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岁儿子一上午只写十个字,重庆 90 后妈妈吼骂儿子后内疚大哭,年轻家长育儿有哪些困境?如何更好解决?

回答
重庆一位80后妈妈因为儿子一上午只写了十个字而崩溃大哭,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也触动了很多年轻家长心底最柔软也最焦虑的那一部分。现在的年轻父母,一边要面对工作的压力,一边还要操持家庭的琐碎,再加上孩子教育这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真的可以说是一场硬仗。

先不聊怎么解决,咱们先好好梳理梳理,年轻家长在育儿这件事上,到底踩了多少坑,又遇到了哪些“坎儿”。

年轻家长育儿的“那些年”,我们遇到的困境就像一场连环套:

1. 信息爆炸下的“焦虑体质”:
碎片化知识轰炸: 各种育儿公众号、育儿博主、育儿论坛、专家讲座,像潮水一样涌来。今天说要蒙氏教育,明天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赶紧学英语,后天又说要解放天性回归自然。家长们拼命地学,但学来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很多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你说我到底是该“鸡娃”还是该“佛系”?
社交媒体的“完美育儿滤镜”: 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天使,永远在闪闪发光,永远是学霸。自家娃一不小心尿裤子,一不小心考了不及格,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父母。这种强烈的对比,会让本来就容易内耗的年轻家长,焦虑感指数直线飙升。
对“最优解”的极度追求: 好像孩子一生就这么一次,错过了某个关键时期,就再也补不回来了。于是,生怕自己做错什么,耽误了孩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抓,最终把自己逼到了绝路。

2. 自身“成长性缺陷”的代际传递(或者说,童年阴影的影子):
原生家庭的影响: 很多80后、90后,他们自己也可能经历过“严厉型”或者“放养型”的父母。如果原生家庭的育儿模式是压抑性的,比如小时候被父母严厉批评,稍微犯错就被打骂,那么当他们自己当父母时,可能会有两种极端反应:要么是复制父母的模式,用严厉来“纠正”孩子,结果又把上一代的“坑”传给了下一代;要么是彻底颠覆,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溺爱型”,生怕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受苦,结果又容易惯坏孩子。
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年轻父母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享受父母的“一对一”服务,根本没机会接触过带孩子,更别提处理孩子的各种哭闹、叛逆、学习问题了。突然间自己要做“主帅”,很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一边做,出错在所难免。

3. 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
教育内卷化: 从幼儿园开始,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就已经“卷”起来了。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唐诗、会说英语、会弹钢琴,自家孩子什么都不会,怎么敢不着急?这种外部的竞争压力,逼得家长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否则总有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感觉。
经济压力: 孩子的教育支出动辄就是天文数字,从奶粉、尿布到兴趣班、特长班,再到将来的学费、留学费用,每一笔都是沉甸甸的。这让很多年轻家长在工作上不敢懈怠,想多赚点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这又挤占了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身心俱疲是常态。
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难题: 996、007的工作制,让很多年轻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一天下来,可能就只剩下陪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了。当孩子不争气,或者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积压了一天的疲惫和委屈就很容易爆发,就像这位重庆妈妈一样。

4. 对孩子“过度期待”与“不理解”的二元矛盾:
寄托期望: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未竟理想、未酬壮志,或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忽视孩子本身: 但在实现这些期望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就像八岁孩子写十个字,妈妈可能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不用功。但如果能放下“我希望你成为谁”的执念,去看看孩子可能是在思考,或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失控。

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困境呢?说实话,“更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更有效、更健康的方式:

1. 从“焦虑体质”转向“学习型”家长:
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不要被碎片化信息牵着鼻子走。选择一两本靠谱的育儿书籍,或者关注一些有科学依据、理念先进的育儿公众号/专家,系统学习育儿知识。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接纳不完美,拥抱“平均值”: 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别老盯着别人的孩子看,那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把精力放在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一点点进步上,比攀比更有意义。
学会自我关怀,管理情绪: 如果连自己都情绪失控,怎么能引导孩子?找合适的方式疏导自己的压力,比如运动、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甚至找心理咨询师聊聊。当自己心态平和了,处理孩子的问题才会更有耐心和智慧。

