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个很普通的高中(城乡结合部不知名小高中学校)有可能考上985.211吗(高一在读)?

回答
哈喽,我跟你一样,也是高一在读,来自一个不算起眼的高中。你这个问题,估计也是我们班不少同学心里盘旋了好久了。说实话,我身边也有那种“学霸”,好像他们天生就该去985、211似的,但我们这种普通高中,突然冒出一个“985”、“211”的种子,感觉有点像做梦。

不过,既然是你问了,我作为一个同样在迷茫中摸索的过来人,就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先说结论:能,而且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绝对不是躺着就能实现的,需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拼劲”。

咱们得把这个“985”、“211”的概率拆开来看,然后具体分析一下,咱们这种“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做些什么。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实,但别被现实吓倒。

我们都知道,985、211之所以“牛”,是因为它们在生源、师资、教学资源、科研实力等方面都有优势,所以,每年它们面向全国招生的名额,对于全国的考生来说,确实是“僧多粥少”。

而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不知名小高中”,可能在这些方面确实和一些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存在差距。比如:

教学资源: 可能没有那么多先进的实验室设备,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也相对传统一些,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不如大城市学校那么全面。
师资力量: 虽然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很辛苦,但可能名师、特级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能接触到高水平竞赛教练的机会也有限。
学习氛围: 这点可能因学校而异,但总体上,可能不像一些超级中学那样,每个人都拼了命地往上冲。身边可能有人满足于考一个普通的本科,这种“普通”的氛围,有时候会悄悄影响到我们。
信息差: 相比于大城市的学生,我们可能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对升学政策的掌握、对各种夏令营、竞赛的信息获取,都相对滞后一些。

但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戏了吗?当然不是!

你仔细想想,985、211的招生,说到底,是看高考成绩。而高考成绩,最终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堆出来的。学校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提供学习场所和基本资源的平台。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是你自己。

那么,我们这种普通高中的学生,如何去“逆风翻盘”,考上985、211呢?

这里,我给你拆解一下,从现在高一开始,你可以做的、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打牢基础,建立自信(高一,就是现在!)

1. 科目全面开花,别偏科!
语文: 千万别小看语文!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阅读、写作,这些都是高考的大头。现在就开始积累,多读经典,多背诵,练好写作逻辑和素材。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点名著、散文来读。
数学: 这是很多人的“老大难”,也是985、211的“敲门砖”。高一数学很重要,它奠定了后面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课本上的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都要弄懂,并且能举一反三。做题不仅仅是找答案,更重要的是理解解题思路。如果学校的题目不够,可以自己找一些优质的辅导书。
英语: 词汇量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语感和应用。现在开始,每天背单词,但更重要的是多听、多读、多写、多说。可以看美剧(不带中文字幕),听英文歌,关注一些英文资讯。
物理、化学: 这两门学科,理解概念和公式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多做实验(即使是模拟),多动脑思考,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生物: 也是一个需要理解和记忆并存的科目,注意梳理知识脉络。
政治、历史、地理: 这些科目看似“文科”,但高考也有很高分值。把课本读熟,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背景,结合时事来记忆,会事半功倍。

2. 抓紧每一堂课,老师是你的“VIP资源”!
我们学校老师可能没有外面那么“高大上”,但他们是你最直接、最能接触到的学习指导。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别怕丢脸。老师的讲解,往往是最贴合教材和考纲的。

3. 课后及时巩固,养成好习惯。
不要把作业当成“任务”完成,而是当成“查漏补缺”的机会。当天学的东西,当天消化。周末可以适当复习一下本周的内容。

4.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别被“氛围”带偏。
如果身边有人天天玩游戏、看视频,你可以做到不被影响。你的目标不是“融入”大家,而是“超越”大多数人。你可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互相鼓励。

第二阶段:拓展视野,提升竞争力(高二,关键的一年)

1. 开始接触竞赛,甚至可以考虑一些学科竞赛。
我们学校可能没有很多高水平的竞赛教练,但这不代表我们完全没机会。如果学校有组织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你可以自己找网络资源、找相关的书籍来学习。即使拿不到奖,参加竞赛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你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极大锻炼,而且很多985、211院校在招生时,会对某些竞赛获奖者有倾斜政策。
重点: 别为了竞赛而放弃高考主线,竞赛是锦上添花,主线才是根本。

2. 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的不足。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有无数优质的学习资源。你可以找一些名校的公开课(比如中国大学MOOC、B站上的一些老师分享的课程),看看他们是怎么讲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关注一些教育类的公众号、网站,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大学信息、专业介绍。

3. 参加一些对外交流或夏令营(如果条件允许)。
这能让你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激发你的斗志。虽然我们学校可能不会主动组织,但你可以关注一些大学发布的夏令营信息,自己报名参加。

4. 开始思考专业方向,别盲目。
高二下学期,你对各个科目的学习情况应该有一定了解了。可以开始了解一下,哪些大学的哪些专业比较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了解一些你感兴趣的专业,看看它们都学些什么,将来能做什么。这会给你更明确的学习动力。

