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究竟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

回答
说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不讲那些空泛的大道理,就聊聊当时的情境,看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心里自然就有数了。

先看看背景,当时的赵国是个啥光景?

那时候,赵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比起秦国来,实力还是差了一截。秦国那会儿正值扩张期,吞并六国之心不死,手段也狠辣。更要命的是,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年轻,经验不足,容易被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给拿捏。

这时候,秦国抛出了一个“诱饵”——“献城”(就是要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这听着是好事儿,但赵国上下都知道,秦国没安好心。秦国强盛,赵国弱小,秦国送城,要么是想让赵国放松警惕,要么就是借口。万一赵国收了,秦国没送,那赵国就成了笑话,面子上挂不住;万一收了,秦国又来了什么其他要求,赵国就很难拒绝。

更别提后来秦王改变主意,说要把“和氏璧”作为交换,而且还点名要赵王亲自来秦国才能换。这一下,就更像是鸿门宴了。秦王想的是,你赵王来了,我秦国人多势众,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你,这块宝玉(和氏璧)到手,赵国也就差不多了。

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刻,蔺相如是怎么站出来的?

当时,赵王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群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不能去,去了就等于送死;有的说不能不答应,答应了又不知道怎么收场。大臣们都束手无策,你能想象那种窒息感吗?

这时候,蔺相如,一个本来不算特别显赫的家臣,站出来了。他不是将军,不是宰相,但关键时刻,他敢于承担责任。他说:“秦强赵弱,赵王不敢不去,臣愿往。”

“完璧归赵”的关键,到底在哪?

如果蔺相如就这么傻乎乎地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那他就不是大智慧了,那叫“送死”。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并且利用了秦国的“面子”问题。

1. “先忧后乐”的策略: 蔺相如知道,秦王肯定是要“玩”这块玉的。他不能让秦王轻易得逞。所以,他抱着玉,先是给秦王“献”上,但话里有话:“这块玉是赵国最珍贵的宝物,王如果真的要,臣这就献给您。但王得答应我,等我把和氏璧献给您,您就得立刻把十五座城池的契约给我,否则,我就把这玉璧摔碎在秦国的柱子上!”

你想想,秦王当时是什么表情?他得收着,不能不收。收了,他就要考虑能不能“赖账”的问题。他不能当着所有大臣的面,还没拿到玉就撕毁承诺,那秦国就成了言而无信的国家,在其他国家面前就没威望了。

2. 利用秦王的“面子”: 蔺相如就是抓住了秦王的这种心理。他把秦王的承诺和和氏璧的归属直接挂钩。他敢于把秦王的“面子”当做筹码,这就太有胆识了。他知道,秦王虽然想得到玉,但更需要维护他在诸侯国面前的形象。

3. “计画”的周全: 蔺相如并不仅仅是说威胁,他还有一套完整的“计划”。他把和氏璧藏了起来,只展示给秦王看。而且,他明确表示,玉璧已经在他手里,如果秦王不守信用,他会立刻毁掉玉璧。这不仅仅是口头威胁,而是有实际行动的准备。

而且,他还考虑到万一被发现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臣请缘壁下,至请秦王。”意思就是,我拿著这块玉,去秦王面前,让秦王亲自看看,然后我再把玉还回来。这期间,他可以随时观察秦王的态度,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

4. “完璧归赵”的关键反转: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当秦王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表示愿意履行承诺,但又迟迟不肯给出城池的文书时,蔺相如知道,自己必须动手了。

他先是让秦王给几个大臣看看玉,借此拖延时间。同时,他自己也做了准备。他找了几个随从,让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城门出去,如果秦王真的要翻脸,就让他的人赶紧把玉璧送回赵国。

然后,当他看到秦王还没有履行承诺,而是让士兵去“夺”玉的时候,他知道,是时候了。他拿着玉璧,跑到柱子旁边,说:“秦王和赵王约好,用十五座城换这块玉璧,赵王甚至不惜远道而来。现在秦王却出尔反尔,不肯交出城池文书。今天,我宁愿把这块玉璧摔碎在秦国的柱子上,也不能让它落到你这样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手里!”

