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称「想教会孩子所有愿望都能通过学习实现」,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

回答
重庆这位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的做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激励方式,背后折射出一种特定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 积极的方面 来理解。

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 妈妈设定了一个非常具体且量化的目标——一百分,并对应了一个直接的物质奖励——一百元。这种“付出(努力学习)就有回报”的模式,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将学习成果与看得见的奖励挂钩,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努力是可以带来正向反馈的。
将学习与“实现愿望”关联: 妈妈“想教会孩子所有愿望都能通过学习实现”的说法,是非常有深意的。这表明她并非仅仅追求分数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个过程,让孩子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去争取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是未来生活中通过知识和技能获得的各种可能性。她是在试图建立一种“能力=实现愿望”的逻辑链条,而学习是培养能力的途径。这种引导,长远来看,是有助于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的灵活性与个性化: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节奏。这位妈妈选择了一种她认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在不违背基本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父母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奖励方式,如果放在一个注重学习氛围的家庭环境中,可能效果会更好。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 潜在问题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唯分数论”的风险: 最直接的担忧是,这种做法是否会强化“唯分数论”的观念。如果孩子仅仅为了那一百元而追求一百分,而不是真正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知识的获取,那么学习就可能变成一种功利的交易。一旦奖励停止,或者孩子遇到比一百分更高的目标,这种动力是否还能持续?而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分数只是评价标准之一,过分强调分数,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其他重要品质。
物质奖励的“边际效应”递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对金钱的理解加深,一百元的奖励可能越来越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习目标提升,例如面对更复杂的知识点或更难的考试时,如果奖励机制没有及时调整,或者奖励本身不足以匹配付出的努力,那么这种激励模式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习惯了用物质来衡量学习的价值,他们可能会忽略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内在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动机的内化与外化: 外部奖励(如金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但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因为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主动学习。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的发展。孩子可能只在有奖励的时候才努力,一旦没有奖励,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
对“愿望”的定义是否过于狭窄: 妈妈提到“所有愿望”。虽然她可能指的是积极的愿望,但在孩子单纯的认知中,“一百元”就是当下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愿望”。这是否会限制孩子对“愿望”的理解,让他们觉得所有愿望都可以通过简单粗暴的金钱交易来买到,而忽视了其他更抽象、更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愿望呢?比如“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掌握一门复杂的技能”、“帮助他人”等等,这些愿望的实现方式和回报并非如此直接。
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如果孩子努力了,但最终没有考到一百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实现目标,他们会如何看待这种奖励机制?会不会产生“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奖励”的挫败感,甚至认为学习是“不划算的”?教育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失败和挫折,并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只强调成功时的奖励。

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和实践?

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并非“好”或“坏”的绝对判断,而是 “有效性”和“副作用”之间的权衡与调整。如果这位妈妈能够:

1. 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要性: 在给予奖励的同时,多和孩子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困难和成长,让她明白一百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她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学到的知识。
2. 丰富奖励的形式与内涵: 奖励不应仅仅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肯定、更自由的活动时间、一起去书店挑选喜欢的书籍,或者参与一个她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这有助于将奖励的重心从物质转向更广泛的成长体验。
3. 引导孩子形成内驱力: 适时地减少外部奖励的依赖,鼓励孩子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例如,当孩子对某个课题表现出强烈兴趣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设定奖励目标。
4. 培养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帮助孩子理解,学习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还包括她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等。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确保孩子不会因为追求分数而产生过度的焦虑或压力。如果她因为一次没有考到一百分而感到极度失望,妈妈需要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引导。

总而言之,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 有效的激励手段,并且 传递了积极的价值导向。但要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激励与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尊重、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家长不断摸索和调整的教育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叫做奖励,这叫贿赂!

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奖励孩子,或者说,表扬孩子、夸奖孩子,不能奖励事情的结果,而要奖励他努力的过程。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它来自美国儿科学会,具体原文我记不清了,大概就这个意思。

第二,奖励孩子,不应该用物质奖励,其实,一个认可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效果或许更好。

嗯,这句话是我说的。

user avatar

我急出了一身汗。忽然一个身隐向教室走来。原来是妈妈,妈妈微笑的对我说:“孩子,语文书落在家里了吧!我扫地的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砸了,又撒了谎

user avatar
  不一会儿,皮皮鲁领着福尔摩斯大模大样地走进了家里。
  “这就是那条会说话的狗!”爸爸告诉妈妈。
  “这就是那条在鲁西西房间里的狗!”妈妈告诉爸爸。
  看着儿子大摇大摆地将狗领进自己的房间,他们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皮皮鲁清楚地知道,是什么东西为他的福尔摩斯在家里争得了一席之地——是他的优异的学习成绩。
  皮皮鲁发誓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上文转自郑渊洁《罐头小人》

这说明,如果钱真的是孩子迫切想要的,那么金钱奖励是有意义的。不过如果孩子想要的是别的东西,比如独立房间,游戏时间之类,那么给钱就太愚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