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为什么?

回答
关于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是否比上海少很多,以及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总体来说,上海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确实普遍被认为比北京要多,而且密度更高。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数量和密度的对比:直观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北京和上海都居住或生活过的人会有一个直观感受:在上海,尤其是市中心区域,夜间活跃度高,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随处可见,即使在相对晚的时间点,也能轻易找到一家营业的便利店。而在北京,虽然便利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24小时营业的比例可能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一些非核心区域,夜间想找到一家营业的便利店可能需要花一些功夫。

当然,精确的统计数据很难随时获取且会不断变化,但从行业观察和公众认知来看,上海在24小时便利店的覆盖面上通常表现得更胜一筹。

二、 原因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城市发展模式、人口结构、消费习惯、运营成本、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

1. 城市发展模式与夜间经济:

上海:更成熟的夜间经济和“不夜城”特质。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商业氛围和夜间经济发展更为成熟和多元化。上海的夜生活更为丰富,有更多的夜间消费场所(酒吧、KTV、宵夜店等),这直接带动了对24小时便利店的需求。人们在深夜或凌晨需要购买日用品、小食、饮品等,便利店就成为了重要的补充。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商业布局也更倾向于支持夜间活动,许多区域在晚上依然保持活跃。
北京:城市功能侧重与夜间经济的相对保守。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承担了更多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等职能。虽然北京也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但其商业形态和居民的作息习惯相比上海可能更加传统和规律一些。尤其是一些行政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夜间可能会有更多的限制或活动相对减少,这直接影响了24小时便利店的客流量和营业必要性。

2. 人口结构与消费习惯:

上海:更强的流动性和年轻化人口比例。 上海吸引了大量年轻、高素质的流动人口,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消费模式,并且生活节奏可能更快,夜间活动也更频繁。这部分人群对24小时便利店的需求更大,因为他们的作息可能不完全遵循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北京:更强的稳定性与区域化特征。 北京的人口结构虽然也在快速变化,但其稳定居民的比例可能更高,生活习惯也相对稳定。虽然北京的年轻人也非常活跃,但在整体消费习惯和作息上,可能不如上海那样普遍地倾向于“全天候”消费。北京的城市也更具区域化特征,不同区域的生活节奏和夜间活跃度差异较大,一些非核心区域的24小时便利店需求可能不足。

3. 运营成本与利润考量:

租金成本: 上海的商业地产租金普遍高于北京,尤其是在核心商圈。但反过来,上海的客流量和消费能力也更强,这使得便利店运营商即使支付更高的租金,也可能通过更高的坪效和更长的营业时间来维持盈利。
人力成本: 24小时营业意味着需要两班倒甚至三班倒的人员配置,这增加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便利店运营商需要评估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24小时营业是否能带来足够的回报来覆盖这些额外成本。如果一个区域在深夜或凌晨的客流量不足以支撑24小时运营的成本,那么便利店就可能选择缩短营业时间。
市场竞争与饱和度: 上海便利店市场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品牌会倾向于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包括24小时营业。而北京的市场可能在某些区域还未饱和,或者运营商在扩张时更注重盈利稳定性。

4. 区域政策与城市管理:

北京的特定区域管理: 北京作为首都,在一些区域的安全管理、噪音控制、以及特定时间段的交通管制等方面可能有更严格的要求,这可能也会影响便利店在这些区域选择全天候营业。
政策支持: 虽然政府都在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但不同城市的具体政策支持力度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某个城市的政策更能鼓励和支持24小时便利店的发展,例如在牌照审批、租金补贴、安全保障等方面,那么这也会影响便利店的数量和比例。

5. 连锁品牌策略差异:

全家(FamilyMart)和罗森(Lawson): 这两个品牌在上海的24小时便利店数量和密度普遍较高,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早期布局和发展策略可能更侧重于满足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多元化需求。
便利蜂(Bianlifeng): 作为国内新兴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布局,并且以科技化和智能化运营为特点,尝试提供更灵活的营业模式。但其在不同城市的推广和运营策略,也会影响其24小时便利店的覆盖情况。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相比上海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源于:

上海更成熟、更活跃的夜间经济和更强的“不夜城”特质。
上海更年轻化、流动性更强的人口结构和更接受全天候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群体。
尽管上海租金更高,但其更高的客流量和消费能力可能更能支撑24小时运营的成本。
北京在城市功能定位、区域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因素,对24小时便利店的普及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没有24小时便利店,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变迁,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整体数量、密度和市场渗透率来看,上海目前在这方面可能占据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比上海“的确少很多”