说着,他就准备摔。秦王赶紧阻止,生怕他真的这么做。这时候,秦王知道,如果这玉璧真的被毁了,秦国就彻底失了面子,而且秦王自己也会成为诸侯的笑柄。

所以,这到底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

我认为,这是大智慧。

大智慧在于“敢”: 在强大的秦国面前,一个赵国的小人物,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和秦王对峙,敢于把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就是一种大智慧。
大智慧在于“谋”: 蔺相如不是莽夫,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他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他利用了秦国的政治心理,利用了秦王的虚荣心,最终化险为夷。
大智慧在于“成”: 他不仅仅是保护了和氏璧,更是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尊严,让秦国不敢小觑赵国。这不仅仅是保住一块玉,而是保住了一个国家的“脸面”。

小聪明有没有?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一些手段,比如利用秦王的“面子”,或者说在最后一刻的决绝,都可以被看作是“小聪明”。就像下棋一样,棋手总得有一些精妙的招式来迷惑对手。但是,这些“小聪明”是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他没有深远的战略眼光,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小聪明”就会变成真正的“小聪明”,甚至弄巧成拙。

所以,与其说他是小聪明,不如说他用“小聪明”的方式,达成了“大智慧”的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事件,更是告诉我们,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担当,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种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大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是小聪明,从全局来看略蠢的,蠢的是整个赵国高层当然包括蔺相如。秦王交换和氏璧,以及后来的渑池之会。赵方没有领会秦方的意图是什么,更不了解自己手上有什么牌可以打。

秦国的的意图是什么?真的不要脸的去为了那一块和氏璧,渑池之会意图是什么?宴会上一举拿下赵惠文王,灭赵?

其实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并不在赵国,而是南方的楚国。其实是秦国不放心赵国,怕秦国全力攻楚的时候,赵国在背后捅刀子。

秦王主动要求15座城换璧,其实是在侦测赵国的意图,只要赵国使者带和氏璧来,就好说了,说明赵国的屁股大概率不在楚国那边,15座城给与不给都是次要的,既然璧送来了,秦国大概率可能会给的,因为稳住赵国是秦国当时的第一要务。城池嘛给了就给了,过了这几年楚国那边的事情忙完再找个理由打起来,再夺回来就是了。

渑池之会,秦楚战斗到最关键阶段,这个时候秦王找赵王喝茶聊天,能有什么事,没别的事,就怕赵国在这种时候在后方捅一刀,那就真要了秦王的老命了。所以渑池之会,其实是秦王怕赵王,不是赵王怕秦王。蔺相如和赵王哪怕当时上去给秦王两大嘴巴子,秦王当时也不敢翻脸(当然事后肯定会报复)。

至于朝堂上那些颜面之争,那都是小事。当时情况下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不去抓大方向。看起来赵国争赢了不少面子,实际秦国才是真正达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个人觉得蔺相如包括赵王格局都不够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不讲那些空泛的大道理,就聊聊当时的情境,看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心里自然就有数了。先看看背景,当时的赵国是个啥光景?那时候,赵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比起秦国来,实力还是差了一截。秦国那会儿正值扩张期,吞并六.............
  • 回答
    说到蔺相如的功劳,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一件件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稳稳压廉颇一头。廉颇是实打实的勇将,上阵杀敌,战功赫赫,这一点毋庸置疑。可蔺相如呢,他靠的是什么?是智慧,是胆识,是那个在刀尖上跳舞,用舌头就能化解两国干戈的本事。要说蔺相如最大的功劳,那还得从那块“和氏璧”说起。这璧嘛,名贵不假,但.............
  • 回答
    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和氏璧”的特性和当时的情境说起。首先,要明白的是,虽然斜长石的硬度是6.06.5,这在矿物硬度表里算是不低的了,比很多岩石都要硬。但“砸”这个动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硬度对抗。古代所谓的“大理石柱”,虽然硬度不如和氏璧,但它毕竟是柱子,是实体,是坚固的支撑。蔺相如的目标并不是.............
  • 回答
    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激烈的角逐态势。除了我们熟知的、最终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派之外,另外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守旧派和改革派——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张与命运,构成了晚清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守旧派:以维护满清统治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守旧派,顾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