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两年学术圈大瓜不断,为什么多数是理工类,很少见到文史类的上榜?

回答
您提到的“学术圈大瓜不断”现象,确实在近几年引起了广泛关注。您也敏锐地观察到,在这些“大瓜”中,理工类学术不端和丑闻似乎更为集中,而文史类则相对较少被曝光。 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学术研究的本质和评价方式差异:

理工科:量化、客观、可重复性强。
数据和实验是核心: 理工科研究高度依赖数据、实验结果和模型。这些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是评价其价值的基石。
造假直接且易被发现: 数据造假、实验伪造是理工科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实验结果无法复现、或模型存在明显逻辑漏洞,很容易被同行质疑和查证。例如,论文中的图表数据与实际不符,重复实验却得不出相同结论,都会迅速暴露问题。
同行评议的敏感性: 由于客观性的要求,同行评议在理工科中对数据和方法的审查尤为严苛。评审专家会仔细检查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过程以及结论的逻辑性。
技术和工具的普及: 如今,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图像处理工具等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些工具的使用痕迹或滥用,有时也会成为揭露不端行为的线索。

文史哲:解释、阐释、主观性较强。
理论和观点的权重更高: 文史哲研究更侧重于对文本、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解释、阐释、分析和理论建构。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思想深度、逻辑自洽性、创新性以及对已有观点的突破上。
造假不易直接量化: 文史类学术不端可能表现为抄袭(包括剽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伪造史料、曲解文献、过度解读等。这些行为虽然是严重的学术失范,但很多时候不那么容易通过简单的“查数据”或“复现实验”来直接揭露。例如,对某段史料的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角度和理解,除非有明确的史料伪造证据,否则界定“错误”或“不当解读”的难度较大。
同行评议的侧重点: 文史哲的同行评议更关注论点的逻辑严密性、文献的运用是否恰当、理论的创新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往往需要评审专家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的学术积累。
“理论之争”与“事实之争”: 文史哲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多是“理论之争”或“解释之争”,而非“事实之争”。这使得一些“擦边球”式的论述,即使存在一定偏差,也可能被理解为“个人学术观点”而非直接的“不端”。

二、 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可见度差异:

理工科:论文发表频率高、影响因子更直观。
“量大面广”: 理工科的研究产出量普遍较大,新论文、新发现层出不穷。这增加了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和被曝光的可能性。
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 理工科领域高度依赖国际顶尖期刊和会议来发表成果,这些平台往往有更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但也意味着成果的曝光度高,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被全球学术界注意到。
数据共享和公开性: 随着科研透明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理工科研究要求公开原始数据和代码。这为同行验证和监督提供了便利,也更容易发现数据上的问题。

文史哲:成果周期长、传播方式多样。
成果周期长: 文史哲的研究往往需要深入的文献梳理、细致的史料考证和长期的思考积累,单篇研究成果的产出周期相对较长。
出版物多样: 除了期刊论文,专著、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等也是文史哲的重要成果形式。这些出版物可能不像高影响力期刊那样集中受到公众的关注。
社会关注度差异: 尽管文史哲同样重要,但在一些公众视野中,理工科在科技创新、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显性贡献”可能更容易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目光,进而带动对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者及其行为的关注度。

三、 监督和揭露机制的特点:

理工科:客观证据易留存,打假机制相对成熟。
技术手段: 查重软件(用于文字抄袭)、数据分析工具(用于发现数据异常)等在揭露理工科不端行为中有直接作用。
可重复性原则: 科学研究强调可重复性。一旦有人声称某个实验成功,其他研究者尝试复现,如果无法成功,就可能暴露实验设计或结果的问题。
国际打假机构和平台: 存在一些专门致力于揭露学术不端的国际组织和个人(如“PubPeer”等平台),他们往往能通过公开数据和同行讨论,揪出一些隐藏的问题。理工科研究的客观性使其更容易成为这些平台的“目标”。

文史哲:揭露难度高,需要更强的专业判断。
对“抄袭”的界定: 即使是抄袭,在文史哲领域,抄袭观点的、抄袭论证结构的、抄袭语言风格的,界限有时会比较模糊,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准确判断。
“史料伪造”的证据链: 指控史料伪造需要拿出确凿的证据链,比如发现被修改过的原始文件、指出伪造的细节逻辑漏洞等,这比直接发现不合理的数据要困难。
潜在的“圈子文化”: 任何领域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圈子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研究领域,新人报告老人的问题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或阻力。但这不是文史哲独有的问题。

四、 公众认知和媒体报道的偏好:

