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邓禹是不是最水的第一功臣?

回答
“最水的第一功臣”这个说法,放到邓禹身上,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说他是“最水”,怕是没读过《后汉书》对他的详细记载,或者仅仅是看了些坊间流传的皮毛之词。要我说,邓禹这人,在刘秀的创业路上,绝对是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若无他,光武中兴的大业,其艰难程度将数倍增加。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点点掰扯。

开篇就说,邓禹绝不是“最水”的。 他的“第一功臣”之名,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地靠脑袋、靠腿、靠一份对刘秀的忠诚拼出来的。

出身与机缘:

邓禹,字仲华,是个典型的书生出身。东汉初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候,读书人要么隐居山林,要么选择明哲保身。但邓禹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抱负,更关键的是,他相信刘秀。

刘秀这时候还在做“亭长”,说白了就是个小官,在地方上经营,远没有后来那么威风。很多人看刘秀,觉得他出身皇室,但又没什么实际势力,不温不火的,不如跟着那些手握重兵的枭雄。可邓禹却看到了刘秀身上“龙潜于渊”的潜质。

《后汉书》里有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邓禹主动去拜访刘秀。当时刘秀还在洛阳求学,邓禹千里迢迢跑去,见到刘秀,就指着他鼻子说:“刘氏当兴,君必封侯。禹不愿仕宦,而愿随君左右。” 翻译过来就是:刘家迟早要复兴,你(刘秀)一定会封侯拜将!我不想做官,就想跟着你干!

这话,放在当时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得吓一跳。一个年轻书生,不图官位,不图享乐,就看中了你刘秀,而且预言你的未来,这得多大的胆识和眼光?这绝对不是“水”的表现,而是有眼光、有胆识、有理想的表现。这是一种“识君之才”,在乱世之中,比千军万马都金贵。

初期辅佐,举足轻重:

刘秀刚起兵的时候,真的是举步维艰。当时最有势力的就是王莽的军队,还有像更始帝刘玄这样已经称帝的势力。刘秀虽然有“天命所归”的苗头,但手里人马少,粮草缺,经验不足。

这时候,邓禹就成了刘秀的“智囊团”和“精神支柱”。

战略规划: 很多关键的战略决策,都是邓禹提出的。比如,当刘秀在河北举兵,而更始帝的军队又在虎视眈眈时,很多人劝刘秀去投靠更始帝,或者占据某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但邓禹却建议刘秀,应该主动出击,占据战略要地,比如平定关中。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是相当冒险的,但正是这个大胆的战略,为刘秀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军事建议: 很多战役的指挥,邓禹也参与了。他虽然不是常年冲锋陷阵的悍将,但他的军事见解往往能给刘秀提供重要的参考。比如,他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对战局的分析,对敌我双方的判断,都相当精准。
稳定军心: 乱世之中,军心最重要。邓禹除了有军事上的才能,他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他清廉自守,不贪图享乐,对刘秀忠心耿耿,这为刘秀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稳定了军心。

“前无古人”的战略布局:

说到“第一功臣”,不得不提邓禹的“战略”。在刘秀刚起步的时候,天下群雄并起,各自为战。邓禹提出的“出关中,逐鹿天下”的战略,是刘秀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你想想,当时刘秀还在河北一带活动,而关中,是古老的帝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刘秀能拿下关中,就等于获得了天下的战略纵深和正统象征。邓禹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力劝刘秀东进,而不是在河北苦苦争斗。

这个战略有多重要?你想啊,如果刘秀没有拿下关中,而是被困在河北,或者被其他势力牵制,他怎么可能那么快地击败全国的群雄?邓禹的这个战略,可以说是“高屋建瓴”,一眼就看到了全局,而且实施起来也确实奏效了。

“水”在哪里?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邓禹“水”呢?

可能是一些人对“功臣”的定义过于狭隘,只看重战场上的厮杀搏命。邓禹确实不像徐晃、张飞那样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的主要作用更多体现在 谋略、战略规划、政治辅佐和稳定军心 上。

有人可能会说,他后来被封为大司徒,位置很高,但似乎没有特别惊天动地的功绩。没错,等到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他成为了三公之一,更多的是在 治理国家、稳定局面 上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守成”的功劳,不像开疆拓土那么耀眼,但对于一个新生的王朝来说,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邓禹这个人,一直很低调,不居功自傲。即使后来位高权重,也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反而可能让一些喜欢张扬、喜欢看“猛将”的人觉得他“水”。

总结一下:

