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大学一教授指导研究生超 70 名,但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这普遍吗?教育应如何对症下药?

回答
重庆大学一位教授指导研究生超过70名,却对初中女儿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情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背后反映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现象和挑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专家在教育自家孩子时束手无策”的现象?

1. 领域专业性 vs. 普适性教育能力:
专业领域: 教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拥有深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他能够理解复杂的理论,掌握前沿的研究方法,并能指导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多维度且高度个体化的领域。它涉及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心理发展、社交能力、价值观形成、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教育并非能够完全套用科研领域的逻辑和方法。
知识迁移的局限性: 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轻易地将这些成功经验迁移到家庭教育中。例如,在科研中,我们鼓励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但家庭教育中,权威的建立和信任的沟通同样重要,并且需要一种更加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

2. 角色冲突与情感投入:
教师角色 vs. 父母角色: 在学校,教授是指导者、知识传授者,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专业距离。但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监护人和引导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关怀、陪伴和理解。这种角色上的切换和情感的深度,是许多专业人士在家庭教育中难以把握的。
情感的“盲区”: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会投入更深的情感,这有时会让他们失去客观性,容易焦虑、担忧,或者过度溺爱、过度控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更容易“当局者迷”,无法像对待研究生那样冷静分析和理性指导。
期望值过高: 很多父母(尤其是高知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可能很高,希望他们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成就。当孩子无法达到这些预期时,父母的失望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导致教育上的挫败感。

3. 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 在学术领域,教授追求的是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数据、验证理论。
艺术性: 而家庭教育,虽然也有其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作为支撑,但很大程度上更像一门“艺术”。它需要父母具备同理心、耐心、灵活性,以及根据孩子独特的个性和情境做出判断和调整的能力。这种艺术性是很难通过纯粹的学术知识习得的。

4. 时代变化与教育环境:
信息爆炸与社会压力: 现在的初中生面临着与教授成长年代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信息爆炸、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网络文化等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复杂影响。教授可能不熟悉这些新兴的挑战,或者他的知识体系和经验难以应对。
“隔代教育”或“缺位教育”的可能: 高强度的学术工作可能导致教授对孩子的日常陪伴和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亲子关系和教育的衔接出现断层。

5.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教授可能熟悉各种教育理论、育儿书籍,但将这些理论转化为适合自己孩子的具体实践,需要大量的尝试、反思和调整,而这恰恰是很多忙碌的家长(包括教授)所欠缺的。

教育应如何对症下药?

面对这种情况,对症下药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并采取更加灵活、个体化和情感化的策略。

1. 承认并拥抱“非专业性”:
放下“教授”的包袱: 在家做父母,而不是在家做教授。允许自己不是万能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而不是按照“科研项目”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学习“父母的科学”: 虽然不能简单套用科研方法,但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必要的。这能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2. 加强亲子沟通与情感连接:
高质量的陪伴: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而非仅仅给出指令或批评。
情感支持是基础: 孩子在青春期尤其需要情感的理解和支持。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励,而不是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建立信任: 父母需要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对象,让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3. 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无效: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能力和发展节奏。即使在学术领域,教授也知道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来分配任务和指导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这一点更加重要。
观察与倾听: 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4. 聚焦于“能力培养”而非“结果导向”:
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授应该能理解,真正的能力培养比眼前的分数更重要。引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如何独立思考,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有用。
允许试错: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误,这是学习和成熟的必经之路。父母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在试错中学习和成长。

5. 寻求外部支持与合作:
家校合作: 与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
家庭成员的配合: 如果有另一位家长,要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形成一致性。
专业咨询: 如果实在感到困难,不要羞于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指导。

6. 调整期望值,回归平常心:
孩子的幸福最重要: 父母首先要确保孩子是快乐健康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业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孩子全部价值的标准。
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 并非所有孩子都注定要成为学术巨匠。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

具体到这位教授的女儿(初中生):

这位教授可能需要反思:

