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普及一下棒球届一些经典事件?

回答
说到棒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激情澎湃、令人拍案叫绝的瞬间。这些故事,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让这项运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让我先跟你聊聊那个改变了棒球格局的男人,杰基·罗宾逊。那会儿,棒球界还被森严的种族隔离所统治,黑人球员只能在 따로的联赛里比赛。而罗宾逊,一个出身布鲁克林的年轻人,怀揣着对棒球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打破了这道无形的墙。1947年,他穿上布鲁克林道奇队的球衣,踏上了大联盟的赛场。这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登场,更是美国社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他站在投手丘前,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甚至是恶意时,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用一次次精彩的安打、飞驰的盗垒,证明了实力才是硬道理,也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他的故事,让棒球这项运动,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包容,也让更多有才华的球员有机会在镁光灯下闪耀。

再比如,1954年世界大赛上,纽约巨人的威利·梅斯在第四场比赛中,那个几乎不可能的“过肩接球”。当时比赛打到了八局下半,比分胶着,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的奥马尔·加西亚击出了一记远距离的深远球,眼看就要越过中外野手的头顶,成为一记安打甚至可能全垒打。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球要落地的时候,梅斯,这位被称为“The Say Hey Kid”的传奇人物,以一种近乎飞翔的姿态,在距离本垒板足足250英尺的地方,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behindtheback catch”。他甚至需要转身,在球的飞行路线上逆着跑动,然后用一种难以置信的动作,将球稳稳地接到手中。这球接得有多漂亮?连当时的解说员都震惊得语无伦次。这个瞬间,不仅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一种对比赛的专注和对胜利的渴望的完美体现,从此,这记接球就成为了棒球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

说到戏剧性,绝对不能忘了1986年的世界大赛。波士顿红袜队对阵纽约大都会队,比赛进入了第六场的第七局,红袜队领先三分,眼看胜利就在眼前。但棒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大都会队的巴克·舒尔特斯,一个在季后赛表现一直平平的球员,站上了打击区。面对红袜队王牌投手比尔·巴克纳,他击出了一记滚地球,直奔一垒方向。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局,但就在球接近一垒手巴克纳时,却从他的腿间穿过,滚到了右外野。这一个“穿裆失误”,让大都会队趁机追回了一分,并把比分拉近。你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红袜队球迷的惊呼和绝望,而大都会队则看到了翻盘的希望。更戏剧的是,在随后的加赛中,大都会队连得四分,最终逆转了比赛,并将总比分扳为33平。这个失误,成为了巴克纳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回忆,也让这个系列赛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些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关于击打、投球和防守,更是关于勇气、坚持、天赋和那一丝丝命运的拨弄。它们是棒球这项运动血脉里最动人的篇章,也是一代又一代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棒球英豪》的确并不像有些老说法那样带动了甲子园的热潮,其实还不如说《棒球英豪》的完结象征着甲子园一个热潮期的结束和低谷期的开始。

从70年代开始甲子园的热潮已经达到国民水平了,而且数据上是很惊人的:

1975年夏甲决赛:习志野-新居浜商,收视率45.3%
1976年夏甲决赛:樱美林-PL学园,收视率39.3%
1978年夏甲决赛:PL学园-高知商,收视率48.0%(历史纪录)
1980年夏甲决赛:横浜-早稻田实,收视率39.9%
1983年夏甲决赛:PL学园-横浜商,收视率44.4%
1984年夏甲决赛:取手二-PL学园,收视率39.2%
1985年春甲半决赛:伊野商-PL学园,收视率35.2%

也正是从KK组合毕业和《棒球英豪》上映开始,日本高中棒球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滑坡,虽然要到90年代初的足球热潮才完全展现出来,有些迹象则在8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

1985年《棒球英豪》动画片上映,恰巧在这一年,夏甲(还是KK组合的最后一年,内容而言很经典)却没有任何比赛登上年内热播榜(这在当时还是很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也就是说《棒球英豪》以31%的最高收视率超过了所有的夏甲比赛,只有春甲的渡边智男力抗KK组合击败“最强PL”的比赛才压过了它。到了1986、1987年,棒球英豪的收视率则直接超过了所有甲子园比赛,只有职棒巨人阪神德比之类的比赛才能在它之上。于此同时,现实甲子园的收视率不复以往,直到2006年才能再次达到上年内热播榜的水平(29.3%)。