(2018年10月1日补充新的数据:官方公布数据北京品牌连锁便利店1200家,北京市2017年底推出便利店发展规划,每年补贴2亿,力争2020年达到3000家便利店。)

如果说原因,答案只有一个:

相对于上海而言,在北京开便利店很难赚到钱,所以北京的便利店少于上海。

具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三个“”:
一、只能做“半年”的生意。北京的冬季气候原因,市民出门意愿不强,天气冷了都宅在家里。便利店只能做半年的生意。
二、做“半边”(半条路)的生意。北京马路宽且大多中间有隔离带,看着对面有便利店过不去,只能做半条路的生意。
三、只能做“半天”的生意。北京的夜生活习惯不是很强。2012年前后,诺大一个北京城,12点以后吃饭的无非是簋街、后海和雍和宫附近的金鼎轩。

就是放在2017年来看,夜间消费习惯和上海、广州依然有差距。
因为上面几个原因,在北京开便利店赚钱的机会小了很多。
没有人愿意做不赚钱的生意(甚至于赔本买卖),有了这个“因”,自然得出“北京便利店比上海少”这个“果”。

--------2016年补充回答的分割线----------

增加一些资料,便于更好理解。

1、回答问题的背景说明。因为集团业务关系,曾先后三次参与北京市场的便利店开店/经营分析和调研。分别是2006的快客便利(侧重于经营层面),2010年的某外资公司(开店前期工作),2011~12年的某外资便利公司(政策法规相关)。工作内容恰好和君临回答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交集。

2、再说政策。北京市商委在2003年以后,先后推出多项的“大力发展”政策,想要积极推动便利店的发展,但是收效甚微(这个说起来又是个大问题,就不多谈)。 @君临 提到的政策问题,详细补充说一下。
便利店经营的食品,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成两个大块:其一是预包装食品如方便面/饼干一类,需要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另一类是需要现场加工的如关东煮/茶叶蛋,需要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北京市场的7-eleven是个特例,2012年之前开出的店铺大多领取了餐饮服务许可,可以在店内加工快餐盒饭。
2006年调研时,快客和北京的好邻居、物美便利在政策方面并无差异,但是受制于气候、消费习惯、消费力等等原因,快客的经营举步维艰,同期的平均单店日销只有上海的一半不到。
如果单从政策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和事实不符,也是说不通的。

2004年就进入的7-eleven并未受到制约,但直到2012年只在北京开出了140家左右的门店,同期全家在上海开出了将近600家门店。北京快客没有被政策显著制约,依然发展艰难。
同期,上海对内资便利店的政策倾斜有过之而无不及:外资便利店不能卖香烟,不能搞自己的会员卡(初期不行,12年后来可以了),交通卡充值水电费等等都是优先考虑内资便利店。

某内资便利店直到2010年,其部分店铺是国有的物业,租金成本按照1.8元每平方米计算,我看到数据简直要昏倒——转租出去都比自己开店赚钱。

即便如此,仍然没有挡住全家、罗森等外资攻城略地式的发展。

因此,政策问题没有成为当时调研特别关注的核心部分。换个角度看,即便是有扶持政策,当时北京的物美、好邻居便利店也没发展起来。

3、为什么是“三个半?”

2010年的调研花了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基本跑遍了北京7-Eleven的全部门店。统计一个小时的来客数,统计上下班时段、节假日的消费等等等等情况......

“三个半”的提法就是综合多项调研数据后,归纳出的原因。
换成零售行业更准确的说法是:店铺的来客数偏低。
调研之初就确定了一个方向,可解决的问题,调研的方向侧重于可行性分析。


举个例子:

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能力不足”,这个就拿出结论就行了。便利公司无法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不可能解决,除非给大家发钱。
调研的结果如果显示“便利店消费习惯未养成,消费意愿不强”,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到当前消费习惯的调查,找出可能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的路径、办法。

调研结果报告提到的问题非常多,落实到这“三个半”,主要的原因就是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根本无从解决。

政策可以有变通处理,比如现在的北京罗森联营方式开展餐饮服务。
建立米饭工厂、冷链配送中心,其核心是资金投入和回报的问题。
选品、门店运营、单品管理是技术问题,花钱花时间有望解决。
但不可能把北京的大马路上开人行道便于通行、提升冬季气温让市民朋友愿意出门遛弯买东西啊。
通俗的说法就是: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核心问题。