与女儿的沟通方式: 是不是过于强调理性分析,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对女儿的期望是否过高: 是否希望女儿能像他一样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对女儿的了解是否足够深入: 他是否真正了解女儿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内心情感?
在陪伴孩子上是否有所缺失: 忙碌的工作是否让他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对症下药的建议可能包括:

放下“指导者”的角色,成为“倾听者”和“陪伴者”: 多花时间听女儿说话,分享她的日常,即使是很小的烦恼。
尝试从女儿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女儿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不要立即分析“原因”,而是先问问她“感觉怎么样?”,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共同寻找兴趣点: 找一个女儿感兴趣的活动,无论是运动、艺术还是其他,一起参与,增进了解和亲子关系。
允许孩子自己做主: 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课外活动的选择,培养她的自主性。
与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协同作战: 如果有另一位家长,一定要保持教育策略的一致性,避免孩子被夹在中间无所适从。
学习现代青少年心理: 阅读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的书籍,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独特需求和挑战。

总之,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功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家庭教育的成功。家庭教育是一门需要耐心、爱心、智慧和不断学习的艺术,尤其需要父母放下专业身份,回归为人父母最本质的角色,用温暖和理解去引导孩子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巧了,家父也是重大校友。之前看到工学出身以为是热动、工程热物理那边的,没想到是搞法学的。按理来说这边比工学类的专业带孩子要更出色。

但是后面看了一眼经历,觉得其实挺正常的,看了一下97年的本科,06年的博士,本硕博都是重大的。正好赶上了新世纪后大陆博士的低教学实践、不学教学法、低科学哲学学习要求的时候。

95年之前的博士培养模式还是很苏式的,教学法、教学实践、科学哲学和第二外语基本都要过一遍,就算过的很艰难,也比完全没学科班内容要好。新世纪的博士很多都疏于学习科学哲学和教学法,不一定有教学实践或者教学实践走个过场,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一些。问了朋友圈几个在国内读博的,表示都要毕业了学校也没安排科学哲学课程,教学法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更是无从谈起。

虽然说高校教资认定前,会有一个突击学习教育学各基础部分的过程,但是既然是突击,效果总归是一般的。如果长期不带本科生低年级学生,那么等于基本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法都没学过。怎么可能教的好孩子?带研究生那是艺术,带小孩子那是科学,不是一码事。

当然,高知群体在教育自家孩子问题上最常见的两个错误一个是

过于美化少年时的自己,觉得自己的智力水平就是牛X,事实上自己当时没那么聪明,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也没那么笨,只不过岁月模糊了记忆罢了,主观记忆给自己脸上贴金。

第二错误是过于自信,特别是这种跨专业跨的比较大(机械转法)的,很容易文理两边都过于自信,既不能回归课本又不能超越课本,不清楚考纲和课纲内容,补习内容和课本内容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弄得鸡飞狗跳。

基础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长期以来就是啃课本,而想超越中小学课本不是一个非专业学科教师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建议诸位未来的学二代爸妈不想气炸脑袋可以考虑在第一个博士毕业后去师范院校(这点非常关键,师范院校和本省中小学教学一线关系紧密,这样很容易搞明白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错位在哪里)读一个学科教学的硕士,充分了解一下中学教育的中的课纲思维、考纲思维是什么东西,学一下考试学,看看中小学阶段的考试思路、考试诉求又是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初中生高中生有评价标准,高考分数中考分数一目了然,

而研究生没有任何标准,不管多拉胯只要不是反社会精神病基本都一样毕业,

所以那些说培养了几十几百研究生的,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给了那么多研究生名额,你不培养又怎么地呢,你试试完全不管就让楼管签签字,你会发现一样能毕业,到时候你能说楼管大妈培养了几十研究生?

user avatar

想当张小强教授的研究生,得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至少一轮笔试和一轮面试,张小强教授甚至可能还会对报考学生的研究兴趣、学术背景、学习方法、沟通理解能力等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想当张小强教授的女儿,只需要投胎。

为什么张小强教授和吃瓜群众们会觉得,对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教育是可比的?

