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回答
关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考升学去向,中职(职业学校)的比例确实不低,但“接近一半”这个数字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并且“职普比更高”的说法也需要结合具体数据来看。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上海、北京中考升学去向的普遍情况

首先要明确,中考是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分流点。在上海和北京,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是初中毕业生最主要的升学途径。

普通高中: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学生,为他们将来进入大学深造打下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高)等,旨在培养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初步就业能力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入高等职业院校。

至于“接近一半去中职”的说法,这在不同年份、不同统计口径下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上海和北京的职普分流比例确实是全国较高的,尤其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中西部地区相比。这意味着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道路。

详细解释:

1. 政策导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部分学生选择职教,以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2. 教育资源与竞争: 上海和北京作为教育强市,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普遍较高,但同时,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相对有限,竞争非常激烈。这使得一部分成绩不占优势的学生,或者对职业技能更感兴趣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中职。
3. 学生及家长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认可度提高,以及一些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也在改变,不再一味追求普高。他们可能更看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就业导向。
4. 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 如果您看到“接近一半”的数据,很可能来自官方发布的年度教育统计公报或相关研究报告。这些报告通常会提供初中毕业生升学去向的详细比例。例如,某一年上海市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数据可能显示,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包括市级、区级高中),一部分进入中职(包括中专、职高、技校等)。具体的比例会随着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而波动。

二、 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是否更高?

是的,总体来说,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入学比例)确实比全国平均水平或者一些欠发达地区要高。

为什么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1. 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必然性:
总量与结构: 大城市人口基数大,初中毕业生数量多。同时,大城市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多元,对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人才需求旺盛。因此,高中阶段的教育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包括学术型(普高)和技能型(职教)。
普通高中容量有限: 尽管大城市普通高中数量不少,但考虑到教育质量的均衡和资源分配,顶级和优质普通高中的学位仍然是稀缺资源。将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是保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之一。

2. 职业教育的升级与发展:
办学水平提升: 大城市的职业学校往往能吸引更好的师资、更多的资金投入,与企业合作更紧密,开设的专业也更贴近市场需求。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与高等教育衔接: 许多中职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建立了畅通的升学通道。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3+2”中高职贯通、高职单招等方式继续深造,这消除了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断层”的顾虑。
新兴产业需求: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大城市发展迅速,这些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职业教育正好能满足这一缺口。

3. 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
技能型人才的地位提升: 随着产业升级,许多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作也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例如,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高端服务业等领域都离不开优秀的技能人才。大城市对这些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普高不一定等于好工作”的认知: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在大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一些学生和家长也认识到,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可能比仅有普通高中文凭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4. 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
政府投入: 政府在大城市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相对较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
产业联动: 大城市通常是产业中心,容易与当地产业形成良好的联动,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产业需求对接。

对比全国情况:

与此相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职业教育体系可能不够完善,或者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中职比例也存在,但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上可能不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那么突出,或者其“职普比”的衡量标准和实际情况会更复杂。

总结: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其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更为明显,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确实不低,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育政策导向、教育资源竞争、学生与家长观念变化、以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因此,“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的说法是基本成立的。

如果您需要更精确的数据,建议查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教育统计公报,其中通常会详细列出初中毕业生升学去向的比例分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知道北京的情况。

北京各个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DXH三个区垄断了清北名额的90%,Cy、Sy等基础较好的区可零星捡漏,生在其他区县意味着你就算拼尽全力,也没有可能上清北甚至是985211,比如CP区。

然而即便是在垄断了90%清北名额的DXH区内部,中学与中学之间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这差距有多大呢?相当于北上广和二十八线小县城的经济水平差距。

如果被摇号到某些升学率低于10%知名流氓中学,意味着你多么努力也基本无望考上高中,没错,就是高中。每日都是和乡非杀马特青年体验凌辱play与被凌辱play的现场版,如果能考上高职出来搬砖已是美好得不行的远大前途,毕业后数年重聚,你就会发现当年的同学很多正在监狱里养老。

一旦被摇号到这类中学,等在未来的,基本就是绝望两个字。在北京这种挤满了清北复交常春藤985211的地方,连大专都不如的存在,就连应聘服务员端盘子都会遭人白眼。然而家在这里,又无别处可去。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如果你既没有钱买得起10w一平米的学区房(直升),你也没有加入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都强有力的组织并在该组织里拥有不错的人脉(保障),你家孩子又不是什么能在各大杯赛里拿一二等奖的天赋异禀的学霸(点招),那么你家孩子被摇号进此类中学的几率还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

生在北京,意味着要和全国最有权有钱者竞争。

而小升初摇号和素质教育两项阶级固化的利器,令所有中产小康家庭的努力都付诸流水。

就算多么拼命想要摆脱被摇号进地狱的命运,然而已经进了天堂的人总是将门缝关得越来越窄。

公立教育愚民化,要获得和以往同样的知识,就要投入大量金钱上机构,成本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而这绝非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北京高考美好的表象,却不知其背后的残酷与血腥。

能考上一个不太烂的高中,那已经是踩在无数人的尸骨上。

至于某几所垄断了清北名额的重点高中,如果有机会翻翻那些孩子的档案,看看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职业和所处阶层,就会更加明白现实的残酷。

北京小孩的命运,基本在小升初时决定,而非高考。

上了怎样的初中,未来的阶层基本就定下了。非有极大毅力与时运者,基本很难翻身。

是的,北京普通家庭的小孩,有极大可能无法考上高中。

甚至清北留京者的子女,其学历也将很难超越其父母。

外省刷题然后高考移民到北京,大笑北京高考简单的小孩并不了解北京玩法的残酷性。

而一旦他们选择定居北京,开始养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一路陪着小孩从小学走到大学,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陷阱。

----------------------------------------

很多人没看明白我的意思。

北京的问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升渠道被封死,选拨制度不透明。

平民家庭的小孩想努力想刷分想效仿衡水模式都没有机会。

你说北京卷简单,你随便刷刷题就能考高分。

但你首先得有刷题的机会和资格。

你连高中都上不了,还怎么谈高考考卷简单?

北京的公立学校是不允许补课的,偷偷补课被举报是要被处罚的,因此也没有学习衡水的条件。

你要补只能花钱去外面补,过去不是这样的,过去这些东西都涵盖在公立教育里面的。

自从搞了素质教育和摇号,意味着平民娃要付出几十倍的金钱才能获得和过去同等的教育。

而没有这个家庭条件的就只能等着摇号进流氓中学。

权力富集的地方,马太效应是很明显的,北京中学与中学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么巨大,最好的重点和最差的普中,和正常人与培智儿的差别差不多。

高考的矛盾,从来不是北京上海之流和高考大省之间的矛盾,而是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

(我匿了,你们慢慢想,总会明白的)



吴京东

回复

Darouwan Chen

谈的是两个问题。北京承认高考是容易,也承认教育资源丰富,但答主强调的是教育资源不公平,拼关系拼资源在北京更为凸显。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破坏了上升通道。作为城市蚁民,穷二代,魔都虹口区某个垃圾流氓初中整个年级只有两个人考上区重点的学生,我宁可投胎在启东或者南通。这个你说的不矛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