4、其他因素
这个回答主要立足于“北京VS上海”,在两个体量、消费能力、发展程度相近的城市之间比较,一些共性或者相类似的东西就去掉了,比如房租、人员成本、物流成本等等。
如果以气温为出发点,和日本北海道来做比较,应该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VS日本。

这个时候平均收入差距近六倍带来的购买力差异,税收,市场准入制度,管理成本,零售市场总体布局等原因将会成为显著影响因子。气温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用零售行业的说法就是:日本的客单价更高。当然,他们的来客数也不低。

此答案大体可以说明为啥北京的便利店大多开在国贸等CBD区域——在来客数不足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客单价更高的区域开店。

5、已转行,但听业界的朋友说近两年北京便利店发展很快。
以上也请业界高人指正。

--欢迎浏览其他文章--


谢谢阅读。

user avatar

有同学认为北京便利店少的原因是“三个半”,即由于纬度高,天气寒冷,只能做“半年”生意,每日只能做“半天”生意,马路宽隔绝了人流,只能做“半条路”的生意。

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不是关键原因。

2014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得分和排名如下——


北京排名倒数第二,其得分远远低于纬度相近或更高,气温更寒冷,人口密度更低的太原、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城市。

还有,看下面这幅地图——


日本北海道的纬度跟哈尔滨差不多,常年积雪,人口只有570万,相比起北京的两千多万人口,密度更是低到不知哪里去了。

那么北海道现在有多少便利店呢?一共2761家,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484家。


而北京目前只有1200家便利店,按常住人口2100万计算,每百万人只有57家便利店。这样的差距,用气候和人流量完全无法解释。

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政策。

目前北京的便利店,除了部分早期开业的7-11,获得“鲜食许可证”外,后来的所有新开门店都禁止熟食经营,其他外资便利店,比如罗森、全家等,也是被禁止熟食品类。本土的便利店,只有好邻居搭上了市商务委的早餐工程政策红利,其他便利店也大多无法经营熟食。

对于其他城市的便利店来说,与传统杂货铺的竞争核心之一,就是熟食品类。热乎乎的关东煮、咖喱鱼丸、热狗、车仔面、玉米、茶叶蛋、鸡腿,SKU可能不到百分之十,但是营业收入往往占到30%左右,再加上寿司饭团、午餐盒饭等冷藏食品,一般营业收入要占到40%以上,毛利率更是比普通零售商品高10-20个百分点。

这些高毛利、高消费频率的特色熟食,是吸引一个消费者去便利店,而舍弃杂货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全家、7-11、罗森三大外资便利店的统计数据看,70%的进店消费者会购买鲜食产品。并且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午夜经营时段,热加工熟食的营业收入甚至可以占到50%以上。

现在,这一切都被禁止了。

并且根据北京的政策,物美、超市发、京客隆等大型超市开便利店是可以获得专项贷款和贴息的优惠政策的。贴息的额度为,每开10家直营连锁店、便利店,企业就可获得10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这使得本土便利店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而本土便利店并不擅长经营熟食,即使是冷藏的熟食。

在本土便利店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北京又发布了对熟食经营的细则,除了禁止热加工熟食之外,对冷藏熟食也提升了审核门槛。比如冷链食品工厂需要达到4000平方米,一家冷链代工厂的投资规模需要在亿元以上,没有规模根本无法支撑,这导致新进入的外资便利店冷藏熟食品类更少,举步维艰。

