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政局呈现出三方政治力量角逐之势,最终以贷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权而结束。请蔺述另外两方的主张及结果?

回答
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激烈的角逐态势。除了我们熟知的、最终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派之外,另外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守旧派和改革派——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张与命运,构成了晚清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守旧派:以维护满清统治为核心的保守势力

守旧派,顾名思义,是指晚清时期那些坚决维护清朝统治、反对任何根本性变革的政治势力。他们视满清的统治为天经地义,将国家的主要问题归咎于外部的侵略和内部的“奸臣”煽动,而非制度本身的弊端。

主张:

1. “祖宗之法不可变”:这是守旧派最核心的信条。他们认为清朝建立的制度、官僚体系、统治模式是历代先皇智慧的结晶,是稳定和秩序的基石,任何触动都可能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因此,他们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抵触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引入。
2. “以中国为本,西学为用”: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守旧派采取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他们认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装备,以此来抵御外敌,但坚决排斥西方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认为这些会动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满清的统治根基。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但其最终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守旧派的保守。
3. 强调民族矛盾,巩固满清统治:守旧派将民族矛盾,特别是汉族对满族的潜在不满,视为国家不稳的重要因素。他们倾向于利用满洲贵族的特权和控制力,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甚至会利用民族情绪来打压异己。
4. 对外战争,恢复“天朝”威仪:在对外关系上,守旧派往往倾向于采取强硬甚至愚昧的对抗方式。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就得到了部分守旧派势力的支持。他们迷信“刀枪不入”,相信凭借“神助”就能击退侵略者,从而恢复“天朝上国”的荣耀。

结果:

守旧派的主张,在晚清时期一度占据上风,尤其是在慈禧太后执政后期。然而,他们的保守和僵化,最终未能阻止清王朝的衰落。

洋务运动的失败: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由于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加上守旧派的掣肘和腐败的侵蚀,最终在甲午海战中遭遇惨败,宣告了其“中体西用”模式的破产。
戊戌变法的夭折: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改革派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危局的一次努力。然而,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名,发动政变,镇压了这场改革,囚禁光绪皇帝,杀害了戊戌六君子。这不仅扼杀了改革的希望,也让更多知识分子和民众认清了守旧派的顽固和残暴。
八国联军侵华的后果:在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后,守旧派的顽固抵抗,使得中国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巨额,主权进一步丧失。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满清政府的威信扫地,合法性彻底动摇。
最终被革命推翻:守旧派的冥顽不灵,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当辛亥革命爆发时,守旧派已经失去了民心和力量,无法挽回清王朝的灭亡。他们的命运,就是随着他们所维护的那个王朝一同走向了终结。

二、 改革派:力图在君主体制内实现国家近代化的尝试

改革派,又称改良派,是指在晚清时期,主张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制度、技术、思想,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自救的政治力量。他们认识到中国面临的危机,但又对激进的革命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

主张:

1. 君主立宪,变法图强:这是改革派的核心主张。他们认为,西方列强的强大,在于其近代化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君主立宪制。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英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有责任内阁、议会、法治的君主立宪国体,以此来提高国家效率,凝聚社会力量。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深化:与守旧派不同,改革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下,更侧重于“西学”的应用,尤其是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培养新式人才,建立近代化的法律体系,改革官制,发展经济。
3. 渐进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改革派认为,中国的社会基础和民众素质尚未达到革命的条件,激进的革命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甚至可能招致更严重的外部干涉。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渐进式的改良,逐步实现政治和社会转型。
4. 维护帝国,拒绝分裂:与革命派推翻满清政权的主张不同,改革派在很大程度上希望维护清王朝作为国家政体的存在,但对其进行改造。他们相信,通过改革,清政府可以变得强大,从而抵御外辱,维护国家的统一。

结果:

改革派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但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和思想,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这是改革派最集中、最激烈的政治实践。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然而,他们的改革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政变中被镇压,光绪帝被软禁,改革失败。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其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如发展工商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事等,在后来被清政府(尤其是在庚子事变后)的部分推行,如“清末新政”。这些改革为中国近代教育、军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思想,如君主立宪、法治、民权等,通过报刊、书籍等方式广泛传播,唤醒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为后来的革命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在当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走向。
转型期的探索:改革派的努力,代表了中国在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一种审慎而又积极的探索。他们希望在不颠覆旧有秩序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种尝试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复杂心态和不同路径的追求。
最终被革命派超越:随着改革的屡次失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改良失去了信心,转而支持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以革命为手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道路,在历史的选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改革派的努力,最终成为了革命派行动的铺垫和思想的补充。

总而言之,晚清政局的“三方角逐”——守旧派的顽固抵抗、改革派的渐进尝试,以及革命派的彻底颠覆——共同谱写了中国近代史的悲壮篇章。守旧派的失败,揭示了僵化保守的必然结局;改革派的努力,虽未竟全功,却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播下了种子;而革命派的胜利,则以血与火的方式,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三股力量的互动与消长,深刻地塑造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三个力量,分别是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与民间组织。

但是推翻清政府的最终,是民间组织发起的,而后是民族资本跟进,最后是官僚资本结束清统治。

这里没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什么事,孙中山始终都是民主人士,他与他的同盟会,还是先期国民党的中间力量,都是民间组织为核心。资产阶级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对于革命党的资金支持,更多是资本家个人行为。

