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解药研发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除非手多如蜈蚣,否则劳动量之大,高中生还真做不出。
讲讲朊病毒解药怎么做。
首先,先看下朊病毒致病原理:
朊病毒(PrPsc)是个构象突变的蛋白,结合到正常蛋白(PrPc)上会导致正常蛋白结构变化,最后都变成突变蛋白,就像瘟疫一样在大脑中传染。
--
所以对付朊病毒的方法有两种:
1)把大脑里现有的PrPsc全降解掉,干掉源头。
2)把PrPsc和PrPc结合位点封闭掉,切断传播途径。
--
下面分别来讲:
1. 把大脑里现有的PrPsc全降解掉,干掉源头。
目前针对蛋白降解这块最好的工具叫PROTAC。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保洁人员,检测到特定不正常的蛋白,在它上面贴个标签,然后把它扔进垃圾回收厂。
第一步,PROTAC分子把黄色的垃圾蛋白和蓝色的E3连接酶粘起来。认为这个蛋白是垃圾,先扔进垃圾桶。
第二步,绿色的E2酶过来,上面带了个泛素化标签,把标签贴到目标蛋白上,确定它是个垃圾。
第三步,更多E2酶过来,不停在垃圾蛋白上贴标签,真垃圾啊,真垃圾,真垃圾啊,真垃圾。
第四步,垃圾标签多到可以被识别,整个垃圾蛋白被扔进垃圾回收站(蛋白酶体),蛋白全面降解。
所以PROTAC最关键的是第一步,筛选出那个PROTAC分子,它识别E3连接酶的元件可以固定,最重要的它要有个元件特异识别朊病毒PrPsc,不能识别正常蛋白PrPc,也不能识别脑中其他蛋白。
怎么筛选到这个PROTAC分子呢?
1)可以用细胞实验做筛选。
在细胞里表达一个朊病毒,后面连接一个绿色荧光蛋白PrPsc-EGFP,把需先做好的化合物库加进去,如果PrPsc-EGFP被降解,就没绿色荧光了。
由此可以高通量筛到可以降解朊病毒的PROTAC分子。
2)可以做配体分子与目标降解蛋白的结合。
比如成千上万个配体分子连上DNA条形码,用目标蛋白去结合这些分子,看哪个配体分子的DNA条形码钓得多。
怎么高通量筛呢?
用自动化工作站,机器不停往细胞孔板里加样,96个一板,筛100板就有1万个PROTAC分子了。
所以……高中生除非是蜈蚣,手多干得快,否则根本不可能找到 能降解朊病毒的PROTAC分子。
分子库要用钱买,或者找CRO公司做,价格之高,啧啧啧。
有钱、有人力、有物力才做得起来。
好吧,既然筛选PROTAC分子又贵又费劳力,有没有不降解朊病毒PrPsc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呢?
有。
--
2.筛选降低朊病毒PrPsc和正常蛋白PrPc结合力的分子。
你没看错,又是筛选。
这里举个BIFC的例子
BIFC就是拆出两个荧光蛋白,一个加到朊病毒PrPsc上,一个加到正常蛋白PrPc上,当PrPsc和PrPc结合时发光。
如果小分子可以抑制朊病毒和正常蛋白结合,荧光不亮,由此可以筛选到影响PrPsc结合的分子。
一样高通量,筛上万个分子。
--
总结:
所以你看到了,朊病毒的解药最好是能降解朊病毒PrPsc的分子,比如PROTAC分子;次一点的话是影响朊病毒PrPsc与正常蛋白PrPc结合的分子。
原理大家都懂,方法也现成,做吗?
没有人力、物力、财力。
现代医药已经不是“我有一个好想法”就能做出成果的年代,而是往下筛选发掘才能出成果的庞大产业,没有支持很难做出突破性结果。
高中生能做的话……做条蜈蚣吧,手多干活快。
评论区对PROTAC的计算机模拟很感兴趣,我举个例子:
2022年2月9日,CelerisTx宣布与德国默克(Merck KGaA)达成一项研究合作协议,利用CelerisTx基于图形的人工智能(AI)技术平台,发现和设计新型小分子结合剂和双功能蛋白降解剂。
PROTACs技术和分子胶(molecular glues)正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CelerisTx开发的Celeris One平台是一个能预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发现引擎,可生成符合相关降解剂成功标准的化合物,并将这一知识扩展到合成和生化验证。这一发现引擎的应用有望简化强效降解剂的发现方式,同时提高上游研发的生产力。
所以计算引导药物开发正在不断推进,未来会大大降低人力物力,只是现在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孩子,别做梦了。
如果你拿自己的研究成果申报科研资助或者奖项、申请入学资格,评审专家可能直接当场笑尿,然后认为你写的完全是nonsense。你的实验结果都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全程造假。
像朊病毒这种在学术圈里认为极其宏大的课题,就算你有医学博士学位,写出来申请科研资助或者报奖都会被群嘲。
别人根本不会认为你能搞得出来,因为你研究的是全球顶尖医学家几十年都没鼓捣明白的奇怪疾病。人家要学历有学历,要文章有文章,要科研设备人家更有的是,就这都没把朊病毒鼓捣明白。就你,凭啥?