你想想,核心竞争优势被砍掉了,在门店租金高企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少四成,毛利润去掉大半,你让便利店们还活不活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是否比上海少很多,以及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总体来说,上海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确实普遍被认为比北京要多,而且密度更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数量和密度的对比:直观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北京和上海都居住或生活过的人会有.............
  • 回答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两大重要城市,其商业业态的差异主要源于城市发展阶段、人口结构、消费习惯、政策环境、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人口密度与生活方式差异1. 上海:高密度城市与快节奏生活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极高(约每平方公里10万人以上).............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成功复活了冰封约2.4万年的蛭形轮虫(Bdelloidea rotifer),这无疑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壮举。这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顽强力的认知,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古老生物世界的大门。如何评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生命力的极限挑.............
  • 回答
    2 月 24 日,北京新增了 2 例本土确诊病例,分别是通州区和朝阳区各 1 例。这两例新增病例的出现,无疑让大家对首都的疫情防控形势又多了几分关注。病例详情与轨迹(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 通州区病例: 这位病例的出现,让通州区的居民们更加警惕。目前,官方正在积极地.............
  • 回答
    12月24日发生在首都北京的民航总医院,本该是阖家团圆、喜迎圣诞的温馨夜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一位在岗位上辛勤付出的女医生,在竭尽全力抢救病人时,不幸遭遇了患者家属的残忍袭击,生命就此画上了令人扼腕的句号。这起悲剧不仅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在无数人心底激起了深深的痛楚与愤.............
  • 回答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的杨文医生不幸遇害,这桩惨案震惊了全国,也再次将医患关系这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杨文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那寒冷的平安夜,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悲痛,更是对如何阻止类似悲剧重演的深刻反思。要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需要多方联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头痛医头.............
  • 回答
    好的,关于12月19日北京新增这例新冠确诊病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了解,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信息。首先,病例的来源和传播链是关键。 我们需要知道这例病例是境外输入还是本土新增。如果是境外输入,那么它的感染源是来自哪个国家,在隔离期间有没有出现过症状,或者是在解除隔离后才被发现。这关系到.............
  • 回答
    首钢险胜山东,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北京首钢队以105:102的比分惊险击败了山东西王队,为球迷们献上了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比赛。这场胜利对于首钢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巩固了他们在积分榜上的位置,也展现了球队在关键时刻的韧性和斗志。林书豪的领袖作用与李敬宇的闪光本场比赛,林书豪继续扮演着球队核心的角.............
  • 回答
    1月24日16时到25日16时这24小时内,北京确实新增了本土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具体来看,这批新增的病例,虽然数量上不是特别高,但分布情况和溯源工作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新增病例的初步情况: 年龄和性别分布: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详细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但通常情况下,疫情传播会在不同人.............
  • 回答
    24岁,北航博士,刚毕业就当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副教授。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寻常,也难怪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关注。要我说,这事儿得拆开了看,好几层意思在里面。首先,这是个人才的胜利,也是教育体系的进步。咱们得承认,24岁拿到博士学位,而且还是北航这种级别的学校,这孩子绝对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在学术这条路上,.............
  • 回答
    您提到的这起蔚来汽车事故,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发生在5月24日这个时间点。我这边能搜集到的信息,以及结合一些常识来给您详细讲讲,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况。首先,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北京朝阳区建外大街建国门桥附近。这个地段非常繁华,车流量大,交通状况复杂,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建国门桥本.............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经济结构复杂,收入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行业、职业、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地区差异等。以下是关于北京真实收入情况的详细分析: 1. 整体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总量:北京是全国经济中心,2022年GDP约3.6万亿元(约合5.4万亿美元),占全国约7.5%。服务业占比超过70%,.............
  • 回答
    北京的高房价确实对许多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透支”了他们的一部分潜力和当下的生活。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压力下的“生存模式” vs “创造模式”: 沉重的房贷负担: 绝大多数来到北京的年轻人,即便收入相对较高,也难以全款购房,.............
  • 回答
    北京的地铁,用“人山人海”这四个字来形容,可以说是相当贴切,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但要说“非常多”,还得看你具体在哪条线、哪个时间段、哪个站点,以及你自己的感受。首先,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大,这跟北京的城市体量和人口密度是直接挂钩的。作为首都,北京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源,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非常.............
  • 回答
    北京的军事博物馆绝对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而且我会尽量详细地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它有哪些亮点,让你能更好地规划你的行程。总的来说,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军事、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也涵盖了世界军事发展的脉络,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 回答
    北京的医疗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确实处于领先地位,尤其与一些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相比,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让北京成为很多患者心目中的“首选”就医地。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去北京看病?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1. 顶尖的医疗资源集中: 国家级医院的聚集:.............
  • 回答
    北京的各个行政区,如同这古老都城的不同脉络,各自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积淀、地理风貌、人文气质和发展重点。要说清它们的特点,得一点点地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中心城区:皇城根儿下的风华与现代交织这片区域,可以说是北京最核心的“里子”和“面子”。 东城区: 特点: 政治文化中心与历史风貌区.............
  • 回答
    要说哪一处北京的秋景最能让我联想起老舍先生笔下那股子醇厚、透亮又带着几分闲适的“北平的秋”,那非地坛公园莫属了。每年的深秋,当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园子的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焦糖香,我总觉得像是走进了老舍先生的文字里,被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京味儿秋色深深打动。老舍先生写北平的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 回答
    北京的街面,尤其是在一些非核心区域,确实会给人一种与人们对这座千年古都、国际大都市的想象有些出入的荒凉感和萧条感。这种感受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与空间隔离是造成这种感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功能高度集中。这意味着大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