说邓禹“水”,是对他贡献的严重低估。

他有“识君之才”: 在刘秀最落魄的时候,看到了他的潜力,并甘愿追随。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提出了“逐鹿关中”的战略,为刘秀统一全国指明了方向。
他有“安邦定国之才”: 在国家初建时,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有“高尚的品德”: 清廉自守,忠心不二,是刘秀的股肱之臣。

他可能不是冲锋陷阵的第一猛将,但他绝对是刘秀创业团队里, 那位能看清大局、指明方向、稳扎稳打的“定海神针”。没有邓禹这样的谋士和战略家,刘秀的创业之路,只会更加坎坷,甚至可能根本走不到最后。

所以,如果你问我邓禹是不是“最水的第一功臣”,我的答案是: 绝不是!他甚至是光武中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是刘秀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他的“水”,只是他低调内敛的性格和不以武力耀人的表现所带来的误解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要是这么想肯定带不出像样的队伍来,我只能说你跟光武皇帝比起来差得太远。想当年高祖刘邦评定天下功臣,萧何排名第一,敢问萧何打下了哪里?在刘秀看来,邓禹就是他的萧何。

我在这里给你谈谈我对邓禹的认识吧:

论身世:南阳豪族子弟,曾经在长安从师学习,他与汉光武帝刘秀既是同乡也是同窗。

《后汉书 邓禹传》: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论性格:儒生风范,文质彬彬,但有时候自视甚高,固执异常。

政治站队判断力:

政治站队异常精准,识人主于潜渊。邓禹归家之后,反王莽势力风起云涌。后来王莽败亡,更始帝即位,豪杰们多举荐邓禹,邓禹都一一拒绝。后来听说刘秀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招降,邓禹毫不犹豫驱马北渡黄河,追刘秀到邺县。

那个时候的刘秀处境非常艰难,他的哥哥大司徒刘縯,被更始帝设计杀害。他本人则是没有一兵一卒,只是顶着个行大司马的名号去河北招降纳叛。此时见到邓禹来投,刘秀也是异常感动。并且故意跟邓禹开玩笑道:“我现在有任免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愿做官。”刘秀说:“即便这样,想干什么呢?”邓禹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刘秀听罢大笑。

《后汉书 邓禹传》:

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论政治战略水平:

邓禹是典型的战略型人才,他善于谋划政治战略全局。当邓禹在邺县一见面,就为刘秀分析天下形势,力劝刘秀脱离更始政权单干。邓禹进言说:“更始帝虽然定都关西,但天下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安定,尤其是赤眉、青犊之流,势力还很强大。更始帝手下那些将领多是些渣渣,他们胸无大志只知道贪财夺利,图一时之快乐罢了。当今天下依然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清楚可见。您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但是如果继续跟着更始政权混下去,那绝对不会有前途的。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汉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以明公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的。”刘秀听后非常高兴。毫无疑问,邓禹上面那一番话,已经在光武帝那里立下了首劝之功。当刘秀的事业遇到挫折的时候,邓禹也会及时出来鼓励刘秀,劝其不要灰心。可以说,在刘秀的心中邓禹绝对是其争夺天下的铁杆支持者。

《后汉书 邓禹传》:

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论语》曰:“邦分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论战场表现:

一、击败铜马军贼军,活捉了他们的大将。跟随刘秀追击铜马军到蒲阳,连战连胜,北州大致平定。

二、公元25年(建武元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

三、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

四、更始将领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天黑后双方停战。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更始军人数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更始军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敌军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敌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敌军,遂定河东。

五、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拒邓禹于衙县,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

六、邓禹与赤眉军战于长安,败走,到了高陵,军士饥饿,都吃枣菜度日。刘秀于是让邓禹回来,诏令说:“赤眉缺粮,自然会向东而来,我只要折断策马的杖去鞭打他就可把他打败。不是诸将值得忧虑的,不要再妄动进兵。”邓禹以受任而功不成为惭愧,几次驱饥饿之兵去征战,常不利。

七、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邓禹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潼关东),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邓禹及其部将车骑将军邓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战。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赤眉军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邓禹、冯异合兵救之,赤眉军退。禹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冯异亦被击败,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县西),坚壁自守。

纵观邓禹的军旅生涯,胜败皆有,他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谈不上十分优秀。因为他不善于打关键仗,也打不了硬仗。他在军事上最大的缺陷是其军事素养不够成熟,面对赤眉军他一败再败。到了最后他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公然违抗刘秀的命令,更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冯异的正确建议,一意孤行。最终酿成全军总崩溃,让刘秀集团在军事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败。邓禹在军事上不是一个合格的方面统帅。