你给一个顶级糕点师牛奶鸡蛋小麦粉,他能给你做出美味的糕点。你现在给他一把锄头一包饲料,让他从种麦子养鸡养奶牛做起,他不把奶牛养死算他天赋异禀。随机给你一个孩子你都能保证把她培养成才,张小强教授要是有这个本事,那他不应该研究法学,应该去研究教育学。

其实各位高知父母也不必过于焦虑了,学习上没有天赋也不怪孩子,也不怪父母。逼勒太紧反而容易让孩子身心出现问题,到时候再醒悟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就晚了。

user avatar

1.我从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就并不觉得博士和教授有啥了不起的,只能说他们愿意吃苦追求学术,但是不能说他们智商和悟性高于他们的同龄人或者本科生

我们机关最不缺就是党校啊,在职的各种硕士博士了,要我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很难

2. 教学水平和一个人的成绩也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和教学经验正相关。

我平时教华西复旦中央财经嘉祥林荫的学霸,也教学渣中的战斗机,就是被各个最差学校抛弃已经辍学或者精神有问题已经被迫退学的学生,因为我长期做兼职不做专职,所以各个公司就喜欢把成绩最好搞不定,和成绩最差搞不定,要不就是脾气最坏搞不定的给我,他们的理由就是,谁叫你拿这么高的课时费呢

从毕业到现在,我教过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各种年龄段的人


我知道我的那些成绩特差的学生会用什么借口敷衍我,也知道我布置的作业他们会有哪些部分不完成,并且会在他们撒谎的时候把当时的证据拿出来,指着证据打脸,让他们少在我面前玩花样

我们四川人有句很低俗的俗语,叫做:你屁股一翘,我就知道你要wo屎wo尿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基本就有这个能力了,你能在学生说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之前预测他们要干嘛,提前做好准备,堵住漏洞不让他们胡来


对于这一类没有动力喜欢偷懒的孩子,启发式教育没有卵用,基本上需要你很了解他们,知道如何对症下药

也就是说,对于他们,管理比真正的教学更为重要


这也是为啥你看到我说,有人被我管上瘾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管不了,被我学生在家各种骂都不敢还嘴,她们也控制不了自己,就想跟我住被我管的原因


她们自己都很苦恼,就是没人管得了她们这件事,你说奇怪不奇怪?

学校管不了,父母管不了,自己管不了,

自己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无能为力,这就是当代青少年的痛苦


一些在大学教书的人,如果平时接触的都是自我驱动型的学生,那么他实际上没法积累真正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同理,我那个国家级重点的老师教的奇差无比,也是因为没办法教到真正差的学生

只有你拥有了可以教各个年龄层次,各种水平学生的经验,你才能说你会教书了

我觉得大学老师,重点中学老师,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今天只要把我一个奇差无比每分钟撒谎没人敢管的学生扔给他们,他们立马崩溃,逃之夭夭


所以,教授们教不来自己孩子很正常的


我很多学生家长都是医生律师领导,他们的孩子更认同我,因为我更了解他们

除非一个人对学习有很深刻的体会,否则他教不会自己的孩子


所谓深刻的体会,就是quora上的经典类型问题:how to explain xx to an idiot?

你如果能把你领域的问题给一个白痴讲清楚,你就是深刻理解了这个问题

你们下次自己可以试试这件事的难度,注意,是找白痴或者类白痴


如果一个教授,无法深入浅出解释一个问题,问题在他身上,不在他女儿身上。

他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公式,但是不清楚问题的核心,不会举最接地气的例子,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单的例子把问题解释清楚,并且让孩子举一反三。


请各位教授放低身段,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水平,我最近看到类似的凡尔赛新闻就脑仁儿疼


缺脑仁就要补脑仁


你们发现没有,历史上父子都是科学家的那种,那种父亲才是真牛逼,才是真的弄懂了他的领域,因为你看这些人的故事传记,就会发现,父亲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带着儿子做游戏启发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连续不断,孜孜不倦的

而最近新闻里的教授父亲,很少亲自教孩子,对孩子的情况根本就不熟,看到要中考了,偶尔教一次就赶忙在社交媒体凡尔赛,用自己儿女的无能突出自己的优越


我受不了这种人,我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遗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