人家看见你的成果,应该顶多看个标题,然后就开始笑了,大概率不会看你后面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就是将科学界已经研究清楚的科学事实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使之产生实用性的技术。
因为你研究的内容核心是已经经过同行评议后顺利发表的科学发现,而你则是用一种奇思妙想让这种科学发现成为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诊疗的技术或者产品。
你的成果并不是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机制,而是利用别人发现的机制去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这样圈内的大佬在审阅你的成果时会认为你的研究有基础,而且这个基础是经过了同行评议的、可信的。然后你在此基础上做的微创新就是相对靠谱的,可信的。
他的舅舅不幸因胰腺癌离世刺痛了他。在了解到胰腺癌存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后,他开始了对胰腺癌的系统性自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最新文献,然后锁定间皮素(mesothelin)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通过对其他学科的系统性学习(免疫学、材料学),他创新性地选择利用碳纳米管结合抗体设计了快速检测试纸的方案。然后他给200名教授发邮件申请使用他们的实验室进行研究。
什么概念,这孩子的研究项目属于典型的转化研究微创新,就因为他是个中学生,被拒了199次!
你自己估计一下,你那个战胜朊病毒的计划能有多少大佬相信?
最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Anirban Maitra给了他这个机会,然后他竟然还真的做出来了一种试纸,然后这玩意儿竟然还有效果。
这一下子就炸了
总统接见、药商谈判、名校跪舔、公开演讲什么的全给安排上了。就这种微创新,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理论上差不多能搞定,然后研究方法靠谱、创新性在学术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火了,彻底火了。
而且这样的成名之路是有大佬带路的,别忘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nirban Maitra教授的慧眼识珠。这样让大佬带着一点点打怪升级,而不是一亮相就攻克了朊病毒,你让大佬和巨佬们的脸往哪搁?
一开始低调点,搞个微创新带带圈内大佬,大佬出名了,你不就也跟着混进学术圈了吗?
进了圈子,您再把攻克朊病毒的绝技慢慢展现出来,一路上不断把更高级别的大佬拱到更高的位置上,大佬们上位了自然带你一把。
千万别觉得自己有本事就能在学术圈一炮而红,
年 轻 人
这就是我喜欢知乎的原因。
别的中文论坛,中学生也就只会练什么内功心法,或者14岁就成了世界雇佣兵之王,要么就是15岁上门当赘婿,或者8岁就成了世界首富。
这格局,这眼界,真的很大。
补充一下:一个高中生能做出来解药,别的不说,你的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家庭教育环境,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大课题。
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PrPc)的异构体(PrPsc),PrPc本身就在健康人体内存在,一旦PrPc变成PrPsc也就有了传染性。
这里就要讲到其中一个类型:库鲁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部高地存在吃死去亲属的习俗,其中女人和孩子更多会吃大脑,而又因为朊病毒主要攻击大脑,所以导致部分人,女人和孩子居多,感染了库鲁病。[1]2005年之后就没有再报道过新病例了。
也是因为库鲁病,知乎上有的回答把朊病毒病传得神乎其神。
其实朊病毒病和其他不少罕见病一样,是一个机制未明、影响人数较少,但是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或者影响较大的疾病。
如果能真的能解决,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破除神秘化。
然后应该认识到解决朊病毒病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何一个罕见病都是),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假说或者猜想,或者思路,尝试去解决它。
朊病毒感染人体的路径有这么几个:
(1)散发的:这是最常见的,正常的PrPc突然自发地出现错误的折叠变成了PrPsc。基于目前的理论,可能的解决之道有阻止发生折叠、在发生折叠后让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失效。
(2)遗传的:由于编码朊病毒蛋白的 PRNP 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导致。基于目前的理论,可能的解决之道有阻止发生错误突变、修复错误突变、让错误突变的产物(即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失效。
(3)获得性的: 因接触受污染的肉类、受污染的组织移植或在特定手术过程中使用受污染的器械而导致感染性朊病毒而传播。其实这个主要的方法就是高效、快速地检测出来朊病毒,废弃或者消毒。——这一类型非常罕见了。
无论哪一个,其实都具有推广到其他疾病的潜力。
比如针对自发性的,挺多人类疾病中都存在蛋白质错误折叠的问题,比如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以说是老年性疾病的福音。
比如针对遗传性的,阻止发生错误的突变如果成功,是否换个靶点,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机制,解决其他基因病?也许很多罕见病都要宣告解决。
无论是哪个,你都有可能成为某个学说的开创者,如此扎实的生物知识,你或许更应该进一步拓展你的理论,而不是进入本科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