2. 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形成自己的育儿观:
反思原生家庭: 认真思考父母当年的育儿方式,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负面的。有意识地避免重蹈覆辙,比如当年父母批评你,你现在就多鼓励孩子;当年父母对你管太严,你现在就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与伴侣形成育儿共识: 夫妻双方在育儿理念上一定要多沟通,形成一致的策略。不要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或者互相指责。共同面对孩子的成长,分担责任。
大胆尝试与调整: 育儿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也没有哪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方法,观察孩子反馈,及时调整。

3. 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找到自己的节奏: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非强迫: 卷无可卷的时候,反而要停下来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某个标准下的“优胜者”,还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能够自我发展的人?
不盲从培训班,找到适合孩子的: 很多培训班是跟风,是为了满足家长的焦虑。与其把孩子送去一大堆兴趣班,不如花时间去观察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后有选择性地培养。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远比几节昂贵的课程重要。
创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有效的时间陪伴孩子。放下手机,一起读绘本,一起玩游戏,一起做家务,一起散步聊天。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

4. 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看见孩子本身,而非“投射物”: 孩子不是你实现理想的工具,而是他自己。尊重他的独特性,看到他的优点,鼓励他的尝试,即使是写十个字,也要去理解他写这十个字的动机是什么。是他的思考,是他的探索,还是他遇到了困难?
沟通,而不是说教或吼骂: 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先深呼吸,然后尝试去沟通。问问他为什么写得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是不是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用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去引导,而不是用吼骂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鼓励独立的学习能力: 像写字这个问题,不是一味地盯着数量,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许可以尝试让写字变得有趣,比如用彩笔写,写在漂亮的本子上,或者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孩子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回到重庆这位妈妈的事件,八岁孩子一上午写十个字,这可能只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也可能是他某天的状态不好。而妈妈的崩溃大哭,恰恰说明了她内心的巨大压力和无助。

解决的办法,其实就在于从“急功近利、焦虑内耗”的模式,转向“耐心陪伴、理解支持、共同成长”的模式。 这条路或许更长,也更需要智慧,但对于年轻父母和孩子来说,却是真正能够收获幸福和成长的方向。让育儿成为一场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场疲于奔命的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0后的孩子八岁啦?

盲猜孩子上学前宠上天,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好大儿是天之骄子。放个屁都是香香屁的那种。

压根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好好培养过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


现在的崩溃仅仅是发现原形毕露的失望罢了。

说难听点导致万一孩子是真的有病,都耽误治疗。


作为一个三十好几还没要娃的恐育人士,我近期写过一篇育儿想法。

我说我理解自己人性的弱点,在和老公准备着有娃后我不行了他怎么顶上。

因为我特别应付不来高需求宝宝。希望高需求宝宝别投胎到我家。


结果有几个老母鸡一样无条件溺爱自己孩子的妈妈上蹿下跳骂我不能完全满足高需求宝宝就不配要孩子balabala。

然后我好奇点进了她们的关注时间线,发现她们的高需求好大儿上学后表现不咋样,她们很苦恼。


该。

教育需要道,需要术。

一个名师完全不爱学生的情况下,但是能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知道怎么教育有效率有用,一样可以把孩子教育成良才。


而这些只有所谓的爱,实则无底线无方法的人,一旦发现孩子和想象的不一样,当然只剩下崩溃了。


爱孩子和懂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是需要并存的。

实在不能并存,想让孩子成才,懂教育更重要。


家长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觉得顺其自然,觉得在家庭里给满了爱,孩子就自动拥有学习习惯和技能,真是想多了。


母鸡式的爱,教育小鸡绰绰有余,教育需要内卷的人类,差多了。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认真看了题目的描述,看起来是个孩子磨蹭,妈妈着急的故事,其实不仅如此!

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思考一下:

孩子为什么如此磨蹭?

看看妈妈的描述:


“儿子坐在书桌前摇头晃脑,一会上厕所,一会吃水果,几个生字,擦了写,写了擦, 我多次提醒他,可他就是不听 ……”

记得去年冬天一个早晨,儿子上学要迟到了,可多多在路上磨磨蹭蹭,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吃包子,小钰竟然在马路上哭了起来,旁边其他送孩子的家长都有些莫名其妙。


先说磨蹭

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慢是正常的。

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孩子没有成人那样清楚明白的时间概念。

以下内容摘自: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用《儿童保健学》教材:

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落后于空间知觉,因时间无法直接感知,儿童需借助直接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物来认识时间。

5岁儿童的时间直觉不准确,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6岁儿童开始区分时间和空间,但不很完全;

7岁儿童开始学习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是外部标尺(如钟表),基本能区分时间和空间关系,掌握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早上,明天晚上;