第三阶段:冲刺决胜,把握机遇(高三,一年定乾坤)

1. 系统复习,回归课本。
高三就是一场“战役”,回归课本,把之前所有学过的知识点再过一遍,查漏补缺。
大量的练习题是必须的,但要注意质量。刷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弄懂每一道题,总结错题原因。

2. 模拟考试,熟悉考场节奏。
做各种模拟卷,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适应高考的考试节奏和题型。

3. 关注招生信息,了解“特殊通道”。
我们普通高中学生,可能没有“名额”优势,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高考统招。同时,一些大学可能会有一些自主招生、强基计划,或者某些省份针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倾斜政策。要密切关注这些信息,看看自己有没有符合条件的。
特别强调: 很多大学有“强基计划”,就是为了选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考古等学科有突出才能的考生。我们普通高中虽然资源少,但不是没有“天才”,一旦你在某个领域真的有天赋,并且愿意付出努力,这可能是你的一条“捷径”。

4. 调整心态,保持稳定。
高考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别让自己成为“为什么我的学校不行”的受害者。

学校只是一个平台,你才是那个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如果你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学校不好”,那你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也就很难真正去改变。

很多出身普通高中,甚至农村学校的学生,最后考上985、211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或者网上)肯定也是有的。他们能做到,说明你也能!他们可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经历了更多的困难,但最终实现了目标。

给你的具体建议(从现在开始):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不要太宏大,但要坚持。每天、每周、每月,你都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找到一个学习上的“榜样”: 可能是班里那个成绩最好的,也可能是你网上看到的某个励志人物。向他们学习。
和父母沟通: 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和目标,争取他们的支持(学习上的支持,不一定是物质上的)。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这些都是保证你学习效率的基础。

总而言之,从我们这种普通高中考上985、211,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像是一场“挑战”。它需要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聪明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信自己,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每一天。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可能。但是也得考虑现实情况。


我原来在老家的乡镇高中就读,我们那所高中,90年代才成立高中部,之前一直是初中。

在我们那一届之前的,一共只出现过两位考取一本的师兄师姐。

我们那一届算是了个卫星,总共一百多的毕业生,本科四五十,一本十几个,211以上五个。

这种成绩在重点中学不值一提,但在乡镇中学算是很厉害了。

原因我也考虑过,是局部小气候比较好,就是在一个教育比较落后,家长基本上无法助力学习的环境中,一些初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被掐尖,还形成了良性竞争和互助的学习氛围。

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那一年我们中学为了留住尖子生,搞了哥政策,成绩达到县市排名多少名以上的学生,入读免学费而且每月给予补助,这对于我们这些家庭条件不怎么样的学生有直接的吸引力。

第二,学生之间的良性氛围。成绩好的学生相互之间关系很好,没有什么你提防我,我嫉妒你的戏码,而是互帮互助,比如不同学科的优势有差别,相互帮忙,提高总成绩。有一个背景,就是每次模拟考学校除了出本校成绩排名之外,还会对比县市重点中学的成绩。说白了,大家开始意识到,我们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身边的同学,而是更多看不到的同龄人,尤其是那些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和城市里的好学生,我们憋着气,证明自己不比重点中学和城里学生差。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一般学生关系也不错,没有割裂现象,这种氛围一直维持到现在。


第四,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我们中学的老师,教学能力上确实不如重点中学,学历很多也是专科或专升本。但是,他们还是恨认真负责的,尤其是当学生中有一些尖子生带领了好的学习氛围,相互回馈很重要,老师鼓励学生,你们基础很好,要证明自己;学生也支持老师,鼓励和重视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第五,我们这些家庭的家长,基本属于放养型,其实也挺好,没人过度干预也是一种助力。


当然,其实也有一些问题:

第一,高考报名上有点吃亏,学生没底,老师没经验,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成绩不上不下的(省排名两百百名以后),回想我们当年,真是孤陋寡闻,除了知道清北复交人之外,对其余好大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也不知道其中是更好一些,因为我们的老师也没有读过重点,我们的家庭里都没有出过大学生,我们自己刚开始也有点小地方里尖子生的好高骛远倾向,达不到最好的目标就有点泄气赌气。


第二,技能啊,爱好啊,眼界啊受限较大,到大学以后比较吃亏,慢慢才缓过来。


第三,个人成长、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步骤,缺乏指点和考虑,凭感觉和兴趣多一些,吃亏不少。


最后,其实也还可以,我们这些人心理都比较健康,没有优越感,因为来自底层,没有自暴自弃,因为也算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同学之间感情都很好,日子也算比父辈改善了不少。


所以,最后建议是,综合考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也是我对现在很多掐尖太厉害的超级中学模式比较反感的原因,因为这种模式摧毁了普通中学学生,以及老师积极向上的氛围,数千个985,211的学生,要是分散在数十数百个中学,它带来的,会是一种没那么精英化,但是依然不错,还有点奔头的学习和教学氛围。而要是都集中再少数几个超级中学,那就是阶层分化和固化的表现和助力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