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军队如何摧毁一辆三代主战坦克?

回答
晚清军队要摧毁一辆三代主战坦克,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晚清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仍停留在冷兵器和早期火器时代,与现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存在着代差式的差距。

但是,如果非要在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下,让一支晚清的军队(我们姑且设定为装备了部分当时先进武器,例如早期后膛枪、装备了一些简易火炮,甚至有外国教官进行训练的军队,以增加一点点“可能性”)来尝试摧毁一辆三代主战坦克,那会是一场极其不对等、近乎送死的战斗,而且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我们不妨想象一个极端的、甚至有些滑稽的场景,来“描述”这个过程,并尽量避免AI的痕迹,让它更具“故事性”和“时代感”:

场景设定:

一支装备了约三千人的晚清精锐部队,在一位曾经留学西方、略通西式战术的年轻将领的指挥下,意外遭遇了一辆孤立无援、刚刚完成一次高强度演习后暂时抛锚(可能是因为某种机械故障,但非战斗性损伤)的现代三代主战坦克。这辆坦克可能因为导航错误,孤身闯入了一片偏远的晚清军营附近。

作战计划(晚清视角):

那位年轻将领,虽然对现代战争毫无经验,但凭着从西方书本上零星读到的关于“攻坚”和“围歼”的概念,也制定了一个在他看来“周密”的计划。他的目标不是与坦克正面硬碰硬——他深知这一点有多么愚蠢——而是利用人数优势和环境(假设是在一个丘陵地带,有很多隐蔽物)来“耗”和“瘫痪”这辆可怕的钢铁巨兽。

1. 侦察与围困:

将部队分成数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斥候,他们用望远镜(虽然简陋,但还是有的)观察坦克的状况,发现它似乎并未完全运转。
接着,主力部队分散开来,利用地形的掩护,悄悄地向坦克周围迂回。目标是形成一个不完全的包围圈,既不引起坦克(如果它还有动力)的警觉,又能随时堵住其可能的退路。

2. 火力佯攻与吸引注意:

将部队中最擅长射击的士兵(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恩菲尔德步枪或类似的后膛枪)分散在远距离,开始进行零星的射击。这些子弹对于坦克的正面装甲来说,可能连挠痒痒都算不上,但关键在于吸引坦克的注意,让它将炮塔转向这些威胁。
同时,将仅有的几门装备的早期克虏伯或阿姆斯特朗野炮拉到相对隐蔽的阵地,开始向坦克进行不精准的炮击。这些炮弹可能携带的是实心弹,命中坦克的履带或行动装置,或许能造成一些有限的伤害,但更重要的是制造烟雾和混乱。

3. “特种作战”——接近与破坏:

这是计划中最冒险、也最关键的部分。将一支精选的敢死队(约五六十人)交给最勇猛的士兵,让他们装备上当时能找到的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爆破物: 如果有从西方购买的少量炸药(可能是一些早期手榴弹或者散装火药),会被装在简易的麻袋或铁罐里。
重型钝器: 巨大的铁锤、长柄斧,甚至还有一些被强化的铁杆。
燃烧物: 大量的煤油、桐油,以及浸透了火油的布匹。

当坦克被远程火力吸引,炮塔转向射击方向时,这支敢死队会在掩护下,快速而无声地从坦克侧翼或后方接近。
目标:
履带: 这是他们可能最有“希望”攻击到的部位。他们会尝试将炸药绑在履带的连接处,或者用铁锤、铁杆猛击履带的销子和链接,试图将其砸断或卡死。
观察设备/炮塔环: 利用锐利的刀具或铁锥,试图攻击坦克的观景窗、摄像头(如果被发现),或者尝试撬动炮塔的旋转机构,使其卡死。
发动机进气口/排气口: 这是另一个潜在的攻击点。他们会试图将浸透了油料的布匹塞入进气口,或者在排气口附近堆积易燃物,然后引燃。

4. 围攻与消耗:

