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生育成本这么高,还有人愿意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生育成本高,但仍有人愿意生,这背后既有个人层面的情感驱动,也有社会层面的结构性支持和文化观念的惯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无可替代的满足感和人生价值实现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被经济数字完全衡量的原因。

亲情与血脉传承的渴望: 对许多人来说,繁衍后代是生命中最自然、最本能的渴望之一。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悦,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从咿呀学语到独立自主,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和血脉的延续,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这种渴望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漫长的进化历史。
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华: 成为父母,意味着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责任。许多人认为,养育子女是生命中一项充满意义和挑战的“事业”,它能让人体验到责任、付出、牺牲以及由此带来的成长和成熟。这种经历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生的体验,提升自我价值感。
体验爱与被爱的极致: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回应同样能带来深刻的感动和幸福。这种双向的爱,构成了家庭的核心情感纽带,是许多人追求的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完整感的追求: 在很多文化中,孩子被视为家庭圆满的象征。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往往被认为更完整、更稳定。即使生育成本再高,为了追求这种家庭的完整感,一部分人仍然会选择生孩子。
社交与群体认同: 在一些社会或群体中,生育和养育子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有担当”的标准之一,或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期望。为了融入群体、获得社会认同,一部分人也会选择生育。

二、 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影响: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在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以及对晚年生活质量的期盼,仍然促使一部分人将生育视为一种“投资”或“保障”。
社会期望和同辈压力: 当周围的朋友、同事、亲戚都开始生育时,个人的生育意愿也可能受到影响。这种“羊群效应”或同辈压力,会促使一些人即使觉得生育成本高昂,也选择跟上“生育潮”。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尽管力度可能不足): 一些国家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如生育津贴、育儿假、税收优惠等。虽然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覆盖面可能因地区而异,但它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国家鼓励生育的意愿,为一些人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可能影响其生育决策。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即使可能与现实脱节): 即使当下生育成本高昂,人们可能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相信经济会发展,社会支持会改善,自己的收入会提高,或者孩子的未来会更好。这种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削弱当下成本的阻碍作用。

三、 个体差异与资源禀赋:

经济实力与抗风险能力: 尽管生育成本普遍高,但不同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对于经济基础相对雄厚、拥有稳定高收入的家庭来说,生育成本的“高”可能只是相对的,他们有能力承担。
教育水平与观念转变: 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虽然更清楚生育的成本和挑战,但也可能拥有更开放的生育观和更理性的规划能力。他们可能更注重生育质量而非数量,或者更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来降低生育的实际负担。
个人价值观与生活追求: 有些人可能将生儿育女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甚至愿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和消费习惯。他们的价值观排序决定了他们愿意为生育付出多大的代价。
家庭支持和情感资源: 拥有强大的家庭支持系统(如祖父母的帮助分担育儿压力和经济负担)和良好的情感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育带来的压力。

四、 “成本”的理性与非理性认知:

对“成本”的定义和衡量: 生育成本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时间和精力、职业发展、个人自由等隐性成本。有些人可能更看重显性的经济成本,而低估或忽视了其他隐性成本,或者认为这些隐性成本是值得付出的。
“沉没成本”的心理效应: 一旦进入婚姻和组建家庭,生育往往被视为人生进程中“自然而然”的一步。已经付出的时间、情感和金钱(如婚恋成本),可能会让人们在面对生育决策时,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既定行程的一部分,即使成本高昂也难以轻易放弃。
“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理: 有些人对未来生育过程中的困难可能估计不足,或者抱着一种“到时候再想办法”的侥幸心理,低估了应对挑战的难度。

五、 现代社会下的新变化:

共享育儿和育儿支持服务: 尽管生育成本高,但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育儿支持模式,例如更加普及的月嫂、育儿嫂服务,以及一些社区或机构提供的育儿指导和支持。这些服务虽然也需要付费,但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庭内部的育儿压力。
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现代科技(如母婴用品、智能育儿设备、在线育儿知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育儿的劳累程度,提高效率。
对“高质量陪伴”的理解: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对“高质量陪伴”的理解也在变化。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陪伴,可以通过精心的规划和科学的育儿方式,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

总结来说,尽管生育成本高是现实,但人们仍然愿意生育,是因为:

情感和心理的驱动力是强大且难以替代的,如对亲情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体验爱的极致。
社会文化观念和传统期望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
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经济实力、资源禀赋、个人价值观都会影响生育决策。
人们对“成本”的认知并非完全理性,可能存在乐观预期或心理惯性。
社会和科技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和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成本的攀升确实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那些选择生育的人,往往是出于强大的情感需求,或者具备更强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来应对高昂的成本。这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在支持家庭生育方面存在的挑战和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高也没有动物的成本高,海龟遨游几万里,大马哈鱼冒着被熊吃的风险,只为生下孩子传承后代,人类跟它们比起来,这点成本根本就不算什么。

user avatar

楼主搞错了一点。

楼主还停留在生孩子花费大笔钱的初始阶段,只看到了生孩子要花钱和精力培养,完全没看到孩子18岁就成年,24岁基本就能就业,创造价值,而自己如果60岁退休,意味着孩子从父母60岁起就得开始养老,而人均寿命已经逐渐增长,奔着80岁去了……生孩子是一笔投入少,赚得多,将未来自身的人生风险合法转嫁的低成本项目,特别是如果自己比较穷,那么只提供基础生活保障给孩子,还有9年免费义务教育可以享受,生养孩子这个事情上的经济成本就更低了,可以说超级适合穷人。

真正阻止人们生育的,是育龄人士体会到了人间痛苦,不愿意再转嫁给孩子了。

扯什么生育成本高,人们不敢生孩子的,恰好是那些自私,想要通过多生孩子改变命运又希望生养阶段就花费更少的人,这些人,即使制度不变,他们也会一边骂一边生的。

参考没有计划生育的美国,自私的父母甚至会利用国家给孩子补贴,肆无忌惮得生,然后靠孩子的补贴过好日子,只给孩子基本的温饱,孩子到十几岁就扔到大街上“自由”了,未成年犯罪、死亡率都很高。而认识到人生苦难重重的有教养的人,已经选择少生甚至不生了。因此,即使一直在接纳移民薅国际顶尖人才,即使没有限制生育,美国人口增长依旧缓慢。

回归我们国家的问题,我们留了太多问题给后人去解决了,可有的问题在现有物理定律的认识水平下根本就无解,苦难必然要后人去承受了,自私的人,却还需要孩子给自己养老,承担自身老年的一切负担和风险,当然就还得生孩子。包括寄希望于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劳动力,解决老龄化、养老金等等社会问题的某些人,也一样是想把现在和未来将面临的社会压力,转嫁到孩子们身上去罢了,搞明白这一点,做人的人就不会盲目去生育了。

希望将来承受苦难的人们,不会憎恨生下他们的父母——他们搞不好都不会有那样的觉悟,就像现在某些贫穷到温饱都成问题的国家,生下孩子,挨饿受病,还被某些人煽动着说是发达国家掠夺了他们的资源才导致了他们发展有问题,完全不考虑自身领土内的生产力,蒙昧无知,少了就只好去战争、去抢……70亿人口的地球,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仅能祈祷末日来得再晚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