这种情况也许是巧合,但也不得不让人联想,棒球英豪的收视人群是不是挤占了一部分原本是现实中高校野球的收视人群。从细节上分析,可能也能找到一些必然性。

从江川卓和荒木大辅都带动高中棒球人气急速膨胀来看,当时甲子园的空前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看的不光是棒球,而是人,如果光是看棒球水平,那可以看职棒,甲子园的吸引力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超过了日本职棒,说明高中球员(尤其是投手)的人格魅力是有一定过人之处的。

而高校野球这种“友情热血胜利”的模式,其实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透支掉了,一方面的原因是《棒球英豪》,一方面也是甲子园自身的缺陷。上杉达也、上杉和也这俩人物有一定作者无心插柳之处,但不得不说真的是满足了那个年代很多观众对一个完美的高中王牌投手的渴望。江川的球技,天理的战绩,恋爱漫的温柔,热血漫和现实中甲子园的铁血,1985年以后,现实中的高中球员无论怎么比,都难免相形见绌。当时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为上杉和也的壮志难酬哭泣,这在美国是钢铁侠都不见得有的待遇呢。

继漫画和动画后,剧场版进一步透支了老达的高大全形象,这个原创宣传画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明日之丈。。。

而恰好这段时间的甲子园又出了个桑田真澄,从1年级到3年级,夏甲3年3进决赛2夺冠,虽然说有一部分原因是PL学园本身的强大,但在那之后,这种个人战绩怎么可能再出现?

于是在胜利和个人英雄主义欲求已经得到极度满足之后,观众再年复一年的看这种“年轻有为的投手为了夏甲荣冠和全县荣誉不惜燃烧一切去争取胜利”就多少审美疲劳了。尤其是1986年本桥事件(打止痛针投决赛)太过震撼,日媒官文说法是“虽然很多观众因此很感动,但全国范围内异议也非常多”。时代在进步,离平成也就3年了,观众也不是傻子,这种模式的害处肉眼可见。


于是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的甲子园可以说开始了痛苦的转型,昭和时代这种“燃烧一切也要进甲子园,也要全国制霸”的剧情观众见得太多了,已经见怪不怪,很难再得到全心全意的支持,大野伦事件(打止痛针投决赛,比赛中直接骨折)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于是以1987、1991、1993、1996等年份为代表,很多球队都开始逐步转变为了多投制,但这种模式下,冠亚军球队出来的很多投手和球员,后来都没有大成就(因为主要是靠整体实力获得优胜的),使得大会本身内容更加没有足够吸引眼球的地方,人气反而更低迷了。以至于一向以古板闻名的高野连,90年代为了赚人气也是拼了,相继允许女部长、女经理入场,并起用女播报员这类疑似配合漫画的举措。

