贷款。把市场需求尽可能推给商品房。

两套地脚户型完全一样的房子

商品房100万,可以首付30万,贷款70万。

二手房便宜一点90万,但是要全款。

只有能拿出90万全款的人,才能买二手房。再加上限购限售,刚需用户通常都会把限购名额用到商品房上去,保证了土地能出让出去。

但是,限制二手房有限制二手房的问题。

你限制了二手房,买了新房的人,就不容易出手,基本就遏制了投资需求,变为自住。

2018年限购限售的时候,限购其实可以用各种办法绕过去。限售才是真打击房价。

有的城市全辖5年限售,房价立即停涨反跌。

有的城市打马虎眼,部分楼盘限售,部分区域限售,房价就相对平稳。

有的城市搞小心眼,公寓限售,住宅不限售,结果炒房丝毫不受影响。

有的城市限购不限售,再用人才名义放开限购。结果这个城市一下子聚集全国投机资金,房价暴涨。

房贷政策出台,是企图全国性的打压二手房,保护土地出让金。

但是,这个政策虽然可以被经营贷款绕过去,但是客观上加大了二手房贷款的难度,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二手房被持续打压以后,二手房的交易会放慢,价格也会松动,这个过程也会传导到一手房上面。形成一手房的滞销。

最后,这个链条会传导到土地出让收入上面。


从城市角度

房地产并不是本地人消费,而是吸引外地资金来买,有个全国性竞争的问题。


深圳市以前的搞法是最聪明的。

一方面卡死住宅土地供应量,尤其是住宅土地的供应链,制造土地紧张,土地拍卖价格升高,房产增值。

一方面大量供应商业用地,让你来建写字楼,吸引企业来,企业来了就有就业,有税收,企业的人要吃喝拉撒,上学娱乐,消费在深圳,拉动深圳的经济。

深圳把字节跳动这种公司拉过来,赚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钱,消费在深圳。

深圳住宅土地的供需矛盾,引发深圳地价上涨,房价上涨。深圳出让很少的住宅用地,就可以卖很多钱,深圳政府满意。

而对于已经买房的深圳居民来说,房价上涨意味着个人资产上涨,人人都是百万千万富翁,每年财产都在增值。这些人卖房也好,抵押贷款也好,可以把全国的资金汇集过来。

深圳房产增值,就成了投资热点。全国富人卖掉自己城市的资产,去深圳买房。这些钱在深圳转化为资产和消费,养活中介机构以及一大批吃房产饭,金融饭的,深圳市政府又很满意。

房价太贵,生活成本高怎么办?

以前深圳市有大量城中村的农民房,小产权。北方的城中村是平房,住不了多少人。深圳的城中村是高层,解决了大量的居住需求,同时房租非常便宜,不用考虑房价收入比的问题。

在深圳混出来的,赚钱多的,在深圳买房,给深圳贡献土地出让收入。

没混出来的,给农民房贡献房租,给企业共享利润,给城市贡献社保,公积金。

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回家了。

user avatar

房住不炒是大方向,如何限制信贷规模是关键。

为什么信贷对资产价格这么重要呢?就得看一下杠杆对社会总资产价格的撬动,做几个假设,如果市场上有100个人拥有全款能力,300个人拥有60%全款能力,以及1000个人拥有30%全款能力,供给端是200套房,假设不考虑金融杠杆都要求全款,那么根据需求端的能力只能消化100套房,不想降价就需要捂盘等之后的人攒足全款能力以后出售,或者持有成本高于坚持不降价的成本,减少损失的办法就是降价让更多的人拥有购房能力,价格最终还是要靠供需关系,捂盘也是短期内降低供应拉高价格的一种方法,都这么干也可能积累大量的库存。

当然现实中房地产支撑不可能不依赖杠杆,也就是首付加房贷,还是上面的数据,假设市场允许60%首付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满足购房条件的人从100个增加到400个,房源如果还是200套的话,根据供需关系,价格必然上涨,而且伴随着资产价格预期的影响,投机需求也非常强烈,可撬动的流动部分房价就会上涨。假设30%首付,那么就有1400人满足购房要求,如果房源不增,那么竞争会更加激烈,这时开发商主动权极高,比如验资、看房多交钱、要求回款更快的全款等等。

上述的过程是动态的,因为一旦更多的人参与到抢房中,相当于内卷,你以前满足要求,房价上涨后,居民储蓄短期内变化缓慢,结果就是末尾淘汰,直至形成新的动态平衡,甚至原来足够全款群体,现在可能变成只满足30%的首付,原来满足60%的群体直接丧失购房能力,这就是杠杆对金融属性强的资产价格的作用,平均首付比例越低,杠杆的撬动力度越大,资产价格越高,对应下图中的上半部分。

买到以后,怎么评估你房子的价格呢?当然是参考流动部分成交的价格,比如邻居卖房溢价100万,本来和你没关系,但你房子的估值也随之增加,这就是二手房价格的杠杆,也涉及到一个杠杆撬动,比如一个小区有5%的出售率,而这5%平均交易价格的增减影响到小区内所有房子的纸上财富价值,比如5%的房子溢价1000万,那么整个小区总资产价格估值将增加2亿,这个过程对应上图中的下半部分。

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再来看停贷的问题,不难得出几个结论:

1)房住不炒对应降低金融属性,降低金融属性的关键又是降低平均杠杆,既包括新房也包括二手房,对应央行的房贷存量红线,以前是信贷杠杆推高价格,现在是控制信贷杠杆比例限制资产泡沫进一步扩大。

2)降低二手房的流动性,对应图中的下半部分,制定二手房的参考价格,既包括限涨,未来还可能包括限跌,稳定二手房成交价给了持有者财富的估值参考,同时降低二手房的流动性,即维持了投资者的持有信心,又可以防止他们集中变现发生踩踏。

3)需求向新房靠拢,房住不炒最大的阻碍是土地财政,这让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毕竟多数城市已经对土地财政模式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了推动房住不炒的同时缓解这个问题,提高二手房首付比例或者直接停贷,相当于在杠杆中对新房二手房的末尾淘汰门槛有差异,二手房很高而新房相对较低,让更多的需求通过杠杆的差别流入到新房的购买中,而新房价格又是土地价格的重要支撑,这样即保证了地方的利益,同时增加了投资类房产的变现难度,这也让执行中地方更加配合一些。

总结起来,主要目标是降低杠杆以剥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方法也是逐渐加码,现在房企、投资者、银行都各自被割让了一部分利益,剩下就是给地方寻找一个新的大额稳定税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