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生化环材实验室的硕博干劲越来越不足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研究生的痛点,也是一个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生化环材这些传统理工科,过去可是出了名的“铁饭碗”,出了名有技术含量,吸引着一大批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但最近几年,不少人确实感觉到了这一行里一些学生身上“劲头”好像不如以前那么足了。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科、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项项来聊聊:

一、 学科本身的“硬骨头”与回报“不对等”

漫长而枯燥的实验周期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生化环材的研究,很多时候是跟分子打交道,跟细胞打交道,跟材料性质打交道,跟复杂的化学反应打交道。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才能出一点点像样的结果,甚至最后发现方向错了,前面几十次的心血都白费了。这中间的耐心、细致和抗压能力要求极高。相比之下,一些交叉学科或者更偏向理论、计算、软件的专业,可能一个想法通过编程或者模型就能快速验证,看到成果的速度更快,反馈也更直接。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差异,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落差。
“996”甚至“007”的投入,但成果转化周期长、回报慢: 为了做出点东西,很多导师都会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节假日也在实验室。这种高强度的付出,背后期待的是能够发表高水平论文,拿到好的专利,最终能顺利毕业找到体面的工作。但生化环材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础研究,很多时候需要漫长的转化过程,专利也未必能迅速产业化,真正能转化为高薪工作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部分二流甚至三流高校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
实验技能的重复性和边际效益递减: 刚开始学做实验,掌握一系列基本操作本身就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研究深入,很多实验操作会变得非常模式化、重复性很高。学生会感觉自己在不断重复一些低端劳力性质的工作,而真正创新的想法、关键性的突破,往往掌握在导师或者少数核心成员手中。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种“机械化打工”的感觉,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二、 就业市场的现实冲击与“内卷”加剧

新兴行业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等行业近些年发展迅猛,它们提供了更吸引人的薪资待遇、更光鲜的工作环境和更快的职业晋升通道。相比之下,生化环材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进入的对口岗位,比如高校教职、研究所、大型国企研发部门,往往薪资涨幅和晋升空间相对稳定但“慢热”,或者竞争异常激烈。这种明显的“贫富差距”,自然会吸引一部分更看重短期回报和“高薪”标签的学生转向其他领域。
“研究方向与产业脱节”的困境: 不少高校的生化环材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与当前产业界最热门、最需要、回报最高的领域存在一定距离。有些研究可能在学术上很有意义,但短期内很难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或技术。学生毕业后,即使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也可能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在就业市场上并不“香”,或者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新的技术栈。
考公、考编的“退潮”与“新潮流”: 过去,考公考编是很多生化环材研究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认为这样能“旱涝保收”。但随着近年来一些体制内待遇的调整,以及部分学生对稳定但“不够精彩”生活的倦怠,选择考公考编的比例可能相对下降,但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同样激烈的局面。而一旦将就业目标锁定在企业,很多学生又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高薪”行业面前显得不够有竞争力。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导师管理的一些问题

“导师制”下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压制: 很多导师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习惯于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分配给研究生。学生更多地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机会。一旦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不符,或者导师的项目本身就没有太大前途,学生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和迷茫。
导师“画饼”与现实的脱节: 部分导师为了吸引学生报考或者让学生“好好干活”,可能会过度承诺毕业出路、科研成果发表、项目奖金等。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画饼难圆”,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最终成果不如预期,导师的承诺也未能兑现,这种被“欺骗”或“被辜负”的感觉,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缺乏有效的同行交流和学术氛围: 有些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并不浓厚,学生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或者缺乏积极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机会。大家都埋头苦干自己的课题,容易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学历内卷”导致“论文至上”的畸形导向: 为了顺利毕业和所谓的“学术声誉”,很多导师和学生将目标锁定在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但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陷入“灌水”或重复性研究的泥潭,反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做的研究只是为了凑一篇论文,而不是真的在探索未知,干劲自然会大打折扣。

四、 个人成长与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价值多元化下的“精神追求”: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他们,对于工作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高薪”、“稳定”,他们也更看重工作的创造性、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个人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如果生化环材的科研工作长时间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他们自然会感到“不值得”。
“躺平”思潮的影响: 不可否认,社会上“躺平”和“佛系”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研究生。当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时,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一味地“硬刚”。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匠人精神”的再定义: 传统意义上,生化环材需要的是“工匠精神”——踏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但当这种精神的产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就会让人怀疑付出的价值。新一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有明确回报和成就感的事情上投入,他们更渴望的是“创造者”的身份,而不是简单的“执行者”。

