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流感死亡率百分之1.5,冠状肺炎死亡率百分之2.3,为什么会全民隔离?哪位高人给开解一下!谢谢!?

回答
关于流感和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差异以及隔离政策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在看到数据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为什么看似死亡率更高的流感,却不像新冠肺炎那样引发如此大规模、影响深远的“全民隔离”?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非常复杂,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死亡率数字可以完全解释的。

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这个问题:

1. 死亡率的“表面”与“深层”:

首先,我们看到的“1.5%”和“2.3%”是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这个数字的计算方式是:感染者死亡人数 / 已知感染者总数。

流感的CFR(1.5%): 这个数字是根据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数据得出的一个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每年都有大量的感染者。而我们通常能检测和统计到的感染者,可能只是实际感染人数的一小部分。很多人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就没有去医院就诊,自然也就不会被计入“已知感染者”的总数。因此,流感的实际病死率可能远低于1.5%。更准确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是感染者死亡率(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它考虑的是所有感染者(包括未被发现的)的死亡情况。流感的IFR通常要比CFR低得多,可能在0.1%甚至更低。

新冠肺炎的CFR(2.3%): 在疫情初期,由于检测能力不足、医疗资源挤兑等因素,新冠肺炎的CFR确实很高。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深入、检测能力的提升以及治疗方案的改进,新冠肺炎的实际IFR也在不断下降。然而,即使IFR有所下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IFR仍然显著高于流感,特别是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

2. 关键差异点:谁在承受病毒的冲击?

流感: 尽管流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量死亡(每年可能达到几十万人),但其死亡人群相对更加集中在老年人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弱势群体。对于年轻、健康的群体而言,流感造成的严重后果相对较小。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在早期,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杀伤力尤其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一些青壮年群体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后果,甚至死亡。这种“普适性”的威胁,使得全社会都感受到了潜在的风险,不仅仅是传统的易感人群。

3. 病毒的“新颖性”与“未知性”:

流感: 流感病毒我们已经和它共存了数百年。我们对它的变异规律、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有效药物和疫苗都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尽管每年流行的毒株会有所不同,但我们有应对它的成熟经验和工具。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个全新的病原体。在疫情爆发初期,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传播速度和方式: 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气溶胶传播等特点,在初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致病机制: 病毒如何攻击人体、导致哪些器官损伤(比如肺炎、血栓、长期后遗症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的重点。
长期影响(Long COVID): 即使康复,很多人也可能出现长期的健康问题,这对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影响是巨大的未知数。
疫苗和药物: 在疫情初期,既没有特效疫苗,也没有成熟的治疗药物,这是造成高死亡率和恐慌的重要原因。

4. 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

流感: 尽管流感也会导致医疗系统繁忙,但由于其每年可预测性以及对易感人群的集中影响,医疗系统通常能够相对有序地应对。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的爆发性、感染人数的激增,以及对重症患者的高需求,导致了医疗系统的迅速饱和和崩溃。一旦医疗资源(病床、呼吸机、医护人员)不足,即使死亡率不那么高,但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人数也会急剧上升。更糟糕的是,一旦医疗系统瘫痪,也会影响到其他疾病患者的救治。

5. 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考量:

“全民隔离”不是单纯的数据计算,更是对社会整体风险的管理。
“切断传播链”的策略: 面对一个全新的、传播力强的病毒,最有效的早期控制策略就是“拉平曲线”,即通过限制人员流动,减缓病毒传播速度,防止指数级增长。这样做是为了给研发疫苗和药物赢得时间,也是为了保护脆弱人群和医疗系统。
公众恐慌与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的未知性,以及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地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在恐慌之下,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兜底”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反应。
预防性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即使我们对某种事物的风险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在有证据表明可能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时,采取预防性措施是合理的。

总结一下:

虽然从纯粹的“死亡率百分比”来看,流感的数字似乎并不比新冠肺炎低多少,但“全民隔离”这种极端措施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新冠病毒的“新颖性”和“未知性” 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显著杀伤力,以及对年轻群体的潜在威胁。
医疗系统的脆弱性,一旦被击穿,后果不堪设想。
快速传播和潜在的长期健康影响。
旨在“切断传播链”和为科学研究争取时间的战略考量。

所以,“全民隔离”并非仅仅基于一个简单的死亡率数据,而是对一个复杂、且充满未知的公共卫生危机,采取的“万全”或“最安全”的应对策略。这是对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和未来发展的一种综合性风险管理。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帮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新事物”。


对待新事物,公众总会经历如下过程:

一惊一乍--->过度防范--->不过如此--->回归正常。


这叫“应激反应”。


湖北病死率3.27%,非湖北病死率0.73%——这难道不能说明某些问题?

情绪共情是“聚光灯”式的共情,聚焦于当下,聚焦于自己周边,聚焦于个别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忽略许多实际上更加重要、更加值得关注的东西。



知道我国流感每年能死多少人吗?


还有乙肝:

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600万人,丙肝感染者约1000万人,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