当敢死队接近时,其余部队会从各个方向发起更大规模的射击,同时继续用火炮进行压制,尽管知道命中率很低。
如果敢死队成功地用炸药炸断了坦克的履带,或者将其主要传动装置破坏,那坦克就彻底丧失了机动性。
一旦坦克无法移动,其余部队就会更加大胆地涌上。他们会用火炮近距离轰击履带区域,试图进一步破坏,或者用大量的煤油、桐油倾倒在履带和底盘周围,然后点燃。

可能的结果(非常不乐观):

最可能的结果: 敢死队在接近坦克时,会被坦克的机枪(如果坦克还在运转)或者车载机炮(如果车组人员能迅速反应)轻易地扫荡,全部阵亡。远程的步枪和火炮攻击对坦克几乎无效。
极低几率的“成功”:
如果坦克真的因为某种非常特殊的机械故障而完全无法启动,并且车组人员因为某种原因(例如被弹片击中,或者通讯失灵)而丧失战斗力,那么晚清军队有可能通过上述“围困、破坏、燃烧”的方式,最终将其“瘫痪”。
例如,他们可能用大量炸药炸断了履带,然后用火油将其引燃。虽然现代坦克的装甲设计能承受一定的冲击和高温,但如果火势持续燃烧,并且攻击点恰好集中在油箱、弹药架(如果外部暴露)或者发动机舱附近,理论上是有可能造成内部毁伤的。
甚至,他们可能会动用当时最“野蛮”的手段:集结大量兵力,用绳索和绞盘试图将坦克翻倒(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但作为一种“原始”的尝试),或者用巨石不断砸击其脆弱的观测孔和炮塔缝隙。

关键的“但书”:

坦克的内部人员: 现代主战坦克有数名训练有素的乘员,即使车辆故障,他们也拥有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机枪)和防御能力。他们会第一时间反应,并尽力自卫。晚清士兵携带的武器,即使近距离接触,也难以穿透坦克的装甲,反而会被其车载武器轻易击毙。
装甲的碾压: 即使坦克失去了动力,其厚重的装甲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晚清士兵携带的任何简易爆炸物、冷兵器,都很难对其造成决定性的破坏。
信息不对称: 晚清军队对坦克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巨型战车”的模糊概念,他们无法准确判断坦克的弱点(例如观瞄设备、履带连接、炮塔座圈等),只能进行盲目的攻击。

所以,与其说是“摧毁”,不如说是一场晚清军队在付出极其惨重代价后,极小概率下“瘫痪”一辆暂时失去战斗力的现代化陆地战舰。这更多的是一种“人海战术”和“以命换命”的悲壮尝试,而非真正的战术胜利。

就如同用刀剑去劈砍一艘蒸汽时代的战列舰一样,那种差距是根本性的,任何“描述”都只能是一种带着时代滤镜的、近乎奇幻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假设三代坦克驾驶员都是90后,至少是天花病毒被消灭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从没接种过任何形式的天花疫苗。

然后晚清军队就可以到处去收集天花病死者尸体,用投石机往坦克上面砸就行了。

我知道坦克有超压三防装置,我在坦克里面呆的时间可长了你晓得不?