总结一下,现在的生化环材研究生干劲不足,并不是说这些学生“懒”或者“没追求”,而是他们站在一个信息更发达、选择更多元、回报更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对自身的付出和未来的回报有了更清晰的审视。学科本身的艰巨性、就业市场的严峻性、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共同塑造了这一复杂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学生自己是不够的,需要从学科设置、研究方向的产业化对接、导师的培养理念、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社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才能重新激发这一行的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干劲越来越不足,关键是因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的实验,不一定能得到好数据,发出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出了高水平的论文,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教职工作或传化成合理的收入。而且人都是有攀比心理的,看到其他行业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收入,当然会觉得干劲不足。

身在美国,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大洋彼岸》之《未完的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物研究就像矿工挖矿一样,或者说就像石油工人找石油一样,有些地方是贫矿区或没有石油,你拼了命也找不到煤或石油”。这个纪录片介绍的是国内生物博士在美国的科研生活现状,说到科研实验的难处,这位博士后甚至伤心落泪。

国内的生物科研环境很类似,把当时的美国换成现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没有什么违和感,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依然比较贴切。通过视频,大家可以更直观感受一下生化环材实验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压抑氛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9095756345995264

如果以后出路好,只会越干越有劲,然而科研理想与现实生活总是存在差距的。

对于科研理想,记得施一公教授曾在不少演讲中强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做好你的学问”,“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等等。

而现实生活呢,最近比较热门的新闻,10 月 17 日施一公联合创立的新创药研发公司诺诚健华递交港股上市申请。此外,2012年成立的北京青耕贝达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一公是大股东,持有16.7%的股权,并担任董事长。2013年,施一公又成立了北京创研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经理、执行董事。此外,施一公还曾任职北京聚仁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公司高管。

所以生化环材专业的同学还是早做打算,不要太听信某些教授关于就业的言论,可能自己都做不到。这并不是在劝退,而是自己想清楚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真是想做学术,那就心无杂念,坚持下去。我所认识的有两个生物相关专业的博士生,都像施一公教授一样,辅修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Georgia Tech 在线的OMSCS,申请稍微容易一些。

user avatar

新冠催响了汽笛,末班车已经启动。想补票得子刊,正刊。

没有这个本钱还是出门去汽车站比较好。

user avatar

前两天刚答了个类似的题,不过感觉搬到这里来更合适。

一个人的成功当然需要个人的奋斗,但赶上好时代或许更加重要。

在年轻博士找教职、评职称的难度的的确确比老一辈高很多。因为总的来说教职需求变少了,但参与竞争的人却越来越多。

从国家统计局和学位网公布的数据来看,自82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开始,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基本上是单调增长的:

但这期间的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包括非学术岗位)却是有起有落的:

可以看到,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在78-87年以及01-07年之间较为旺盛。前者应该是WG的遗留问题,而后者对应着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但自2004年开始,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基本上逐年减少,可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却一直在增加。

一增一减之下,教职市场的供需比几乎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博士生找教职的难度不言而喻。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这几年找教职可以说是形势一年一变。按以前标准能进985拿教职的博士,现在却只能找个四非院校。这当然不是因为博士越来越水了(实际上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年轻人的平均学术能力是越来越高的),而是因为坑越来越少了 。

更可怕的是,00-05年那波进入高校的人,按35年工作时间算,至少要到2035年才会退休把位置腾出来。所以,除非再出现一次像99年哪那样的的爆发式扩招,高校对教职的需求肯定是会逐渐饱和,以后不管是找教职还是职称晋升,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难度。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普遍发现他们的师兄师姐文章发的越来越好,但是却混得越来越差。