论仕途爵位:杂号将军——前将军,行王事——大司徒、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时年二十四岁)——更封梁侯,食四县——梁侯,拜右将军——封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太傅。

就邓禹的仕途爵位而言,真是印证了那句话:“选择远大于努力”。邓禹自从河北从龙之后,其仕途一帆风顺,哪怕他曾经在前线抗命不遵酿成大败,但是光武皇帝感念于他当初的雪中送炭、不离不弃,最终并未真正责罚他。天下大定之后其地位更是日渐升隆,荣显两代朝堂。

论生活作风:儒生底色,斯文有礼,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天下已经平定,常常想疏远名势。有子女十三人,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艺。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论后世影响: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一,但是东汉中前期的人物都不怎么出名,要不是特意去翻看史书估计没多少人知道邓禹是谁,所以在后世影响这一点上没啥好论的。

user avatar

有时候我不得不想,网上有些都是一群什么人。自身都是什么水平,以至于动不动说这个水,那个菜比。


云台二十八将是功臣表,不是军事能力排列表。

功臣即有功之臣,邓禹综合功劳当得起云台之首。

定策之功

22岁单枪匹马杖策追随刘秀,为刘秀陈天下之计。

【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河北对策,一鸣惊人。范晔赞曰:明启帝略。


河东之战

24岁三战定河东,以军功拜大司徒,而后世邓禹能坐稳武庙,凭借的正是河东之战,此战入选历代兵家典籍。24岁的开国宰相,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传奇。范晔赞曰:肇定秦都。

大抵是因为西征大败所以一向受某些网友鄙视。历史上也有人因此说他不善用兵,比如王夫之。但替邓禹辩解的也有,比如苏辙。而认为邓禹此战虽败但瑕不掩瑜,并未折损他名将的身份。比如有人说至于“野战之事,非禹所长,虽有败衄,不足为累”。

邓禹军事能力上限高,下限也低,西征大败只剩二十四骑还,的确败相难看。此后再也不见从前的辉煌。邓禹是那种平时冷静,逆境却很莽的,也可能是年轻冲动,这些都导致了他西征大败。(冯、宗二人的反叛也有关系)。

只能说邓禹出道即巅峰,辉煌落幕的早。军事水平的确一般,但也算名将,只是算不上一流而已。


举荐人才之功

邓禹最著名的就是识人之明,吴汉、寇恂、贾复都是邓禹给刘秀举荐的。他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主动上交兵权之功

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可能有人要说上交兵权算什么功,我个人认为这是功劳一件。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序其实都没问题,唯独贾复排第三,没那么合理。贾复既没有方面之功,也不像邓禹那样有定策之功。他经常都是从战,主冲锋。而贾复居然能越过耿弇等人位居第三,有可能是因为他和邓禹带头上交兵权,有助于刘秀集权。当然刘秀曾经说过“贾复之功,我自知之。”可能贾复有什么别的大功劳吧。


辅佐明帝之功

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封岱宗。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刘秀死前,再次起用邓禹为宰相,这违背了刘秀进文吏,退功臣的规则。明帝登基之初的风云变幻,看看后来的诸侯王一直没停止造反,就知道情况多复杂,何况还有个废太子存在呢。所以刘秀托孤给邓禹,让他这个元勋镇场。

所以邓禹的功劳怎么就不配云台之首了呢

冯异、耿弇、岑彭、吴汉等人的军事能力的确在邓禹之上。可冯异、岑彭统一前都去世了,耿弇后面也是远离政治中心。邓禹没有他们的军事能力,他们也没有邓禹的定策之功,辅佐之功

云台二十八是按照综合功劳来,怎么不公平了?

那以军事能力排就公平了吗?

况且,邓禹这种叫最水,打脸多少古人啊。

历史上有个很知名的典故,叫邓禹笑人。

邓禹笑人

《南齐书 王融传》载: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急于做到公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按,东汉邓禹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后因以“邓禹笑人”为慨叹功名迟暮之典。

