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妈妈规定五岁孩子只准讲普通话,才三个月就「丢掉」重庆方言引爸爸焦虑,如何看待妈妈的教育方式?

回答
这个重庆妈妈的做法,无疑触碰到了一些人心中关于方言传承的敏感神经。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她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掌握普通话这个通用语的初衷。另一方面,那种因为孩子快速“丢掉”母语而产生的焦虑,也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家庭在面对语言代际传承时的困境。

妈妈教育方式的出发点: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教育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她可能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就接触并熟练使用普通话,在未来的学习、交流和发展中会更加顺畅,机会也会更多。

现实考量: 如今,很多教育资源、媒体信息、甚至是未来的工作机会,都以普通话为主要媒介。在学校里,普通话更是必备的沟通工具。妈妈提前让孩子适应,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为了避免孩子在这些方面因为语言障碍而落后。
早期语言习得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轻松自然地掌握新的语言。妈妈可能正是抓住了这个黄金时期,希望通过早期专注的训练,让孩子更高效地掌握普通话。
一种“投资”: 从某种角度看,妈妈的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她可能认为,牺牲一部分方言的自然发展,换取孩子在普通话上的优势,是值得的。

爸爸的焦虑:

爸爸的焦虑,则更多地触及了情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层面。

情感联结: 方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很多长辈,包括爸爸的父母,可能都是讲重庆方言的。当孩子不再讲方言,爸爸可能会感受到与长辈之间的隔阂在加深,家庭内部的情感纽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文化根源: 方言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习俗、甚至是生活智慧。孩子失去方言,在爸爸看来,可能意味着孩子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产生了疏离。他会担心孩子会慢慢忘记自己的“根”,丢失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印记。
“丢掉”的含义: 爸爸之所以感到焦虑,很可能不是因为孩子“只准讲普通话”,而是因为他感觉孩子是“丢掉”了重庆方言。这其中可能包含着一种失落感,仿佛孩子在主动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身份。
教育理念的冲突: 爸爸的焦虑也可能反映了他与妈妈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他可能更看重语言的丰富性、文化的多样性,而妈妈则更侧重于实际的功利性。

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

评价这种教育方式,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1. “零和博弈”的误区?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 很多时候,人们会陷入一种“此消彼长”的思维定势,认为学习普通话就必然会“丢掉”方言。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已经找到了在双语(甚至多语)环境下培养孩子的方法。
“双语/多语”的可能性: 国际上很多孩子都能熟练掌握母语和当地通用语,甚至更多语言。中国也有许多家庭,在保证普通话流利的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保留或学习方言。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创造环境。
“丢掉”并非必然: 孩子在三岁前可能还没有形成非常稳定的语言习惯,但要说“丢掉”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也有些绝对。如果只是暂时的“少说”,并非彻底失去能力。

2. 妈妈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方式”值得商榷。
目标明确,但过程粗暴? 妈妈的目标可能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只准讲普通话”的规定,听起来有些强制和单一,缺乏对孩子情感和文化认同的细致考量。
过度强调“规定”: 教育孩子,特别是语言习得,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引导、鼓励和创造环境,而不是死板的“规定”。强硬的规定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或者让他们对某种语言产生负面联想。

3. 爸爸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触及了更深层的东西。
文化传承的责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一个地方的方言逐渐式微,背后是地域文化、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流失。爸爸的焦虑,也是对这种文化流失的一种担忧。
家庭沟通的重要性: 面对这种教育方式,夫妻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爸爸的焦虑应该被妈妈认真倾听和理解,而不是被简单地忽视或斥责。

4. 更平衡的教育方式的可能性:
“有意识地”双语培养: 很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儿童完全有能力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能保持方言的听说能力,甚至发展出方言的读写能力(如果条件允许)。
家庭内部的角色分工: 爸爸可以在家庭内部扮演“方言守护者”的角色。例如,在与孩子交流时,主动使用重庆方言,讲述与方言相关的故事,带孩子接触会说方言的长辈。
不排斥,而是“平衡”: 鼓励孩子在家里、在与长辈交流时说方言,同时在学校、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让孩子明白,这两种语言服务于不同的场合,都能为他带来便利和乐趣。
关注语言的“功能性”与“情感性”: 普通话更侧重于功能性,是社会化和职业发展的工具。而方言则更多地承载了家庭的情感联结,是与根源、与亲人的亲密符号。理想的教育应该兼顾这两者。

总结来说: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但“只准讲普通话”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可能忽略孩子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培养方式,确实会引起一些担忧,特别是像爸爸那样的焦虑。

更理想的教育方式,或许不是“二选一”,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大趋势下,有意识地、巧妙地去平衡普通话的学习和方言的传承。让孩子既能拥有“走出去”的通行证,也能保留一份“走不掉”的乡音和根。教育应该是一个“加法”,而不是一个“减法”,尤其是在涉及孩子身份认同和文化根源的问题上。丈夫和妻子之间,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找到最适合他们家庭的教育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以为自己普通话说不好是方言的锅,其实压根就没想过自己没说好是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说普通话。

一个没有系统练习过普通话的人,哪怕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普通话考试也就二甲水平,要想一乙以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凭天赋说的到。