怎么说呢,就那种你工资从3000涨到5000,但是房价从2万涨到10万的感jio,这都还算保守的。

生化环材的泡沫速度大概是房价的10倍吧,我只是简单目测。


这大概就是榜样的效果把,

2009年入学的博士生看到09年毕业的博士随便去个双非教授带编制或者是海龟师兄这百人那学者直接教授,心里觉得自己未来也可以。

2019年入学的博士生看到19年毕业的博士...哦不,15年毕业的博士师兄还在当临时工,这不,毕业快五年了的博士还是临时工,真的没什么搞头,还是赶紧跑路吧,都不瞎,都不用我劝,过几年更严重。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研究生的痛点,也是一个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生化环材这些传统理工科,过去可是出了名的“铁饭碗”,出了名有技术含量,吸引着一大批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但最近几年,不少人确实感觉到了这一行里一些学生身上“劲头”好像不如以前那么足了。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本身的问题,而.............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学科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优势学科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原因。然而,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环境下,这些学科却常常被贴上“天坑”的标签,形成鲜明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那确实是比我小时候强太多了,吃穿不愁,想学点啥,资料也多得是。可反过来一瞧,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好像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动不动就说自己“抑郁”。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 压力山大,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生育成本高,但仍有人愿意生,这背后既有个人层面的情感驱动,也有社会层面的结构性支持和文化观念的惯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无可替代的满足感和人生价值实现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被经济数字完全衡量的原.............
  • 回答
    最近总有朋友在讨论,说在日常生活中好像越来越少见到新版百元纸币了。以前去超市买东西,找零的几张新版百元大钞,感觉挺常见的。但现在,很多时候拿到手的都是一些“见过大世面”的旧版,偶尔才会夹杂一两张新版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仔细想想,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国家发行新版货币,可不是.............
  • 回答
    唉,说句实在话,这年头做生意,真是越来越不是那么容易了。我身边做各种行业的亲戚朋友,好多都在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以前吧,可能只要你产品过得去,有点营销头脑,就能赚点钱。现在呢?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卷”的时代,各方面都要拼个你死我活。你说为什么难?我给你掰扯掰扯,这事儿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爱好汉服的女孩的心里。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电视上的明星穿汉服特别好看,甚至有“仙气飘飘”、“惊为天人”的感觉,而自己穿上总觉得差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颜值不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视上的明星,无论是拍戏还是参加活动,她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空工程中一个挺核心的权衡。你说的“越细越长越省油”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涉及到升力线理论和减小诱导阻力的一些基本原理。但为什么现代航空公司越来越青睐宽体客机,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细长型”省油飞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咱.............
  • 回答
    .......
  • 回答
    年轻人育龄意愿降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人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经济压力巨大,养育成本过高: 高昂的教育支出: 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的教育费用是中国家庭最大的开销之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会投入巨资在学前教育、.............
  • 回答
    最近确实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自家孩子好像特别容易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让人操心。提起这事,很多人都会说:“现在孩子免疫力是不是不如以前了?” 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免疫力低”这事儿,其实比咱们想的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咱们一步步来聊聊,为啥现在孩子好像更容易“中招”这些小毛病。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科幻爱好者会思考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地球上不再有像恐龙那样,或者更夸张点,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样动不动就十几米高的巨型生物,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和物理学综合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物理学这道坎。想想看,一个生物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它的自身重量就会成为一个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人类的身体确实是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才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但要说“喝生水都会拉肚子”,这其实有点夸张了,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的感受:现代人似乎比我们的祖先更“娇气”一些,一点点不干净的水就容易出问题。想明白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类的祖先,比如早期智人.............
  • 回答
    现在一些女性选择不生育,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这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的重塑、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压力的增加,以及对未来生活质量的考量。首先,个人价值观的演变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相较于过去,现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她们不再将生育和养育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重男轻女”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的是几个时代、几代人,在观念、社会结构、甚至是生存方式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你想想,咱们的老一辈,他们是过来什么日子?那个年代,什么最重要?是劳动力。土地是根本,能下地干活的人越多,家里能种的粮食就越多,一家人的温饱才有了保障。而在这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这种想法,说来也复杂,不能简单一句“为了男人”就概括过去。其实,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混合了社会压力、传统观念、情感需求,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你想想,咱们身边,是不是总有人,不论是父母长辈,还是街坊邻居,时不时就会提起“人生大事”、“传宗接代”之类的词?这些话语,虽然听起来老一套,但它们像空气一样,.............
  • 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甚至还反对别人生孩子?”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显著现象,而且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我尝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尽量避免那些“套话”,还原一些真实的考量和感受。一、 经济压力,压垮生育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我们不妨想想,.............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放眼望去,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迷茫和一丝淡淡的忧愁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深入探究起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故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经济上的压力,这真是压在不少年轻人肩膀上.............
  • 回答
    当代年轻人拒绝生育,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审慎考虑”甚至“选择不生育”,这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生活质量、个人价值、未来规划的深刻思考。一、经济压力: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这是最被广泛提及,也是最直接的理由。年轻人普遍感受到育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