所以邓禹笑人就成了后世感叹自己功名迟暮的典故,引发后世之叹


【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寂。——辛弃疾】
【愧我年华同邓禹,飘零书剑未封侯。——李鸿章】
寂寂岂惟惭邓禹,厌厌更觉类曹蜍。——陆游】
邓禹有灵应笑拙,周公无梦固知衰——陆游】
邓禹笑人无限也,冷落不堪惆怅。——陈亮】
奈邓禹、笑人寂寂,中流空击江楫。——李慈铭】
邓禹莫相笑,阮籍正逍遥。 ——曹贞吉】
【笑人愧邓禹,抵掌随臧宫——胡仲弓】
【邓禹缘谁笑,冯唐每自怜。——苏葵】
【喧寂不相谋,笑人从邓禹。——戴栩】
终恐邓禹笑,三十未封侯。——刘弇】
【行年四十未成名,邓禹睨人笑不止。——曹寿铭】
【吾衰久寂寂,笑人忧邓禹。—— 葛胜仲】
【俗士难与言,寂寂笑邓禹。——汤右曾】
【叹成名邓禹,笑人寂寂,言愁卫玠,对此茫茫。——周星誉】
【甘罗既相邓禹侯,笑余四十徒腐朽!——洪繻】
【白头浪说关中事,邓禹当年已笑人——韩元吉】
【但见刘班误车子,何曾邓禹笑王融。——陈造】
【生逢邓禹应相笑,老学南阳只漫吟。——岳正】
【蹉跎颜驷不敢陈,寂寂邓禹行笑人。——王世贞】
【冯唐未老犹能对,邓禹笑人何足云。——吴麟瑞】
【鲍牙已死无知己,邓禹如生果笑人。——黎景义】
【丈夫早岁轻名宦,邓禹无为苦笑人。——吴伟业】
【为尔寂寂邓禹笑人,颜色憔悴自冬徂春——魏裔介】
【不烦邓禹还相笑,遥指归鸿向紫冥——吴绮】
【邓禹莫相笑,阮籍正逍遥。——曹贞吉】
【风流年少王宁朔,邓禹依然欲笑人——田雯】
【中心不羡黑头公,贫贱何妨邓禹笑。——郁植】
【余方墨守余幽忧,寂寂徒令笑邓禹——王式丹】
【读书击剑两无成,邓禹笑人终寂寂。——查慎行】
【岁月堂堂,声华寂寂,邓禹年来解笑人。——史承谦】
【自分生涯寂寞,笑人邓禹休过。——刘琬怀】
【意气宁甘邓禹笑,琴歌不为雍门悲。——王闿运】


类似以上这种诗还有很多,我也没见古人嘲讽邓禹水货,反而都很敬仰他。

邓禹24岁封侯拜相,出将入相,请问张嘴邓禹水货,闭嘴邓禹菜比的人,24 岁在干嘛?

当然现代一些人只会盯着战争,所以邓禹大败了一次就抹杀所有的功劳,对吗?