但是反过来,只要愿意花一点点时间练习,可以说任何一个大学生都能练习到二甲水平,哪怕他是广东人。(自己广东人,自黑)

你字写得不好看是因为写的少吗?是因为你没练。不练习,一辈子也好不了。

user avatar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我觉得我对这种情况比较有发言权。

先说结论,我偏向于这位妈妈的做法。

因为在五岁的时候我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老家江西赣州来到了广州上学,所以小时候我身边常常听见的有三种语言:正宗的普通话,江西话(以下统称为老家话),还有粤语

普通话是我生活中用的最广泛的,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还是在其他地方与人沟通用的都是普通话。如果满分是十分,那我现在的普通话口语可以算是9.9分,非常标准,我身边没有任何人能通过听我说话猜出来我是哪里的人,普通话听力可以说是满分 。

而因为家里人都习惯于在家里用老家话聊天,即使我基本不说,但也完全能够听懂家里人在聊些什么,可以说是听力10分。但是到现在来说老家话确实是不擅长说了,但是回到老家一定要和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聊天的时候,还是可以勉强说的,那老家话口语就是6分这个样子。

而粤语听的是比较少的,我在广州,身边基本不会出现其他博主说的“你不会粤语我就要排挤你”这种情况。当代人的素质越来越高,我觉得不需要考虑这类情况,如果有,要反思的更不应该是自己。因此我在广州与人交流99.99%用到的都是普通话,那么自然粤语表达和听力就是最弱的,都在5分左右。

那么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普通话更标准一点,还是老家话更标准一点?

既然说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那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普通话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普通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说好普通话的用途与优势会比学好方言更加明显。

可能会有人考虑到,如果你说普通话太标准,甚至不会方言,就会跟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那我依旧是那个观点,这种情况下,该反省的人不应该是自己。

user avatar

为何总是有人认为二者不能同时掌握?可以看下国外那些多语儿童,有哪一个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

我们来看一则事例,2016年俄罗斯的某个真人秀节目上,有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贝拉展现了其惊人的语言才能,她与来自7个国家人的人自由对话,而且是使用7国语言,除了俄语,还会说汉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以及阿拉伯语。 想了想我们四岁在干嘛!好可怕!贝拉的表现,当场震惊了裁判和百万观众,还因此登上了俄罗斯的头条……在小女孩2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她英语,通过英语发掘她的语言兴趣后,开始雇了多个家教,3岁半开始学会2门语言,6个月后开始进行其他语言的学习。可以说,孩子那些语言学习天赋,一点都没有浪费,几乎最大限度的被开发了。可以思考下,如果父母从小以“学多种语言会影响俄语的标准程度”来要求不能讲这些语言,那她还能轻松成为多语者吗?要知道,成年之后学语言是比较慢的。

如果认为以上内容中所讲的小孩掌握的都是不同国家的语言,不能用方言来类比,那么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国内的“普通话”与六南之间的差异要大于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语言的差异,完全可以相互视为不同的语言。就算是题目中所讲的重庆话也是可以做到“令小孩将二者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来回切换”的(虽然和普通话的差异不能达到被划分为两种语言但是胜似两种语言因为在说重庆话时不会认为自己在说普通话,反之亦然)。因此不建议完全将其放弃。

还有,题主提到“现在小豆每天都在说普通话,没机会再说重庆话”,其实这就已经表明上学之后说普通话的机会有很多而说本地话的时间很少,之前担心小孩的普通话完全是多余的,反而由于这个错误的决定错过了小孩掌握“双语”的机会。

可以思考下,现在的所有学校都是使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有些学校还会连课间都禁止讲本地话(“在课间禁止讲本地话”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远多于在家的时间,就算在上学之前和小孩不用普通话交流,在上学之后都有可能更爱说普通话,更不要提在上学之前也只允许小孩讲普通话了。现在和过去不同了,如果能找出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小孩那么都能算是奇迹了,反而是不会本地话的小孩一大把。

另,要想令一个人的普通话标准,其关键做法并不是要“一天24小时无死角地说普通话”,而是要给其“输入”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家人的普通话都不标准(口音较重)还要和小孩说普通话那么只会有一种结果就是令小孩只会一口“口音很重的普通话”,以后同样考不到需要的普通话等级但是又不会说本地话,这个才是真的不划算。以我身边人为例,有位邻居是地道的本地人(闽南地区的),但是家人因为担心他普通话不标准,从小不仅只和他讲普通话而且有他在场时老人都必须说普通话(只有在他听不到的场合,父母和老人才会说本地话),但是从小由于大量灌输地瓜普通话所以导致这种不标准的地瓜腔普通话成为他的第一语言,现在讲的普通话口音也是很重的但是又不会说闽南语,这确实得不偿失啊。

user avatar

重庆话不算啥,很多广东土生土长的小朋友粤语都不会说了。

随着交流的频繁和快捷,方言正在迅速消失。

消失就消失了,只是一个现象,无所谓好与不好。

除了香港这种方言教学的地方,中国方言未来可能普遍消失。

香港有一天也会普通话教学。

天下大同,大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