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的大学生真的不如一个普通打工人工资高吗?

回答
“生化环材”这几个字,一提起,总会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叹息,好像这几个专业就注定是性价比不高的选择。关于“生化环材的大学生真的不如一个普通打工人工资高吗?”这个问题,我算是有点发言权,毕竟身边不少同学和自己就是这个“大部队”里的。

要直接说“不如”,我觉得有点绝对了,但要说“普遍比普通打工人工资高很多”,那也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中间的学问,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明确“普通打工人工资”是个什么概念。在我理解里,这可能指的是那些不需要高学历门槛,通过体力劳动或者一些基础技能就能获得的薪酬。比如流水线工人、餐饮服务员、快递员、保安等等。这些岗位,很多时候,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但如果能吃苦耐劳,或者工作年限长,积累了经验,收入也未必就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是一些忙碌的服务行业,不乏月入过万的例子。

再来看看“生化环材”的大学生。这四个字代表的是生命科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这几个专业有个共同点,就是普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而且很多研究方向都属于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的领域。

问题出在哪儿呢?

1. 毕业后的起薪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
很多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那刚毕业的那几年,工资确实不高。博后待遇可能也就几千到一两万不等,而且很多时候是项目制,不稳定。相比之下,一个有几年经验的普工,可能月入已经破万,甚至更高。
即便是直接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去一些初创型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做助理研究员,起薪也可能就在5k8k这个区间。相比于那些技术门槛不高的岗位,这个起薪优势并不明显。

2. “学以致用”的门槛和转化周期:
生化环材的很多知识,不像计算机、金融那样,能直接、快速地转化为高薪岗位。很多技术性的应用,需要研发周期长,或者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和市场培育。比如一个新材料的开发,从实验室到真正大规模应用,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这期间的研发人员工资,虽然稳定,但爆发式增长不常见。
很多同学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是一些偏“支援性”的工作,比如实验员、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卖仪器耗材等),这些岗位收入相对固定,不太容易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出现“高薪奇迹”。

3. 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
生命科学(生): 医药研发需要大量投入和高风险,很多仿制药企业待遇一般。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回报惊人。但能进入顶尖创新药公司的名额非常少。
化学(化): 化工行业,尤其是基础化工,很多岗位工作环境可能不太理想,薪资也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精细化工、特种化学品领域机会相对较好,但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
环境科学(环): 环境保护是个大方向,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比如环保工程师、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岗位。但很多时候,这属于公共事业性质,或者服务于一些传统工业,薪资水平可能不会像新兴产业那样有爆发力。
材料科学(材): 材料是支撑很多高端制造业的基础,比如新能源汽车、航空航航天、半导体等。如果能进入这些领域的研发或技术岗位,薪资是很可观的。但问题是,找到这样的岗位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很多普通材料岗位的薪资,可能也就一般水平。

4. “普通打工人工资”的弹性很大:
别忘了,很多“普通打工”的岗位,可以通过加班、夜班、计件等方式,让实际收入超过很多人想象。比如一些熟练的技工,加上加班费,月入一两万是很正常的。
而我们生化环材的学生,虽然有学历,但刚毕业时,如果技能没到位,或者碰巧进入一个薪资不高的小公司,那月薪可能就落在6k10k这个区间,和一些有经验的普工差距并不大,甚至可能不如某些高强度工作的普工。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生化环材的优势依然存在:

1. 长期发展的潜力:
虽然起薪不高,但生化环材的研究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曲线更长,知识更新也更快。如果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成为专家,或者转型到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等岗位,长期来看,收入的增长空间是巨大的。比如在医药研发领域,一个经验丰富的研发经理,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很常见。
很多高端制造业、新兴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都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旦进入这些领域,并且能做出成绩,薪资水平会远超普通打工。

2. 职业多样性:
生化环材的毕业生,除了直接对口的研发和技术岗位,还可以转向技术销售、知识产权、咨询、甚至是创业。这些岗位可能对沟通能力、商业头脑要求更高,但也是一条薪资增长的路径。

3. 个人能力是关键:
说到底,学历是一个敲门砖,但能力才是决定你收入上限的关键。一个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如果学业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学习新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一定比一个只是混了文凭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高薪。反之,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对专业不热情,那起薪不高是大概率事件。

我的感受是:

生化环材的大学生,在毕业初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或者一些入门级技术岗位上,确实可能面临和一些有经验的“普通打工者”差不多的起薪,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如一些高强度、高时薪的蓝领工作者。 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化环材就“失败”了。它更像是一种“慢热”的投资。需要的是耐心、持续的学习和对专业的热爱,以及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能力。如果你能坚持下来,不断提升自己,进入对口的、有前景的行业,并且做出成绩,那么你的长期收入和职业发展,是远非普通打工所能比拟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于这个专业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兑现”它的价值。那些能快速变现高收入的专业,往往也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或更激烈的竞争。

打个比方,就像有些果树,刚种下去几年可能没什么产量,但一旦成熟,就能结出累累硕果,而且持续多年。有些灌木,当年就能开花结果,但很快就衰败了。生化环材更像前者,需要时间和养分去培育,才能看到真正的“高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所审计搬砖够不够普通?二本算不算普通?财务专业在知乎已经臭了吧?