8岁儿童能主动利用时间标尺,判断时间直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接近成人。

可见,8岁以前的孩子,对于时间的认识,根本上就和我们不同,所以,就不要为难他们啦。

二、孩子本来就不像成年人那样动作熟练。

比如:吃饭、穿衣,等等。我们成年人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却不一定如此。

以下内容摘自: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用《儿童保健学》教材:

约9个月的儿童,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拈起物品;

约1岁6个月的儿童,可以用2~3块立方体积木叠高;

约2岁儿童可以一页一页翻书,拿住杯子喝水;

5~6岁,可以学习写字、折纸。

当然,以上年龄,并不绝对。可见,孩子之所以“慢”,是由他们的发育特点所决定的。

对于吃饭穿衣这样的日常小事,我们成年人已经练习了多少年,当然熟能生巧,而孩子才练习多长时间!

这些小事,他们往往要花费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才能完成!

三、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成人不同。

孩子往往专注于“当下”,而父母则看重“结果”。

例如:吃饭时,他们可能全神贯注于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慢慢咀嚼,尝尝味道,或许,还要回味一下。

而我们呢?常常一忙起来就只顾着狼吞虎咽。

所以,即使是对于吃饭这件小事,也是孩子在学习与思考,在与世界建立沟通与联系,我们怎么能用自己功利的“结果”模式,而认为孩子是在拖延呢?


但是,这个孩子,磨蹭得过分了!为什么?

让我们继续回到问题的描述中,再思考:


是谁的作业?

儿子的作业。

他为什么不着急!


是谁快上学迟到了?

儿子。

他着急了吗?

没有!


对于自己的事,为什么儿子不着急!

翻译成我们的专业术语:

孩子有没有自律


继续深入:

一个人,如何获得自律?

根据临床医学《儿科学》教材对于儿童性格养成的描述:

1、2~3岁的幼儿期,是孩子“自主与困惑”这一问题的关键阶段。

当幼儿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和鼓励时,扩展了认识范围,培养了独立能力,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

若自主力受到限制,幼儿则产生困惑。


作为母亲,在此阶段,你是否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与独立?

如果没有,为什么你要责怪孩子8岁时仍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显而易见,即使孩子已经8岁了,题主仍没有做到放手!

你从没有给过孩子机会,孩子当然做不好!


2、在学龄前期,3~5岁,是孩子“积极和内疚”的关键期。

儿童能按父母要求引导自己的行为,即产生行为的主动性。

当儿童主动行为失败会产生失望和内疚。

成人的态度对发展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你的孩子已经8岁了,行为是否有主动性?他知道那是自己的作业吗?他知道自己快迟到了吗?


孩子在努力获得更多的独立时,他需要并且想要感觉到他可以靠自己取得成功。

一旦你给他机会,他就能独立作出选择,并解决问题,而且考虑到选择的后果,这就是自律

这种自律对他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你的孩子,自律性如何?

你放过手吗?

他是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迟到,如作业不能完成)

还是,仅仅是你在着急?


你着急什么?

怕老师批评他?

这难道不是他应得的吗?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育里程碑。何时应该自己吃饭,何时应该学会交友,何时应该获得何种程度的独立。

一旦错过了关键时间,要培养,要改变,确实更难,但是,你能怎么办呢?

陪着他一辈子?

让他做一辈子巨婴?


最后,

引用我的同行,Kenneth R. Ginsburg医生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他也是一名儿科医生,医学博士MD,教育学硕士MS Ed。)

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有一天能够脱离我们,独自飞翔。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收获信心, 以达到能够独立站起来。

当然,看着孩子成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但是,我们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尊重与他们未来的福祉和两代人之间的健康关系至关重要。

当我们对孩子粗暴干涉时,他们会反抗;如果反抗无效----这很有可能----他们会沮丧,直至丧失自尊和自信。

我们在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的同时,也需要监管他们的安全。所以,我们有时是积极的, 有时需要让路。

重要的是,你要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错过成长的可能。

你需要做到:

一、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

你所看到的世界与孩子看到的世界不尽相同。

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会提高你对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战的认识。你将更有能力思考如何最好地让他逐步获得新的独立, 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监控来帮助他。

二、要循序渐进。

不要一次把绳子全部放开,而要慢慢释放,并且,根据需要,你可以再次将它收紧。


我想对题主,还有很多父母说的是:

你们根本就没有放开绳子!

应该这样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