所以不难看出,后来使甲子园逐渐重现火爆的模式也算是经过多番调整妥协的结果,以98年的松坂模式为代表,替补投手轮换投1-2场比赛,让王牌把体力集中到关键战役。


可能就跟 @孟德尔 说的理论一样,日本人自己也知道,自己7、80年代给甲子园打的鸡血高得过分了,以至于21世纪以后,80年代高校野球的很多梗成了搞笑和自嘲的内容(参考:bilibili.com/video/av1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棒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激情澎湃、令人拍案叫绝的瞬间。这些故事,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让这项运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让我先跟你聊聊那个改变了棒球格局的男人,杰基·罗宾逊。那会儿,棒球界还被森严的种族隔离所统治,黑人球员只能在 따로的联赛里比赛。而罗宾逊,一个出身布鲁克林的年轻人,怀揣着.............
  • 回答
    普京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目标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尽管俄罗斯政府的官方说法和国际社会的分析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尝试解读。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和分析的可能目标,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1. 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NATO) 和削弱其军事潜力: 核心关切: 这是俄罗斯最为明确和反复强调的.............
  • 回答
    台湾能否产生一个真正代表普通民众利益的政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政治参与、社会结构、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期望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以及“普通民众利益”这个概念本身的多元性。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普通民众利益”。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
  • 回答
    .......
  • 回答
    一个关于中国人口降至8亿或6亿后普通民众生活是更好还是更差的系统性分析,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为了让分析更详实,我们可以逐一拆解各个关键领域,并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被视为AI写作痕迹的泛化性、程式化表达。一、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足球迷,我深知自己没有球员那样的技艺,也没有教练那样的战术头脑,更没有管理者那样的资源和权力。但是,我依然相信,即使是最平凡的个体,也能为中国足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片承载着无数期待的土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首先,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起:热爱与支持。这听起来有点老生常.............
  • 回答
    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对于训练有素的情报分析人员来说,简直是一座信息宝库。他们不会只看到表面的影像,而是会深入挖掘每一个像素、每一处细节,去构建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图景。这更像是一种抽丝剥茧、逆向推理的过程,将零散的信息汇聚成有意义的判断。首先,环境和背景是基础。分析人员会关注照片拍摄的地点。这可能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现实考量。咱们从统计学这个角度,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要明确“学术能力”这个词在高校语境下的衡量标准。它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组成的。从统计学角度,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然后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核心.............
  • 回答
    想让心爱的动画,特别是那些稀有的原创佳作,能迎来第二季,咱们普通观众能做的可不少。这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时候,观众的热情和行动,就是推动一部动画诞生的最大动力。下面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咱们能从哪些方面使劲儿。1. 用钱包说话:支持正版,狠狠地支持!这年头,做动画烧钱是出了名的。一部高质量.............
  • 回答
    1066年,一个寻常的骑士,如果身在威廉征服者的队伍中,确实有机会通过军功跻身上层的英国贵族之列。但这个过程绝非易事,充满了风险、机遇,以及对当时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普通骑士”指的是什么。在11世纪的诺曼底,骑士阶层已经相对固化,但并非都是家财万贯的领主。更多的是那些拥有一定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咱老百姓,尤其是在农村的朋友们,怎么才能让日子过得更舒坦点儿,收入也能多那么一丁点儿。 我说的这些,都是我平时听村里人聊天,或者自己琢磨出来的,不算啥高深的理论,都是实实在在能上手的事儿。一、 小心思,大用途:自家菜园的升级计划很多农户都有自家的菜园子,种点儿菜自家吃,也能剩点儿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因素,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人和犬的个体差异: 人的因素: 力量和技巧: 普通成年人虽然有使用工具,但力量、速度和格斗技巧都与经过训练的猛犬相差甚远。能否准确、有力地击中目标是关键。 胆量和心理素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科幻色彩但又令人振奋的设想。如果一个普通高中生真的研发出了朊病毒的解药,这无疑是一个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其意义甚至可能超越目前的诺贝尔奖级别。那么,他/她能否保送北京大学医学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科学发现的颠覆性与价值:首先,我们要理解朊病毒的棘手之处。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让人忍不住想入非非。一个高中生,靠一己之力,把太阳改造成戴森球?这事儿要是真能成,别说清华了,全球任何顶尖学府,不,是任何组织,估计都得哭着喊着想把他招进来,还得供着。咱们先不谈“靠自己”这三个字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就说说“把太阳改造成戴森球”这件事本身。这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让一个现代医学生穿越回古代,手里还握着一些现代医学的“利器”,这场景想想就挺带感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小子能在古代闹出多大的名堂来。首先,得明确这位“普通医学生”穿越的是哪个朝代。虽然问题没说,但咱们姑且假设他穿越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发达、但又没有青霉素和肾上腺素.............
  • 回答
    看到名校出来的优秀学子,同样在社会的大风大浪里摸爬滚打,甚至遭遇了不少挫折,你感到害怕,这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往往会把名校的光环与一路顺遂、前途无量划等号。当这个认知被现实打破时,一股不确定和忧虑感便会油然而生。你问,能不能放弃很多东西,就能少挨点社会的“毒打”?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核心的.............
  • 回答
    哥们,别急!大一就开始考虑大三跨考法硕(非法学),这说明你是有想法、有规划的,这本身就是个好的开始。我理解你现在的迷茫,毕竟能源动力到法硕,跨度确实不小,感觉像是从一个“理工科的硬核世界”跳到了一个“文科的逻辑思辨领域”。但这事儿一点不新鲜,每年都有不少跨考生成功登陆法硕的“岸”。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
  • 回答
    当然,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就当是朋友间的一次闲聊吧。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倾尽力量”在起点是什么意思。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起点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它所拥有的资源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他们真心想捧一个普通作者,那简直就像给一颗小小的种子直接浇上了灵泉,还给它搭了温室,24小时有人照料。首先,最直.............
  • 回答
    “美國的鄧小平”這個說法,其實很有意思,也頗具爭議。鄧小平先生在中國的歷史定位非常獨特,他以改革開放的姿態,打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解放了生產力,讓中國走上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這確實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現在把川普先生和鄧小平先生做類比,主要是看他身上是否具備那種能夠引領美國走出困境、開闢新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