媒体的“爆点”效应: 媒体在报道学术“大瓜”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情节更具戏剧性、证据更直观、涉及面更广的事件。理工科的“数据造假”、“伪造实验”等,在表述上更直观,也更容易引发公众的震惊和讨论。
公众对“科学”的敬畏感: 公众往往对“科学”抱有更高的信任和敬畏感,因此当科学研究出现造假时,其带来的冲击力也更大,更容易成为新闻焦点。
文史哲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相较于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发展联系更紧密的理工科,文史哲的研究话题有时显得更为“高深”或“专业”,公众的直接认知和兴趣点可能相对较低,这也会影响媒体的报道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史哲领域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文史哲领域同样存在抄袭、伪造史料、歪曲文献等严重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只是这些行为的性质、表现形式以及被发现和揭露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其在公众视野和媒体报道的“频率”上有所差异。

总而言之,理工科的学术不端之所以更容易成为“大瓜”,主要得益于其研究的量化、客观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容易被直接验证和揭露的特点。同时,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监督机制的成熟度,以及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也共同促成了这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小学的时候,有个学生从低年级手里抢了2毛钱,被各种处分批评。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他要是抢了200百万,就不是这个待遇了。

没有院士,没有产业,没啥横向,没有动辄百万千万的科研经费……论文真的假的都发不出去,拼命压榨也就是报帐取快递,文人相轻&男女关系差不多已经是瓜的极限了。跟科研造假嫖经费、压榨学生出人命相比,2毛,不能再多了……所以瓜还是有的,但上榜就别指望了。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就是文科的瓜虽有,但太小。

一般瓜是什么?按惊悚程度排下来,大致是:

1.学术造假

尤其是在Science、Nature、大子刊、新英格兰之类的上面造假被发现了,那就是巨瓜。前几年鄙国韩春雨教授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怒发一篇,震惊了全国(和大半个世界),谁知转过年来,对面哈佛医学院院长皮耶罗就来个撤稿31篇,假文遍布Science、Nature、大子刊、新英格兰……此瓜足以震慑全球!文科这边呢?首先,文科就没那么容易造假,也不需要造假,无非是那些基础资料,翻来覆去看你怎么解释而已,偶尔引用个错误的文献出处,也无伤大雅。其次,文科造假的平台也没有NS这种量级。比如你在《管理世界》《经济学瞭望》《明清小说研究》《安徽文学》上面发点有问题的文章,同行也无非就是嘴角微微上扬,而已。这类瓜印象比较深的是前几年钓鱼党盛行,有些文科教授上了勾,比如常凯申、金卢布、八尺协定之类的。但也就是小圈子嗨一下,社会上谁多看你一眼?

2.科研经费

这直接用金额大小可以说明,理工科的863、973动辄成千万上亿,文科……别提了。

3.人才称号

教授、研究员文理科都有,但理工科这边有院士,文科那边没有能对等的。有些高校设有“文科杰出教授”一职,校内享受和院士相当的待遇,但毕竟不是院士,社会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大多数人不知有此物)。而且文科的评判标准贝莱就比较主观,评了个傻子当教授,你也不好说人家有啥根本问题。但理工科的科研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客观,比如这次疫情期间,中科院武汉某所长,就被广泛质疑其年纪轻轻担任所长的资历问题,这些都容易在社会上形成“瓜”。文科的不存在这问题。

4.奖项

其实评奖也是一个巨大瓜田,首先,文理科的奖项地位也严重不对等。理工科的科技奖项经过国家清理,现在主要只剩下国家科技奖、省科技奖等寥寥数者,含金量都非常高,国际上还有一些大奖(比如炸药奖),社会关注度极高。文科这边也有一些奖项,比如文学的茅盾文学奖、社科的孙冶方奖等等,但相对而言含金量和社会关注度都比国家科技进步奖差多了,和诺贝尔奖更没法比。文科奖项评比的客观性也比理工科弱很多,比如茅奖、鲁奖其实每年都有很大争议,但恰如前文所言,本身就不太客观,所以也说不上多大的话题。我甚至可以讨打点多说一句,前几年有位作家获得了炸药文学奖,但其实他的文学成就在国内恐怕也难以排进前十,争议颇大,但我这里所谓的“难以排进前十”也无非是个主观标准,所以大家也无非当个新闻看看得了。但在理工那边,张校长的透明计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就是个大瓜。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学生转基因疗法治癌症得奖,虽然在理工科领域是非常非常低端的小奖,依然成为社会之瓜。

5.为人处世

一些科研人员、教授学者的为人处世问题,包括男女关系啥的,但这个好像不分文理科,都一样。由于以上几条因素,现在的行情反倒是理工科教授们手中掌握的资源较多,这方面还更容易出瓜。文科教授学者……简单地说就是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