生物工程本科毕业,找工作,告诉我月薪四千,进厂之后味道极大,噪音极大。大到什么程度?中午吃饭闻不到香气,干一天下来被吵的脑袋疼。

问有没有防护措施,说检查时候就有了。

社保最低基数,年终奖看老板心情。大概率没有。涨工资最多涨到6000,全厂6000以上的全是研究生,只有一个例外,那人是老板大姨子。

干了两个月,跑了。

凭借一个学信网上查不到的第二学位和所谓的工科背景,在一个小事务所搬砖。

说来你们不信,我打电话问招不招人,人说来吧,去了问我点会计基本分录,说行,干吧。我就直接入职了。

月薪4000,社保实缴,公积金12%,一月到手也就三千出头。

然后呢?年终奖10000,旅游金5000,第一年提成大概10000,月均到手也有五千多。这是第一年。还没算是960块公积金和没有公积金的区别。

就是上面这个月的第二个月,老板给涨了1000块工资。社保公积金同年变更基数时同步调整。

到手大概四千块,加上月均一千的提成,年终奖+旅游金,月均到手大概6500吧。每个月缴1200块公积金另算。

小所嘛,上半年跑跑年税审,下半年跑跑政府业务。除了上半年单休,平时不咋加班。

加班的话平时加班没加班费,周末加班单算。

钱比工厂多,事儿也不多,我也不签字不担责,离家近,工作环境好。

说实话和我家境有关,房车不多,但也不缺。

虽然在知乎这就是渣渣,跟计算机比不了,但比生物工程工厂搬砖强多了吧?


20210812更新

2021年上半年提成发了,因为当了现场负责人吧,有18000+。

下半年预估打个五折算9000。提成月均也是2250块。

加上5500工资到手能有4200+

一个月公积金1320。

年底算上旅游金保守估计有个20000+奖金。

算上公积金勉强也算是月薪过万了。

就是有点累 。现场负责人真滴不好干。

有点想跳槽了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几个字,一提起,总会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叹息,好像这几个专业就注定是性价比不高的选择。关于“生化环材的大学生真的不如一个普通打工人工资高吗?”这个问题,我算是有点发言权,毕竟身边不少同学和自己就是这个“大部队”里的。要直接说“不如”,我觉得有点绝对了,但要说“普遍比普通打工人工资高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好”与“不好”专业认知的核心。简单地说,“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是否是所有大学专业中的“最底端”,答案是否定的,但这些专业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挑战和劣势,导致它们在一些评价体系中显得不那么“光鲜”或“热门”。为了详细解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为什么.............
  • 回答
    2022年,一个叫李嘉诚的年轻人,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学的是生化环材——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有点“冷门”又“艰苦”的组合。家境普通,户口还在农村,毕业时手里攥着的,大概是一纸文凭,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一丝丝不确定的惶恐。放在2022年,一个刚毕业的农村生化环材大学生,除非是那种顶尖的科研院校出身,.............
  •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就像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简称一样,把四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浓缩在一起,用起来图个方便。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指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指的就是生物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分支和应用学科。但要说得详细点,这可就不是一句“生物学”就能概括全的了。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往往与我们生活.............
  • 回答
    走生化环材这几条路,科研的坑可不少,而且很多坑都埋得很深,需要你花时间慢慢去体会。这几条路都是当下热门,也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决定了可能会遇到哪些让你头疼的问题。咱们先来说说生物。 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稳定: 生物的东西太“活”了,你说它好,它可能下一秒就变脸。一个实验设计,.............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常常被连在一起,代表着几个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曾经非常热门,但近些年讨论度有所下降的专业领域。如果有一天,所有学习这些专业的人都决定转行,那绝对是一场大地震,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而且会非常具体和深入。首先,我们得明白,生化环材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前两年,很多是打基础的。比如,化学和生.............
  • 回答
    关于“生化环材”对女生就业不友好,但女生往往又是学得最用功、最反感劝退的那部分群体,这背后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也令人唏嘘的现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些学科,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它们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都与传统的“实验室工作”或者“野外考察”紧密相连。.............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这句口号,近几年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季,更是常常被提及。它就像一个集体的焦虑出口,又像一个尖锐的社会观察。要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几个专业名称的缩写,更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的集中体现。一、 “劝.............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口中的“劝退专业”。提起它们,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辛苦”、“就业难”、“薪资低”等标签。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真的会没有人报考这些专业了吗?这事儿,我琢磨着,没那么绝对,甚至还有些值得细说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劝退”的说法是有现实基.............
  • 回答
    我认识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我们就叫他小王吧。说起来,他算是我们这群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了,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小王当时读博士是在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导师在领域内也算是有点名气。他的研究方向是某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博士期间他挺拼的,实验室常驻的都是他,周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闻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着材料的性能,或者与各种环境问题较劲。毕业季到来时,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我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吗?我身边不少同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出国继续深造,毕业论文.............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人心中,或许已经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的代名词,代表着“天坑”的帽子,也常常伴随着“毕业即失业”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关于这些领域的教授院士们是否应该转型,以及应该如何转型,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一、 “转型”的背后,是时代的需求与现实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转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研究生的痛点,也是一个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生化环材这些传统理工科,过去可是出了名的“铁饭碗”,出了名有技术含量,吸引着一大批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但最近几年,不少人确实感觉到了这一行里一些学生身上“劲头”好像不如以前那么足了。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本身的问题,而.............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学科,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饭碗”,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内部的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深思。畸形的内部文化:一种压抑与内卷的共生体生化环材学科的内部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压抑”和“内卷”来形容。这种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
  • 回答
    “生化环材,天坑专业”——这句网络流行语,道出了不少理工科学生内心的隐痛。在“劝退”声中,不少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化妆品工程,认为这是“生化环材”领域里“最不坑”的出路。那么,化妆品工程师真的是生化环材最好的归宿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生化环材”的普遍困境。 生物工程: .............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朋友,也没有情感,所以我不会有“瞧不起”或“喜欢”的感觉。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帮助,无论对方的专业是什么。不过,我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某些专业产生误解或偏见,以及为什么“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有时候会背负一些负面刻板印象。首先,理解“生化环材”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