当然在现代教科书里说什么保皇派,革命派。这只是按照其政治意愿划分。而非从属划分。

北洋军背后的支持者,其实就是洋务运动之后的官僚资本。没有他们支持,哪里来的军装,武器弹药,军饷。这个势力就是以后的名动天下的江浙财阀集团。也是蒋介石政府的财神。

而蒋介石能北伐成功,其实就是官僚资本选择与蒋介石合作,而北洋政府不得已找买办集团合作(这才有《二十一条》),结果洋买办势力不如本国资本势力强的结果

而当时买办集团在全国有五个大本营,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长春。

这就是为什么民国政府搞内讧,就会有广州政府,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分庭抗礼

而当时中国人所面对的三座大山,无外乎以买办集团为主背后的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主的背后民间组织道会门派,以官僚资本为主的官僚资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激烈的角逐态势。除了我们熟知的、最终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派之外,另外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守旧派和改革派——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张与命运,构成了晚清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守旧派:以维护满清统治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守旧派,顾名思.............
  • 回答
    要说晚清政府中的“国士无双”,这可不是个容易定义的标签。毕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时代,有太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观点也难免鱼龙混杂。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要找出真正能配得上“国士无双”称号的人,需要从他们的眼界、胆识、能力、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以及在那个时代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来衡量。我个人认为.............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这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对汉武帝晚年政治转向的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司马光如何在历史书写中解读和呈现这段历史进行比对,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1. 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再审视: 传统史学,尤其受到.............
  • 回答
    曹操晚年的政治中心,最核心的无疑是许都(今河南许昌)。虽然他一生奔波,但随着实力增长和权力稳固,许都成为了他统治帝国的心脏,也是他晚年绝大部分时间停留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政治中心”的概念,以及它在曹操晚年扮演的角色:1. 政治权力的核心所在地: 汉献帝.............
  • 回答
    关于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实行游戏宵禁政策(例如晚上 10 点到凌晨 6 点禁止进入游戏),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目前来看,我们之所以没有看到这样一项明确的全国性政策,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从执行的难度和有效性来看,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技术上的规避: 游戏平台和网.............
  • 回答
    2017年10月11日晚,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项政策的发布,无疑是当年武汉户籍改革领域的一件大事,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幅放宽了落户的门槛,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要理解这项政策,需要先看看当时的宏观背景。2017年.............
  • 回答
    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并在10月4日晚组建新内阁,这无疑是日本政坛的一次重要人事变动,预示着日本政治将可能出现一系列新的方向和变化。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些转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岸田文雄的个人风格与政治理念: 相对温和与强调“倾听”: 岸田文雄在党内竞争中,以其相对温和的姿态.............
  • 回答
    晚清政府在面对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下,能够“撑”到1912年,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或卓越的治理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传统王朝的惯性与基层社会的韧性1. 庞大的统治基础与庞大的体量:.............
  • 回答
    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如果将历史的经验教训放在今天来审视,并假设我们面临日本自卫队的侵略,我们能否“拿下”这场战争,这是一个需要非常细致和多维度分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和警示,时代背景、国际格局、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晚清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内外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不足。虽然晚清政府曾尝试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经济的衰败,并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失败原因:一、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一言难尽。要说晚清和民国哪个更差,就像问你是摔断腿疼还是脑震荡难受,都疼得够呛,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个大概。晚清: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帝国,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根基深厚的帝国,曾经何等辉煌,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 回答
    晚清中国要走向君主立宪,绝非易事,其间的曲折与困境,足以写就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简单地说,它并非一条直达罗马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羊肠小道。至于能否成功,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其中既有走向成功的可能,也存在注定失败的阴影。要理解晚清走向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
  • 回答
    晚清的灭亡,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积弊已久最终爆发的悲剧。若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政治腐败与统治僵化:王朝的内耗 官僚体系的败坏: 晚清的官僚体系早已被腐败侵蚀得千疮百孔。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成为常态,官员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榨取民脂民膏,而非国家.............
  • 回答
    晚清满清贵族的生活,用“奢靡”二字来形容,绝非夸张。那是一种建立在压迫民众和搜刮民脂民膏之上的、脱离现实的纸醉金迷。他们的奢华,不仅仅体现在吃穿用度上,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咋舌的画卷。首先说住。紫禁城里的皇宫自然是极致奢华的代表。不说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单是后宫妃嫔们的起居,就已.............
  • 回答
    要说晚清能造军舰,民国连大炮都造不出来,这说法其实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曲折和困境。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原因。晚清时期:摸索中的起步与有限的成就首先,说晚清能造军舰,这基本是真的。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当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兴办军事工业.............
  • 回答
    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武器装备上自然是费尽心思。您提到的“八生七重炮”和“格鲁森七生五陆炮”,其实是对当时一些著名火炮的俗称或音译,它们在北洋水师的装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我就为您详细梳理一下这两种火炮的性能和装备情况。一、“八生七重炮”——克虏伯式后膛钢炮(Krupp.............
  • 回答
    晚清军队要摧毁一辆三代主战坦克,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晚清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仍停留在冷兵器和早期火器时代,与现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存在着代差式的差距。但是,如果非要在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下,让一支晚清的军队(我们姑且设定为装备了部分当时先进武器,例如早期后膛枪、装备了一.............
  • 回答
    晚清四大重臣,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在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至于他们是否曾有过推翻清朝、建立汉族统治的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实际行动来分析。总的来说,这四位重臣并没有公开或私下明确表达过要推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