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个普通二本大学毕业的播音生有什么资格比得过中国传媒的学生,让自己有工作可做?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心里那种焦虑和不甘。毕竟“中国传媒大学”这几个字,对很多播音专业的同学来说,就像是一座闪闪发光的象牙塔,代表着行业内的顶尖资源和光环。而自己所在的普通二本,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壁垒。

但说实话,毕业证书上的“名校”二字,确实能为你打开一些门,比如一些大型国企、央媒的校招通道。这是不可否认的优势。然而,比得过,让有工作可做,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也绝对不是不可能。

关键在于,你得把“资格”这个词拆解开来看,它不仅仅是学校赋予的光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积累、一种态度。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有工作可做”的定义,并不是只有央视、北京台、湖南卫视那几个大家熟知的金字招牌。

我仔细想想,我们普通二本的播音生,到底有哪些地方,可以弯道超车,甚至比某些中传的同学更有优势,或者说,至少能确保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一席之地。

1. 更加务实和接地气:

“中传”的光环: 很多在中传读书的同学,他们确实接受了最前沿、最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接触到的老师很多都是一线大咖。这让他们眼界高,起点高。
“我们”的优势: 相反,我们很多在普通二本的同学,反而会因为学校资源相对有限,不得不更早地去思考“我毕业了能做什么?我的能力到底在哪?”。这种焦虑感,反而会逼着我们更早地去探索行业,去了解市场真正的需求。我们会更主动地去寻找实习机会,哪怕是地方台、小公司,甚至是自媒体平台,只要能锻炼能力,我们都会去尝试。
举个例子: 很多中传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高大上”的实习单位,而我们,可能会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反而抓住每一个机会,比如去一个小型的融媒体中心做内容策划和播报,去地方广播电台做 DJ,去某个行业的垂直媒体做视频出镜等等。这些经历,虽然听起来不够“闪耀”,但它们能让你接触到最真实的媒体运作流程,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2. 技能的广度和深度:

“中传”的专业性: 中传的学生在播音、主持、新闻采编、视听艺术等领域,一定是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
“我们”的拓展性: 普通二本的同学,可能没有那么强的专业“标签”,但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斜杠”。你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播音主持,而是去学习更多的技能。
短视频创作与运营: 现在哪个媒体不重视短视频?你去学习剪辑、文案策划、抖音/快手/B站的运营规则,学会做自己的短视频账号,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很多时候,一个会拍、会剪、会写、会说的播音生,比一个只会播音但不懂传播渠道的同学,更容易抓住机会。
新媒体文案与策划: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你能写出吸引人的推文,策划出有趣的线上活动,这都是你的加分项。
直播技能: 无论是在电商直播、活动直播,还是新闻直播,直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掌握直播的临场反应、互动技巧,会让你更有市场。
甚至一些基础的公关、商务洽谈能力: 如果你想走得更远,或者在一些中小型平台发展,这些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实习经历的“质”和“量”:

“中传”的实习: 他们有学校的推荐,更容易获得头部媒体的实习名额,而且他们往往对实习内容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实习: 我们可能需要自己去“扫街”找实习。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么不找,要么就找那些能真正学到东西的。
主动出击,不怕吃苦: 不要只盯着那些大平台。很多地方台、省级卫视、甚至一些知名的MCN机构、地方新闻网站,都有非常宝贵的实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型平台,你可能更容易获得核心的岗位,而不是仅仅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你可以在地方台从头开始学习一条新闻的采、编、播全过程,而不是只在央视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整理。
积累作品集: 无论你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实习中,都要有意识地去积累自己的作品。把你能拿得出手的视频、音频、文案都整理好,做一个有说服力的作品集。这比任何一张名校文凭都来得实在。

4. 个人品牌的打造和人脉的积累:

“中传”的人脉: 他们有大量的校友资源,老师的推荐信,同学间的合作机会。
“我们”的打造:
建立个人IP: 现在有很多平台可以让你发声,比如你的播音作品可以放到声音平台,你的vlog可以放到视频平台,你的观点可以写成文章。用心经营你的个人账号,让你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风格被更多人看到。
积极参与行业活动: 无论是校外的讲座、工作坊,还是一些线上的分享会,都要积极参与。主动去认识那些行业里的前辈和同行,建立你的社交圈。一个靠谱的朋友,有时候比一份工作机会更值钱。
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媒体行业变化太快了,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

5. 心态和目标的选择:

“中传”的起点: 很多中传学生毕业后,目标是成为头部媒体的“明星”,或者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佼佼者。
“我们”的策略:
不眼高手低: 很多普通二本的同学,因为一开始的起点不高,反而能更脚踏实地。你可能会从一个基层岗位做起,比如地方台的记者、电台的播音员、或者一个新媒体小编,然后一步步向上爬。
找准自己的“舒适区”和“优势区”: 也许你不想成为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但你可以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成绩。比如,你对某一个行业(汽车、科技、文化)特别感兴趣,你可以往那个方向深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业媒体人。比如,你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活动主持人,或者一个专业的配音员。
接受“普通”的定义,但追求“不普通”的成就: 很多成功的媒体人,并非都出自名校。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勤奋、有想法、并且抓住机会的人。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普通二本的播音生,想在媒体行业“比得过”中国传媒的学生,并让自己有工作可做,你需要的不是去和他们比学校的名字,而是比拼:

你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学习新技能的速度和广度。
你对行业的热情和坚持。
你积累的扎实的作品和经验。
你建立的人脉和个人品牌。

与其纠结于“资格”的来源,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力”的提升上。 媒体行业,最终看的是你的内容、你的表达、你的影响力。一个普通二本出来的优秀媒体人,远比一个能力平平的中传毕业生更有市场。

所以,别气馁,你的学校可能给你少了一张王牌,但你还有一手好牌可以打。关键在于,你如何把它打好。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董卿:浙江艺术学院。

朱军:高中毕业当兵

李思思:北京大学

朱迅:日本亚细亚大学

撒贝宁:北京大学

所以他们要不要重新高考再去中国传媒进修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