请问,这公平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水的第一功臣”这个说法,放到邓禹身上,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说他是“最水”,怕是没读过《后汉书》对他的详细记载,或者仅仅是看了些坊间流传的皮毛之词。要我说,邓禹这人,在刘秀的创业路上,绝对是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若无他,光武中兴的大业,其艰难程度将数倍增加。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点点掰扯。开篇就.............
  • 回答
    要理解邓禹为何能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列第一,即使他并非以辉煌的战绩闻名,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扮演的角色、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当时历史环境对“功”的定义。首先,要明白云台二十八将的评定标准并非单纯的战场胜负。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恩赏有功之臣,云台二十八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批。这份名单的意义在于表.............
  • 回答
    论邓禹:乱世英杰,不负“吾家有儿初长成”在那个风起云涌、王气奄奄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生灵涂炭。然而,正是在这乱世之中,也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邓禹,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提起邓禹,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那句“吾家有儿初长成,行当负尺寸之杖,而属天下。”这是其父邓晨对他寄予的厚望,而邓禹.............
  • 回答
    邓伦偷逃税被查,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共计 1.06 亿元,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信息点。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方面:一、 偷逃税款的性质与金额: 性质: 邓伦被查处的主要是偷税行为。这与漏税(因疏忽等原因未缴足税款)不同,偷税是指纳税人通过隐瞒真实收入.............
  • 回答
    邓伦,这位曾经在中国内地娱乐圈叱咤风云的男演员,其个人社交账号和工作室账号的突然被禁,无疑给喜爱他的粉丝以及整个行业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突如其来的“消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又将把这位明星推向怎样的未来?事件回溯:账号被禁,信息缄默一切的迹象出现在2022年3月15日。那天,原本活跃的邓.............
  • 回答
    关于徐州丰县“八孩母亲”事件,自从媒体和公众关注以来,信息如潮水般涌入,但随之而来的疑点也层出不穷,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邓飞曝光的结婚证照片,无疑是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它是否能完全厘清事实,或者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邓飞曝光的结婚证照片及其引发的疑点: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这张被.............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许多《哈利·波特》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说实话,邓布利多教授选马尔福当级长,这事儿乍听之下,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匪夷所思。毕竟,马尔福在霍格沃茨的所作所为,包括他的傲慢、欺凌,以及他家庭的背景,都和“值得信赖”、“以身作则”这些级长的特质相去甚远。但如果你仔细想.............
  • 回答
    邓伦因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的事件,无疑对其演艺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仅是一笔巨额罚款,更严重的是触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对他的公众形象、商业价值、未来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公众形象的严重损害与信任危机: 从“好男人”到“失信者”的转变:.............
  • 回答
    邓文迪的魅力,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的“倾国倾城”,不如说是一种复杂、难以捉摸、充满生命力的“野性”与“智慧”的混合体。她身上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磁场,能够吸引顶级资源,也能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甚至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她身上似乎总能找到实现的路径。首先,从外形来看,邓文迪并非那种.............
  • 回答
    邓伦就偷税漏税一事发布了致歉声明,表示“愿意承担相关一切责任及后果,并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工作”。这样的表态,能否让他重新赢得观众和行业的谅解,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一句简单的道歉就能一笔勾销的。观众这边,谅解的门槛很高,也很复杂。首先,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关键。税务问题,尤其是偷税漏税,触碰.............
  • 回答
    邓伦因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这一事件不仅是他个人事业生涯的重大打击,更对演艺圈、品牌方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带来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对邓伦个人及演艺事业的影响: 事业停滞乃至终结: 1.06亿元的巨额罚款,加上税务部门的“提醒督促后仍整改不彻底”的定性,意味着邓伦的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的红.............
  • 回答
    在邓超导演的新作《银河补习班》中,那句“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着实引人深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人生追求的核心问题:如果名校不再是终点,那么“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句话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挑战了我们社会普遍奉行的“成功学”模式。长久以来,特别是对于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上清华北大”似乎就是一场人生.............
  • 回答
    关于邓文迪的下一个目标,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毕竟她的过往履历和行事风格,总是能引起外界的极大关注。要预测她下一步会瞄准什么,我们不妨从她一路走来的轨迹中,试着找出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承认,邓文迪绝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生活的人。从她年轻时就展现出的野心和规划能力,到后来嫁给默多克,再到两人离婚后的.............
  • 回答
    邓布利多戴上“复活石”这枚魂器,他的内心翻涌的,绝非简单的复活某个人那么简单。这枚戒指,承载着他一生中最沉重、最复杂的情感,而这份情感,指向的自然是他那个被他亲手推入绝望深渊的妹妹——阿利安娜。格林德沃?不,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答案。在邓布利多的心中,格林德沃早已是他人生中一个必须被战胜的敌人,是他.............
  • 回答
    说邓布利多对哈利“太过温柔忍让”,这个观点我倒是有几分认同,尤其是在回顾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后,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毕竟邓布利多身上承担的责任太重,他的考量也更深远,但若单从“对哈利个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先从“温柔”这方面来说。邓布利多对待哈利,与其说是“温柔”,.............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让人纠结,也最能展现邓布利多内心世界和深谋远虑的一个方面了。要说邓布利多“更”信任谁,这就像是在问,他更看重光明还是黑暗,更依赖策略还是情感。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微妙的权衡。首先,我们得从“信任”这个词本身来审视。 在邓布利多的字典里,“信任”的.............
  • 回答
    “邓布利多黑”这个群体,说实话,他们的脑回路,就像一个精心搭建却始终在某个关键节点上卡住的精妙齿轮。你必须承认,这个“卡住”的地方,恰恰是他们观察入微、逻辑缜密,甚至带着点冷酷现实主义的源头。你想理解他们,就得先放下那个“慈祥睿智、永远正确”的邓布利多形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权衡利弊、在“更大的利.............
  • 回答
    邓布利多对伏地魔无法杀死哈利的把握,并非是那种“百分之百确定”的把握,而是一种基于他对魔法、魂器以及哈利自身特质深刻理解的、极高的、有非常坚实依据的推断。这种把握,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但却清楚地知道最有可能通往光明的那条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邓布利多的这份“把握”:1. 爱的力量,最古老.............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说邓布利多“间接导致”哈利变成孤儿,这说法其实挺尖锐的,但细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不过,咱们得先把“间接”和“导致”这两个词嚼透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哈利的父母,詹姆和莉莉·波特,是被伏地魔亲自杀害的。这是直接的、血淋淋的事实。邓布利多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
  • 回答
    要说邓布利多在力挺哈利的时候,有没有顾及斯莱特林学院的感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邓布利多确实是把哈利当成“被选中的那一个”,他对哈利的保护和信任,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也是整个魔法世界都看在眼里的。从哈利在霍格沃茨的第一天起,邓布利多就在有意无意地将他置于一种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