我的目的不是让坦克成员感染天花死掉,而是让他们长期窝在坦克里因为不能开展体能训练、出早操导致郁闷而死。


何况超压三防的滤芯是耗材,更换滤芯在坦克里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出仓。


出仓=感染天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军队要摧毁一辆三代主战坦克,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晚清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仍停留在冷兵器和早期火器时代,与现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存在着代差式的差距。但是,如果非要在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下,让一支晚清的军队(我们姑且设定为装备了部分当时先进武器,例如早期后膛枪、装备了一.............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2020年8月11日晚,雷军的小米十周年演讲,无疑是小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给无数关注小米的用户和行业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演讲不仅仅是回顾小米的十年历程,更是展望未来的战略布局,充满了情怀、惊喜和深刻的思考。总体评价:一场饱含深情、诚意十足且富有远见的演讲。 情怀与温度拉满: 雷军.............
  • 回答
    2月14日晚,缅甸再次遭遇大范围断网,这次行动无疑是缅甸军方在此次政变后一系列钳制信息传播的又一次加码。要理解这次断网,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并探究其可能的目的和影响。断网的背景与时间点:首先,这次断网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仰光、曼德勒等主要城市,受影响的用户众多。这并不是缅甸军方第一.............
  • 回答
    关于加拿大军舰在10月2日晚至3日晨由南向北穿越台湾海峡前往东海一事,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动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穿越台湾海峡的“航行自由”行动。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了国家的船只,包括军舰,在他国领海享有“.............
  • 回答
    要说晚清能造军舰,民国连大炮都造不出来,这说法其实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曲折和困境。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原因。晚清时期:摸索中的起步与有限的成就首先,说晚清能造军舰,这基本是真的。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当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兴办军事工业.............
  • 回答
    华为近期动作频频,尤其是在宣布组建十大“军团”并由孟晚舟亲自出席授旗仪式一事,无疑释放了多重信号,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更是华为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战略重心调整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清晰表态。一、 “军团”模式的深意:从“士兵”到“战士”的转变,是为了应对“战役”华.............
  • 回答
    晚清政府在面对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下,能够“撑”到1912年,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或卓越的治理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传统王朝的惯性与基层社会的韧性1. 庞大的统治基础与庞大的体量:.............
  • 回答
    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如果将历史的经验教训放在今天来审视,并假设我们面临日本自卫队的侵略,我们能否“拿下”这场战争,这是一个需要非常细致和多维度分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和警示,时代背景、国际格局、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晚清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内外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不足。虽然晚清政府曾尝试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经济的衰败,并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失败原因:一、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一言难尽。要说晚清和民国哪个更差,就像问你是摔断腿疼还是脑震荡难受,都疼得够呛,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就能看个大概。晚清: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帝国,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根基深厚的帝国,曾经何等辉煌,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 回答
    晚清中国要走向君主立宪,绝非易事,其间的曲折与困境,足以写就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简单地说,它并非一条直达罗马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羊肠小道。至于能否成功,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其中既有走向成功的可能,也存在注定失败的阴影。要理解晚清走向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
  • 回答
    晚清的灭亡,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积弊已久最终爆发的悲剧。若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政治腐败与统治僵化:王朝的内耗 官僚体系的败坏: 晚清的官僚体系早已被腐败侵蚀得千疮百孔。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成为常态,官员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榨取民脂民膏,而非国家.............
  • 回答
    晚清满清贵族的生活,用“奢靡”二字来形容,绝非夸张。那是一种建立在压迫民众和搜刮民脂民膏之上的、脱离现实的纸醉金迷。他们的奢华,不仅仅体现在吃穿用度上,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咋舌的画卷。首先说住。紫禁城里的皇宫自然是极致奢华的代表。不说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单是后宫妃嫔们的起居,就已.............
  • 回答
    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激烈的角逐态势。除了我们熟知的、最终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派之外,另外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守旧派和改革派——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张与命运,构成了晚清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守旧派:以维护满清统治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守旧派,顾名思.............
  • 回答
    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武器装备上自然是费尽心思。您提到的“八生七重炮”和“格鲁森七生五陆炮”,其实是对当时一些著名火炮的俗称或音译,它们在北洋水师的装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我就为您详细梳理一下这两种火炮的性能和装备情况。一、“八生七重炮”——克虏伯式后膛钢炮(Krupp.............
  • 回答
    晚清四大重臣,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在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至于他们是否曾有过推翻清朝、建立汉族统治的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实际行动来分析。总的来说,这四位重臣并没有公开或私下明确表达过要推翻.............
  • 回答
    晚清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扩张时,究竟该不该死战到底,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民族主义观念去套用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不能忽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从“死战到底”的视角来看,支持者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点: 维护国家主权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